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只有造車,才能讓蘋果再次酷起來

2025-08-02 17:35

去年2月,蘋果公司被曝出正式放棄長達十年的造車項目,將大部分汽車團隊的員工轉向AI。一年半后,迟迟拿不出下一個爆款的蘋果,或許到了重啟造車的十字路口。

北京時間8月1日凌晨,蘋果於美股收盤后發佈2025財年第三季度(自然年2025年第二季度)業績。這是一份財務上令人滿意的財報,也是一份處處透露着平淡的成績單。

上一季度,蘋果主要財務指標均超出華爾街分析師的平均預期,但增長並不算快:營收940億美元,同比增長9.6%;淨利潤234億美元,同比增長9.3%。

按照蘋果CEO庫克的説法,上季度的營收利潤增長,主要得益於iPhone和Mac兩大硬件以及服務業務的兩位數百分比增長。其中,貢獻了公司近半數收入的iPhone,上季度帶來446億美元營收,同比增長13.5%。

然而,從銷售增速來看,iPhone的市場狀況遠遠談不上火爆。

市場調研機構IDC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iPhone出貨量約為4640萬部,相比2024年同期增長1.5%。倘若IDC的數據準確,那麼iPhone上季度收入大增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平均售價提升,比如昂貴的Pro系列機型佔比提升,抑或全球關税戰造成影響。

分市場來看,美洲依然是蘋果最大市場,上季度營收同比增長9.3%。至於大中華區,在618電商大促、國補政策等刺激下,蘋果走出連續下滑的低谷,上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4%。

投資者對於這份財報似乎不太滿意。周五美股交易中,蘋果股價下跌2.5%,報於202.38美元。目前,蘋果市值為3.01萬億美元。相比之下,英偉達市值為4.24萬億美元;微軟在本周觸及4萬億美元后回調至3.9萬億美元。

 

 

最新業績透露的信號是,蘋果依然很穩——無論是品牌力、產品矩陣還是市場覆蓋,它依然是地球上最強大的科技巨頭之一。

但在英偉達、微軟相繼跨過市值4萬億美元的門檻后,蘋果依然在3萬億美元的區間徘徊,已經被拉開1萬億美元的距離。被趕上和反超的蘋果,已經不再被視為掌握通往未來世界的鑰匙的「探照燈型」公司。

根源或許在於,在后喬布斯時代航行十余年后,以產品為立身之本的蘋果,正暴露出越來越嚴重的「缺產品」問題。

當庫克從喬布斯手中接掌蘋果時,蘋果的帝國基業已經完成奠基。但直到今天,蘋果依然在舊框架下打轉;iPhone、iPad、Mac、App Store等現金牛,都是喬布斯時代造就的核心產品線。庫克時代的蘋果,大體上只是把這些產品線越做越深、越做越廣,包括更豐富的型號組合、更強大的硬件性能、更龐大的應用生態等。

繼承喬布斯遺志的庫克,讓蘋果的經營業績蒸蒸日上,卻始終沒能帶領公司做出下一個劃時代的新產品。AirPods、Apple Watch銷量喜人,但到底只是iPhone配件;Vision Pro固然驚艷,卻在成本、售價、軟件等問題拖累下步履蹣跚,未能挑起大梁;被寄予厚望的Apple Intelligence,也依然未能擠上AIGC的主舞臺。

或許,蘋果倘若沒有「祕密武器」,與其繼續押寶上述產品,倒不如重啟造車,全力打贏一場值得打的戰爭。

圖源:AI製作

作為集合多領域尖端技術的「終極硬件」,汽車是打磨和檢驗一家硬件公司綜合實力的最佳試金石,也是一道必須躍過的「龍門」,小米曾長期困於手機行業的慘烈競爭,但在造車四年多后,從華米OV中脫穎而出,儼然成為中國科技行業的下一個風向標。

造手機的雷軍處處效仿喬布斯,被戲稱為「雷布斯」;如今投身造車,已經晉升爲一呼萬應的「雷神」。現在,庫克不妨復刻雷軍造車的路線,而蘋果也可以摸着小米過河、親自下場造車,重新激發整個公司的魔力,奪回全球硬件公司的王座。

 

 

A

在昨天的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庫克誇讚了中國市場的出色表現:iPhone升級用户創下第三財季的新紀錄;MacBook Air成為中國市場最暢銷的筆記本電腦;Mac Mini成為最暢銷的臺式機,等等。

他還表示,國補政策對部分蘋果產品產生了積極影響。「總體而言,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季度。」庫克説。

但庫克沒有談到的是,就在財報發佈前幾天,蘋果史無前例地關閉了一家中國門店。

根據蘋果中國官網消息,蘋果在大連的首座門店將於8月9日停業,關店原因是「購物中心內多家零售商的離開」。目前,蘋果在大中華區運營着超50家門店。

首次在華關閉Apple Store,是蘋果近年來在中國表現不佳的一個縮影。

根據IDC數據,今年上半年,蘋果在華出貨量連續兩個季度同比下滑,市場份額跌破14%,位列第五。而在2024年,蘋果以15.6%的份額排名第三。

將時間線進一步拉長,蘋果正處於又一個「iPhone周期」的下行區間。

自2010年國行版iPhone 4上市算起,蘋果手機的銷量基本上以五六年為期循環波動。據中關村在線報道,2015年,在主打大屏的iPhone 6的驅動下,蘋果創下年銷5800萬部的紀錄,隨后逐漸下滑;2021年,iPhone全面邁入5G時代,銷量再度回升至5000萬部以上。2024年,又回退至不足4300萬部。

