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6 12:16
來源 晚點LatePost
2025 年夏天,三家造車新勢力,再次站上了命運交叉口。
特約作者丨Evan
2024 年春節,可能是近幾年小鵬汽車最難熬的一個節日,2 月份銷量跌入 4545 台的冰點。整個公司瀰漫着焦躁和沮喪,用小鵬汽車內部事后總結的一句話來説——「做什麼都是錯,甚至連呼吸都是錯的」。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半年之后,彷彿奇蹟一般,小鵬汽車 9 月銷量突破了 2 萬臺大關,11 月突破了 3 萬,以至於市場開始暢想,5 萬月銷可能就在不遠。而創造這個奇蹟的,就是 MONA 系列首款產品 M03 的發佈,自發布后的 10 個月,累計交付 15 萬台,穩居純電 A 級轎車冠軍,也幫小鵬汽車穩住了總體銷量。
不過,同樣期待奇蹟到來的蔚來汽車,並沒有在樂道品牌發佈之后,獲得小鵬 MONA 一樣的好運氣。隨着一句玩笑式的 「爆單了」,上市后 8 個月的努力,換來的卻是樂道汽車總裁艾鐵成的遺憾離場。命運在當時也沒有眷顧被外界認為包裹在 「增程紅利」 中的理想,在第一次 MEGA 嘗試純電市場不及預期之后,也推迟了整個純電 i 系列的發佈。
巧的是,2025 年 7 月底樂道的 L90 和理想的 i8 又宿命般 「撞到了」 一起。
十年前 「蔚小理」 的橫空出世,被市場用一種江湖式的敍事包裹了起來——新勢力挑戰傳統勢力。
十年后的今天,新舊對立的格局早已模糊,激烈的競爭代替了野蠻生長,「屠龍少年」 似乎也成為新一代的目標——更為兇猛的華為系和小米已經入局 「大殺四方」,而醒過來的傳統車企更是快步追趕。
這樣的環境下,樂道、i 系列、Mona 系列可以被看做是 「蔚小理」 在新能源戰爭中的關鍵一局,這場戰爭早已過了開場,但也還沒到終局。在中場之間,似乎也將決定了三家的走勢。那麼除了用故事的方式來描述這些競爭之外,我們也有必要要客觀、理性甚至是理論化的來分析一下,他們各自的現狀和未來的可能了。
觀察新能源市場的發展我們需要一個新工具——4M 模型
在營銷領域,有一種知名的 4P 分析方法,即從產品、渠道、價格和促銷四個方面來進行對一項業務的綜合判斷,這種分類清晰且有效,但面對如今的市場競爭,缺少了一些關聯性和敏捷性。
對此,我們借用一些既有的營銷概念——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用產品)、PMF(Product-Market Fit,產品市場匹配度)和 GTM(Go-to-Market,市場進入策略),以及一將 MTL(Market To Lead,市場到線索)擴展了的 MTU(Market to User,從市場到用户),將這四個模塊分別定義為 MVP-可行驗證、PMF-需求匹配、GTM-市場進入、MTU-用户經營,從而形成一個新的分析工具 4M 模型。
如果把汽車產品的營銷看作是一個價值傳遞的過程的話,那麼 MVP 階段的核心是創造產品的基礎產品價值,也就是一個基本能用、用户可以買的產品,比如 「一輛能夠開動和乘坐的車」;PMF 則是在基礎價值上增加特殊思考——「這個產品為誰而造,滿足了他們什麼需求」,可以説 PMF 是一個在共性需求之上考慮個性需求的增值過程;GTM 則是要將產品價值用營銷的各種手段轉移到消費者的心智當中,即價值的轉移過程;最后 MTU 則是用户選購併使用特定的產品的過程,也可以看作是價值交換以及價值實現的完成。
從用户視角來看,MVP-PMF-GTM-MTU 通俗來説就是產品看起來從 「湊合買」 到 「值得買」 的發展(MVP-PMF),用户對產品的態度從 「想要買」 到 「推薦買」 的轉變(GTM-MTU)。
對於一個企業來説,這四個階段也將經受不同的考驗:在 MVP 階段,考驗主要是企業能否將一個可行的產品設計製造出來,並不斷去優化;到 PMF 階段,比拼的是產品思維——為誰提供什麼樣的產品和服務,既要聚焦,又不能進入過小的需求中;進入 GTM 階段,關鍵是要將產品事實轉化為用户認知,即將產品價值和用户認知到的價值進行有策略的統一;最后 MTU 階段,就是企業持續運營——激活户體驗,並轉化為正向口碑,並持續滾動下去的能力的綜合比拼。
