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蘇州基金:醫療投資八年征途

2025-08-05 11:16

原標題:蘇州基金:醫療投資八年征途

7月中旬,中國生物製藥發佈公告稱,擬以不超過9.5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8.22億元)收購禮新醫藥95.09%股權,成為后者的控股股東。至此,禮新醫藥身后啟明創投、泰福資本等投資方迎來落袋為安的機會。

這並非偶然。眼下生物醫藥併購潮起,身后那些漫長守候的投資人得以看見退出窗口。梳理近兩年大額BD交易,禮來亞洲基金、啟明創投、泰福資本、通和毓承、拾玉資本、博遠資本等一批VC/PE機構活躍其中。

外界可能不知道,它們背后都有一個共同身影——蘇州基金。

時間回到2017年,蘇州市為推動金融創新與產業創新、科技創新的融合,服務創新產業集羣發展建設,蘇創投集團旗下市場化母基金蘇州市創新產業發展引導基金(蘇州基金)應運而生。

自創立起,生物醫藥便刻進了蘇州基金的生長基因。八年耕耘,蘇州基金編織了一張生物醫藥投資版圖。投資界拿到一組數據:迄今蘇州基金在生物醫藥賽道已投資超20只子基金,累計實繳規模超30億元。現在,生物醫藥產業已是蘇州的「王牌產業」,也成為蘇州基金佈局最大的行業。

八年深耕,一張生物醫藥全景圖

1990年代初,蘇州城東一片地勢低窪、荒草叢生的茭白地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產業變革。1994年2月,中新兩國政府簽署協議,決定在蘇州開發建設一個現代化、國際化的工業園區。此后禮來、強生、葛蘭素史克、碧迪、百特等一大批國際藥企巨頭紛紛落子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開始在這里生根發芽。

來到2006年,蘇州工業園區以超常規魄力引入美國冷泉港實驗室亞洲首個分支,直接催生了BioBAY的誕生。自此,一個生物醫藥重鎮冉冉升起。

回顧蘇州打造「中國藥谷」的歷程,創投力量功不可沒。其中,成立於2017年的蘇州基金堪稱過去幾年國內醫療健康領域最活躍的出資力量之一,留給創投圈深刻印象。

具體來看,以「母基金+子基金」運作模式,蘇州基金佈局了一批規模適中、團隊成熟的頭部GP,如啟明創投、禮來亞洲基金、凱輝基金、君聯資本、北極光創投等可以持續創造穩健業績的大白馬基金,作為母基金投醫療的壓艙石。

背后邏輯在於,這類GP業績相對穩定的同時,還參與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鏈的每一環節,可以做到不同領域、不同投資階段全覆蓋。以此為線,蘇州基金可深度觸達並掌握整個大健康產業的主干脈絡。這些年,蘇州基金出資了啟明創投、禮來亞洲基金旗下3期基金,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係。

但光會投「大白馬」並不能完全説明一家母基金的投資能力,如何挖掘黑馬GP也是重中之重。

蘇州基金董事長徐挺向投資界介紹,蘇州基金沿着生物醫藥產業三大子行業——創新葯、醫療器械、醫療服務,出資了一批能力突出的黑馬基金,如具備醫藥商業化及產業運營視角的中后期創新葯投資團隊拾玉資本,具備臨牀階段產業生態資源的早期創新葯基金泰福資本,圍繞體外診斷上下游產業鏈佈局的金闔資本,專注於投資早期創新器械的博行資本,以及圍繞科學家創業生態佈局的早期孵化基金薄荷天使等等。

回望過去幾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跌至低谷,平靜的水面之下,洗牌暗流湧動。此間,蘇州基金醫療團隊也在調整姿勢,主動挖掘醫療垂直賽道具備行業整合能力的團隊。「我們判斷,在市場下行並逐步開始出清的時候,併購整合的趨勢會慢慢浮現。」蘇州基金合夥人崔遠表示。

順着醫藥出海的浪潮,蘇州基金和多家俱備跨國藥企資源優勢的團隊合作,除了禮來亞洲基金、啟明創投之外,還出手了成立於美國硅谷且擅長跨境資源整合與投后管理的跨國投資機構維梧資本,操刀多個Biotech收購案的華人基金德誠資本等。

