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5 16:57
進入8月后,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陸續公佈二季度及上半年財報。透過財報可見,全球汽車產業鏈在美國關税政策波動、汽車智能化轉型加速與中國市場格局重塑中經歷調整,跨國零部件巨頭的業績也因此呈現顯著分化。
在美關税衝擊下,部分企業通過成本轉嫁和本土化政策對衝了風險,另一些則深陷成本壓力中;在智駕技術領域,外資巨頭面臨中國本土企業的強勢擠壓,轉型陣痛加劇;中國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增量市場,既為企業提供增長動能,也因競爭升級成為業績波動的「放大鏡」。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對跨國企業而言,中國市場呈現‘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特徵,機遇在於新能源汽車與智能化的高景氣度,挑戰則來自本土企業的競爭升級與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
美關税衝擊下的分化:轉嫁成本者勝出
美國關税政策的調整成為影響跨國零部件企業上半年業績的核心變量,不同企業的應對能力差異直接導致業績的差異。部分企業憑藉供應鏈調整與成本轉嫁能力,成功對衝關税壓力,將政策衝擊轉化為短期機會或中性影響。
瑞典的奧托立夫成為關税博弈中的贏家,作為全球最大的安全氣囊製造商,該公司第二季度淨銷售額、營業利潤及利潤率均創歷史新高,調整后營業利潤增長14%至2.51億美元,利潤率提升至9.3%。
奧托立夫的核心策略是將美國關税成本轉嫁給汽車製造商,其CEO Fredrik Westin直言,美國關税從2%提高至25%后,全球税費成本翻倍至2億美元,但「大部分已成功轉嫁」,並將全年有機銷售增長預期上調至3%。
法國的佛瑞亞雖有23%銷售額來自北美市場,但通過嚴格的成本管理與現金管控,美國關税未對其業績產生重大影響。佛瑞亞上半年調整后息税折舊攤銷前利潤同比增長7.8%至17.6億歐元,營業利潤增長3.1%,營業利潤率提升至5.4%。
法國的汽車座椅、內飾等汽車系統的供應商法雷奧則通過本土化生產規避關税風險,其從墨西哥運往美國的90%產品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自由貿易條款,法雷奧首席執行官Christophe Périllat表示,法雷奧幾乎不受關税影響,儘管公司整體銷售額同比下降4.1%,但北美市場的穩健表現緩衝了歐洲業務的疲軟。
關税承壓的企業則因供應鏈剛性或客户結構限制,難以消化政策衝擊。LG新能源的業績呈現「短期紅利與長期隱憂」的矛盾,其第二季度營業利潤同比暴漲152.4%至4922億韓元(約3.6億美元),主要得益於北美客户為規避潛在關税而提前囤積電池的「搶購潮」。
這種短期需求透支為未來的發展埋下隱患,LG新能源首席財務官Lee Chang-sil警告稱,美國的關税政策以及電動汽車補貼的提前結束將給汽車製造商帶來負擔,可能導致車輛價格上漲,從而減緩北美地區電動汽車的增長速度,明年初電動汽車電池的市場需求預計將進一步放緩。
荷蘭芯片製造商恩智浦是汽車芯片的主力供應商,汽車業務貢獻了其超半數營收。但受美國進口汽車關税政策的重創,恩智浦第二季度營收下降6%,營業利潤下降 23%,疊加持續兩年的芯片庫存過剩問題,復甦進程受阻。有行業分析指出,歐洲芯片企業對北美市場依賴度高,產能調整滯后,恩智浦在關税博弈中更顯被動。
意大利的高性能制動系統供應商佈雷博的困境,則是關税與市場疲軟的疊加結果,其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大降37.4%,營收下降6.2%。佈雷博執行董事長Matteo Tiraboschi坦言「地緣政治不穩定與歐美汽車市場危機持續發酵」,關税政策加劇了客户的觀望情緒,導致制動系統訂單增速放緩。
中國市場的多維影響:智駕競爭與需求替換交織
中國市場既是跨國零部件企業的重要增長極,也因技術迭代與競爭升級,對企業戰略構成全方位考驗。作為智能化轉型的核心賽道,也是跨國巨頭的戰略必爭之地,智能駕駛領域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博弈尤為激烈。
德國採埃孚的智能駕駛困局與在其華業績下滑,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採埃孚2024年在華營收佔總營收的15.5%,但銷售額為64億歐元,低於2023年的81億歐元和2022年的77億歐元。智能駕駛業務競爭力弱化與電動化產品未能匹配中國市場增速(電動車產量增長放緩),是業績下滑的核心原因。
今年上半年,採埃孚銷售額為197億歐元,息税前利潤3.67億歐元,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0.3%和42%。上半年除電子與ADAS部門營收微增1.5%,採埃孚的其他六大業務板塊均出現下降。即便電子與ADAS部門實現增長,該業務實際上也處於虧損狀態。因此,採埃孚成為上半年下滑最明顯的跨國零部件巨頭之一。
高階輔助駕駛是採埃孚未來的三大支柱業務,採埃孚也是首家在上海獲L4級自動駕駛測試牌照的外資企業,曾推出過一款自動駕駛接駁巴士「People Mover」,但2023年被叫停。
目前,中國智駕行業的格局不斷走向穩固,華為、Momenta、卓馭科技、地平線、輕舟智航、元戎啟行等中國本土智能駕駛供應商佔據了市場多數份額,採埃孚等跨國供應商面臨中國本土企業的激烈競爭,優勢並不明顯。
在智能輔助駕駛領域,博世和安波福則在中國分別尋找到文遠知行和智駕科技作為深度合作伙伴,此舉提升了本土的研發和創新能力。採埃孚目前正為其ADAS部門、電動化總成事業部的部分業務尋找戰略合作伙伴。
美國芯片製造商德州儀器約五分之一的營收來自中國市場,第二季度其在華營收增長32%。但德州儀器首席執行官Haviv Ilan明確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中國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中國芯片競爭對手正在崛起。爲了減少對進口半導體的依賴,中國企業一直在積極投資生產。
意法半導體二季度營收下降14%至27.7億美元,二季度汽車芯片銷售額也略低於預期。
彭博行業研究的一份報告認為,隨着監管部門可能會強化行業整合力度,中國車企可能會下調車輛交付目標,歐洲芯片製造商可能無法維持其收入復甦勢頭,預計來自中國的訂單還將減少。
美國的智能座艙供應商偉世通上半年淨利潤下滑8.45%,其首席執行官Sachin Lawande表示:「9.69億美元的淨銷售額超季度初預期,但美國市場的電池管理系統銷量下滑及中國市場的持續波動,導致公司銷售額略低於客户整車產量增速。」
上半年跨國零部件巨頭的業績分化,揭示出全球汽車零部件產業仍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對跨國零部件企業而言,能否在「短期風險應對」與「長期轉型投入」間找到平衡,能否精準把握中國等核心市場的需求變化,將決定其在產業重構中的位置。
(作者 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