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6 11:27
8月6日早盤,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場內價格迅速漲近1.3%,成份股君實生物、晶泰控股漲超10%,百利天恆、藥明康德、華海藥業、康弘藥業漲超2%,康方生物、信立泰、翰森製藥、科倫藥業、凱萊英等強勢跟漲。
今天領漲的兩個標的非常有意思,映射了創新葯領域的兩大方向:AI+製藥、BD出海。
首先,昨天也就是2025年8月5日,晶泰科技發佈公告稱與DoveTree完成總訂單規模約60美元的管線合作簽約,此次合作創下人工智能(AI)+機器人新葯研發領域訂單規模的新紀錄。晶泰科技定位為一家基於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賦能和機器人驅動的創新研發企業,聚焦創新葯、新材料領域的應用轉化。根據協議條款,晶泰科技與DoveTree就多款處於臨牀前階段的大分子及小分子創新葯資產達成合作,並將針對一系列DoveTree指定的靶點進行新葯研發,DoveTree獨家享有相關藥物全球範圍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利。作為回報,除首付款外,晶泰科技還有權獲得約3.85億港元(4900萬美元)的進一步付款,以及金額達約462億港元(58.9億美元)的潛在里程碑付款及銷售分成。
這也標誌着創新葯出海已經不再侷限於產品端的出海,而是向前延伸到技術平臺環節。僅僅AI領域,最近就已經達成兩筆超過50億美元的合作:除了晶泰控股的近60美元協議;6月,石藥集團也與阿斯利康達成53億美元AI製藥合作協議。
其次,今天A股君實生物的大漲實際上是呼應昨天H股的補漲。昨天也就是8月5日A股收盤之后,君實生物H股飆漲近34%。君實生物目前已有4款商業化產品,近30項在研藥物處於臨牀試驗階段,超過20項在研藥物處在臨牀前開發階段,主打一個管線豐富,且眼光也比較毒辣。對於君實生物爆發,目前市場有幾個傳聞,傳聞一是市場猜測研發出了「神仙藥」,某重磅藥迎來進展。傳聞二是市場猜測BD再籤大單;傳聞三是賽諾菲的玻利達(新型降脂藥)退出中國,於8月4號正式停供,利好君實生物,為君實的pcsk9留出了幾十億的市場。
另附一則特朗普對於製藥徵稅的消息,先講判斷:不要怕,利空印度製藥,利好國產原料藥,對於BD交易沒有影響。
具體事情是這樣的:這兩天,特朗普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將首先對進口藥品徵收「小額關税」,並在一年之后,最多一年半,將進口關税升至250%,以此推動製藥企業回美國生產。
分析思路如下:1)對於國產創新葯,由於出海主要通過BD合作對外授權,不產生商品銷售邏輯,所以不受醫藥關税影響,純屬資本和技術的合作。2)對於CXO及製藥業鏈上游,藥明康德等早就在去年生物安全提案中學了乖,通過推進全球多地產能建設來規避風險。3)對於原料藥來説,美國約30%的藥品原料依賴中國進口,若既有關税持續,可能導致美國藥企成本上升,進而推動其尋求替代來源(如印度)。但印度70%原料藥依賴中國,短期內難以替代,中國仍具議價權。4)仿製藥最受影響,不過美國的仿製藥主要從印度進口,所以印度對此也要「捏把汗」了。
創新葯行情還能走多久?
往后看,一方面,國內創新葯潛在重點臨牀數據催化密集,伴隨學術會議召開有望陸續讀出。另一方面,預期BD資金和二級熱度上漲將反哺國內新葯研發需求起量以及一級創新葯項目融資活躍度提升,內需CXO有望受益。宏觀層面,美元加息周期對新葯投融資造成的壓力逐步緩解,與之強相關的海外新葯前端研發需求開始回暖,相關公司訂單改善趨勢延續,業績確定性較強。創新葯主線和左側板塊困境反轉依然是2025年醫藥板塊的最大投資機會。
看好創新葯板塊的投資者可借道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一鍵佈局50只頭部滬港深創新葯企業,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7/31,前十大成份股為:藥明康德、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藥明生物、康方生物、石藥集團、中國生物製藥、科倫藥業、華東醫藥。
注:基金管理人對文中提及的板塊和個股僅供參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資建議,不代表基金持倉信息或交易方向,個股漲幅不代表本基金未來業績表現,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推介。融資融券業務具有財務槓桿作用,屬於中高風險業務,投資者可能承擔由於投資規模放大、對市場及個股走勢判斷錯誤等可能導致的投資損失擴大風險。投資者在從事融資融券交易期間,如果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清償債務,或上市證券價格波動導致擔保物價值與其融資融券債務之間的比例低於維持擔保比例,且不能按照約定的時間、數量追加擔保物時,將面臨擔保物被強制平倉的風險。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僅代表撰文時市場表現,基於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所涉觀點后續可能發生調整或變化。本文引用數據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和收益承諾。基金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及其更新等產品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並請提前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產品進行投資。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基金銷售機構及相關機構不對基金投資收益做出任何承諾或保證。
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業績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2024年-16.3%;2025年1-6月24.8%。數據來源: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也不代表本基金未來表現。(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基日:201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