除了描述企業和消費者圍繞產品之間的互動過程,4M 還可以更廣泛的描述一個全新行業或細分市場的發展,這也就是為什麼可以用它來分析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原因。
此前在精益創業領域,有一個 「跨越鴻溝」 理論。這個理論描述了這樣一個商業邏輯:一個新品類市場中,用户的劃分大概可以是 2.5% 的創新者,他們積極的擁抱技術創新帶來的早期全新產品;13.5% 的早期採用者,他們願意跟隨創新者的腳步,成為第二批嚐鮮者;34% 的早期大眾,他們是實用主義者,只有當產品跨越鴻溝,被驗證真正有價值之后纔會使用;最后兩個部分是 34% 的晚期大眾,他們是保守主義者,只有市場超過一半以上的用户都選擇了新產品的時候他們纔會行動,以及 16% 的落后者,他們內心保有對新技術新產品最徹底的懷疑,不到最后一刻不會改變自己。
4M 的四個階段,恰好可以對應到跨越鴻溝當中。在一個品類的最早期階段,面向喜愛創新的技術愛好者時,行業最應該關注的是 MVP,將最小化可行的產品製造出來,並且吸引到 「創新者」;接下來,基於 MVP 不斷地吸收用户意見,並推進到 PMF,通過 「創新者」 的體驗和傳播撬動 「早期採用者」;一旦 PMF 足夠成功,產品將會跨越發展鴻溝,直面以實用主義者為主的 「早期大眾」 市場,新品類的企業就要做好 GTM 的準備,從產品思維轉化到用户思維,從講產品到講場景,從單一產品售賣,到整合的產品策略和產品節奏,新品類市場才真正轉化到了一個成熟的競爭市場;最后當新品類已經獲取了原有市場近一半的用户之后,將會進入依靠精細化運營來擊破最后兩類保守的 「后期大眾」 和持懷疑觀念的 「落后者」。這時 MTU 將會作為勝負的主導,誰真正掌握了用户,誰就能在競爭中勝出。
這樣,我們就具備了一個能夠分析新能源汽車行業、企業和產品圍繞着消費者需求變化發展的分析工具,下面就從 4M 的視角來看一下 「蔚小理」 的近況。
小鵬靠 MONA 翻身:12 萬打爆細分市場
雖然小鵬汽車的 2024 年上半年無比艱難,直到 MONA M03 點燃了市場。很多人看 MONA 的成功都會覺得是因為低價——小鵬品牌的產品第一次賣到了 12 萬左右。如果事情這麼簡單,那麼隨便一家車企推出低價產品都應該成為市場爆款纔對。對此,我們從 4M 的角度來深入到 MONA 所在的細分市場當中,看看發生了什麼。
此前在 M03 面向的主流 A 級純電轎車市場當中,絕大多數的銷量被兩款產品所瓜分——秦 Plus EV 和埃安 S,這兩款車可能大多數人都會既陌生,又熟悉,也許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但在龐大的網約車羣體中,它們佔據了主流的地位。在一個 「生產力工具」 需求主導的市場中,意味着對 MVP(最小化可用產品)要求很高,產品必須要滿足最基本的應用場景訴求,即可靠性。除此之外,這個市場並沒有過分要求 PMF(或者説 PMF 被鎖定在了網約車需求上),更不用説 GTM(市場進入策略)和 MTU(從市場到用户)。
此時的小鵬汽車,在選擇進入這個市場時,就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如何跟盤踞這個市場已久的秦 Plus EV 和埃安 S 競爭?更深入地看,就會面臨三個選擇:一是在 B 端市場硬剛;二是避其鋒芒開闢 C 端市場;三是 B 端和 C 端雙線開戰。
在 MONA 產品的早期,小鵬的產品團隊是保留着 B 端和 C 端的兩種可能的,但最終結果是上市全面轉向了 C 端用户,並宣佈不會有純 B 端的產品。這種選擇的背后不難理解,首先 B 端市場需要強大的成本優勢,這對於小鵬來説,相較於比亞迪和埃安,並不能佔到絲毫便宜;其次 B 端市場還需要強大的銷售能力支撐,可小鵬此前 B 端銷售能力非常的薄弱,沒有太多的積累;最后 B 端產品的銷售,必然會影響 C 端,拉低 C 端用户的認知和品牌溢價,銷售 B 端產品得不償失。
所以,對於小鵬來説,不可能主做 B 端,同時也不可能主做 C 端兼顧 B 端,這樣就只剩下一條路,面向 C 端用户,重新開發市場。這一次,小鵬產品團隊的決策,做對了。
