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用户集體大逃亡,Cursor「自殺式政策」致口碑崩塌:「補貼」換來的王座,正被反噬撕碎

2025-08-05 16:52

很多開發者開始吐槽和棄用 Cursor。

Stately.ai 的工程師 David K 用一張圖形象展示了自己最近使用 Cursor 的心情:

他的帖子下面幾乎都是開發者們附和的聲音:

「沒錯。我設法多少擺脫了一些這種情況,不光靠‘威脅’模型,還有來回切換模式。」VibeCraft 工程師 Carlos Galarza 説道。

Web 工程師 Tom Byrer 吐槽道,「我讓 Cursor 使用某個倉庫的最新版本,它卻安裝了一個 6 個月前的版本,漏掉了 60 個更新。我發給它 GitHub 倉庫鏈接,結果它用了 4 個月前的版本。我發了 NPM 項目的頁面鏈接,它還是用了 4 個月前的版本。」

付費后砍功能,

用户對 Cursor 積怨已久

實際上,「TeaPotential2110」在 1 個月之前就發了長文控訴 Cursor,其經歷反映了 Cursor 的各種問題:暗中限額、模型不穩定等。在其看來,是 Cursor 的商業決策失去了社區信任,導致用户流失。

我從 2024 年中開始一直在使用 Cursor,因為在它表現最好的時候,真的就像一個永不疲倦的編程搭檔。然而,經過一整年不斷、悄無聲息的套餐更改,以及始終以「你付出更多、得到更少」結局收場的用户試驗,我對它的信任已經徹底破滅。

以下是我至今為止的使用歷程,全部來自我的賬單記錄和客服郵件:

初始發佈階段:Pro 版每月 $20,提供無限制的代碼補全和(后續上線的)智能體。沒有隱藏限額,也沒有其他幺蛾子。

第一次調整:Pro 突然被限定為 500 次「優先」請求,之后雖然還能繼續使用,但變得非常慢。雖不爽,但還能接受。

第二次調整:還是 500 次上限,但超過之后就要開始按量計費了。至少這次寫得比較清楚,還是可以接受。

「神祕限流」階段:500 次配額一夜之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隱形的限流系統。沒有計數器、沒有重置時間提示,只會隨機顯示「請稍后重試」。

「加強限流」階段:那個隱形限額變得更加嚴苛。隨便發三條普通消息,就可能被封一天。

隱藏的 Pro+ 上線:一個 $60 的 Pro+ 套餐只有深入點擊結算頁面才能看到。它承諾「無限使用、高速響應,是 Pro 的 3 倍配額」。聽起來像是迴歸最初的 Pro 套餐,於是我升級了。

Claude Sonnet「思考時間」扣費:原本在 Pro+ 上 Claude 4 的「思考時間」是免費的,現在提示説明這些也會消耗額度——又一次悄悄的縮水。

如今,我兩周后打開 IDE,頂部橫幅提示我已經使用了本月配額的 90%。沒有使用表、沒有日誌、也沒有解釋我這個「無限套餐」怎麼就突然變成了有限額。當我再去查看套餐説明時,「無限使用」的字眼已經悄悄消失,換成了「是 Pro 的 3 倍用量」。

與此同時,官網也悄悄刪掉了 200 美元 Ultra 套餐的「無限」標註。但 Cursor 的幫助文檔沒有更新,官方也完全沒有任何説明。Reddit 的 r/Cursor 版塊和 Discord 中揭露這些變動的帖子一直被刪,我發的兩篇帖子都是幾分鍾內就被移除。

技術層面也變差了。 每次降級之后,模型的穩定性都在下降:它更容易中途卡住、丟失上下文、漏步驟,導致我不得不一直重新給提示。上周日下午,我進行了一次非常輕量的重構,原本舊版 Pro 完全可以輕松搞定,但現在系統卻提示我本月額度已經快用完了。而這兩周我就是按往常習慣使用的。去年這個時候,我用原版 Pro 每月還剩下約 300 次請求。要麼是用量統計有問題,要麼新的上限遠低於宣傳內容,不管怎樣都讓人覺得非常可疑。

