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原創精選> 正文

機器人投資風口來襲!世界級盛會催化下,哪些機會不容錯過?

2025-08-08 21:07

編者按:2025年世界機器人大會啟幕!人形機器人產業迎爆發期,2025年或成量產起點;機器人賽道崛起,哪些港美股公司有望受益?

2025年世界機器人大會(WRC)今天在北京開幕,展期將持續至8月12日。此次大會主題為 「智能具身化與人機協同」,重點關注 「讓機器人更智慧,讓具身體更智能」 這一關鍵論題。其中,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50余家,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數量創同類展會之最。

在具身智能時代,AI大模型與機器人技術融合,AI迭代助機器人構建「感知-決策-行動」閉環,實現多維轉變,從「工具」升級為「智能夥伴」。

大會期間,多款高性能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發佈及人形機器人操作能力的快速迭代,或將引發行業對技術突破與商業化進程的熱議,可能成為推動機器人公司股價上漲的重要催化劑。

人形機器人產業迎爆發期,2025年或成量產起點

今年上半年國內人形機器人賽道火熱,行業融資事件達39起,披露金額近42億元,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等頭部廠商獲戰略投資,上市公司也積極參與相關併購整合或技術合作。摩根士丹利預計,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5萬億美元,中國因政府支持處於行業前沿,與DeepSeek熱潮相似,價格優勢成為其發展助力。招商證券預計2025年為人形機器人量產起點,對產業發展持樂觀態度。

民生證券認為,人形機器人在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牽引下進入智能化階段。上海市此前發佈了《上海市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目標是在2027年達到具身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互聯網資本也競逐具身智能賽道,京東、美團成活躍投資方,科技巨頭持續投入,有望加速行業突破與量產商業化。京東近兩月投資千尋智能等6家企業,覆蓋多個環節;美團2024年初至今連續投資8個機器人項目。此外,寧德時代、吉利、美的等製造業資本也積極佈局。

機器人賽道崛起,哪些港美股公司有望受益?

中信建投認為,現階段應深入挖掘「AI+機器人」投資機會,如傳感器、靈巧手、機器狗、外骨骼機器人、垂類應用端等。這些方向競爭格局良好,不依賴人形機器人放量,且能持續驗證數據。

傑富瑞建議投資者聚焦供應鏈零部件公司​​,因其將率先享受行業增長紅利,是當前確定性較高的投資標的。法巴資管認為零部件製造商將成贏家,長遠來看,成本下降和應用場景增加將使整個機器人行業受益。

機器人賽道​​ ​​代表股票 關注理由
人形機器人 特斯拉 Optimus人形機器人聚焦通用場景,端到端神經網絡實現身體-環境交互
優必選 全棧式人形機器人技術,Walker系列支持工業質檢、物流搬運等複雜任務
越疆科技 協作機器人全球出貨量前二,具身智能平臺統一機械臂/人形/六足機器人控制
小米集團-W 自研推出了CyberDog和CyberOne等機器人產品,建立生態協同,複用汽車與AIoT資源降本增效​
倉儲物流機器人​ 斑馬技術 佈局AMR,提供倉庫動態路徑規劃與多機協同系統
Symbotic AI驅動的立體倉儲系統,機器人協同完成貨物分揀
亞馬遜 自主導航搬運,Robin機械臂(包裹分揀)處理超20億包裹,部署Scout送貨機器人
霍尼韋爾 智能倉儲系統集成AMR、機械臂,提供數字孿生管理平臺
極智嘉-W 全球AMR倉儲機器人,聚焦機械手揀貨、通用機器人技術,協同物流場景落地
醫療機器人 直覺外科公司 達芬奇系統主導微創手術,依賴高精度機械臂與3D視覺
美敦力 Mazor骨科手術機器人、StealthStation神經導航系統
Myomo 上肢外骨骼MyoPro通過EMG信號檢測神經指令,輔助運動障礙患者
特種與服務機器人​ AeroVironment 小型無人機Switchblade用於偵察與戰術打擊,支持自主導航與集羣協作
iRobot 從事家用清潔機器人,家庭自動化需求的增長將推動其產品的銷售
京東 京東連投千尋智能、逐際動力和眾擎機器人三家企業,並於2024年6月成立了「智能機器人業務」部門
核心零部件​ 康耐視 機器人感知層核心供應商​,工業自動化場景滲透率高
UiPath 機器人產業鏈中游決策層​​​,技術延伸至機器人決策系統
金力永磁 機器人執行層核心材料商​,受益特斯拉/優必選供應鏈放量
德昌電機控股 微型電機應用於機器人關節驅動,適配靈巧手及輕量化關節
速騰聚創 激光雷達技術拓展機器人環境感知,適配SLAM導航與避障系統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