前面提到過,這個市場還是處於滿足 MVP 的階段,需求以基本代步和生產力工具(網約車)為主。由此導致這個市場的最大銷量的兩款產品是基於這樣的邏輯設計的,需求決定了供給,但同時供給又限制了需求。新能源大市場經過數年的發展,在 20 萬以上的區間內,早已經歷過了 PMF 階段,但 15 萬以下的市場還是在基本需求的滿足上徘徊,大量的年輕用户的全新的純電用車需求被壓制。
這部分用户預算也許在 11-13 萬之間,但他們並不想橫向看秦 Plus EV 和埃安 S,而是希望根據自己的喜好,向上看 Tesla、Mini、Smart 等品牌中在基礎的代步特性之上更加有個性的產品。這恰好就是 M03 的機會點,它在 11-13 萬這個細分市場內,用類似於 Model 3 的理念,滿足了那部分被長期壓抑的細分市場中的需求(M03 也被戲稱為半價 Model 3,甚至在 M03 產品的命名上,也似乎能看到這個影子)。可以説,這是 MONA 在這個細分市場中 PMF(產品市場匹配)策略的勝利。
當然也不止於 PMF,小鵬在 MONA 的營銷當中非常精準的切中了市場的要害——現存市場上的產品造型老舊、應用枯燥,由此創造出了一種對立:現存的車是無聊的,而 M03 是有趣的。基於此,小鵬對 MONA 產品的打造圍繞着年輕、顏值、有趣展開。除了傳統的汽車類渠道,極大地擴展了數碼科技類渠道以及青春時尚類的渠道,於是我們不僅能看到對車的詳細解讀,更能看到一個個 「年輕小姐姐」 的用車生活場景。主打一個年輕人愛看什麼,MONA 就提供什麼。
所以小鵬 MONA 的成功,在 4M 模型的分析之下,是針對所在細分市場獨特的 PMF 策略以及 GTM 手段的成功。對於小鵬汽車來説,接下來的問題就變成,下一個 M03 在哪里了。
蔚來砍掉 「服務濾鏡」,用樂道回到現實
説到蔚來,先看幾個數據:目前蔚來品牌最便宜的車型是 ET5 和 ET5T,其官方指導價為 29.8 萬元(姑且不算 BaaS 方案和市場促銷)。而根據對全國新車上險數據的統計,2024 年 30 萬以上的新車銷售,佔全部銷售總數的 11.5%,新能源車的這個比例會更少一點,僅為 10.4%。
最近流行的一句話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蔚來選擇了一個即便努力,也無法做出更大成績的小市場,這就是困擾蔚來多年的難題。
提到蔚來,還有一個繞不開的詞就是服務。蔚來汽車的服務增值性已超越傳統 「售后服務」 範疇,構建了一套以用户需求為核心、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生態體系,將服務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其中最核心的兩個點,就是換電和社羣。
換電對蔚來來説,不僅是一種服務,更是一種戰略。截至 2025 年 6 月,蔚來宣稱換電站達 3359 座,高速公路覆蓋率超 95%,形成 「15 分鍾都市換電圈」。同時圍繞着換電,蔚來向用户提供了 BaaS 方案,使購車門檻直降 30%;此外用户還可根據場景自由切換 75 度 /100 度 /150 度電池包,按需定製續航。
而社羣則是蔚來起步時的 「護蔚隊」,發展中的 「禁蔚軍」。蔚來也為他們準備了温馨的據點——遍佈核心城市的 NIO House,一個由傳統展廳升級而來的 「第三空間」,整合圖書館、咖啡廳、親子樂園等場景,激發用户到店參與社羣活動(如露營、觀影),模糊消費與生活的界限。同時蔚來 APP 內的精品商城,也以選品獨到、品質上乘著稱。如此 「軟硬兼施」,使得蔚來老車主推薦購車率達到 50% 以上,遠超行業平均 15% 左右的水平。
不過服務好的背后,是成本的堆積,有分析稱 NIO House 的單月運營成本約 30 萬左右,這要遠超傳統的 4S 店展廳。高售價產品捆綁上高成本的服務,擠進一個容量並不巨大市場區間,蔚來陷入增長陷阱似乎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而解法,也並不難以推測——將產品在服務的枷鎖下解綁,讓產品迴歸產品,並殺入更具容量的 15-30 萬市場區間之內。
