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7 07:00
誰也沒想到孤獨竟然會成為賽道,「陪伴機器人」會火出圈。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一個細分領域意外成為全場焦點——AI陪伴機器人。
雷軍、劉強東、朱嘯虎、俞敏洪紛紛宣佈下場要進軍「陪伴機器人」。雷軍旗下順為資本6月獨家投資「貝陪科技」Pre-A輪,該公司打造的「可豆陪陪」系列已推出友愛兔、好奇熊等產品;同月,朱嘯虎投了AI情感陪伴創企「珞博智能」,宣佈「AI創造情緒價值是大模型應用靠譜方向」;7月,俞敏洪率領新東方行知資本向英格瑪機器人注入數千萬元天使輪資金,該公司正聚焦智能陪伴機器人與多模態模型研發;劉強東率領京東一天連投三家智能公司,不僅在WAIC上發佈JoyInside品牌,還展出多款合作伙伴陪伴機器人產品。
隨着老齡化加速與單身經濟的持續升溫,「孤獨」正從個體情緒演變為社會常態:家庭場景中,兒童面臨父母工作忙碌的陪伴缺口,銀發羣體遭遇子女異地的日常孤寂,而年輕一代在高壓工作與快節奏生活的雙重裹挾中,獨居者數量不斷攀升。AI陪伴機器人試圖以科技為媒介,填補現代社會中日益蔓延的孤獨感與情感需求空白。
「陪伴機器人」究竟是不是下一個風口?
五位大佬為何全部下場?
企業家戰略思維的差異在陪伴機器人領域得到了鮮明體現。
陪伴機器人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從概念走向現實,其商業化進程遠超行業預期。根據行業預測數據,全球AI陪伴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3000萬美元飆升至2030年的700億-150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00%,其中中國市場份額有望超過40%。更為具體的數據顯示,2025-2028年中國AI情感陪伴行業規模將從38.66億元增至595.0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48.74%,預計到2027年整體AI陪伴市場將達到千億規模。面對如此高速增長的市場,嗅覺敏鋭的企業家們自然不會錯過這一歷史性機遇。
雷軍通過順為資本進行投資,延續了他「投資+孵化」的一貫策略,與小米生態鍊形成協同效應。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於2025年6月獨家投資「貝陪科技」Pre-A輪,該公司打造的「可豆陪陪」系列已推出友愛兔、好奇熊等產品,瞄準兒童陪伴市場。作為中國最成功的科技投資人之一,雷軍的投資決策向來被視為行業風向標。他通過順為資本將天使投資機構化,專注於「順勢而為」的投資哲學,此次佈局陪伴機器人正是看中了該領域即將爆發的市場潛力。雷軍過往在歡聚時代(YY)、UCWeb等公司的投資獲得了驚人回報,他對新興科技商業化路徑有着敏鋭判斷,此次押注陪伴機器人,表明他認為這一領域已具備規模化商業落地的條件。
朱嘯虎的投資決策則以「快狠準」著稱,他與珞博智能創始人孫兆治「聊了十幾分鍾后」就確定了投資,看重的是「AI創造情緒價值」的方向正確性、市場切入精準度和團隊執行力。這種快速決策反映了朱嘯虎對市場脈搏的把握和對團隊判斷的信任。
朱嘯虎作為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以「快狠準」的投資風格聞名,曾在早期投資滴滴、ofo等明星項目。他在2025年6月投資了AI情感陪伴創企「珞博智能」,該公司推出的「芙崽」(Fuzozo)毛球狀AI陪伴機器人在京東預售10分鍾即破千單,迅速成為Z世代追捧的現象級爆款。朱嘯虎此前曾公開表示「今天的具身智能熱度太高了,肯定要經歷泡沫期」,但他卻迅速投資珞博智能,因為他認為「AI創造情緒價值是大模型應用領域一個靠譜的方向」。
俞敏洪的戰略選擇體現了教育行業背景的延伸。他通過新東方行知資本投資英格瑪機器人,重點關注心理健康方向,這與新東方近年來向素質教育、心理健康領域的拓展一脈相承。「自在」心理大模型與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合作,更是直接銜接到新東方的核心教育場景。俞敏洪將陪伴機器人視為教育科技的延伸而非單純的消費電子產品,這種差異化定位可能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
