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基建熱潮下,1.5萬億美元的融資缺口誰來填補?

2025-08-07 15:05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伍治堅;作者:伍治堅

這幾年,人工智能的風頭真是蓋過了一切。從ChatGPT掀起全球熱潮,到大廠們你追我趕投入算力,背后其實還有一個極其關鍵的問題:錢從哪里來?

2024年,亞馬遜、微軟、谷歌、Meta這些「科技四大天王」在AI相關的數據中心建設上,已經燒掉了超過2,500億美元的資本開支[1]。你沒看錯,是兩千五百億美金,一年之內

而根據摩根士丹利的預測,接下來的四年,全球AI相關的硬件、芯片、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投資將高達2.9萬億美元[2]。這是個什麼概念?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2024年全球第六大經濟體英國一整年的GDP2.67萬億美元。這麼一對比,大家就能更直觀地理解全球各大公司在AI上的投資力度了。

但問題來了:這些錢,大廠自己兜得住嗎?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估算,全球AI相關的投資,有大約1.5萬億美元的資金缺口[2]。也就是説,大廠自己最多能搞定一半,剩下的得靠外部融資。這筆缺口的規模,甚至比整個美國高收益債和槓桿貸款市場還大。

那誰來填這個大坑?答案就是:私募信貸Private Credit)。

傳統銀行現在越來越「惜貸」,尤其是對這些重資產、長周期的AI基建項目,銀行吃不下、也不敢吃。反倒是私募信貸(Private Credit)異軍突起,成了香餑餑。

私募信貸的市場規模在這幾年長勢驚人:2020年時,全球私募信貸大約1萬億美元;到了2024年,已經漲到了1.5萬億美元;而且預計2029年會突破2.6萬億[3]。為啥漲這麼快?

一方面是傳統銀行收縮信貸口子,另一方面則是投資機構和高淨值人羣,越來越青睞這種收益高、結構靈活的投資品種。你想想,現在銀行定存都給不了4%,而私募信貸年化收益(注:預期)動不動就是10%以上,誰不動心?

特別是資產支持融資(ABF),一種用租金、合約現金流甚至是硬資產來「抵押借錢」的玩法,更是成了AI數據中心融資的「多面手」[3]。它不像傳統資產支持證券(ABS)那麼死板,哪怕你的項目還在打地基,只要説得清楚未來怎麼賺錢,就有人願意投。

現在有不少私募基金和保險資金,甚至已經盯上那些剛剛拿到土地和電力接入的AI數據中心初創項目了。如果仔細想,就不難發現這就像投早期科技股一樣,有點賭運氣,但爆發起來收益嚇人。

一些讀者不禁要問:像谷歌、亞馬遜這種AAA級的大廠,發點債不就好了?

背后的原因,還真不是他們發不動,而是不想發太多。根據摩根士丹利的估算,四大科技巨頭理論上能發出6000億美元的債而不影響信用評級[2]。但問題是,如果一開始就大量舉債搞AI基建,可能會被股東質疑「是不是燒錢燒瘋了,以至於要大舉借債來搞投資」?

資本市場對這些科技股可是「望子成龍」的,搞不好一個操作不當股價就蒸發幾百億。於是,大廠的策略是先靠自有現金和有限債務頂一頂,等到AI業務開始帶來真金白銀的回報,再考慮擴大融資。所以,這也就留給私募市場一個巨大的「缺口」可鑽。

講到AI數據中心,不得不提一個越來越讓人頭疼的問題:用電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24年全球數據中心耗電將達到415太瓦時TW 1TW=1012次方瓦特),佔全球電力的1.5%[4]。如果不出意外,這個數字在2030年前將翻一番,甚至可能2035年超過1300太瓦時,相當於整個日本一年的電力消耗[5]

這還只是平均水平。你知道一個訓練大模型的算力集羣得耗多少電嗎?以OpenAIGPT-4為例,一輪訓練就要用掉百萬級美元的電費。

這背后就是一個「能耗怪獸」的故事。於是,科技巨頭們也開始想辦法自救,比如:微軟和Brookfield簽下100億美元合同,要搞10.5吉瓦的可再生能源[6];亞馬遜乾脆收購了一個退役核電廠,計劃為AWS數據中心供電[7];谷歌簽署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電力採購協議之一。

這就像是在打一場沒有硝煙的能源軍備競賽」。只不過,這次不是爲了石油,而是爲了電和風和陽光。

目前來看,真正重倉AI基礎設施的,還是那批「長錢玩家」,比如:養老金、主權財富基金、保險公司、大型家族辦公室等。舉例來説,英國最大的私營養老金計劃之一Universities Superannuation Scheme (USS) 承諾向黑石(Blackstone主導的英格蘭北部100億英鎊數據中心項目投入達2.5億英鎊。安大略教師養老金基金(OTPP)與Brookfield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2023 年收購了Compass DataCenters,直接參與數據中心領域的基建投資。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 與德國投資方 MEAG 合作,投資約14 億歐元於英國和歐洲的數據中心投資平臺。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為什麼這些「長線玩家」選擇這個行業盡興投資?主要是因為他們看中AI基建投資能夠帶來的穩定現金流和抗通脹價值,並且能鎖住十到二十年7~9%的年化收益