從 4M 的角度來看,經過了 10 年的發展,蔚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 4M 邏輯,平穩的 MVP 階段之后,審美能力強大且具備靈活的能源特色的 PMF,以社羣為核心的 GTM 和 MTU,這些讓蔚來將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圈子之內,略有些 「孤芳自賞」 的意味。
此時,樂道所承載的使命,就是打破蔚來原有的 4M 結構,重新開啟一個產品周期循環,特別是要重構 MTU 階段的價值關係,讓用户從服務導向的購買轉化,轉變為產品特性的購買轉化。
作為樂道的首款產品,L60 的成績並不差,只不過它處在一個尷尬的市場空間內,20 萬級別的 SUV 上面有一座大山,那就是 Model Y,整個市場呈現出了一個虹吸效應,如果探究 L60 面臨的真正挑戰,那就是它進入了一個無法快速打開局面的細分市場。對比同級別的極氪 7X,2024 年 10 月和 11 月,7X 銷量連續破萬,而 L60 也在 12 月破萬。進入到 2025 年,經歷了春節的波動,在第二季度二者的銷量也基本穩定在每月 5000 上下。
硬要説有問題的話,只能説樂道 L60 的 PMF 走的過於穩,在一個並不大的市場區間內,做出了一款特色不明顯的產品,而此時,在這個細分市場中,因為過於激烈的競爭,已經走入了 MTU 階段,此時的樂道還希望通過 L60 來去更新掉原有的蔚來印記,由此必然會導致企業 4M 階段和行業 4M 階段不匹配的問題。
好在樂道挺了過來,以更務實的姿態推出了第二款產品,樂道 L90 押寶家庭大六座 SUV 的需求 PMF,並在各方面體驗兼顧的同時做到了更低的成本和售價。就在 L90 發佈的期間,市場上已經很少聽到在 L60 發佈時討論的那些關於蔚來過去的服務的問題,更多的是聚焦在產品本身。可以説經過 L60 到 L90,蔚來已經漸漸甩掉了之前 「重度服務」 的包袱,聚焦 PMF 開始更新產品的價值體系,最終重塑蔚來品牌長期以來的 MTU 能力。
從 L 系列到 i 系列,理想面臨的不是換產品,是換打法
一個關於理想汽車的軼事:理想 ONE 並非理想汽車的 「長子」。在最初的 MVP 階段,李想的眼光瞄準的是 SEV(小型電動車)市場,但由於政策和市場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理想很快轉變了戰略方向,真正意義上的 MVP 產品應該算是理想 ONE。這是一款增程大車產品,而此時,市場上的增程類產品幾乎看不到,可以説理想的這個階段也是行業的 MVP 階段。
通過服務早期的創新用户,不斷收集他們的意見,在發佈 2021 款理想 ONE 時,理想正式跨入了 PMF 階段,同時理想汽車也是當時增程技術的主導者,自然也就帶領着增程大車這個細分市場進入到了 PMF 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有個重要的加速因素,即李想作為創始人以及產品的主導者,他自己就是典型的多孩大家庭用户,所以很多 PMF 的需求洞察是他自身就可以完成的,藉由理想 ONE 的成功,理想汽車通過 PMF 快速迭代併發布了理想 L9,取得了爆炸式的成功。
隨后理想在增程領域的階段超越了整個行業,在其他企業還在 PMF 階段摸索(或者是對標理想進入到開發階段)的時候,理想的后兩款產品 L8 和 L7 就已經來到了市場。由於通過 2021 款理想 ONE 和理想 L9 對用户需求的驗證,L8 和 L7 可以毫無包袱的進入到 GTM 階段,以領先行業的姿態,快速的收割市場。
當行業剛剛跟上 GTM 階段的時候,理想在增程 SUV 中幾乎最為成熟的 L6 來了。這時,藉助 L 家族的口碑,理想 L6 幾乎是以一個非常輕松的方式,快速的從 MTU 階段開始其產品生命周期,憑藉着好的口碑和低的價格,理想 L6 自上市以來,就幾乎佔據了理想銷量的半壁江山。
