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300+從業者齊聚杭州!首屆VisionX AI智能眼鏡供應鏈趨勢大會在杭州舉行

2025-08-07 12:41

當前,AI智能眼鏡行業正經歷技術快速迭代、市場高速增長與應用場景多元化拓展的關鍵階段,供應鏈的發展對於AI智能眼鏡行業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8月5日,由XR Vision聯合BEYOND Expo主辦的VisionX AI智能眼鏡供應鏈趨勢大會在杭州圓滿舉行。

此次大會匯聚了100+國內外智能眼鏡行業上下游的公司,300+行業從業者,共同探討了涉及光波導技術、碳化硅材料、MicroLED、智能眼鏡屈光度矯正方案、高密度電池等AI智能眼鏡供應鏈上下游的關鍵核心技術。

大會上,多位行業專家分享了AI智能眼鏡供應鏈上不同環節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自身對於行業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大會現場總計有30多款智能眼鏡可供體驗,包括AI智能眼鏡、基於光波導顯示或BirdBath方案的AR智能眼鏡,參會者可以一站式體驗市面上的主流智能眼鏡產品。

智能眼鏡破局:輕量化設計激活億級存量市場

「剛需場景決定了粘性,解決近視問題是目前戴眼鏡人羣的第一剛需,大部分消費者購鏡決策流程未包含對智能功能的考量,而是從‘看得中,拿得起,放不下’開始」。

前依視路創事務負責人、現擔任VISTA遠景光學與智能穿戴的負責人郝育昭結合自身在傳統眼鏡行業近20年的從業經驗,在大會現場做了《如何打造好看&舒適的智能眼鏡》的主題分享。

▲ VISTA遠景光學與智能穿戴的負責人郝育昭 ▲ VISTA遠景光學與智能穿戴的負責人郝育昭

在他看來,目前多數智能眼鏡功能與手機、手錶交叉,導致智能眼鏡的場景懸浮、可替代性強。與此同時,當前智能眼鏡續航能力不能保證用户全天候使用,當智能功能不在,一副好的眼鏡會減少消費者的棄鏡率。

此外,眼鏡與手機、手錶等產品有着完全不同的設計理念。眼鏡側重的是人體工學與美學的平衡,手機的核心設計目標則是功能驅動下的極簡主義,而手錶則是工具屬性兼具身份象徵。郝老師建議,智能眼鏡廠商要特別注重這里面的區別,注重眼鏡的舒適度和美觀度。

▲ 微光科技CEO戴照恩博士 ▲ 微光科技CEO戴照恩博士

在新技術應用的早期階段,有效激活存量市場是獲取用户的關鍵路徑。作為輕量化AR智能眼鏡的創新者,微光科技CEO戴照恩博士以USB 3G上網卡、新能源汽車等成功連接新舊需求的「橋樑」產品為例,強調全球約20億的眼鏡用户羣體正是推廣AR技術最具潛力的龐大存量市場。

那麼如何在技術發展的基礎上,更好地挖掘龐大存量市場?基於這一洞察,微光科技以模塊化設計為突破口,推出了全球首款夾片式智能AR眼鏡。該產品讓用户無需更換日常佩戴的光學鏡片,即可無縫疊加體驗AI+AR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顯著降低了嚐鮮門檻。

▲ 微光科技下半年推出的全綵AR眼鏡產品 ▲ 微光科技下半年推出的全綵AR眼鏡產品

會上,戴照恩博士宣佈將於下半年推出兩款全新的全綵AR眼鏡產品。新系列將繼續貫徹微光科技公司「極致輕量化」的核心設計理念,在眾多細節上實現產品突破。

AI智能眼鏡產業鏈亮出新方案

當前AI產品在發展路徑上存在着一些普遍問題:續航時間普遍短、制約移動場景深度應用以及影響用户體驗。

豪鵬科技AI業務負責人朱兆禎指出,AI眼鏡對電池有着6大需求,包括高能量密度、輕量化設計、快速充電、安全性、温度控制和長循環壽命。在他看來,電池與結構件領域,高密度電池和輕量化材料(鈦合金、碳纖維)成為續航和佩戴體驗的關鍵突破點,電池技術將成AI眼鏡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 豪鵬科技AI業務負責人朱兆禎 ▲ 豪鵬科技AI業務負責人朱兆禎

