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5 16:16
(來源:歐洲併購與投資)
德國最大的體育用品零售商計劃將生產遷往中國
面對美國的懲罰性關税,耐克和阿迪達斯等行業巨頭紛紛放棄在中國的生產基地,而德國最大的體育用品零售商Intersport卻正在考慮改變策略。自7月上任以來,Intersport的首席執行官Tom Foley向媒體表示,他計劃未來大幅增加其自有品牌在中國的採購份額。此舉旨在扭轉美國品牌因關税降低而紛紛轉向其他亞洲國家的趨勢。
近年來,隨着中美貿易衝突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體育用品品牌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因此,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目前正處於危機之中——7月份,產量已連續第四個月下降。
Foley看到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后果:當競爭對手在其他地區的產能已達到極限時,Intersport可以更靈活地做出反應,精準抓住產能過剩和價格優勢突然出現的機會。Foley認為,近年來的生產轉移可能會「給原本不會承受生產壓力的市場帶來生產壓力」。
例如,阿迪達斯去年27%的產品來自越南,19%來自印度尼西亞,只有16%來自中國。而耐克目前16%的鞋類產品在中國生產,並於6月份向分析師表示,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將這一比例降至不到10%。
Intersport目前的主要採購市場是中國、孟加拉國、越南和柬埔寨。然而,儘管中國產能過剩仍然存在,但這家體育零售商目前在越南和孟加拉國等國家面臨着工廠產能競爭加劇的局面。Foley在接受採訪時表示,Intersport並沒有必要將生產從孟加拉國遷往中國,但是他們可以選擇這樣做。
據這位首席執行官稱,整個行業的權力結構正在從耐克和阿迪達斯等生產商轉向零售商。「生產商對我們的依賴肯定增加了,」Foley説道。許多大品牌未能如願擴大其直銷業務規模。因此,權力結構「回到了八九年前的水平」。
儘管如此,Foley現在希望在五年內將Intersport自有品牌銷售額佔年銷售額的比重提升至20%——目前這一比例為10%。
Intersport既不是傳統企業,也不是純粹的行業協會,而是全球最大的體育用品零售業中型集團。眾多國家採購協會和零售商已加入IIC(Intersport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的麾下。在德國,Intersport以合作社的形式組織(「Intersport Deutschland eG」):約700家獨立零售商以Intersport品牌運營着約1400家專賣店。
該組織以協會的形式對外代表其成員,因此它是一個獨立零售商的協會,而非集中式零售公司。然而,在瑞士和其他國家,存在不同的組織形式,例如股份公司。這使得Intersport成為一個合作零售協會。
該集團去年的銷售額達140億歐元,在42個國家/地區擁有 5,500 家門店。它銷售自有品牌以及耐克和阿迪達斯等知名品牌的產品。該公司不披露其利潤數據。
Foley加入Intersport之前曾供職於法國體育用品零售商Go Sport,擔任該公司一家連鎖店及一個國際特許經營網絡的首席執行官。在此之前,他曾負責Go Sport的中東業務,以及在法國運動鞋連鎖店Courir工作。這並非他首次為Intersport工作:Foley曾擔任Intersport英國和愛爾蘭國家協會主席六年,直至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