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60億北京儲能新貴,進軍電站運營

2025-08-07 19:39

本文字數:2163|預計3分鍾讀完

找到盟友,拓展后端。

記者丨楊松 鄢子為

編輯丨鄢子為

儲能大佬張劍輝,找到新盟友。

8月上旬,他實控的海博思創,聯手人工智能企業第四範式,成立合資公司。兩家市值,合計超過400億元人民幣。

我們將實現儲能技術與AI算法的深度融合,達到1+1>2的協同效應。」簽約儀式上,張劍輝表示。

其合作方,第四範式創始人戴文淵放話,兩家將在「AI+能源」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創造出高於現有數十倍的產值。有觀點認為,「AI+儲能」是一個千億級新賽道。

該合資公司,正在走工商流程,海博思創證券部告訴《21CBR》記者,「不會單獨覈算(AI)收益,它會體現在產品上。」

這家市值160億元的儲能新貴,找到AI盟友,將助其拓展電站運營等后端機會。

1

博士聯手

張劍輝和戴文淵,均為科學家創業,有着深厚的技術背景。

張於1995年進入清華電機系學習,2001年赴美,后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為正高級工程師;戴本碩畢業於上海交大,並在香港科技大學拿到博士學位。

張劍輝和 張劍輝和

戴文淵

兩位老闆的企業,均位於北京海淀區,距離不遠。AI,給雙方感情添了一把火。

張劍輝稱,兩家公司的理念高度契合。戴文淵也重視此次合作,出席合作儀式。

合資公司名稱,暫定為「能量晶體」。第四範式公告稱,其持有合資公司19%股權;海博思創持有81%股權,擁有主導權。

海博思創擅長儲能系統研發、生產及管理;第四範式的企業級Agent,已有能源領域客户。

合資公司將從事電力交易方向的AI技術服務,雙方將各展所長,儲能企業穩定「波峰波谷」,AI優化「發-輸-配-用」全鏈條效率。

張劍輝做的儲能生意,「就是造一個大號充電寶」。

簡單來説,一個手機電池電量約為5000毫安,一個儲能電池相當於100個手機電池並聯組成,一個儲能電站則需要100萬顆儲能電池。

管理一個儲能電站,相當於同時管理1億顆手機電池,其複雜與精確程度可想而知。」

張劍輝認為,只有藉助人工智能持續分析電站運行數據,才能提升儲能電站的安全性、效率與可靠性。

「當前,有數據的企業,缺乏分析能力,有分析能力的企業,缺少數據。」

管理層稱,海博思創從2016年開始就重視電芯數據的採集建模和系統分析,擁有AI+大數據分析的能力。

年報稱,公司已有管理儲能電站的大數據模型,其預警準確率,高達99.7%,顯著降低故障率。

2

長袖善舞

48歲的張劍輝,常年在業務一線。

2024年7月,他帶隊拜會中廣核新能源黨委副書記、董事李光明。張劍輝對中廣核的長期支持表示感謝,稱將配合對方,推動雲南新能源合作項目的落地。

三個月后,他又攜團隊,來到廣東水電二局。張劍輝介紹了海博思創在研發創新、裝備製造等領域取得的成績。

今年2月,海博思創與許繼電氣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圍繞儲能集裝箱、液冷管路等產品展開合作

一號位頻繁出差,拜訪要員,緣於海博思創的主要收入來自儲能。

財報顯示,其2024年營收為82.7億元,儲能產品收入佔99%,技術服務等其他收入僅貢獻5831萬元。

自2017年起,各地對新能源項目實施強制配置儲能政策,國內儲能項目的建設和運營,主要由電力公司牽頭在做。

這意味着,儲能企業需要跟電力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招股書顯示,2024年1至6月,海博思創的前五大客户,分別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河南投資、中國華能和華潤電力。

五位客户共貢獻21.5億元的收入,佔總收入接近六成。

張劍輝表示,將兼顧地方能源集團,以及地方政府投資平臺、社會資本投資的儲能項目,以增加市場份額。

政策改變,2025年「136號文」落地,「強制配儲」時代終結,儲能行業從政策驅動向市場化競爭轉型

「終端需求從強制配儲,向獨立儲能電站轉型。」上海有色網儲能分析師李亦沙告訴《21CBR》記者,這一轉變催化獨立儲能電站加速發展。

海博思創北京智能製造產線 海博思創北京智能製造產線

張劍輝認為,136號文出臺后,因風電、光伏的收入存在不確定性,未來投資商會建設更多儲能項目,儲能規模將增長。

其正升級打法,其中關鍵一招,即加大獨立儲能項目拓展與合作,在AI+大數據分析能力的基礎上,規劃儲能資產的后端運營佈局。

3

海歸創業

今年6月,在清華本科生畢業典禮上,張劍輝作為校友代表發言,分享創業之旅。

他介紹,公司名字「海博思創」,寓意「海歸的博士想創業」

創業初期,團隊在清華科技園的小辦公室討論技術方案,全部家當是一張舊會議桌和幾臺電腦。

爲了贏得訂單,在客户車間里,他們沒日沒夜地做試驗;為獲得資金支持,輾轉在各個路演現場。

「創業是披荊斬棘,九死一生。」

張劍輝回憶,團隊也有過迷茫,但在重重危機中看清未來——「雙碳」戰略下,儲能是能源革命的鑰匙。

抓住機會,海博思創在2025年1月登陸科創板,成為「中國儲能系統集成第一股」

實控人張劍輝和徐鋭夫婦,截至5月16日,合計持股20.12%,按現在市值算,這部分資產價值約30億元。

張氏帶隊開拓海外市場,已在北京、酒泉、珠海、大同、南通等地佈局生產基地,構建起覆蓋海內外市場的生產交付體系,去年境外營收為5.4億元

管理層預測,2025年海外業績,65%將由歐洲市場貢獻,35%來自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區和國家。

此次聯手第四範式,意在運用AI技術,提升儲能電站運營能力,變成既有生產交付體系,又能提供后端資產運營和服務的企業。

「全球能源格局重塑,AI技術成為推動變革的關鍵變量。」張劍輝説。這次,他找了位堅實盟友,希望搭上智慧能源的快車。

:海博思創,除注外

若您對文章內容有建議或異議,請聯繫編輯部。

辦公電話:020 87399753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