爲了應對AI眼鏡續航時間短的問題,行業普遍認為短期以多塊電池、增程環、換電等方式為主,而中長期則以方鋼疊片、固態電解質、硅負極等中長期解決方案為主。而長期則是以固態電池方案為主。

據瞭解,豪鵬科技作為一家俱有自主研發能力和全球市場綜合競爭力的鋰離子電池和鎳氫電池企業,目前在「All in AI 」戰略的引領下,研發量產了鋼殼疊片等高能量密度電池,積極針對AI眼鏡等下一代智能終端客户對電池的小型化,續航等需求,提供靈活可靠的一站式電池解決方案。

除了續航,進行差異化也成為很多智能眼鏡廠商關注的點。

小米智能眼鏡供應商深圳市唯酷光電有限公司穿戴事業部總經理黃琰羚女士則分享了液晶電致變色技術在三類眼鏡中應用,「應用於AI眼鏡,可快速調節透光度與鏡片顏色,適配多樣交互場景;應用於AR眼鏡能平衡虛實光照,優化顯示效果並降低功耗;而應用在傳統眼鏡則兼具實用與時尚,自動適配全天光線,多色可選提升搭配感,兼顧舒適與美觀。」

▲唯酷光電有限公司穿戴事業部總經理黃琰羚 ▲唯酷光電有限公司穿戴事業部總經理黃琰羚

ISP則是決定AI智能眼鏡拍攝效果的關鍵模塊。「相比於手機,AI智能眼鏡拍攝優點是快速拍攝和第一人稱視角,用户的期待是拍攝效果儘可能接近手機的水平。廠商在ISP的選擇上,像素點達到12M就夠了,多幀融合算法是關鍵,基礎效果要重點看極端場景下的對比。」前榮耀影像專家李龍在基於多年在手機影像及AR智能眼鏡影像方面的積累,圍繞《ISP的發展歷程》這一主題展開分享。

▲ 前榮耀影像專家 李龍在 ▲ 前榮耀影像專家 李龍在

李龍在認為,影像的體驗要細化成效果、延迟、穩定性和熱四個方面。在大會現場,他對比了當前已發佈的AI眼鏡產品影像情況,從對比結果上來看,多款AI眼鏡影像基礎效果調試的問題還有很多,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同時他還建議,算法導入與畫質調試介入時間雖然晚,但重要性程度非常大,智能眼鏡廠商可以多給畫質調試預留時間。

AR智能眼鏡的發展依賴於光學及顯示技術的發展

2025 年下半年,包括Meta、三星等越來越多的廠商計劃推出帶顯示功能的 AR 智能眼鏡,而AR智能眼鏡的體驗與包括MicroLED技術和光波導等光學與顯示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

Cellid、慕德微納、理湃光晶為光波導行業內的領軍企業,目前側重於不同技術方向的光波導產品的研發和應用。來自這三家企業的嘉賓從各自的技術路徑的探索和實踐進行了分享。

「2027年起AR智能眼鏡產品有望迎來爆發性的增長,短期內Cellid正在推進單層玻璃全貼合的方案,而中長期來看,樹脂材質的波導將會成為主戰場,但仍需提升良品率及解決彩虹紋等問題。」Cellid中國區負責人周仲分享道。

▲ Cellid中國區負責人周仲 ▲ Cellid中國區負責人周仲

Cellid是一家總部在日本東京的光波導技術公司,這是Cellid首次攜旗下包括60度FOV的全綵衍射光波導產品、支持屈光度矯正的光波導產品來中國進行參展。

據周仲介紹,目前Cellid在樹脂類衍射光波導上具有獨立知識產權,並且在2024年獲得sid最佳年度產品獎,這次在中國第一次正式公佈了包含玻璃和樹脂的多種全綵光波導方案,並且由於Cellid的樹脂類光波導具有良好的透過率,在電池消耗上能夠提供更好的續航能力。

