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4 06:02
名片王遙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李曉燕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主要觀點 ●綠色消費本質上就是支持環保產品、環保企業和行業,直接拉動綠色經濟的發展,是一種負責任的消費方式,消費者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用積分制模式解決綠色消費行為的量化問題,可試點「綠色行為銀行」。「綠色行為銀行」是金融導向性的激勵機制,其核心是把低碳行為量化為積分兑換獎勵,通過省級統一的平臺,打通跨區域、跨場景的積分兑換通道 ●綠色消費激勵機制的健全需要考慮時序差異,要短期刺激與長期轉型結合;激勵機制的設計要因地制宜,平衡「大城市引領」與「縣域下沉」;還要在建立健全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體系上重點着力□川觀智庫研究員 李媛莉 朱煒琳 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我國鼓勵綠色消費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均對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重要部署,分別要求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 綠色消費是一種新型消費模式,通過消費者對環保、節能、低碳產品的偏好和選擇,直接拉動綠色經濟的發展,猶如綠色經濟的「毛細血管」。綠色消費得到支撐和保障,綠色經濟纔有動能。 近年來,四川綠色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但在構建綠色消費長效機制上仍面臨諸多挑戰。四川可以從哪些方面着力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以形成綠色經濟的重要驅動力?為此,川觀智庫對話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曉燕,結合實踐進行深度探討。一種負責任的消費方式 綠色消費直接拉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川觀智庫:綠色消費到底是什麼樣的消費模式? 王遙: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關於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中對「綠色消費」進行了明確定義,指出「綠色消費,是指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特徵的消費行為,主要表現爲崇尚勤儉節約,減少損失浪費,選擇高效、環保的產品和服務,降低消費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通俗而言,綠色消費是一種負責任的消費方式,消費者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李曉燕:在日常生活中,綠色消費是優先選擇那些對生態、環境、資源更友好的消費選項。比如,買節能燈泡而不是普通燈泡、用布袋代替塑料袋、選擇可重複使用的水杯而非一次性紙杯、優先考慮可回收包裝的產品、公共交通出行及減少食物浪費等。 川觀智庫:綠色消費的經濟意義何在? 王遙:消費者的綠色需求能引導企業加大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從而推動整個經濟體系向綠色化轉型。可以説,綠色消費直接拉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李曉燕:綠色消費本質上就是支持環保產品、環保企業和行業。如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閒置物品交易、紡織品和塑料品回收等循環經濟,還有共享單車、分時租賃汽車等帶動的共享經濟等,都是綠色消費激活和培育的龐大市場。預測顯示,今年全國閒置物品交易市場規模可能突破3萬億元。 川觀智庫:支持和鼓勵綠色消費,現行的激勵機制主要有哪些?四川在推動綠色消費方面做了什麼工作? 王遙:我國現有的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財政補貼與税收優惠。例如,對能效標識家電、新能源汽車等實施階梯式購置補貼;對環保技術研發投入給予企業所得税加計扣除,對綠色產品銷售企業實施税率優惠;政府採購優先購買綠色產品等。 二是金融支持和創新。許多商業銀行、消費金融機構圍繞新能源汽車、節能家電等消費品制定綠色消費信貸專項產品;保險公司開發了新能源汽車保險、綠色建築保險等創新產品。相當一部分金融機構也積極推動個人碳賬户建設,實施綠色消費賦分機制,綠色消費積分可用於兑換消費券等。 三是發揮價格機制作用。如推行居民用水用電階梯價格制度。 四是推廣市場化激勵措施。如鼓勵行業協會、平臺企業、製造企業、流通企業等共同發起綠色消費行動計劃,推出更豐富的綠色低碳產品和綠色消費場景;鼓勵市場主體通過以舊換新、抵押金等方式回收廢舊物品等。 這些激勵機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漸進性。所謂漸進性,指激勵機制的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完善和調整。 李曉燕:近年來,四川通過財政補貼、金融支持和政策引導等多種方式推動綠色消費。比如,今年四川升級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增加補貼品類。為購買新能源汽車、節能家電等提供低息貸款和保險保障,等等。 