俞敏洪率領的新東方行知資本於2025年7月向英格瑪機器人注入數千萬元天使輪資金,該公司聚焦智能陪伴機器人與多模態模型研發,特別是心理健康方向的應用。這一投資與俞敏洪近年來關注教育科技和心理健康的戰略方向高度契合。英格瑪機器人旗下的MokoMoko是一款集成硬件擬態、視覺語言算法、情感監控於一體的生態型機器人,搭載了前沿情感計算技術與「自在」心理大模型,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心理學專業知識相結合。
劉強東的佈局最具系統性和生態化特徵。京東不僅直接投資了三家機器人企業(千尋智能、逐際動力、眾擎機器人),還推出了JoyInside品牌,為合作伙伴提供基於京東角色的大模型驅動對話智能體。值得注意的是,劉強東親自帶隊成立探索研究院,任命何曉冬為副院長負責人工智能業務,顯示出京東對這一領域的戰略重視。
京東的佈局更具系統性和生態化特徵,其JoyInside品牌通過將基於京東角色的大模型驅動對話智能體植入各種硬件中,為用户提供情感陪伴服務。京東不僅是投資者,還是重要的銷售渠道和應用場景——數據顯示,2025年618期間京東智能機器人自營銷售額同比增長3倍,具身智能機器人銷售額增長17倍。
可以看出,這四位企業家的集體行動並非偶然,而是基於對市場數據的共同認知和各自戰略佈局的考量。陪伴機器人市場已經跨越了技術驗證期,正在進入快速商業化階段,這一領域的投資已經從風險較高的早期技術驗證轉向更具確定性的產品落地和商業模式創新。這幾位企業家看中的不僅是當下市場,更是未來5-10年隨着技術進步和消費習慣改變可能釋放的巨大潛力。
孤獨已經變成炙手可熱的賽道?
當代社會正經歷着一場深刻的情感結構變遷,「孤獨」已從個體情緒演變為普遍的社會常態。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佔總人口的22%,其中失能老人數量持續攀升,護理人力供給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年輕一代在高壓工作與快節奏生活的雙重裹挾下,獨居者數量不斷增長,「搭子文化」「誇誇羣」等現象的爆火,正是他們對情感聯結與價值認同的隱性渴望。這種跨越年齡層的情感缺口,構成了陪伴機器人爆發的社會土壤。
老齡化社會對智能陪伴產品的需求尤為迫切。全國養老機構、社區等場景已開始引入智能機器人進行驗證,產業步入加速階段。預計到203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3.8億,假設對非失能老人配備健康監測類、情感陪護類和行動輔助類機器人,對失能老人配備更專業的護理類、移動康復類服務機器人,智能養老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超2萬億。這一龐大需求吸引了海爾、傅利葉等企業紛紛佈局,傅利葉更在WAIC首次展示了主打交互陪伴的機器人新品GR-3,並將於8月6日正式發佈。
單身經濟的持續升溫同樣為陪伴機器人創造了廣闊空間,「孤獨經濟」已成為消費升級中不可忽視的新增長點。QY Research預測,2024年全球AI陪伴機器人銷售額約2.03億美元,2031年有望飆升至232.3億美元,2025-2031年複合年增長率高達86.0%。這一數據遠超許多傳統行業,顯示出市場對情感陪伴產品的旺盛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羣體已從兒童擴展到Z世代父母、單身成年人和老年人等各年齡段。不同羣體需求各異:Z世代父母看重教育功能,單身成年人追求情感陪伴,老年人則需要生活陪伴與健康監測。這種多元化的需求結構,為產品差異化定位提供了可能,也使得陪伴機器人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克爾在《羣體性孤獨》中精準戳中了當代人的情感困境:「我們時常感到孤獨,卻又害怕被親密關係所束縛。」7AI陪伴機器人恰好迎合了這種矛盾心理——它製造了「有人陪伴卻無需付出友誼」的幻覺,提供「安全無負擔」的在場感。這種獨特價值主張,在人際關係日益疏離的現代社會具有特殊吸引力。
商業模式究竟成熟了嗎?
