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當阿里戴上AI眼鏡,AI to C的路能更清晰嗎?

2025-08-02 15:00

7月26日,阿里巴巴預告了首款自研AI眼鏡——夸克AI眼鏡。

上半年,靈伴科技(Rokid)、小米、雷鳥等廠商密集上新智能AI眼鏡,拉開百鏡大戰2.0的帷幕。而如今,阿里的入局更是讓「百鏡大戰」 的戰火再度升級。

從最新披露的信息看,該款產品具備通義千問大模型和夸克AI能力,還支持高德導航、支付寶看一下支付、淘寶拍立淘、飛豬旅行的行程提醒等,相當於把阿里的整個生態都戴到了臉上。目前已完成產品研發,預計年內發佈。

與初創企業、手機廠商競相推出新款AI硬件、押注爆款的策略不同,夸克AI眼鏡是阿里第一款AI硬件產品,意味着補齊從AI大模型到應用再到硬件的完整鏈條。互聯網大廠下場做可穿戴智能硬件,上一個可能還是字節Pico。

相比手機需要「拿出」,AI眼鏡的佩戴屬性似乎更符合AI硬件全天候在線的理想狀態。無論是之前AI超級應用競賽還是如今原生AI硬件的佈局,本質上都是對未來流量入口的爭奪。而C端市場作為必爭之地,阿里自然不會缺席,此次推出夸克眼鏡就是阿里AI to C戰略又落一子的表現。

從單押ToB到重注ToC

阿里AI to C的起步並不早,相較於字節、騰訊、百度等直接圍繞自研大模型,面向C端消費者推出豆包、元寶、文小言等AI應用;阿里此前的AI佈局一直以B端服務為主,將重心放在AI大模型和AI及雲基礎設施上。

今年2月,阿里官宣「未來三年將投入至少3800億元」,投入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阿里一方面通過雲平臺提供標準化的API接口,讓企業客户接入預訓練好的通用模型;另一方面,針對金融、醫療、零售等垂直行業的特定需求,支持定製化模型訓練服務。

這一模式也成效顯著,從阿里巴巴2025財務年度來看,在強勁的AI需求帶動下,阿里雲公共雲收入增長加速,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七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阿里雲全財年收入突破雙位數增長。

相比重點佈局的B端AI業務,阿里的C端AI業務則一直不温不火。

雖然阿里在模型端具備領先優勢,面向C端的產品通義APP也一直在穩定更新,但顯然,通義APP在C端市場的用户認知度遠不及豆包、DeepSeek等AI應用。

七麥數據發佈的2024年AI產品下載榜Top30顯示,豆包累計下載量超過2億,位居第2位,Kimi位居第7、文小言位居第9,而通義僅位列第18位,下載量在2000萬左右。

圖源:七麥數據

不是做不了C端,也不是不想做C端,而是此前阿里AI to C的佈局一直存在「既要又要」的戰略搖擺。一方面,不願放棄C端市場的巨大潛力,需要通義APP保持市場存在感;另一方面卻未能像B端業務一樣形成清晰的業務聚焦與資源傾斜。

直到2024年底到2025年初,在看到字節憑藉豆包、即夢等AI產品成功賦能核心業務,以及DeepSeek等AI應用的爆發式增長,再結合自身在多業務流量見頂的現狀,阿里才決定正式發力AI to C戰略,和AI to B雙線並行。

2024年12月,「通義」應用團隊正式從阿里雲分拆,併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羣。又在今年2月挖來全球頂尖AI科學家許主洪(Steven Hoi),負責AI to C業務的多模態基礎模型及Agents相關的應用解決方案。3月,主導「新夸克」重磅升級的少壯派高管吳嘉被委任為阿里AI to C的負責人。

目前,阿里的AI to C業務佈局已形成兩大事業羣,分別是以夸克、UC、書旗小説、通義APP構成的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羣,以及天貓精靈、AIoT業務、智能眼鏡等業務構成的阿里智能互聯事業羣。

重組團隊、引入頂尖人才、整合核心產品線......阿里的對AI to C的正式佈局雖起步稍晚,但好在動作迅速。目前,吳嘉領銜的"雙事業羣"具備業務協同優勢,但相比字節等對手的AI原生優勢,阿里面臨的關鍵挑戰在於:如何充分發揮通義大模型的潛力,獲得C端持續的用户增長。

從AI大模型到C端應用觸達

從阿里AI to C兩大事業羣架構可以看出,阿里在AI to C的佈局聚焦大模型及其應用(軟件)和智能硬件這兩方面。

而這兩方面的協同恰好能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通過釋放通義大模型的能力推動各類應用的創新發展,再通過應用端不斷增長的需求拉動智能硬件市場的擴展與增長。同時智能硬件作為入口採集大量數據用於模型的迭代與優化。

其中,通義APP和夸克作為AI應用先后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成為AI to C的入口,實現從AI大模型到C端應用的觸達。