就連營銷也完全變成了「障眼法」。 現在他們在宣傳 Pro+ 的「3 倍配額」、Ultra 的「20 倍配額」,但到底是 3 倍還是 20 倍?他們根本不會告訴你基準是多少。如果 Pro 的上限早就被偷偷降低了,那麼乘幾倍根本沒有意義。把基礎套餐搞得模糊不清,就可以任意定價,而用户沒有任何硬數據可以覈實。這怎麼看都不像是什麼「忘記更新文檔」的疏忽,更像是有意推動用户升級的商業策略。

這就是「VC 劇本」的快速播放版:一開始很慷慨,積累用户好感,然后不斷收緊服務,最后把新套餐包裝成解決自己製造的問題的「解藥」。Spotify、Netflix、YouTube 用了五年才這麼干,而 Cursor 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五輪漲價與功能削減,迅速耗盡了社區的信任。

法律方面,在英國和許多其他司法管轄區,將服務宣傳為「無限」但實際暗中設置硬性上限,可能違反消費者保護和虛假宣傳法規。如果用户為某項功能付費,而你在合同期中途沒有明確告知或退款的情況下強行移除,這可能涉及違約和不公平交易行為。我不是律師,但我不會對監管機構(或集體訴訟律師事務所)最終介入感到意外,尤其是現在涉及到了真金白銀和生產代碼的層面。

我不介意為一個優秀的工具付費,但我介意在毫無通知的情況下,付了錢后功能被砍。我更不能接受的是:兩周前你還在銷售頁面承諾「無限使用」,現在卻告訴我快用完了。而且什麼公告也沒有,文案悄悄修改,社區帖子被刪……這一切完全無法讓人建立信任。

「我曾很願意宣傳為 Cursor 付費,但現在我只覺得自己被騙了。」TeaPotential2110 説道。

資深開發者王晨(化名)向 InfoQ 表示,很多用户抱怨 Cursor 變難用了、費用高了,這背后反映了 AI 工具商業化探索的普遍困境。近期,Cursor 調整了其定價和用量限制策略,從過去相對寬松的請求次數改為更模糊的速率限制,導致許多用户感覺在未被明確告知的情況下服務質量下降、甚至被「降智」。當用户達到一定用量后,模型響應會變慢或質量下降,這被認為是引導用户升級到更高價套餐或按量付費的手段。這種體驗上的落差和不透明的計費模式,是導致用户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VS Claude Code?

像 TeaPotential2110 這樣對 Cursor 不滿的開發者們,有的選擇轉向了 Claude Code。

「我用 Cursor 已經 1 年 4 個多月了,昨天剛取消訂閲。現在我全面轉向 Claude Code 來提問和使用智能體,使用 OpenRouter(包括 Qwen 3 Coder、Kimi K2 等)來處理內聯操作和代碼補全。」高級解決方案工程師 Jacob Wolf 説道。

獨立開發者、20k stars 開源項目 Qwerty Learner 作者 Kai 在 x 上也分享了自己從 Cursor 轉向 Claude 的經歷:

開了 Claude max。路徑大概是:Cursor 到期了 => 試試 Claude Code 吧 => 開了 20 刀的 pro 會員 => 怎麼這麼強,爆炸強 => 狂用,然后 reach limit,告訴我等六個小時后才能用 => 嘗試第三方其他模型,不如 Claude 好用 => 一邊罵一邊花 100 刀開會員。

他還明確稱,(Claude Code)「比 Cursor 強 10%~30%,特別是在長時間和大規模任務上。」

不過,作為企業應用方,瑞翔(化名)對 InfoQ 表示,其現在用的還是 Cursor,但指定了 Gemini 模型。「這此基礎上會覺得 AI Coding 又進化了,Cursor + Claude 模型的效果反而不好。」

