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旁聽寶馬對明略科技CEO吳明輝的採訪:畢達哥拉斯、哥德爾、達爾文

2025-08-05 12:50

image

圖片來源:明略科技

在一次由寶馬主持的採訪中,我們旁聽了明略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吳明輝的完整分享。一個小時的對話里,沒有一句「增長率」、沒有一個「護城河」的硬指標,取而代之的,是從奧數解題到AI智能體的躍遷,是對數學之美的終身信仰,是用「畢達哥拉斯+哥德爾+達爾文」三位偉人的思想體系來指導經營、決策的奇妙組合。

如果説「數據與智能」正在重塑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方式,那麼吳明輝是那個始終用公式與邏輯丈量世界的人。

萬物皆數:畢達哥拉斯的信徒

明略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吳明輝的價值體系構建,從數學開始。對他來説,真正意義上的決策邏輯,不起源於商業訓練或管理實踐,而是一種數學底色——對世界結構的信任,對抽象系統的依賴,對簡潔之美的偏愛。

這套結構主義的原點,是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核心思想之一:萬物皆為數。

從大學時期靠教奧數賺到第一桶金開始,他就將「用公理推演解決問題」的能力變成了日常工具。他在清華租教室開班講題,也為搜狐開發過高考志願填報系統,所有創業起點都源自數學方法的現實化應用。即便到今天,他講AI大模型的邏輯,也只用一個簡潔公式:Y = F(X)。

「數學真正的力量,是讓你能看清事物的底層變量,忽略那些不必要的表象。」在他看來,數學的本質是剝離與提煉,是對複雜世界的一次次抽象與規整。從幾何對稱到公式推演,從投資模型到廣告測量,他始終把生活和工作看作一個個可以拆解、組合、建模的系統。

但這不是刻板的「工具理性」,更像是一種哲學選擇——當別人試圖用經驗描述世界時,吳明輝則用結構定義它。這樣的數學信仰,不只是一種理性判斷,更是一種信念。一種可以讓人面對失敗依然選擇「再賭一次」的信念。

image

圖片來源:明略科技

不完備但自洽:哥德爾與系統間理解

然而,世界從不完全遵循公式邏輯運作。吳明輝在創業與組織管理的中后期,逐漸意識到:哪怕一個系統內部再完美,只要它封閉於自身,就註定是不完備的。

這正是他引入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原因——這位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指出:一個系統如果邏輯自洽,它就一定不完備。換句話説,系統無法在內部證明自己的全部正確性。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講得通、邏輯沒問題,但這並不意味着別人也會接受。」吳明輝坦率地説。早期的他,常為員工、合夥人、投資人「不理解他的邏輯」而感到困惑。但慢慢地,他意識到,問題不在邏輯對錯,而在系統視角的差異。

於是他開始改變管理思路:不是要求所有人進入自己的系統,而是主動擴大系統邊界,兼容他人的邏輯結構。「你要承認,有些人雖然和你三觀不同,但在他們的世界里也是自洽的。」他説。

這種「系統兼容」的姿態,貫穿他后期的組織設計。他開始重視異質性團隊的合作,接受非理性行為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層動因,也更加相信組織的多樣性是結構穩定性的重要來源。

「這不是放棄邏輯,而是升級邏輯。」他補充道。在一個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建立一個同時自洽與包容的系統,或許纔是最接近真實世界的理性解法。

image

圖片來源:明略科技

演化即秩序:達爾文與系統適應力

吳明輝價值觀體系的第三條支柱,來自達爾文的演化論。但他所理解的「適者生存」,遠不止是一場效率與強度的競賽,而是一種對系統與環境之間動態關係的深刻洞察。

「每個人,甚至每家公司,其實都是一個物種。」在他看來,任何個體的發展,必須在環境中展開。這也意味着,組織不僅要有自己的目標、有戰略、有方向,更要在外部環境發生劇變能快速適配,主動調整節奏與路徑。「你不能跟環境對抗,否則就是自己犯傻了。」他説。

正是這套「以變應變」的生存邏輯,支撐他在最困難的疫情時期做出了一系列關鍵決策。吳明輝提到,疫情期間面對封控帶來的業務停擺和資本寒冬,他沒有選擇保守自保,而是親自出面協調融資、注資上千萬美金,帶領明略科技從單純AI應用轉向自研模型體系。他把這次決策稱為一次「all in」,但這絕不是一次感性的冒險。

「優秀的賭徒也得懂概率。」他坦言,真正的「押注」並非依賴勇氣,而是基於模型與數據的理性選擇。明略科技當時所面臨的,是一個「不進則退」的系統困境。他必須創造一個新的起點,而最有效的路徑,就是在變化中構建出新的結構。

最終,明略科技成為極少數在AI Agent賽道上同時擁有底層模型與落地產品的公司之一。這一切,不是源自預測的準確性,而是源自對「演化力」的信仰——目標要清晰,路徑要靈活,系統必須始終與環境共振。

image

人生的方程式:Y = F(X)

吳明輝有一個特別的習慣。他在所有重要的演講中都會寫公式。在他看來,再複雜的問題,都可以寫成一個「函數」:輸入X,計算F,得出結果Y。

F是方法論,X是認知體系,Y是判斷。他説,這套方法是他從奧數走向AI的最大武器。

他不是那種「喜歡講方法論」的企業家,但卻是那種能把「方法」做出實操系統的人。甚至在向非技術客户解釋AI模型的時候,他也只用一個公式:「Y=F(X),大模型就是F。」

這種「用初中數學講清AI」的能力,並不是噱頭,而是對抽象能力的高度掌控。在他看來,真正的數學美,是將混沌剝離至極簡。就像他做PPT的習慣:「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必須是一條嚴絲合縫的邏輯鏈。」

使命感,不是營銷詞

吳明輝常説,他的人生使命是「傳遞數學之美」。這聽上去像個營銷句子,但你聽他講五分鍾,你就知道這不是。

從奧數教練、到創業者、到AI技術專家,再到今天同時擔任CEO與CTO的雙重身份,他始終沒有離開「數學」。他彈鋼琴、愛解幾何題,在公園里看出黃金螺旋線,在和孩子講題的過程中感到快樂,也願意在凌晨1點的會議室,親自覆盤AI模型的細節表現。

這不是一個用「領導力」和「戰略」標籤就能概括的CEO。他更像一個始終堅守認知邊界、永遠在探究問題本質的「結構理性主義者」。

而這場採訪,也像是一段罕見的公開「反編譯「過程——不是對技術,而是對一個人的思想結構。

他堅信:萬物皆數,但也接受不完備;他相信共識,卻更相信演化;他視難題為樂,也把生活拆成變量與函數。

這,或許纔是這個時代最難得的創始人氣質。

image

圖片來源:明略科技

在明略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吳明輝的分享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他對數學與AI的深刻理解,更是一種深思熟慮后的決策方式。這種方式,是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尋找最優解,並且始終保持靈活應對的能力。正如他所言,創新與進化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持續地自我對話與調整。

這與寶馬五系所倡導的「5系思考法」不謀而合——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里,思考的過程本身比結論更為重要。寶馬五系通過這套思考法,鼓勵每個人關閉外界噪音,啟動內心引擎,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方式。無論是掌控節奏、化繁為簡,還是逆向思維與感性權衡,最終都能幫助我們在不確定中找到最合適的決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