「Cellid一直關注用户體驗,所以通過樹脂全貼合工藝可以為客户提供更輕便的解決方案,同時在用眼安全和減輕眼部疲勞上推出了pull/push方式的解決方案。Cellid同時致力於大FOV的全綵解決方案,預計今年年底會推出FOV 50度的樹脂,FOV 70度的玻璃材質光波導方案,同時爲了解決光機瓶頸也在開發適合大FOV的全綵光機。」周仲説。

國內衍射光波導領軍企業慕德微納(杭州)科技有限公司CEO杜凱凱總結了當前AR衍射光波導的經典技術方案的優勢和挑戰,並提出了一系列量產性解決方案。

慕德微納目前專注於刻蝕光波導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對困擾行業的閃耀光柵、傾斜光柵和漸變深度光柵的刻蝕方面有自己的量產方案,尤其是碳化硅波導在輕量化、彩虹紋及熱管理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

▲ 慕德微納CEO 杜凱凱 ▲ 慕德微納CEO 杜凱凱

來自理湃光晶事業部經理李雨雪分享了理湃在幾何光波導技術方面的探索,「公司首發的全綵大視場幾何光波導顯示產品,實現了全綵小體積(光機體積1cc)大視場(FOV53°)的行業突破。通過精密冷加工與智能組裝雙產線協同,波導量產良率穩定在96%以上。」

▲ 理湃光晶事業部經理 李雨雪 ▲ 理湃光晶事業部經理 李雨雪

據悉,理湃光晶13年來專注幾何光波導技術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掌握從設計到量產的全鏈條核心技術,構建了完整的自主技術體系。李雨雪介紹,上述產品已規模化應用於消費電子、工業維保及醫療手術導航等領域,推動AR設備向高性能、低成本、規模化方向發展,加速虛實融合時代的到來。

除了光波導技術,MicroLED的技術發展對於AR智能眼鏡的顯示功能至關重要。

鴻石光電總經理龔金國分享了基於混合堆疊結構的單片全綵Micro LED微顯示芯片技術。龔總指出Micro LED 基於半導體微納加工工藝,目前微顯示屏最小可做到0.12inch,對應光機尺寸較LCD、DLP、LCOS等大幅度減小,為AR設備提供了更完美的選擇。

同時,**鴻石光電提出了實現單片全綵的新思路——混合堆疊結構HSS。技術融合兩次晶圓鍵合與一次量子點色轉換工藝,兼具藍綠外延與量子點轉換的優勢,解決了傳統全綵方案的材料短板。

目前,基於 HSS 技術的 0.12 英寸單片全綵樣品已實現 120 萬尼特白光亮度,且紅光性能因量子點發光面積放大而顯著提升。根據規劃,鴻石智能將在 2026 年完成 200 萬尼特亮度產品的小批量交樣,2027年實現量產,為 AI 智能眼鏡提供更優的全綵顯示解決方案。

海南天智豐和,作為恆玄的核心ODM,對恆玄芯片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據悉,由天智豐和聯合亮亮視野打造的基於恆玄2800方案Leion Hey2 AR智能眼鏡已於近期量產發貨,該產品採用了JBD的MicroLED及光舟半導體的光波導方案。

天智豐和CEO潘曉雷在大會上做了《基於恆玄2800方案的帶顯示類AR智能眼鏡的最佳實踐》的主題分享,詳細介紹了恆玄BES2800BP-ZE7芯片的核心特點、JBD光機的原理,以及在研發調試過程中遇到的難點。