總結來看,在增程這個細分賽道,理想的成功關鍵:1、領先於細分市場的發展節奏,快速的進行了 MVP 的驗證;2、聚焦 PMF 階段,CEO 本人就是用户且主導了產品開發;3、在 PMF 階段之后,贏得了對細分市場的領先身位,在友商還在 PMF 的時候就進入了 GTM,在別人剛開始 GTM 就已經開始 MTU 的運行。
憑藉着在增程市場的成功,理想汽車內部理所當然的認為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全新的純電 MPV 產品 MEGA 的成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市場終究會給每一個輕視他的人以足夠的教訓,MEGA 上市初期遭遇了較大的輿情困擾,銷量不達預期,讓理想不得不做出戰略性的調整,把整個后續的純電序列延期一年發售。
MEGA 出了什麼問題?在增程市場分析的時候,我們考慮了理想汽車的階段和細分市場的階段,如果加入能力模型的時候,就會發現理想通過 L 系列積累了 MVP 能力是可以複用的,問題出在了 PMF 上,以及還存在着跟行業的節奏錯配問題。
先説節奏,純電汽車這個市場並不像增程,理想在其中沒有發力,並不代表着市場沒有進展。當理想持續在增程領域取得成功的時候,純電市場發展得更快。可以説理想通過 MEGA 進入到 MVP 階段的時候,純電汽車市場已經在 GTM 的階段廝殺了,大多數的純電需求已經被驗證並有了相對成熟的產品。理想汽車並不是沒有看到這個情況,而恰恰是因為看到市場處在一個爆發期,理想纔會給 MEGA 定出八千台月銷的目標,但問題是隻看到了市場階段,並沒有看自己的產品階段和能力支持。
除了節奏,能力的匹配,特別是 PMF 能力的錯誤判斷,也是一個關鍵的要素。作為理想汽車的首款純電產品,MEGA 可以説超越了理想原來積累的 MVP 能力,所以 MEGA 還是處於 MVP 的末期,直到后來的 MEGA HOME 才真正進入到了 PMF 的成熟階段。而原來 L 系列對應的 PMF 能力,也並不能夠完全複用到 MEGA 當中,這可能也是理想的一個誤判,他們當時應該認為,L 系列背后的 PMF 能力可以幫助他們快速的度過 PMF 從而跟行業拉齊進入到 GTM 階段。
在推后了 i 系列的產品節奏后,可以預想到理想汽車重新調整了對自身和市場的判斷,理想 i8 有點像 L9 之於理想汽車的歷史意義,即作為 PMF 成熟期的一款產品,並負責將理想汽車的純電推入到 GTM 階段。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純電行業競爭的加速,在 i8 到來的時候,已經進入到了 GTM 后期和 MTU 的前期。
如此一來,i8 所面對的狀況就是此前理想積累的增程和純電 MVP 的 「MVP 階段」 和 「PMF 階段」 能力依然要在純電 SUV 領域接受考驗;「GTM 階段」 的營銷能力需要經受更為激烈殘酷的純電市場的洗禮;而在 「MTU 階段」 的能力方面,一則是原有的 L 系列老用户以及潛客是否足夠多且能轉化,再來是如何能夠打破圈層發掘更多的全新客户。
在 4M 模型當中,理想如今的 i 系列將會面臨諸多的挑戰。特別是在 i8 正式發佈之后,營銷端的壓力陡增。同時其產品上體現出的思路,更多的表現爲——為 L 系列的用户造一款他們需要的純電 SUV,並希望其主要購買人羣仍在原有的人羣基礎之上略微擴展。但純電和增程兩個市場發展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此前增程車滿足的更多是家庭唯一用車需求,而在 20 萬以上的純電市場,用户則多為增購的家庭二輛或三輛車。
在這樣的前提下,理想 i8 是為原有的理想車主提供一個純電選擇,還是去擊中更大的目標人羣,理想汽車選擇了前者,但似乎在商業邏輯上,跳出藩籬選擇后者纔是成功之道。
蔚來會承受小鵬的痛,小鵬會重複理想的路
時間進入到 2025 年的 8 月 5 日。
蔚來李斌忙着在微博上跟大家匯報 「樂道 L90 上市交付三天,已經闖入了大型 SUV 整車周銷量 TOP3,並在繼續加快生產交付速度!合肥工廠已經產能全開,加班加點生產備貨,盡最大努力讓大家儘快提到愛車。」
