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市車企半年報相繼披露,眾多國際巨頭拉響紅色警報

2025-08-06 18:31

近日,跨國車企陸續發佈了2025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財報。激烈的市場競爭,疊加關税衝擊,多家車企的業績拉響紅色警報。大眾集團、梅賽德斯-奔馳、寶馬、現代汽車、起亞、通用汽車等主流車企的淨利潤出現了20%-60%的同比下滑。Stellantis集團、日產、雷諾、福特、沃爾沃汽車等更是出現了虧損。

德系車企利潤集體跳水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汽車行業「三駕馬車」利潤驟降,無一倖免。大眾集團公佈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其營收為1584億歐元,同比微降0.3%;營業利潤暴跌33%,從去年同期的100億歐元驟降至67億歐元。其中,僅關税帶來的損失就有13億歐元。

當前,大眾集團在主要市場面臨壓力。在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關税政策正在侵蝕依賴進口的奧迪和保時捷品牌的營收及利潤。在歐洲,市場需求疲軟且生產成本高昂,同樣對大眾集團利潤造成壓力。在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本土品牌,大眾集團的市場份額也在流失。為此,大眾集團下調了全年業績展望。

梅賽德斯-奔馳集團的盈利同樣被關税攤薄,尤其是在第二季度,營收同比下降9.8%至331.53億歐元;淨利潤9.57億歐元,同比驟降68.7%,成為近四年來單季度最差成績。受第二季度業績影響,上半年業績也出現大幅下滑,其中營收同比下滑8.6%至663.77億歐元;淨利潤同比下跌55.8%至26.88億歐元。

對此,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認為,主要原因包括:汽車交付量下降、定價疲軟、匯率負面影響、合資企業的貢獻減少等。該公司還表示,由於關税打擊汽車銷售,預計2025年全年營收將大幅低於去年。

寶馬集團同樣轉向下滑,但跌幅相較前兩位同行稍微小一些。數據顯示,上半年其營收同比下降8%至676.85億歐元;淨利潤為40.15億歐元,同比下跌29%。不過,寶馬集團維持其2025全年財務預期不變。另外,該公司稱,其在美國龐大的製造佈局使其相較於競爭對手更具優勢,但關税仍對寶馬集團財務業績產生了影響,特朗普對鋼鐵和鋁加徵的單獨關税也對整個汽車行業造成了更廣泛的衝擊。

前不久,歐盟與美國達成協議,美國將對從歐盟進口的汽車徵收15%的新關税,低於目前的27.5%,但仍對歐洲車企以出口為導向的業務構成重大阻礙。另外,歐盟對中國產純電動汽車加徵關税也給部分歐洲車企帶來挑戰,例如寶馬,該公司通過合資企業在華生產電動Mini車型。

關税襲來,盈利蒸發

除了德國車企外,日韓系也難逃一劫。其中,現代汽車第二季度營收增長,但淨利潤同比下跌22%至3.2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68億元)。據稱,該季度美國關税給公司造成了828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3億元)的損失。

起亞汽車該季度同樣是營收創新高,但營業利潤同比下跌24%至2.76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43億元)。據稱,美國自4月起對進口車加徵25%關税,直接導致起亞第二季度營業利潤蒸發786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1億元)。這一營收與利潤嚴重背離的業績,一定程度上將美國關税政策對全球汽車行業的衝擊暴露無遺。

日系方面,三菱汽車第二季度淨利潤幾乎被完全抹去,從去年同期的29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億元)驟降至幾乎為零。

美系車企同樣面臨壓力。以通用汽車為例,上半年營收同比微增,但淨利潤同比下跌21%至46.8億美元。尤其是第二季度,淨利潤為18.95億美元,同比下跌35.4%。通用汽車預計關税影響將在第三季度加劇,並維持此前的預估,即貿易逆風可能使公司利潤損失40億至50億美元。

多家企業陷入虧損泥潭

當然,要將所有的不順全部歸咎於關税也有失公平,以日產、Stellantis等車企為例,在關税生效前企業已經出現經營頹勢,而關税加劇了企業困境,出現虧損者並非一兩家。

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Stellantis集團交出了一份極其慘淡的成績單,淨虧損高達22.56億歐元,而上年同期為淨利潤56.47億歐元,由盈轉虧。北美和歐洲市場成為拖累。非經常性支出也加劇了虧損,上半年該集團計提了若干特殊項目支出,包括燃料電池項目中止、平臺減值、排放罰款等,合計達到32 億歐元。面對多重挑戰,在6月23日走馬上任的新任CEO安東尼奧•菲洛薩領導下,Stellantis計劃下半年逐步修復公司業績,預計利潤率有望回升至「低個位數」區間。

相比之下,日產的虧損則在業內意料之中。繼2024財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淨虧損670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26億元)后,今年第二季度,日產再次出現淨虧損115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6億元)。日產稱,匯率波動和美國關税政策的雙重衝擊導致業績出現虧損。目前,在4月1日新上任的社長伊萬•埃斯皮諾薩領導下,日產正在開啟全球自救,具體措施包括裁員2萬人、關閉7家工廠,以及推動研發和供應鏈革新等。

值得一提的是,日產的虧損,拖累了聯盟夥伴雷諾。今年上半年,雷諾集團營收為276億歐元,同比增長2.5%;營業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8.1%降至6%;淨虧損111.43億歐元,其中僅日產股權投資減值就錄得損失93億歐元。另外,即使剔除日產股權減記因素,雷諾集團上半年淨利潤也僅為4.61億歐元,不及去年同期(14.69億歐元)的1/3。不過,雷諾集團新任CEO福蘭(François Provost)已經於7月31日走馬上任,預計公司下半年利潤率將回升至上年水平。

還有兩家出現虧損的車企是福特和沃爾沃汽車。前者第二季度淨虧損3600萬美元,主要原因是召回成本及關税帶來8億美元負面影響。后者第二季度錄得100億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4億元)營業虧損。沃爾沃也被認為是受美國關税影響最嚴重的歐洲車企之一。

可以看出,2025年上半年,全球汽車行業的巨頭們集體遭遇了業績寒流。關税政策的衝擊如同多米諾骨牌,在各大市場引發連鎖反應,疊加市場需求疲軟、競爭加劇、企業自身經營調整等多重因素,無論是歐系、日韓系還是美系車企,普遍面臨着利潤下滑甚至虧損的嚴峻挑戰。多家企業通過換帥、調整戰略、縮減成本等方式展開自救,試圖扭轉頹勢。在這種情況下,行業洗牌與轉型步伐可能進一步加速。

(原標題為《大眾、奔馳、寶馬、Stellantis、日產……國際巨頭拉響警報 》)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