▲ 天智豐和CEO 潘曉雷 ▲ 天智豐和CEO 潘曉雷

除了已量產的AR智能眼鏡,天智豐和在研恆玄BES2800+研極微方案的天龍眼鏡,潘曉雷介紹了市面上不同ISP的特點,並分享了選擇研極微ISP的原因。

從「科技單品」到「個性配飾」,多SKU或成破局關鍵

顯示的主要應用場景有哪些?制約顯示走向更大範圍應用的瓶頸在哪里?在最后圓桌討論環節,各位嘉賓圍繞着「顯示是否會成為智能眼鏡的標配」、「目前制約顯示大規模應用於智能眼鏡的瓶頸」及「中國智能眼鏡市場什麼時間點會迎來爆發」等幾個問題展開了討論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知名投資機構X Square創始人夏偉奇從消費者視角對這幾個問題進行了回答,他認為AI音頻眼鏡、AI拍攝類智能眼鏡、帶顯示的AR智能眼鏡、傳統眼鏡等幾類產品形態未來將會長期並存。

夏偉奇認為,在AI應用沒有產生killer app之前,中國智能眼鏡銷量的暴漲來自於SKU的多樣性,這源於智能眼鏡和手機等功能性的消費電子產品不同。「對於近視用户,眼鏡是從起牀第一時間就拿起來戴的東西,具備很強的裝飾屬性,個性化的需求是很強的,其次纔是智能功能。很難想象未來大家都戴同一個樣式的眼鏡出門, 單一的SKU很難滿足用户個性化的需求。」夏偉奇補充道。

在郝育昭老師看來,Rayban Meta智能眼鏡的成功在中國市場是不能複製的,Rayban Meta的合作代表的是全球頂尖的眼鏡品牌與全球頂尖的科技品牌的合作,這樣強強聯合的組合在中國幾乎不能實現,而對於一款智能眼鏡的成功的定義也需要重新思考。

「在傳統眼鏡市場,一個品牌同時會銷售幾百上千個眼鏡SKU。一個SKU產品一年1萬副的銷量就已經算很成功,小米AI智能眼鏡只有1個框型3個顏色,在這麼短時間實現了近10萬的銷量已經算是很成功了。」郝老師表示,不間斷地推出多種經典框型+多CMF的搭配的長線思維,將會是智能眼鏡廠商做大做強的重要方向。

另外,在他看來,目前制約智能眼鏡滲透的原因之一還在於線下銷售渠道端。傳統眼鏡85%的銷量來自於線下,而目前智能眼鏡毛利率低,線下門店銷售動力不足,實現智能眼鏡的低成本,把更多毛利留給渠道端也非常關鍵。

微光科技創始人戴照恩博士對智能眼鏡多SKU的重要性表示了認可。戴照恩博士認為,目前傳統電子產品的OEM工廠不接受小批量的生產需求,而這與眼鏡多SKU的需求是衝突的。

據他介紹,目前實現多SKU成本還很高,微光科技目前正在自研產線,在生產環節降低實現多SKU的成本,實現不同功能、樣式的組合。Cellid中國區負責人周仲則認為目前的顯示功能使用場景依然有限,這也限制了顯示功能在智能眼鏡中的滲透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會現場總計有30多款智能眼鏡可供體驗,其中很多新品為首次展出或首次開放真機體驗,包括有Oakley Meta HSTN智能眼鏡、成都高嶼研發的Corey Air 2全綵光波導碳化硅光波導智能眼鏡、上海衍見維實的電子變焦鏡片及原型機、Cellid 60 度大FOV全綵光波導原型機、恆玄2800主控芯片的顯示類智能眼鏡原型機、Looktech AI智能眼鏡、基於V821芯片的800萬像素白牌新品等。

▲ 大會現場產品體驗 ▲ 大會現場產品體驗

另外,還有Rokid Glasses、雷鳥X3 Pro、小米電致變色眼鏡、Even Reality G1、魅族StarV Air 2、光粒科技智能泳鏡、INAIR智能眼鏡、VITURE智能眼鏡等市場上的熱門產品也在大會現場可以體驗。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