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炒菜機器人開始進入國內餐飲圈,會取代廚師嗎?

2025-08-06 12:13

7月的成都餐飲行業科技智能峰會上,多臺由機械手、調料盒與小鍋組成的炒菜機器人驚艷亮相。它們精準地揮舞着機械臂,按照預設程序添加調料、翻炒食材,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引得在場觀眾紛紛舉起相機。

概念示意圖,非實際機器人

概念示意圖,非實際機器人

事實上,包括機器人在內的各種人工智能已經深入生活。在連鎖餐飲領域,使用AI點餐、配餐、算賬,甚至運營餐廳的案例已不少見。而在家庭消費市場,炒菜機器人也開始嶄露頭角,市面上涌現出不少針對家庭使用的產品,零售價從幾千元的入門級產品到幾十萬元的高端定製款不等。

當前,眾多餐飲企業都敏鋭察覺到AI背后藴含的巨大潛力,紛紛加大在其算法與控温技術上的研發投入。但隨着AI在餐飲領域的應用,一系列疑問也隨之而來:當前類似炒菜機器人的產品能否大幅降低餐飲行業成本?為何在全球連鎖餐飲界享有盛譽的麥當勞和星巴克會先后下線其AI點餐系統?對於餐飲行業而言,像炒菜機器人這樣的人工智能,未來真的會取代廚師嗎?

中餐連鎖扎堆採購智能炒菜機器人

從宇樹科技的跳舞機器人到外灘的機器人交警,機器人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已屢見不鮮。在北京簋街的用餐高峰期,一臺機器狗在隊伍中穿梭,為等待的顧客分發零食。茶百道與DeepSeek合作研發的智能巡檢系統,通過AI技術對門店衞生、物料等情況進行全方位巡檢,將巡檢效率提升了30%。而在這眾多人工智能應用中,真正能直接改變餐飲核心流程的,當屬可接入餐飲製作環節的機器人,炒菜機器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過去,中餐因標準化程度低、口味難以統一等特點,一直被認為是難以實現規模化發展的品類。但在中餐現炒快餐領域,湖南連鎖餐飲企業霸碗憑藉自主研發的智能炒菜機器人實現了突破。據媒體報道,霸碗自主研發的智能炒菜機器人歷經三代技術迭代,如今已形成成熟穩定的智能烹飪系統,門店已拓展至550余家。

霸碗第三代炒菜機器人圖源:霸碗官網

霸碗第三代炒菜機器人圖源:霸碗官網

有探店博主的視頻顯示,這類第三代炒菜機器人不僅能精準炒制各類菜品,還集成了自動洗鍋功能,實現從烹飪到清潔的全流程自動化。機器人制作單份菜品的出餐時間僅需2-4分鍾,即便在午間11點半至1點的高峰時段,也能保證快速響應訂單。

此外,一個80平方米左右的霸碗門店,僅需3名后廚人員就可同時操作4台設備。這與傳統餐廳相比,大幅降低了對廚師的依賴,同時有效緩解了人工成本上漲給餐廳帶來的壓力,經過機器人賦能,門店餐品客單價能保持在20元左右,形成了相對實惠的價格定位。

霸碗連鎖店示意圖圖源:官網

霸碗連鎖店示意圖圖源:官網

如今,中餐連鎖企業對炒菜機器人的需求激增。相比2019年前后完全依賴技術和機器人設備的無人餐廳的落寞,如今越來越多企業選擇以機器人輔助餐飲發展。小菜園、老鄉雞等知名品牌今年均公佈了採購智能機器人的計劃。然而,當中國的炒菜機器人在餐飲市場高歌猛進、備受追捧時,大洋彼岸的美國餐飲市場卻呈現另一番景象。

星巴克折戟AI點餐:餐飲做不成「全流程自動化」

2023年7月,美國星巴克APP出現嚴重系統故障,向大量用户同步推送「訂單已準備好」的錯誤通知,這讓許多咖啡愛好者一頭霧水,紛紛查看自己的訂單記錄,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小心下了單。類似案例也發生在麥當勞,有顧客通過AI點餐點了水和冰淇淋,結果卻收到了番茄醬和黃油包。2024年4月,星巴克新任CEO布萊恩・尼科爾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宣佈,撤回2022年推出的Siren自動化系統,並且計劃增加門店員工數量。

達美樂的送餐機器人

達美樂的送餐機器人

其實類似於國內的炒菜機器人,美國連鎖餐飲企業在菜品製作領域的應用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達美樂使用一款AI機器人處理線上訂單,通過智能算法對訂單進行快速分揀、分配,再讓機器人送餐,高峰期的響應速度提升了40%。美國必勝客使用的AI披薩檢測系統,能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對披薩出爐前的配料完整性進行檢測,及時發現問題並調整,有效保證了披薩品質,差錯率降低了20%。