你以為這些投資人只看利率?錯,他們也講故事。他們要的,是一個確定性增長政策支持 環保標籤的全套組合拳。而AI數據中心——尤其是那些有ESG背書、有政府扶持、又能租給科技巨頭的項目,剛好完美對口。

當然了,事情沒那麼簡單。在AI領域的基建投資,投資者面臨兩個大風險:

第一項風險,是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如果發生經濟衰退,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更傾向於持有國債、貨幣基金等流動性強、違約風險低的資產,而不願將大量資金鎖定在結構複雜、期限較長的私募信貸產品中。那麼這些私募信貸基金可能會面臨贖回潮,並且現有的投資者很難將手中的持倉脱手。

與此同時,借款人(比如數據中心開發商)也會試圖壓低融資成本,使得 ABF 的票息回報可能隨之下調,整體風險收益比變差。更重要的是,如果整體經濟減速,數據中心項目本身的需求預期和租户穩定性也會受到質疑,從而影響投資人信心。

第二個風險,是AI行業收入的不確定性如果AI商業化不如預期,科技公司一旦削減資本開支,整個市場的融資預期都會被打亂。相反,如果AI變現超預期,科技巨頭可能反手就去公開市場發債,私募信貸反而被擠出。

再者,別忘了:數據中心不是建了就好,還得接入電網、拿到土地許可、搞定社區關係等。美國弗吉尼亞州就有個案例:由於當地輸電設施吃緊,幾個新數據中心項目被迫暫停,投資人血本無歸[6]

從古至今,凡是大的技術變革,總會伴隨着基礎設施建設的「跟跑」甚至「搶跑」。當年鐵路、電網、互聯網,都是先燒錢、后盈利。這次的AI,也不例外。只不過,這一次跑得更快,燒得更多。而信貸市場,尤其是私募信貸和ABF,正站在這輪AI基礎設施革命的十字路口。它們既是資金的輸血管,也是風險的調節器。

回顧這場「AI+數據中心的資本支出風暴,我們看到了幾件關鍵的事:

一是資本投資的確在爆炸式增長,科技巨頭未來幾年將投入數千億美元;

二是資金缺口真實存在,摩根士丹利估計資金缺口高達1.5萬億美元,這個數字甚至可能被低估;

三是私募信貸、資產支持融資等非傳統融資方式正在迅速填補這個空白;

四是長錢投資人,如養老金、主權財富基金等,已悄然重倉;

最后,電力、監管、環境等現實約束不容忽視,AI基礎設施不是無風險的樂園。

在這個AI時代的基建大躍進中,確實藴藏着一波潛在的黃金機會,但也佈滿了波動與不確定性。對投資者而言,關鍵不在於趕不趕熱潮,而在於是否真正看懂了這場遊戲的底層邏輯。與其盲目追高,不如冷靜判斷:這個項目有沒有穩健現金流?技術演進風險大不大?能源和配套基礎夠不夠?放在你的投資組合里,是平衡風險,還是放大槓桿?

古語説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AI 時代的基礎設施狂飆,不只是科技故事,更是資本配置的大考。看清趨勢、管理風險、把握節奏,纔是走得遠、走得穩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Platformonomics, 2024. 「Cloud CAPEX: 2024 Quarterly Data Center Spending」. https://platformonomics.com/2025/02/follow-the-capex-cloud-table-stakes-2024-retrospective/

[2] Reuters, 2025. 「AI and gravity-defying US GDP」.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ai-gravity-defying-us-gdp-2025-07-23/

[3] The Schicht, 2024. 「What is Private Credit?」 https://www.theschicht.com/understanding-private-credit/

[4] S&P Global, 2024. 「Global data center power demand to double by 2030」. https://www.spglobal.com/commodity-insights/en/news-research/latest-news/electric-power/041025-global-data-center-power-demand-to-double-by-2030-on-ai-surge-iea

[5] CarbonCredits.com, 2024. 「AI’s Energy Hunger: Data Centers Set to Use Power Equal to Japan’s by 2035」. https://carboncredits.com/ais-energy-hunger-data-centers-set-to-use-power-equal-to-japans-by-2035/

[6] Brown Advisory, 2024. 「The Data Center Balancing Act」. https://www.brownadvisory.com/us/insights/data-center-balancing-act-powering-sustainable-ai-growth

[7]Webpronews, 2024. 「Microsoft, Google, Meta, Amazon poised for record $364B in 2025 CAPEX」. https://www.webpronews.com/tech-giants-to-invest-364b-in-ai-infrastructure-by-2025/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