有趣的是,根據 AI 戰略主管 Peter Gostev 的帖子,Anthropic 收入主要來自 API,其中主要依賴編程相關應用,其兩大客户之一就是 Cursor,另外一個是 GitHub,兩者為其貢獻了 14 億美元的收入。此外,Anthropic 目前通過 Code Claude 已經實現 4 億美元的年收入,而這比幾周前翻了一倍。相比之下,OpenAI 在消費者和企業訂閲收入方面佔據主導地位。

瑞翔指出,「費用高的問題在企業側不存在,因為相對於成本,帶來的收益更大。另外,Claude Code 對國內支持很不好,個人黑科技使用還行,企業側我們還沒找到很好的模式去使用。所以我們選擇的還是 Cursor。」

瑞翔表示,AI 編程工具的核心還是幫助開發者解決問題,即理解開發者意圖、理解複雜業務系統,然后能編出高質量代碼。花里胡哨的功能,比如 Cursor 出的 Agent 模式侵入性太大,沒有意義。

王晨個人則更傾向於組合使用這兩款工具,而不是在它們之間做「非黑即白」的選擇。

「它們代表了兩種不同的 AI 編程輔助哲學,各有千秋。」王晨表示,最佳實踐是「組合拳」:用 Cursor 進行日常開發和問題定位,遇到需要大規模重構或系統設計的難題時,切換到 Claude Code 來「攻堅」。

Claude Code:更專注且能力強大,尤其是在處理需要深度思考、跨多文件重構或構建全新功能的複雜任務時,會感受到它的強大。它基於終端的交互方式雖然看起來極簡,但正因如此,可以更專注於通過自然語言下達指令,它則像一個高度自主的智能體(Agent),去理解整個代碼庫,規劃並執行任務。這種「代理式」的能力是它最大的優勢。

Cursor:基於 VS Code 的完整 IDE 體驗對開發者非常友好,學習成本極低。 在日常的編碼、快速修復 bug、代碼補全和實時調試中,Cursor 的可視化界面和即時反饋非常高效,Cursor 的體驗更為流暢直觀。

「總結來説,我的感受是:處理大型、複雜的任務時, 我首選 Claude Code,因為它強大的上下文理解能力和自主規劃能力能大幅減少心智負擔。對於日常編碼和快速迭代, 我會使用 Cursor,因為它無縫集成的體驗讓編碼過程更順滑。」王晨説道。

不過,對於國內開發者而言,選擇 AI 編程工具時,除了性能,高昂的訂閲費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在王晨看來,國內開發者對這些高價海外工具的態度正變得越來越現實和分化。

在一端,是少數派的技術發燒友、前沿探索者,以及那些在跨國公司工作或承接海外項目的開發者。他們依然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訂閲 Cursor 或 Claude Code。對他們而言,追求的是生產力工具鏈的極致性能和最前沿的體驗。如果一個月多花一兩百塊錢,能換來每天節省一兩個小時的開發時間,或者能解決一個棘手的技術難題,這筆投資是完全值得的。他們更看重工具帶來的絕對價值,而非價格標籤。

但在另一端,是更廣大的開發者羣體,包括學生、初創團隊和大部分國內企業的工程師。對於他們來説,選擇則務實得多。面對高昂的訂閲費和不穩定的網絡訪問,國產 AI 編程工具正成為越來越主流的選擇。這背后有幾個關鍵原因:首先是成本,國內的產品要麼免費,要麼成本極低,這對於控制研發預算至關重要;其次,這些國產工具的性能正在飛速追趕,尤其在中文語境和國內特定的開發場景下,它們的表現可能更「接地氣」。當一個免費工具能完成 80% 甚至 90% 的工作,並且性能還在不斷迭代優化時,付費去追求那最后 10% 的極致體驗,對大多數人來説就顯得不那麼必要了。

「燒錢換增長」模式的反噬?