陪伴機器人行業的蓬勃發展催生了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創新,企業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硬件銷售,而是探索出硬件+軟件+服務的複合變現路徑。這種商業模式的演進,既反映了行業逐漸成熟的趨勢,也揭示了情感科技產品的獨特價值邏輯。
硬件銷售仍是當前最主要的營收來源。AI陪伴機器人的定價跨度極大,從數百元的萌寵玩具到數萬元的專業陪護設備不等。京東與深圳市玩具行業協會發布的《2025年AI玩具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中國AI玩具市場年規模預計突破十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70%以上。然而,單純依靠硬件銷售的商業模式面臨嚴峻挑戰,有媒體報道在售AI毛絨玩具電商退貨率高達30%-40%,定價數百元的產品依賴投流卻回報低迷。高退貨率背后是期待與體驗的撕裂:消費者憧憬「有情感、有性格的玩伴」,到手的卻是「聊天AI味兒重、響應延迟、交互複雜」的玩具。
訂閲制服務正成為提升用户終身價值的關鍵。Grand View Research報告顯示,AI陪伴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從2024年的281.9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1407.5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30.8%,其中軟件訂閲服務將成為重要驅動力。訂閲內容通常包括情感交互模式算法升級、個性化體驗優化、專屬內容推送等。珞博智能的「芙崽」通過日常互動收集用戶數據,使機器人逐漸成長為獨一無二的「AI寵物」,這種「養成系」體驗天然適合訂閲模式。訂閲制不僅創造了持續收入流,還通過內容更新增強了用户粘性,有效緩解了「買完即棄」的行業痛點。
場景化解決方案在B端市場展現出強大潛力。在養老機構、醫療機構、教育場所等專業環境,陪伴機器人不再是孤立產品,而是整合了硬件、軟件、數據分析和運營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開源證券研報指出,國產機器人的下一個階段是以訂單為導向的場景落地,如中國移動採購宇樹和智元機器人產品,訂單規模1.24億元;優必選中標覓億汽車9051.15萬元機器人設備採購項目。這種B2B2C模式雖然前期投入大,但客户粘性強、訂單規模可觀,正成為實力企業的佈局重點。
數據價值變現是潛在的未來方向。陪伴機器人在互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用户行為數據、情感反應模式和偏好信息,這些數據經過脱敏處理后,可用於優化產品、訓練AI模型,甚至為第三方提供市場洞察。然而,數據應用面臨嚴格的隱私保護和倫理審查,如何在合規前提下挖掘數據價值,仍是行業待解難題。
文化IP衍生為產品賦予額外溢價。泡泡瑪特旗下Labubu的爆火為AI陪伴機器人與潮玩結合提供了思路:其價值超越物理屬性,成為年輕人圈層認同的文化符號。目前已有企業嘗試將傳統文化元素(如五行、節氣)或流行文化IP(如動漫形象)融入陪伴機器人,通過IP授權和聯名合作拓展盈利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細分市場的商業模式側重各異。兒童陪伴領域更傾向「硬件+內容訂閲」模式;成人情感陪伴側重「情感訂閲服務」;而養老陪護則更適合「解決方案租賃」模式。企業需根據目標用户特徵選擇適配的商業模式組合。
綜合來看,2025年的陪伴機器人賽道確實具備「風口」的特徵:旺盛需求、資本湧入、技術突破、政策支持。但也要清醒認識到,目前行業仍處於早期階段,產品體驗、商業模式和社會接受度都遠未成熟。
雷軍、劉強東、朱嘯虎、俞敏洪等大佬集體下場既是對賽道潛力的肯定,也將加速行業洗牌與成熟。
該文為BT財經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複製、傳播或改編該文章,如構成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作 者 |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