如此一來,蘇州基金構建了一個「頭部+黑馬」的基金組合,以白馬基金的穩健底盤捕捉確定性機會,借黑馬基金的鋭利觸角穿透前沿技術壁壘,打通了生物醫藥各個細分產業鏈。

「但只做母基金還是有點隔靴搔癢,對市場的感知度沒有那麼直接。」徐挺透露,蘇州基金直投管理團隊2021年初發起設立了一隻專注生物醫藥的直投基金,規模約5億元,至今已投資包括浦合生物、帝邁生物、鼎泰藥研、原啟生物等十余個項目。

談起母基金深入做直投,徐挺解釋,雖然市場化母基金募資越來越難,但蘇州基金還是以母基金業務為主,直投基金可以理解為一種策略補充,「我們做直投的目的,主要還是爲了保持對市場的感受,增加對行業的理解,希望能夠找到志同道合的GP,形成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的良性互動,做最懂GP、懂市場的LP。隨着我們在各個細分領域建立更強的認知,這也會反過來幫助我們在未來更準地判斷形勢趨勢,更快地挖掘黑馬基金,更好地履行蘇州基金市場化運作的光榮使命。」

在蘇州,打造一個醫療朋友圈

兼具國資背景與市場化基因,蘇州基金肩負着雙重使命:通過資本配置,既要實現財務價值的穩健增長,同時也要深度賦能驅動區域產業集羣的能級躍升。

衆所周知,醫療行業是強監管高壁壘領域,產品開發的生命周期往往超過10年,不同階段的醫療企業需要不同的能力稟賦和資源嫁接。爲了牽引蘇州生物醫藥產業躍遷,蘇州基金在醫療早研、臨牀、商業化端,分別合作了具備不同資源優勢的產業鏈主,打造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朋友圈。

如在早研階段,蘇州基金合作了全球藥物開發頭部CRO公司藥明康德參與設立的通和毓承;臨牀端資源,合作了國內頭部臨牀CRO公司泰格醫藥參與設立的泰福資本;中后期商業化階段則合作了國內傳統醫藥公司高管團隊參與設立的拾玉資本

如此種種,蘇州基金通過產業資本編織了一條醫療生態鏈。「蘇州基金對於聚焦醫藥行業的投資管理人有着天然的產業協同效應,同時,其區域聯動政策能夠提升管理人的投資效率,帶動的金融賦能、政策賦能也能更好地服務子基金的被投企業,引導產業落地。」拾玉資本創始合夥人楊紅冰如是表示。

賦能被投企業,則是蘇州基金踐行「資本+產業」雙輪驅動戰略的關鍵落點——蘇州基金人員規模不大,但還是配置了專人負責產業落地相關事宜。尤其是過去兩年,中國生物醫藥市場並不景氣,企業陷入融資之困。為此,蘇州基金親自下場幫助企業介紹國資等融資資源,同時為企業協調貫穿產業鏈上下的資源以及政策梳理等。

「我們很多企業都是早期項目,其實地方政府未必看得懂,也未必特別重視,這個時候需要我們站在一旁去引薦、去背書。」徐挺透露,他三分之一的工作精力都分配在產業落地層面,儘可能地協助企業加速融入蘇州的整個生態環境,「企業來到蘇州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有義務幫他們把生態搭建好。」

帝邁生物便是一個教科書式的實踐案例。成立於2013年,帝邁生物是國家第一批重點「小巨人」企業,在血細胞分析領域國內市場國產品牌中佔有率穩居第二。隨着公司核心業務血液分析儀器及體外診斷試劑的市場佔有率不斷上升,需在長三角拿地建設新產能。作為蘇州基金子基金金闔資本重倉的醫療項目,帝邁生物在蘇州基金和金闔資本的共同推薦下,最終在蘇州相城區落地。

在對接過程中,蘇州基金利用蘇創投集團的平臺資源,幫助帝邁生物對接政府、對接本地金融機構,聯動招商團隊提供落地指引服務,為該項目尋找區內合適的土地,並解決了來自深圳的高管和員工的生活配套問題。同時,蘇州基金基於項目的團隊能力強、技術水平高、行業發展好等多項投資因素,開展盡調、投資工作,給予了項目融資支持,為項目的落地開工建設不斷夯實資金基礎。

目前帝邁生物已在相城區拿地48.8畝,總投資5億元,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該項目已於2021年6月開工。項目建成投產后年生產POCT檢測儀器類產品2萬台,體外診斷試劑類720萬份,年產值可達6億元。

長久以來專注於挖掘醫療產業合作伙伴,蘇州基金旨在將更多優秀的項目引入蘇州。此外,蘇州基金近期還與銀行合作,探索為蘇州本地企業量身定製的金融創新產品,嫁接金融資源。