業內很多人都認為 AI 編程產品的核心還是在於大模型,而 Cursor、Claude Code 們現在遇到的問題就來源於大模型。

王晨表示,Cursor 本身不擁有底層大模型,它需要向 OpenAI、Anthropic 等公司支付高昂的 API 調用費用。之前每月 20 美元的 Pro 套餐,對於重度用户來説,其 API 成本可能遠超這個價格,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燒錢換增長」模式。隨着用户量激增,成本壓力必然迫使它調整定價策略,試圖找到盈利的平衡點。但這種調整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像現在這樣引發用户反彈。

「如何在 API 成本和用户體驗之間找到平衡點,重建用户信任是 Cursor 眼下的核心挑戰。」王晨説道,Cursor 正處在一個艱難的轉型期。它必須從「不計成本提供優質體驗」的初創階段,過渡到「可持續經營」的商業化階段。這個過程必然伴隨着陣痛,但憑藉其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資本支持,如果能妥善處理好用户關係和商業模式,未來依然可期。

王晨指出,Cursor 獲得了鉅額融資(A 輪融資 6000 萬美元,后續更是傳出高達 9 億美元的新融資),估值飆升至 90 億美元以上,這説明資本市場對其技術和賽道依然高度看好。雄厚的資金可以支持它進行技術研發,甚至開發自己的模型以擺脫對上游的依賴,這可能是其長期發展的根本出路。

當前 API 成本和用户體驗之間的矛盾,可能並不只是 Cursor 在面臨的困境。

「Agent 的所謂領先經驗和技巧,在模型的 tokens 面前,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職業工程師 LinearUncle 説道。

TextQL 創始人 Ethan Ding 在前幾天發文稱,任何採用「固定費率 + 高 token 消耗實用功能」的創業公司,基本都已處在「槍口之下」。

雖然每一代 Frontier 模型的單價並沒有變得更高,但更糟糕的是,它們消耗的 token 數量絕對達到了核級。強化學習和推理時算力的大爆發,讓 AI 能完成的任務時長,每 6 個月翻一倍。以前只返回 1,000 個 token 的任務,現在能返回 100,000 個。

為此,Ethan 算了這樣一筆賬:

ChatGPT 以前是一句話一句話地回覆問題。現在,Deep Research 模式會花 3 分鍾規劃、20 分鍾閲讀、再用 5 分鍾來重寫一份報告,o3 模型甚至會跑上 20 分鍾,只是爲了回答一句 「hello there」。

一次 20 分鍾的 Deep Research」運行成本大約是 1 美元。如果到了 2027 年我們有了可以連續運行 24 小時還不「跑題」的智能體,假設前沿模型價格不變,那一天的運行費用約是 72 美元。每天、每位用户,而且還能異步併發運行多個智能體。屆時,我們將會成批調度整支 AI 員工艦隊,同時並行處理各種任務,這意味着 tokens 的瘋狂消耗。

20 美元 / 月的訂閲費根本撐不起哪怕一個用户每天只跑一次 1 美元的 Deep Research,但這正是大家在飛速奔赴的方向。

Ethan 指出,這可能導致 Windsurf 等創業項目因「算力空頭擠壓」而被迫「平倉」。

Anthropic 曾嘗試破局:200 美元 / 月起步(而 Cursor 是 20 美元),以便有更大的緩衝區延迟「失血」時間;按負載自動切換模型,當請求多時就從昂貴的 Opus(75 美元 / 百萬 tokens)切換到便宜的 Sonnet(15 美元 / 百萬 tokens),閲讀類任務則用更輕量的 Haiku;把一部分處理下放到用户設備。

儘管工程層面已做得很不錯,但依然無法阻止 token 消耗失控,最終 Anthropic 不得不取消無限量套餐。上周,我們也報道了 Anthropic 已經對 Claude Code 的付費用户做了每周使用限制。 其中,Max 訂閲用户需在超出限額后按標準 API 價格額外購買使用額度。

AI 編程工具的競爭核心

AI 編程工具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競爭的焦點正從單一的「工具功能戰」迅速升級為「模型能力戰」與「生態平臺戰」的立體化競爭。

王晨表示,在當前階段,一個 AI 編程工具若想脫穎而出,必須在以下四個維度上構建綜合優勢:

模型能力是基石:底層大模型的性能是決定工具能力上限的根本。這包括代碼生成的質量、對長上下文(尤其是跨文件、跨倉庫)的理解能力、邏輯推理的準確性以及對新框架和語言的快速學習能力。沒有強大的模型,再好的界面也只是空殼。

開發者體驗是關鍵:極致的開發者體驗是留住用户的核心。這不僅包括與 IDE 和工作流的無縫集成,還包括提供靈活多樣的交互模式(如代碼補全、對話式問答、Agent 模式),以適應從簡單編碼到複雜調試的全場景需求。

成本效益是門檻:一個透明、合理且可預測的定價策略,是工具能否被廣泛採用的前提。無論是訂閲制還是按量付費,都需要在開發者可接受的範圍內,提供清晰的價值回報。

安全與合規是保障:尤其在向企業級市場滲透時,代碼安全、數據隱私保護和滿足各國法律法規的合規性,將成為區分消費級工具和企業級解決方案的關鍵壁壘。

Ethan 則從商業模式方面指出了三種可能的出路:

從一開始就按用量計費,不補貼、不搞「先圈地、后變現」,只看真實經濟模型。但實際上消費者普遍討厭計量收費,一旦加上計量表,增長就會瞬間消失。

製造高切換成本:如 Devin 通過深度集成和複雜流程鎖定大客户實現了穩定的收入。因為企業項目的銷售周期非常長,CFO 也不想再經歷一次供應商選型。客户越難離開,定價就越不敏感,利潤就越高。但這樣的市場是有限的。

垂直整合,基礎設施變現:如 Replit,將 AI 代理與託管、數據庫、監控等服務打包整個,AI 推理作為引流,真正盈利點在於全棧服務。「讓 OpenAI 和 Anthropic 去卷推理成本歸零,你吃下其他所有環節。」

對於 AI 編程工具市場的未來發展,王晨表示將將呈現以下幾個顯著趨勢。

首先,向智能體演進。未來的工具將不再是被動的代碼助手,而是能夠主動理解需求、分解任務、編寫代碼、運行測試甚至進行調試和部署的半自主或全自主的「AI 開發者」。這將從根本上重塑軟件開發的流程。

其次,多模態交互成為新常態。開發者將能夠通過自然語言、產品設計稿(圖片)、流程圖甚至語音來描述需求,AI 工具則能直接將其轉化為可執行的代碼。這種「所見即所得」的編程範式將極大地降低開發門檻。

再者,模型與雲平臺提供商掌握主導權。擁有頂尖自研大模型的公司(如 Anthropic、Google、OpenAI)和大型雲服務商(如 Microsoft Azure、AWS)將憑藉其在底層技術、計算資源和開發者生態上的絕對優勢,在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它們將定義技術標準和商業模式。

然后,企業級市場成為終極戰場。隨着技術的成熟和安全性的提升,AI 編程工具的採購將從開發者個人行為轉向企業行為。能夠提供私有化部署、與企業內部系統深度集成、滿足嚴格安全合規要求的解決方案,將在企業級市場中贏得最終勝利。

最后,「封裝」工具的生存之道:差異化與垂直化。對於類似 Cursor 這樣的「模型封裝」工具而言,未來的生存空間在於尋找差異化的價值定位。它們必須超越簡單的 UI/UX 優化,向更垂直的領域深耕,例如:成為專為 AI Agent 開發者設計的集成工作流平臺、構建獨特的開發者知識管理系統,或者為特定行業(如金融、醫療)提供定製化的編程解決方案,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特的護城河。

參考鏈接:

https://x.com/petergostev/status/1952471173515645128

https://www.reddit.com/r/cursor/comments/1ltcer7/cursors_stealth_bait_and_switch_from_unlimited_to/?share_id=uczOgPAQhwMrPlciO13do&utm_content=1&utm_medium=android_app&utm_name=androidcss&utm_source=share&utm_term=1

https://ethanding.substack.com/p/ai-subscriptions-get-short-squeezed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I前線」(ID:ai-front),作者:褚杏娟,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