李想也在微博上發起了長文 「理想 i8 ‘聽勸版’ 來了,期待它在 30-40 萬價位段的銷量表現」,核心的意思是理想 i8 整合之前的 Pro、Max、Ultra 三個版本 SKU,以一個版本加上選裝的方式,配上一個更合理的價格(標準版相較於剛剛發佈的便宜了 1 萬元)去激活新車上市后略冷的訂單情況。
有趣的是,歷史總是有着驚人的相似,2022 年小鵬 G9 上市發佈的第二天,在輿論的壓力之下,快速梳理並調整了 SKU 的結構,可惜的是,內部一致認為是當時小鵬 「最好的車」 的 G9,此后一直也沒有緩過來。G9 的失利,也讓何小鵬痛定思痛,走上了變革之路,
再看如今的何小鵬,微博中寫下 「全新小鵬 P7,來了!這是一臺時尚的豪華轎跑,我們的中外造型團隊用非凡的想象力,原創的時尚美學設計語言,打造了一輛夢想之車,顛覆想象,回到未來!」 在 MONA 火爆之后,新品 P7+ 也同樣以不到 20 萬的價格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但外界聲音喧囂而至——「月銷有一半都是低價的 M03」、「產品的加權平均售價下降」、「品牌力滑坡」,這些都是擺在何小鵬面前的問題,特別是進入到 2025 年,連續的幾個該款 G6、G9、X9 和 M03 似乎並沒有帶來更大的提升,而全新的 SUV 產品 G7 也陷入了先賣硬件后上功能的 「期貨」 困境,此時小鵬汽車急需那個曾經讓他們風光無限的 P7 再次提振士氣,並把品牌拉昇至 20 萬。
這就是競爭無比慘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縮影,僅僅一天,三家曾經被並稱為新勢力代表的企業,在不同的道路上,都有着重要的決定。
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會看到:蔚來承受 「小鵬的痛」,畢竟把產品賣便宜容易,把品牌再做上去就難了。樂道的極致性價比策略與 MONA 相似,MONA 掛着的小鵬品牌必然會拉低用户對品牌的總體感知,雖然看似樂道是獨立品牌,不會給蔚來品牌帶來多大的傷害,但回想一下,在此前樂道陷入困境的時候,是整個蔚來壓上 「身家」 力挺着才走到今天。可以説跟小鵬的 MONA 一樣的是,樂道產品的銷量越成功,蔚來品牌的壓力也就越大。
小鵬不僅要面對品牌困境,接下來它又會重走 「理想的路」。理想在增程紅利區吃的順風順水,新做純電之后卻總是不順暢。小鵬此前一直專注純電,但就在下半年,搭載 「超級純電」(小鵬的增程技術)的產品會陸續上市,「技術狂」、「老實人」 形象的小鵬也要 「腳踏兩隻船」 雙線作戰了,它給出的答卷會比理想當下更優麼?
而理想衝進了讓蔚來和小鵬都曾徘徊在 ICU 邊緣的純電市場后,將會用成績驗證一些市場的疑問:以前的理想汽車是不是僅僅吃了增程紅利?李想 「產品天才」 的名頭是名副其實還是誇大其詞?理想能否保住其爆款製造機的名譽,向市場證明自己具備持續成功的能力?不過值得肯定的是理想的勇氣,如果不跨出舒適區,就不會直面這些質疑的風暴。但李想本人就像發佈會拿着小桌板衝出來的 「美國隊長」 的形象一般,依然選擇再一次的證明自己。
如果説十年前,「蔚小理」 的橫空出世還有一些草莽味道,充滿了巨大的偶然性、不確定性。那麼如今,經過幾乎是全世界 「最嚴苛」、「最內卷」 的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洗禮,任何一家參與其中的企業,都不可能再寄希望於巨大的偶然性帶來的成功。
從無序到規律,這是一個市場成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無論是審美領先、服務佔優的未來,還是一心押寶智能駕駛的小鵬,以及曾經獨佔增程賽道的理想,最終都要經受一批又一批新用户的考驗。蔚來會承受小鵬的痛,小鵬會走上理想的路,不知道理想會不會勇闖蔚來和小鵬的 ICU?
曾經使自己站到舞臺中央的也許是能力,但也有可能是偶然,只有在不斷地競爭中,掌握行業的規律,4P 也好、4M 也罷,無非是規律的一些表象總結,並在這之外,加入自身的創造力,讓企業具備行業通性和自身個性,這纔是通往下半場的競爭門票。
責任編輯:王其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