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6 09:42
美國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后,試圖通過重啟「關税武器」重塑其「美國製造迴歸」的核心政績。但諷刺的是,這場「貿易保衞戰」卻首先重創了象徵本土工業的代表企業——福特汽車公司。
近日,福特高層罕見地連續公開對特朗普政府的關税政策表達強烈不滿,稱公司今年將因此遭受多達20億至30億美元的利潤損失,更直言「在日本汽車享受優惠關税的同時,美國製造商卻被關税懲罰,實屬荒謬」。
福特的傷心賬本
福特是美國為數不多仍將大部分產能保留在本土的汽車製造商,約80%的在美銷售車型均由本土工廠組裝。然而,儘管整車「美國製造」,福特的供應鏈卻高度全球化,數千種零部件需從海外採購,這使得其在特朗普恢復和加徵零部件關稅后,首當其衝承受了成本激增的壓力。
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近期表示,「光是今年的關税,就讓我們預期利潤縮水超過20億美元,更多項目被迫擱置」。公司首席財務官約翰·勞勒也進一步透露,第二季度因關税造成的成本支出高達8億美元,全年影響預計將高達30億美元以上。
更令福特高層難以接受的是,與此同時,日本汽車製造商卻從特朗普政府與日本簽署的「雙邊貿易協議」中獲益,對美出口車輛的關税僅為15%,遠低於美系車輛零部件被徵收的25%。吉姆·法利直言,這等於在全球市場上讓「美國品牌失去了公平競爭力」。
用關税逼回製造業?福特已多次受創
特朗普自2018年起便強調「通過關税逼回製造業」,將福特、通用等傳統車企視為政策加持的重點對象。然而,現實卻遠比政策設想複雜。福特自那時起便多次表達對關税的不滿,僅2018年首輪鋼鋁關税實施后,公司就估算損失超過10億美元。
此番再度受創,福特已不再保守。吉姆·法利直接表示,公司正在與白宮進行「每日對話」,爭取豁免或調整相關關税條款,但目前未見顯著成效。
△早在特朗普上一任期內,福特公司就對特朗普政府的關税政策多次表達不滿,表示公司利潤將因此損失10億美金。
全行業的「聯合反擊」
福特並非孤例。在這場關税風暴中,整個美國汽車行業幾乎「一致對外」。
即便那些在美設廠多年的日歐品牌,如豐田、寶馬、梅賽德斯,也表示部分車型面臨漲價壓力,不得不考慮在美增產或調整車型結構以規避關税風險。
△路透社報道,各行各業公司都在表示,特朗普政府的關税政策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痛苦。
制度錯位的「關税博弈」
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關税手段保護和促進美國製造業,卻無視全球化供應鏈的複雜現實,結果反而對美國本土製造業造成二次傷害。
福特的經歷正是一面鏡子:在全球零部件深度交織的背景下,僅靠粗暴的關税手段提升本土製造力,不僅無法切實解決核心問題,反而會讓真正「留在美國」的企業成為代價最大的受害者。
隨着2026年中期選舉的臨近,特朗普政府是否會重新審視該政策,民主黨又是否會提出新對策以平衡產業損失,這些都正成為美國輿論關注的新焦點。對福特而言,漫長博弈或許纔剛剛開始。
(央視記者 武衞紅)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