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社保鉅變

2025-08-07 21:49

總是在想:每一次的變法、變革,究竟徵詢過誰的意見?

無論如何,社保新規還是來了,這次明顯是來硬的:

今年91日開始,所有企業必須給員工交社保,無論員工是否自願,用人單位都要為員工繳納社保,任何不繳社保的協議或承諾都無效。

按理説,這是國家給勞動者提高了社會保障,讓你老有所依,應該是好事。

但還是那句話,如果真那麼好,你得排隊、搖號、託關係才交得上。

首先,你交了錢,在農村的父母能不能拿到?

其次,你交了錢,四十年后退休了還能不能拿到?

如果不能,本質是什麼?

很難説不是加税。

2024年,全國的社保收入11.89萬億元,同比增長5.2%;支出11.99萬億元,同比增幅是7%

這是個拐點,是近年來第一次收不抵支。

換句話説,此時此刻,不是我們需要社保,而是社保需要我們。

除了父母,沒有人真的會「為你好」。

01

必然的后果


早在19512月,中國就頒佈了《勞動保險條例》。

后經過1953年、1956年兩次修訂,建立了適用於城鎮職工的勞動保險制度。

同時,農村也建立了「五保」制,為鄉村社會集體福利做出保障。

然而,70年過去……

此時此刻,全國的就業人口高達7.34億,究竟有多少人在交社保?

下面是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

看這張圖,全國完整繳納「五險」的人數,最多有2.46億人;交齊「五險一金」的,最多隻有1.71億人。

反過來説,全國7.34億勞動力中,至少有4.88億人沒有完整的社保,佔比超過66%

當然,如果不算8000萬體制內人員,體制外勞動力擁有完整社保的比例,則只有1.66/6.5425.4%,也就是四分之一。

也就是説,體制外的6.54億勞動力中,近四分之三都沒有完整的五險。

結合我們現實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這個數據大致上是沒問題的。

社保覆蓋,是一個現實的難題。

客觀來講,加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中國的社保體系已經覆蓋到10.75億人,規模世界第一。

這毫無疑問是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付出與回報是否成正比呢?

不要拍腦袋就説結論,數據會告訴我們答案。

據人社部的數據:截至20253月,全國社保斷繳人數超過4200萬。

其中,20-35歲人羣斷繳率31.7%,「靈活就業」人羣斷繳率38%

今年一季度,青年人羣超過23%選擇主動斷繳,同比高出8.6%

沒有人是傻的。

如此多人,尤其是青年和工作不穩定的「靈活就業」者,既然選擇斷繳,只能説明這筆交易不划算。

按道理來説,交社保是爲了老有所依,是社會最基礎的福利,不應該有人會拒絕。

但仍然有這麼多人「自願」不參保,這是非常詭異的。

其實早在2019年,全國社保徵收權,就已經從人社部移交到了税務部。

本質就是從制度上,要把這部分錢當税來收了。

但為什麼近幾年都沒有「強制」執行?

因為無法解決現實矛盾。

製造業的成本,本來就非常敏感,「人口紅利」很大程度上就是能無限壓低用人成本。

大多數小企業、小廠,要麼不繳,要麼就按最低工資標準給員工繳,節省成本。

這沒有什麼對不對的,只能説是內卷環境下的必然結果。

至少,民營企業提供了9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這是實打實的。

過去,爲了拼訂單、穩就業,政策上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以后,若都按「標準」來,試問有多少企業能扛得住用人成本的上升?

即便能扛得住,也不會願意莫名其妙被「割肉」。

如此一來的后果是什麼?

