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6 09:40
你可能也刷到了。
昨晚,OpenAI 突然搞了個大動作:宣佈開源兩款新模型,叫gpt-oss-120b和gpt-oss-20b。
可以説,這是GPT-2以來,OpenAI重新向開源社區開放模型權重,關於模型參數、推理性能、訓練細節,網上已經鋪天蓋地了,我就不囉嗦了。
但我想説:你有沒有想過,這次開源到底意味着什麼?
智遠認為這是一次戰略轉折點。
要知道,過去幾年,OpenAI 一直是「閉源派」的頭號代表。它靠 GPT-3、GPT-4 的技術優勢,用 API 收費、訂閲制賺錢,建起了高牆,幾乎壟斷了大模型時代的入口和定價權,說白了,它就是定規則的人。
后來,風向變了。
DeepSeek火了后,局面開始松動。一批開源模型不僅性能逼近 GPT-4,成本還只有人家的 1/20。更關鍵的是,它們用極度寬松的開源協議,允許你隨便用、隨便改、還能商用,幾乎零門檻。
面對這種衝擊,連 Sam Altman 都在今年 2 月 1 日公開承認了一句扎心的話:我們可能站在了歷史錯誤的一邊。
所以,半年后,OpenAI 終於行動了。但這波「開源」,真不是低頭認輸,仔細一看,你會發現,這里面門道不少。
智遠認為,它在主動對標,正面迎戰其他玩家。
它選擇Apache 2.0 協議開源,明確允許商用和二次開發,直接對標 Meta 的 Llama,這不是示弱,是亮牌:我來了,正面剛。
其二,它開放有度,保留了護城河。它沒把 GPT-4 的核心架構放出來,用了類似 o3-mini 的中等規模模型,能力夠用,但又不至於威脅到自家閉源產品的高端地位。
更關鍵的是,這次所謂的「開放權重」,其實並不完全開放,底層代碼不能隨便改,訓練數據、優化策略、系統架構這些「命脈」,還是牢牢攥在 OpenAI 自己手里。
這説明什麼?
OpenAI 根本不想放棄控制權。它現在的打法是,用部分開放,換整個生態的主導權。
簡單説就是,拿中等能力的模型吸引開發者,讓他們依賴這套工具鏈;同時把真正的「黑科技」留在閉源體系里,繼續靠 API、企業服務、深度集成賺大錢。
這是一種更高維度的競爭:從「賣模型」轉向「建生態」,從「技術壟斷」走向「影響力控制」。
而在開源前一天,另一家公司(Anthropic)走了完全相反的路。它們發佈了全新的閉源模型 Claude 4.1,不僅沒加入開源浪潮,反而更加聚焦「企業級安全」和「可靠性」。
這是為什麼?
因為它不追求「人人都能用」,而是專攻那些願意為確定性、安全性、服務保障付高價的客户,比如金融、法律、政府機構。
如果你還不太瞭解 Anthropic,這里有個小故事:
它的創始人 Dario 和 Daniela Amodei 兄妹,以前是 OpenAI 的核心成員。Dario 還當過研究副總裁,是 GPT-2 和早期 GPT-3 的關鍵人物。
但大概在 2019 到 2020 年,他們覺得 OpenAI 跑偏了,從「安全第一」的非營利初心,慢慢變成了「技術領先優先」的商業化機器,尤其是跟微軟深度綁定之后。
他們擔心:一味追求能力,會忽略 AI 的安全、可控和可解釋性。
於是,乾脆另起爐灶,創立了 Anthropic,目標就一個:做出真正值得信賴的 AI。這有點像當年 Google 內部有人對商業化不滿,后來就做了 DuckDuckGo。
Anthropic 的誕生,可以説對 OpenAI 路線的一次「倫理反叛」。
所以你看,這兩家的動作放在一起,說明了什麼?一句話總結:AI 行業,正在進入一個清晰的「分層競爭」時代。
OpenAI 走雙軌制:開源模型搶開發者、佔生態;閉源產品守住高端市場,賺高利潤;一邊拿數據,一邊做變現,一舉兩得。
Anthropic放棄大眾市場,打造「企業級閉源系統」,在合規、安全、關鍵任務場景里建立護城河,這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市場成熟后的必然分化,不同的用户,需要不同的 AI。
再往深了看,智遠認為,這也是一種精明的風險對衝。
美國從 2023 年就開始推 AI 監管法案,今年更是動作頻頻。未來,對閉源「黑箱」模型的審查只會越來越嚴,而開源模型呢?因為透明、可審計、可追溯,天然更容易通過合規審查。
所以,OpenAI 現在推出開源模型,既是對開發者的示好,也是一次提前卡位:當監管的大門關上時,它手里至少還有一把「開源鑰匙」。
雞賊也好,精明也罷,但真正讓人興奮的是接下來這一點:這,可能是屬於開發者的黃金時代。
你想想,現在的模型支持本地部署、雲端擴展,兼容 Ollama、vLLM 這些主流框架,甚至針對蘋果 Metal 做了優化,真正做到「隨處可跑」。
再加上原生支持工具調用、Python 執行、函數鏈,智能體(Agent)的開發門檻,幾乎歸零。
這意味着什麼?
一個獨立開發者,可以在自己的 MacBook 上跑一個接近 GPT-4 能力的模型,然后接入數據庫、調用 API、自動執行任務……
下一個爆款 AI 應用,可能就誕生在某個車庫,或者某個 GitHub 倉庫里。
哎,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當年,Linux 用開源干掉了閉源的 Unix;Firefox 挑戰了 IE 的壟斷;Android 從 Windows Mobile 的廢墟上崛起;它們能贏,是因為,開放帶來了更快的迭代、更廣的生態、更深的社區認同。
今天,我們可能正站在一個類似的轉折點上:
開源生態正在從消費端悄然反超,而閉源體系則退守企業與高端市場;未來,也許會有一半甚至更多的 AI 應用,建立在開源基礎之上,而閉源模型,則守着企業安全與核心利益。
所以,OpenAI 的這次開源,是妥協,更是覺醒。
它意識到了:技術,唯有流動,纔有生命;生態,唯有開放,才能生生不息。這個時代真正的贏家,可能是最懂如何激發羣體智慧的平臺。
希望每一個開發者,都能成為這場變革的推動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