 

面對中國市場的周期性疲軟,蘋果並非毫無作為。今年第二季度,蘋果罕見地官方大降價,iPhone 16 Pro系列降幅超1000元。但從最新財報來看,這一舉動或許可以改善銷量,但很難從根本上激活整個市場的增長。

iPhone賣不動了,深層原因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氣候變遷。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佈的報告,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出貨量為6780萬台,同比下滑4%。此外,消費者紛紛捂緊口袋,換機周期拉長,對於價格高昂的iPhone影響更大;而國補政策卡在6000元以下,也讓iPhone高端型號難以享受紅利。

市場蛋糕不再擴大,疊加華米OV的攻城略地,讓蘋果在中國市場面臨不小的威脅。最大的挑戰在於,iPhone的產品力早已不再是斷崖式領先。

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標誌性的硬件產品,iPhone在誕生之初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但如今,安卓陣營的競爭對手不僅學到了蘋果的設計精髓,還在本地化、易用性、功能矩陣等方面青出於藍。安卓手機比iPhone更適合中國用户,並非毫無道理。

另一方面,iPhone引以為傲的強大硬件,也正在被安卓陣營追上。無論是芯片、屏幕還是電池、攝像頭,安卓旗艦手機都可以與iPhone掰一掰手腕;特別是拍照,華米OV比iPhone更強、可玩度更高,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用户的認可。

至於AI大模型,華米OV幾乎第一時間就完成了大模型「上機」,並將AI作為貫穿不同應用場景的底層功能;儘管性能表現平平無奇,但起碼做到了可用。相比之下,蘋果依然還在為Apple Intelligence入華而努力。

多重因素作用下,iPhone在中國的銷量再度走低也就不意外了。

單就手機而言,蘋果目前握着一張被視為「王炸」的牌——摺疊屏iPhone。但根據摩根大通分析師的預測,首款摺疊屏iPhone要到明年9月才能問世,起售價高達1.4萬元以上。

遠水難解近渴,未來幾個季度,蘋果只能依靠iPhone品牌力和iOS生態來撐場面。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未來幾個季度,iPhone的銷量有可能繼續下行。

更何況,智能手機在全球都是一個成熟市場,天花板高度已經鎖死。蘋果在這塊市場無非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一眼就能看到上限。對於曾經引領風騷的蘋果而言,這顯然不是最舒服、最合理的生存狀態。

B

身處增長停滯的智能手機市場,iPhone難以跳脱行業發展大勢。蘋果亟須拿出一款重量級的新產品,而新能源汽車就是最好的選擇。

目前,蘋果iPhone之外的產品線並不少。但iPad、Mac、AirPods、Apple Watch等產品線早已成熟,雖然銷量仍在增長,但已經不是整個科技圈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去年初上市的Vision Pro則過於小眾和昂貴,有傳言稱蘋果正在考慮推出廉價版。

更大的問題是,這些產品大都面臨與iPhone類似的問題:不夠「酷」、難以激發消費者的熱情。反而是去年初被放棄的新能源汽車,不僅具備與iPhone等量齊觀的市場潛力,還能推動蘋果重新回到「酷公司」的行列。

與智能手機相比,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規模更大,且仍處於高速增長期。在全球最大市場中國,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1.4%,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超40%。

其中,老車主的升級換代貢獻了不少銷量。在以舊換新補貼、車企價格戰等因素驅動下,國內消費者有了更強烈的換車意願。根據懂車帝《2025汽車以舊換新消費洞察報告》,第一季度,全國乘用車以舊換新購車總量達到279.3萬輛,同比激增100.2萬輛。

與此同時,中國新能源行業仍處於低價混戰、集體下行的階段,缺少一個消費者公認的高端品牌。

過去一兩年,「低價」是車企爭奪新能源市場份額的主要武器。蔚小理、鴻蒙智行等新勢力,上汽、比亞迪、吉利等傳統車企,紛紛通過直接降價、加量不加價、限時優惠、增加低端車型等方式,拉低入手門檻。零跑更是以「平替」策略,成為銷量最高的新勢力之一。

即便特斯拉也沒能免俗。從去年下半年起,特斯拉多次調整中國市場的售價。近期曝光的「丐中丐版」Model Y,更是有望降至20萬以內。

此前,馬斯克沉迷於「從政」,在大西洋兩岸引發巨大爭議,也給特斯拉帶來麻煩。今年上半年,特斯拉交付量較去年縮水13.3%,連續兩個季度同比下滑。它不得不靠加長版和「丐中丐版」Model Y撐場面;主攻高端市場的Model S/X,並不是馬斯克的關注重心。