除了裁員,越來越多企業爲了規避「風險」,會直接把崗位砍掉,把工位外包出去。

越來越多人失去穩定工作,成為「靈活就業」者中的一員。

截至2024年,全國靈活就業人數超過2.3億,佔全國就業人口的29.8%,占城鎮就業人員的40%以上。

按照目前的趨勢,這一羣體的規模還將加速擴大。

理論上,他們只是臨時工,不屬於任何一家企業。如果要參保,就必須要繳納個人和單位的兩部分錢,比例約為平均收入的20%

目前,全國有4.29億勞動力月收入低於5000元。

對於一個收入5000元的靈活就業者而言,每月僅僅是繳納社保,就需要支出至少1000元,實際到手還不到4000元。

當一個人連當下生存都成問題時,是沒資格考慮未來的。

也就是説,當企業被變相「強制」足額交社保,必然導致「靈活就業」者越來越多……斷繳的人數不僅不會因政策下降,反而會更多。

這可真是諷刺。

而這種未來,如果成真,將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極為惡劣的變化。

02

階級加速固化


有一部電影叫作《時間規劃局》,設定很有意思。

在那個世界觀中,人類沒有生理上的壽命。

每個人從出生起,手臂上都有一個電子計時器,25歲開始以秒為單位倒計時。

時間是唯一的財富。

你工作拿的薪水是時間,充入計時器;消費花的也是時間,刷計時器。

計時器歸零,你立刻就死亡;計時器只要一直有時間,你就能永生。

大部分窮人的收入只夠活到第二天,每天都在工作——消費——在工作的循環中疲於奔命。

你連明天都無法安然度過,又何談去改變現狀呢?

所以他們一生都被困在最低端的崗位和階層中,與死亡賽跑。

相比之下,金字塔頂端的大富豪們,擁有幾千上萬年的時間,而且還在不斷增多,理論上永遠也用不完,可以隨意浪費。

所以,他們做任何事都不慌不忙,從容而優雅,人生的容錯率非常之高。

同時,世界被劃分爲不同的時區。

越富有的人,生活的時區越高,區之間有關卡隔離,跨越時區需要刷計時器。

這就導致,低時區的人永遠沒有資源往上爬,高時區的人卻隨時可以下來遊戲人間。

階級固化,也因此被徹底鎖死。

回到現實中,在期待AI解放全人類之前,《時間規劃局》中的未來似乎離我們更近。

長久以來,互聯網上都流傳着「富人思維」、「窮人思維」的説法。

所謂富人思維,即延迟滿足。

有人專門做這種生意,一邊竭力諷刺窮人思維,一邊又把富人思維賣給窮人。

既冠冕堂皇PUA人、又吃爛錢,非常討厭。

這類人,只有不當人思維。

總是苛責底層人不懂得延時滿足,所以才窮一輩子,這是典型的倒果為因。

絕大多數人,並非不懂得延時滿足才窮。而是因為窮,根本沒資格去談延時滿足。

「靈活就業」,説的再好聽,無非就是打零工。

沒有人不想要穩定的工作,沒有人不想要五險一金。

絕大多數打零工的人,無論在什麼行業,都只是為生活所迫而已。

那些在工地上賣力氣的,在大街小巷穿梭送外賣的,他們難道不知道穩定的工作保障更好,有公積金、有社保?為什麼選擇去做日結?

難道嫌錢燙手?嫌椅子扎屁股?嫌空調風太涼?

不是,他們最需要的,不是什麼穩定,是快點拿到錢,去養活自己和家人。

這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在無奈之中,唯一的生存策略。

這纔是貧窮的最大危害。

「窮人思維」讓人沒有勇氣去做長期配置,爲了生存,只能被迫做短期策略。

這是思維模式的問題嗎?

不是,是無法完成原始積累,而失去了翻身能力。

如果你打零工,或者大學時做過兼職,就知道,國內的這些「靈活就業」渠道,幾乎全部都是外包。

而外包最令人詬病的問題,是它極其低廉。

畢竟,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外包已經是絕對的下游,根本賺不到多少錢。而比外包更下游的打零工者,就更不可能賺多少錢了。

……

更令人擔心的是,按照本文的邏輯,全民「強制」社保后,這種現象,很可能加速擴大。

越來越多人失去抗風險能力,疲於奔命、只為明天而工作,甚至對后天放棄希望。

與從容而優雅的那羣人,形成鮮明對比。

直至成為兩個物種。(全文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