整體來看,四川的激勵機制以經濟激勵為主,更多聚焦生產和消費領域,在生活方式上,如光盤行動、綠色出行方面尚未形成系統性激勵。一個金融導向性的經驗做法 建立綠色消費行為的量化和評估體系 川觀智庫:在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上,四川為何還未形成系統性激勵? 王遙:光盤行動、綠色出行等生活方式的推廣,目前國內大多數地方的做法都偏向於宣傳引導。但通過宣教方式推廣綠色消費,可能會因為缺乏持續的經濟激勵,容易讓公眾失去參與的動力。同時,由於綠色消費行為的量化和評估體系尚未建立,綠色生活方式推廣缺乏有效的反饋和激勵機制。 川觀智庫:綠色消費行為可以量化和評估嗎? 李曉燕:江西省景德鎮市實行的光盤行動積分制模式,本質上就是量化綠色消費。用餐后掃描餐盤二維碼或上傳光盤照片至江西省碳普惠公共服務平臺綠寶碳匯App,可獲得綠幣,綠幣能兑換定製水杯、充電樁優惠券、話費券等。 這一積分制模式已在江西全省層面系統性推廣,整合了綠色出行、垃圾分類、光盤行動等許多低碳場景,實現「光盤打卡—積分累積—獎勵兑換」的閉環。 川觀智庫:這樣的積分制模式看起來解決了量化的問題,四川可從中學到什麼? 李曉燕:積分兑換、消費券等依賴持續政策支持,若獎勵方式或者兑換方式門檻太高,用户黏性可能下降。目前來看,景德鎮的光盤行動積分制是高頻次兑換設置,一餐能兑1綠幣,20綠幣就能換充電樁優惠券,以此維持參與度。 四川可借鑑江西的經驗做法,如通過省級公共服務平臺或碳普惠平臺,建立省級統一的綠色行為積分體系,試點「綠色行為銀行」。「綠色行為銀行」的核心是把低碳行為量化為積分兑換獎勵,通過省級統一的平臺,打通跨區域、跨場景的積分兑換通道,比如將綠色出行、光盤行動、閒置利用、垃圾分類等低碳行為,轉化為公共服務優先權、商業折扣等。 王遙:「綠色行為銀行」是金融導向性的激勵機制,綠色消費積分可以作為一種信用管理進行系統開發。包括數字金融平臺、試點地方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可在適度的政策傾斜下,率先開發和維護消費者個人的「綠色賬户」。一套因時因地制宜的激勵機制 綠色消費激勵機制的健全要分時序分地域 川觀智庫:那麼對健全機制的步驟有何建議? 王遙:綠色消費激勵機制的健全需要考慮時序差異,在初期階段,應側重宣傳教育;中期階段,則應加大經濟激勵;后期則應實現市場機制主導。 李曉燕:我認為分時序是要短期刺激與長期轉型結合。所謂短期,是未來1—3年,以消費券、以舊換新等直接經濟激勵為主,快速激活市場。中期,也就是未來3—5年,要推動綠色積分體系全域覆蓋,並與碳市場銜接,探索個人碳賬户交易機制。5年之后,則要依託環保税、水資源税的綠色稅制,以及產業政策,形成市場驅動的長效機制。 川觀智庫:除了時序步驟,是否還需要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 王遙: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也需要考慮地域差異。對四川來説,可以積極發展生態旅遊以支持和激勵綠色消費。另外,通過消費券、積分獎勵等定向支持本地特色綠色產品生產銷售。 李曉燕:激勵機制的設計要因地制宜,平衡「大城市引領」與「縣域下沉」。在四川的大城市做創新業態培育,聚焦高端化、數字化消費場景,推動智能家居、共享出行、低碳社區建設,依託「蜀里安逸」等品牌打造綠色消費新地標。例如,自貢大力發展低空經濟,創新人工智能與綠色消費融合的「AI+彩燈」。 大城市在引領消費者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方面也要發揮引領作用。比如,成都可以率先把綠色出行納入碳普惠體系,制定公共交通佔機動化出行的年度梯度增長目標。 以縣城為代表的中小城市,側重基礎性綠色消費推廣,如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今年在全省新增一批標準化回收站點100個;支持縣域商業體系與綠色物流融合,並通過以舊換新政策下沉,降低農村居民參與門檻。 川觀智庫: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開展碳排放統計覈算,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建立碳標識認證制度對激勵綠色消費有何意義? 李曉燕:建立碳標識認證制度與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激勵綠色消費之間存在緊密關聯,三者通過政策協同、市場導向和國際競爭形成互動影響。對內,通過碳標識認證降低消費門檻、增強政策激勵有效性,推動綠色生活方式普及;對外,通過國際互認破除貿易壁壘、提升產業競爭力,助力中國在全球綠色治理中佔據主動地位。 川觀智庫:此外,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重點着力? 王遙:當下來看,可在建立健全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體系上重點着力。當前綠色產品認證存在的「多標並存」現象,增加了信息獲取的難度和選擇的複雜性,降低了信任度,阻礙了市場發展。因此,有必要對綠色產品認證體系進行規範。一方面,制定統一的、權威的綠色產品認證標準,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標識。另一方面,加強對認證機構和認證產品的監管,嚴厲打擊虛假認證行為。 李曉燕:綠色產品認證「多標並存」既導致消費者信息難辨,也加重企業負擔,有的企業需要應對多套認證標準,導致重複檢測和認證成本上升。此外,國內綠色產品認證標準與國際標準的銜接不夠順暢,導致出口企業面臨重複認證成本。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國家頂層設計統一標準與標識,如建立國家級信息平臺,公示認證目錄、標準及結果,打擊「偽綠色」產品。同時地方政府要加強宣傳,提升消費者對統一標識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