對比可見,這些成功案例大多聚焦於標準化流程,如訂單處理、品質檢測等。這些環節相對簡單、重複性高,適合AI技術發揮精準、高效的優勢。而星巴克和麥當勞的失誤則暴露了AI在複雜服務場景中的短板——餐飲點餐並非單純的「流程自動化」,而是融合了需求預判、情感互動、市場應變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服務,需要根據不同顧客的需求和市場變化做出靈活調整,這對於當前的AI技術來説,還存在一定挑戰。

深入探究星巴克的折戟,不難發現當前AI技術在餐飲點餐場景中存在的核心侷限。

首先是複雜場景的數據訓練不足,餐飲點餐涉及大量動態需求,比如不同顧客的口味偏好、不同時段的需求波動等,還包括許多非標準化互動,如個性化推薦、臨時需求調整等,這些都需要海量且細分的場景數據作為支撐,和簡單的製作菜品有着根本性不同。但現階段,多數餐飲AI的訓練數據還難以覆蓋如此複雜的服務細節,導致出現「高效的無效」現象。

Starbucks or Dunkin’? 廣告視頻體現了點單的難度

其次是情感體驗的不可替代性,餐飲消費對很多人來説,不僅僅是簡單的「產品獲取」,更包含情感互動需求。星巴克內部數據顯示,能提供情感體驗的門店,如咖啡師的手衝展示、對顧客的個性化推薦等,其客單價較普通門店高出18%-25%,轉化率也提升了37%。而AI系統的機械響應,如一句簡單冰冷的「你的訂單已完成」,無法給予顧客情感上的關懷和互動,導致用户體驗滿意度驟降。

不過,星巴克並未完全放棄AI技術,如今的各類人工智能仍在星巴克高峰時段輔助出餐工作。但其核心已轉向「服務於體驗升級」,通過員工的人性化服務彌補AI系統在情感互動上的不足。這一轉變也揭示了一個道理:餐飲點餐領域的技術應用,終究需要在效率與温度之間找到平衡。

人類負責設計,機器負責執行,這纔是可見的未來

炒菜機器人、AI點餐等人工智能技術在餐飲行業的出現和應用,讓部分從業者對未來心生憂慮,擔心自己會被這些新技術替代。

對於餐飲經營者而言,特別是大型連鎖餐飲企業來説,機器人在烹飪環節的應用確實帶來諸多顯著優勢:它不會受情緒波動影響,能穩定執行操作標準,確保每一道菜的品質保持一致;可以避免人為的偷工減料行為,從源頭上保障菜品品質的穩定性;同時,企業也無需考慮太多人力管理或者激勵的問題,有助於降低管理複雜度與運營風險,提高餐廳整體運營效率。

這種擔憂並非沒有道理,機器人在餐飲領域的應用會替代一部分人力,但也不會替代所有人力,有特色或核心技能的會保留,而其他的一些人力會轉型。

未來會如何轉型呢?

美食主持人劉儀偉在自媒體上分享,自己2024年參與了某高校的機器人烹飪大模型實驗,深刻體會到機器人烹飪的先進。如果將烹飪大師的技藝轉化為精準的參數輸入系統,機器人的執行效果可達8-9成,而且100臺機器人按照同一標準操作,菜品口味能完全一致。

但劉儀偉坦言,機器人雖能精準復現菜品,按照預設程序完成烹飪過程,卻無法獨立完成菜譜研發、口味創新與食材搭配設計等需要創造力和靈感的工作。未來,廚師可從傳統的動手操作中解放出來,轉型為「菜品設計師」,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發新配方、優化烹飪邏輯等創造性工作中,為機器人賦予更豐富的「創造力」,自身則聚焦於更高層次的價值創造。

其實對餐飲行業而言,無論是廚師和服務員的核心價值是人性化服務,能洞察顧客潛在需求,還是現階段的AI難以替代的,不管是菜品設計師,優秀的服務人員,還有小眾的特色的私房菜館,還是有着稀缺的價值,這類人羣和餐館會在市場上長期存在。

當然,機器人可輔助完成基礎流程性工作,人工則負責創意設計和情感交流,未來人機協同能提升食品安全,滿足多元餐飲體驗需求,人機融合是餐飲行業的新趨勢。

參考資料

1、當機器人的風「吹進」廚房炒菜機器人真能替代大廚?每日經濟新聞

2、AI「打工人」門前互動、巡檢系統引入DeepSeek舌尖上的人工智能3.0,北京商報

3、麥當勞AI服務員被裁了,餐飲AI化是不是偽命題?雷科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