生態雛形初顯。過去一段時間,儘管行業氛圍略顯冷清,蘇州基金連續多年攜手國內最大的資產管理機構中國信達資產舉辦行業論壇,積極聯合產業巨頭、投資機構等合作方,在蘇州搭建起醫療創新的「超級接口」——每年數百家全國藥企、一線投資機構與科研專家齊聚蘇州,通過前沿議題碰撞、閉門資源對接,將技術、資本與政策精準導入區域生態鏈,催化本土項目與全國乃至全球資源的深度嵌合。

如今,這幾乎已經成為中國生物醫藥行業一年一度的盛會,擴大了蘇州基金產業朋友圈的同時,也培育了蘇州生物醫藥的產業土壤,助力蘇州打造集聚生物醫藥龍頭企業的「中國藥谷」。

生物醫藥行業永不落幕

這幾年伴隨一二級市場整體下行,醫療行業經歷估值調整,始終處在一個周期性的底部。此情此景,大多數投資機構將重心轉移到其他領域,出手醫療極其謹慎,甚至是避而不投。

但在蘇州基金內部看來,生物醫藥行業是一個有着顯著高壁壘屬性的行業,集中體現在監管標準嚴、人才要求高、時間跨度長、資金投入大。在全球視角下,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唯二的單一市場和技術創新中心,既擁有基數龐大的工程師,又集聚富裕高效的臨牀資源,這些得天獨厚的天然紅利,為在中國從事生物醫藥行業提供了無限便利和可能。

「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被低估了。」蘇州基金內部認為,現在反而是值得出手的好時機。喧囂散去,蘇州基金團隊自去年便開始加緊投資步伐,積極部署能夠穿越周期且形成自己差異化策略的基金,「行業低谷才能真正檢驗一家基金的真實能力」。

面向周期投資,歸根到底還是要做好對各個行業賽道和具體項目的研究和判斷。徐挺判斷認為,中國創新葯估值已經觸底,接下來將迎來緩慢回升。蘇州基金在去年便開始加大在「藥」領域的佈局。

這一幕正在應驗。今年以來,全球資本重新定價中國創新資產,企業自身則以產品兑現、BD能力和全球化佈局為信號,市場漸漸回暖。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醫療保健板塊漲幅超過45%,領跑各大行業。

生物醫藥赴港上市潮也來了。根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已有10家生物醫藥企業成功登陸港交所,數量幾乎追平2023年全年,超過2024年全年;募資總額約175億港元,逼近2021年鼎盛時期。

印象深刻的是映恩生物今年4月登陸港股,首日大漲超116%。此次IPO,映恩生物公開發售獲115.14倍的超額認購,國際配售獲13.52倍認購,全球發售淨籌約15.13億港元,刷新了港股18A板塊自2022年以來的紀錄。

現在,映恩生物的總市值已經漲到最新的約290億港元。梳理映恩生物背后投資方,通和毓承、禮來亞洲基金等都是蘇州基金的被投GP。

最好的資產在中國,而長線外資參與到中國資產的主要窗口就是港股,由此促成了這一波港股醫藥回暖潮。」崔遠分析表示,隨着創新葯行情回暖,創新葯企正在迎來由破發潮到上漲潮的「分水嶺」。他認為,港股前幾年18A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具備全球競爭能力,而現在市場給的價格其實還沒有完全體現它們的真正價值。

行業變化不斷,讓蘇州基金感到興奮的還有密集發生的超級BD交易。過去一年,國內一級市場生物醫藥行業發生多起海外BD交易,其中8例首付款超過3億美元的全球BD和併購案例,有5例為總金額接近10億美金左右的現金收購,充分驗證了國內創新葯研發的全球競爭力。海外合作TOP 8案例全部被蘇州基金合作的子基金覆蓋,包括禮來亞洲基金、拾玉資本、通和毓承、泰福資本、啟明創投、博遠資本。

這絕不僅是運氣,而是蘇州基金系統能力的體現——頂級的子基金篩選力、前瞻性賽道卡位力,以及深度的產業生態協同力。蘇州基金多年佈局相關細分領域,現在頭部交易扎堆出現,恰是證明了他們當初押注技術浪潮的眼光。

「醫療賽道是為數不多的長坡厚雪賽道。」以八年為尺,蘇州基金繪製出一幅「資本抗周期」的生物醫藥戰略版圖。縱使外界喧囂起伏,他們始終參與並推動着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宏大變遷,他們始終堅信——生物醫藥這個承載人類生命希望的朝陽產業,永遠生機盎然。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周佳麗,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2508/553187.shtml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