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 WAIC對話中企通信:推動AI大模型從技術創新走向價值兑現

2025-08-07 13:07

C114訊 8月7日專稿(艾斯)中國正在引領全球定義人工智能(AI)時代的發展新秩序。

剛剛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吸引了創紀錄的超35萬參觀人次,從展館現場水泄不通的人流到一座難求的各大主題論壇峰會,從AI大模型能力的持續迭代到具身智能的加速落地,甚至「百花齊放」都不足以形容本次盛會所呈現出的中國企業AI創新實力。

根據普華永道最新報告顯示,AI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內推動全球經濟規模增長15%。這將使全球經濟的年增長率額外增加一個百分點,對全球經濟的促進作用與19世紀工業化對全球經濟增長影響的變化相當。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身處一個前景無限的「超級AI周期」。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中國信通院承辦的「大模型智塑全球產業新秩序」論壇上,《2025年「人工智能+」行業標杆案例薈萃》重磅發佈,這些從全國300余項申報案例中最終入選的80個標杆案例,呈現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標杆實踐——中企通信憑藉「大模型安全圍欄平臺」解決方案成功入選,這不僅是其對長期堅持AI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努力的肯定,亦體現了這家中信成員企業在國家「人工智能+」行動中的躬身踐行。

無安全,不AI

「百模大戰」之后,大模型市場迎來了一段冷靜發展期,行業對大模型的關注更加聚焦於實際場景應用效果,而不再只是單純「卷參數體量」。與此同時,隨着大模型深入應用於社會發展與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其安全性與合規性問題也日益凸顯。中國信通院在上述論壇發佈的「大模型開源安全倡議」再次強調了「安全是AI落地基石」這一行業共識。

「企業客户普遍擔憂數據安全與模型安全。‘大模型安全圍欄平臺’的推出,正是從客户痛點出發,並基於中企通信自身的科研能力,打造的一個新型防護體系。」中企通信首席數據算法專家馮楠坪在接受C114專訪時表示,無論是過去企業摸索上雲的數字化時代,還是如今全社會面向AI時代的智能化轉型,「安全」始終是刻在中企通信所有產品DNA當中的一個核心要素。

C114注意到,今年僅有三家企業入選《2025年「人工智能+」行業標杆案例薈萃》「安全治理」類別,中企通信的「大模型安全圍欄平臺」便是其中之一。事實上,在此之前,中企通信已經連續兩年入選中國信通院的大模型示範應用案例集。

據中企通信介紹,「大模型安全圍欄平臺」基於前瞻的AI技術和安全防護機制,充分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如DeepSeek等,從模型幻覺、非合規內容輸出、模型越獄、應用漏洞、角色逃逸等多方面構建新一代動態化、場景化、智能化的大模型安全防護體系,可對模型生成內容進行實時監測和過濾,保障模型生成內容的安全性和合規性,並覆蓋從終端到傳輸層的各關鍵節點,可有效攔截非法訪問、數據泄露等安全風險。

Gartner的調查顯示[2],在AI成熟度較高的企業中,48%的領導者認為安全威脅是實施AI的三大障礙之一。中企通信研發技術經理余岳恆在採訪中分析道,在AI與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安全需求具有跨行業普適性,如數據隱私、模型防攻擊,該公司一直以來專注於新一代網絡安全防護產品體系的建設,以及以安全為基石的AI賦能體系構建。

來源:Gartner(2025年6月)

來源:Gartner(2025年6月)

具體來看,其「AI Pentest」智能滲透測試系統(以下簡稱「AI Pentest」)通過模擬攻擊與漏洞掃描,可實現對潛在安全隱患的主動識別,助力企業有效防範外部威脅與信息泄露風險;配合三個自建、自營、自管的「AI-SOC」智能安全運營中心,依託機器學習算法和大數據分析能力,整合AI大模型技術,可提供實時威脅監測與自動化應對能力,為企業構建強韌的安全屏障;「AI Visual Security」信息安全威脅識別平臺則可以將全流量數據映射成圖像,利用AI圖像分類實現流量異常行為識別,不遺漏流量關鍵信息,能實現分鍾級別的實時響應報警。

余岳恆指出,中企通信的AI安全解決方案採取了輕量級產品設計,大大降低了企業使用門檻,尤其適配IT能力有限的中小企業。同時,依託於母公司中信國際電訊CPC及集團覆蓋全球五大洲160個國家和地區的雲網安服務資源,對於企業全球化數據安全傳輸與網絡流量防護擁有着獨特的能力優勢。

向模型,要價值

埃森哲《2025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3]發現,儘管中國企業在更廣、更深的維度上開始規模化應用AI,並逐步提升了雲、安全等企業核心技術能力,持續推動企業重塑,但在落地過程中,只有少數企業實現了顯著價值。