2023年7月,通義APP作為阿里原生大模型的官方應用正式上架;2025年初,在正式併入阿里AI to C業務后進行了全新改版。除了接入阿里當時最新的開源推理模型通義千問QwQ-32B之外,還上線了人格化的智能體作為交互對象,這一升級也被視為直接對標豆包。

左邊是通義APP,右邊是豆包

夸克則於2016年在UC瀏覽器的基礎上誕生,最初以「頁面極簡、無廣告」的智能搜索工具進入市場,后向智能助手、AI全能助手轉型;直到今年3月13日,阿里推出「新夸克」,並將其定義為「AI超級框」。現在的夸克已經不再是一個涵蓋網盤、掃描王和高考服務的瀏覽器,而是阿里重資押注的AI Agent。

阿里官方更是將新夸克定位為AI旗艦應用,可以説,現在的夸克就相當於字節的豆包、騰訊的元寶,在阿里的AI產品矩陣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地位甚至超過了通義APP。

顯然,阿里的AI to C戰略優先推動夸克向AI應用轉型,而非主打通義千問APP這一原生應用。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户體量。

從AI產品的下載規模來看,七麥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夸克累計下載量突破3.7億,登頂2024年度AI產品下載榜,遠超第二名豆包的規模;其中00后用户規模佔比超過50%。

再看月活,QuestMobile數據顯示,今年5月包括騰訊元寶、Kimi在內的AI應用,月活用户呈現下滑趨勢。可以看出,前期動輒上億的投流能夠帶來短期內的用户增量,但燒錢獲取的用户難以持續留存。對阿里而言,坐擁億級活躍用户的夸克「自帶流量」,是最現成的AI落地場景。

儘管夸克從「看片神器+網盤+高考助手」轉型「AI全能助手」,但用户對其AI定位的感知有限。從社交媒體以「夸克」為關鍵詞的搜索結果來看,大部分用户仍將其視為搜索或存儲資源的工具。此時的夸克更像是"瀏覽器中最AI化的產品,AI應用中又最依賴瀏覽器流量"的特殊存在,夸克1.5億月活中真正使用AI功能的"有效用户"比例仍需驗證。

小紅書上搜索關鍵詞「夸克」

相比之下,豆包、DeepSeek、Kimi等AI原生應用的月活雖不及夸克,但其一開始就定位對話式生成AI,反而形成了更強的用户粘性,這與夸克的「大而全」形成鮮明對比。

夸克的功能大而全,覆蓋搜索、網盤、掃描、高考等場景

值得注意的還有,夸克的用户活躍度高度依賴場景。比如與高考志願夸克2024年暑期月活峰值接近2億,但日常月活卻1億左右徘徊。這説明夸克面臨在日常使用中用户滲透率不足和留存率偏低的挑戰。

下一代超級入口

前文提到的AI大模型和AI應用(通義APP和夸克)都屬於AI to C佈局的軟件層面,而阿里在智能硬件的佈局瞄準的不止是下一個AI爆款的終端產品,而是下一代超級入口——比如AI眼鏡。

截至目前,WAIC上正式預告的夸克AI眼鏡是阿里首款自研的AI硬件產品。與市面上現有產品相比,夸克AI眼鏡並未死磕硬件參數,而是攜通義千問和全系應用打出了生態牌。

現階段,市面上的AI眼鏡仍高度依賴智能手機的算力支撐與功能協同,無法獨立使用。而夸克AI眼鏡則是更加貼近AI時代的理想終端——用户無需掏手機、無需打開App,僅需抬頭查看或語音指令,即可完成導航、掃碼支付、商品比價等這類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操作。

正如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業羣智能終端業務負責人宋剛所定義夸克AI眼鏡的核心特徵:首先它必須是一副好戴的眼鏡;其次是全天候可用的智能終端;最核心的,是隨身的AI 超級助手。

但是,僅侷限於阿里生態內的應用顯然難以實現「AI超級助手」的功能。作為一款面向大眾市場的智能硬件產品,夸克AI眼鏡還需突破生態壁壘,實現更廣泛的軟件兼容。除此之外,還面臨語音交互等核心功能高度依賴網絡環境,有限的續航能力難以支撐全天候使用等AI眼鏡本身存在的問題。

此次夸克AI眼鏡現身不僅描繪了To C的美好願景,還實實在在炫了一波技能。據瞭解,夸克AI眼鏡搭載雙芯片和雙電池系統、採用雙光機設計,不僅續航更長,資源調度更靈活,也更纖細、更輕量。

宋剛也表示,夸克AI眼鏡將會聯合全球領先的眼鏡品牌,通過技術、渠道、服務以及C2M定製能力的整合,進一步提升用户體驗。同時,據智東西報道,阿里正基於Qwen系列模型向Rokid、雷鳥創新等AI眼鏡頭部企業提供AI能力支持。

這麼看來,夸克眼鏡雖主打C端,但大有ToB、ToC全都All in的架勢。但能否真正實現從技術構想向商業成功的跨越,仍需待其正式發佈后的市場檢驗。可以肯定的是,阿里認定了AI眼鏡這個AI超級入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財商學」,作者:Yicai商學,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