馮楠坪告訴C114,與國外廠商更注重於通用性與強大性的通用大模型發展路徑不同,國內大模型更加聚焦於垂直領域的融合應用。在基於多款國產開源大模型構建全方位安全應用體系之外,中企通信也在通過持續深挖網絡數據價值與行業深度定製化模型為企業客户帶來生產效率與商業價值的提升。

在AI席捲所有領域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真正的競爭優勢在於企業自身的業務數據,這些數據正成為推動AI落地和差異化創新的關鍵驅動力。企業實現這一優勢的核心,便在於對自身數據生態系統的整合能力。

瞄準這一趨勢,中企通信推出了「AI Databank 智數庫」(以下簡稱「AI Databank」)智能數據分析解決方案,融合了大數據平臺、AI、大模型以及生成式AI等技術,可實現企業業務系統數據的自動收集與報表生成、打破系統數據孤島;支持對話式檢索數據與圖表生成,提升數據查詢效率;助力企業實現高效數據管理、精準分析及快速報告生成。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解決方案榮獲了「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等多個業界重要獎項,由此也可對其AI創新能力窺見一斑。

同時,面向製造業等垂直領域,中企通信也在幫助企業實現大模型從技術創新到商業價值的兑現。馮楠坪介紹稱,通過採用AI計算機視覺+傳感器數據+預測模型融合,中企通信在一個製造業場景中,通過對焊接工藝參數(電流/壓力/接觸面積等)進行建模分析,打破了傳統焊接分析方案的高昂成本限制,幫助企業利用AI模型成功實現焊接分析能力的顯著提升。

眼下,智能製造是我國製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為推動這一發展,工業大模型的落地速度正不斷加快。毫無疑問,這些製造業的Know-How積累,也將為中企通信打造更高效、更智能的垂類AI大模型帶來更豐富、更有價值的語料,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正向循環。

「企業可以通過梳理自身的部分固定業務流程並進行數字化,同時依託AI Agent等新工具將一些非結構化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與系統性輸出,從而生成對企業決策有意義的洞察報告,這將是企業通過包括AI大模型等新興技術實現業務價值提升的一個關鍵。」余岳恆談到。

躬身踐行「人工智能+」行動

2024年,國務院國資委啟動央企「AI+」專項行動,推動國資央企在人工智能領域實現更好發展、發揮更大作用。行動提出,要着力強化中央企業推進人工智能發展的要素支撐,在「十五五」規劃中將發展人工智能作為重點,打造更多科技領軍企業,孵化培育一批初創企業。

作為中信成員企業,中信國際電訊CPC與中企通信在集團統一組織下已連續四年共同亮相WAIC。2025年WAIC期間,中信集團正式發佈科技創新「磐石」行動,即佈局建設以2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為龍頭、4個集團級科技創新中心為中堅、N個領域級研發中心為基礎的「2+4+N」科創平臺集羣,高標準構建中信特色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技術研發和創新應用,進一步築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

「中信國際電訊CPC與中企通信在踐行‘人工智能+’行動的過程中,始終致力於‘將智能化服務於業務本身’。一方面通過將AI融入我們的內部業務流程,通過‘人機協同’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則是將AI能力注入我們的產品解決方案本身,從而為客户提供更多的智能化應用。」余岳恆強調,這些智能化「並非爲了智能化而智能化」,例如,無論是傳統安防監控還是工業質檢的智能化,最終都是爲了減輕工作量,提高實際的生產效率。

談及2025年爆發的AI Agent新趨勢,他亦認為,對AI Agent的使用應聚焦於企業效率的實際提升,AI Agent在智能客服和運維等流程優化中可以發揮顯著作用,但並非所有場景都適用。例如,在智能客服場景中利用AI Agent等輔助性工具,更大的意義在於可以幫助員工高效應對基礎性問題,從而使其能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處理複雜問題並服務高價值用户,這對員工與企業本身來説都是AI能力價值的體現。

通過「智賦雲網安」產品矩陣,中企通信長期深耕行業所積澱的技術公信力正在實現AI能力的商業化閉環。馮楠坪向C114表示,「通過AI Pentest、大模型安全圍欄平臺與AI Databank等AI產品解決方案的落地,我們用實際的服務去滿足客户智能化需求的同時,也為公司帶來了效益,促進了公司的發展。這正是守護AI向善發展,踐行‘人工智能+’行動的最佳詮釋方式。」

面向未來AI的長遠發展,中企通信將持續依託母公司中信國際電訊CPC及集團的全球雲網安資源稟賦以及跨行業的數據積累,始終從企業客户需求與痛點出發,通過利用雲邊異構大模型融合與優化平臺——雲端訓練+邊緣推理——所帶來的AI高效服務,致力於成為企業全球化「出海」與數字智能化轉型的可信任技術夥伴。

【參考資料】

【1】普華永道《循變演進,價值新生》報告

【2】Gartner調查報告

【3】埃森哲《2025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