車企忙着搶奪「價格敏感型消費者」,許多手握充裕預算的買家轉向傳統豪華品牌,比如BBA、保時捷等。這為蘋果從高端市場切入創造了機會,而這也是蘋果的強項。

對於蘋果來説,造車除了填補新能源市場空白、塑造第二增長曲線,也能為Apple Intelligence創造關鍵場景,在AI大模型時代迅速佔據一席之地。

蘋果多年前就推出了Siri,堪稱如今各類AI Agent的先聲;但由於技術路線等問題,它已經難以跟上時代、體驗糟糕,正面臨徹底重做;Apple Intelligence上線一年多,目前的表現也談不上令人滿意。在AI大模型浪潮中,蘋果並不是舞臺上的主角。

蘋果做AI,一大難題是不容易回答「為什麼需要Apple Intelligence」。

目前,許多用户已經養成了使用AI APP的習慣,併爲之付費。國產安卓手機廠商都有自己的AI助手,但大部分用户依然喜歡打開元寶、豆包、DeepSeek,使用慣性可見一斑。

與之類似,倘若蘋果在iPhone中力推Apple Intelligence,勢必面臨與第三方AI APP「打架」。前者或許在功能層面上更有優勢,但后者已經搶跑了數年之久,用户未必會馬上切換到蘋果自家AI服務。

如果重啟造車,蘋果AI缺乏使用場景的問題將大大緩解。

智能汽車是手機之外的又一個AI核心場景。與智能手機相比,它特別適合AI語音交互,同時對於軟硬件的高度融合有更高要求。蔚小理等車企都在研發自己的AI大模型,推動AI Agent上車。

蘋果造車后,Apple Intelligence將不再需要與用户手機里的其他APP搶時間,而是直接獨佔了一個全新場景,並構築新的交互模式。蘋果不需要和AI公司正面競爭,就能佔據一塊剛需、高活躍度的市場,通過另闢蹊徑成為AI大模型的主要玩家。

C

 

對於蘋果而言,造車是讓整個公司再度「酷」起來的一條捷徑。

這些年的蘋果,最醒目的變化就是「不酷了」。

在喬布斯執掌下,蘋果站在技術與藝術的交叉點上,創造了iPod、MacBook Air、iPhone、iPad等一系列劃時代的硬件。但到了庫克掌舵,蘋果引領風潮的動作越來越少。並不算成功的Vision Pro,已經是近年來少有的引發熱議的蘋果產品。

2021年初,當小米宣佈造車時,蘋果依然在舊賽道里修修補補。它推出了一代神機iPhone 13,還升級了MacBook的芯片。如今,小米接連推出兩個爆款車型,蘋果卻沒能把握住時代機遇,反而在去年初砍掉了造車項目。

從經營業績來看,蘋果每年都大賺特賺,庫克無疑是成功的CEO。最新財報也再度證明了這一點。但十余年間,蘋果逐漸失去了「One More Thing」的魔力,也暴露出庫克不擅長做新產品的短板。

但「鍋」並不能讓庫克一個人背。失去喬布斯的蘋果,似乎從上到下都失去了造出一款好產品的掌控力。

蘋果十年前啟動的造車項目,原本是將蘋果帶入下一個時代浪潮的契機。但在投入過大、目標過高等問題拖累下,蘋果汽車內部動盪、進展緩慢,「十年磨一劍」最終戛然而止。

蘋果不再擁有魔力,小米卻藉着造車,成為中國科技圈最「酷」的公司。

與幾千塊就能入手的手機相比,購置門檻高得多的汽車,不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身份象徵、社羣文化和生活方式。那些能夠造出驚世駭俗的好車的公司,常常也會籠罩在光環之下,形成獨特的品牌敍事,比如奔馳、寶馬、保時捷、法拉利等。

小米造車同樣感受到了這種超越汽車本身的光環。賣手機的小米, 只是華米OV的一員。但造出了SU7、YU7的小米,已經成為中國當前最受關注的科技公司,公眾關注度不僅遠超其他三家手機廠商,甚至壓過新BAT一頭。

這種巨大的關注度,讓小米品牌向上躍升了一個層次,也轉化成了實打實的銷量:今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40%,份額同比提升4.7個百分點至18.8%,汽車更是供不應求。

此情此景,以往只發生在蘋果新款iPhone發售時。雷軍給了庫克一點小小的「米式震撼」,而小米似乎吸走了蘋果當年的魔力。

在資本市場上,「酷公司」享受投資者的寵愛。過去一年,小米股價從15港元暴漲至55港元左右。蘋果則起起伏伏,最低169美元最高260美元,如今在210美元上下波動。

與另一家「酷公司」英偉達相比,蘋果的問題更加明顯。

英偉達先后搭上了自動駕駛和AI大模型的時代快車,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蘋果則是3萬億美元,兩者差了1萬億美元。

在資本市場眼中,相比英偉達,如今的蘋果不是一家代表未來的公司。它培育多年的手機、數碼產品,固然非常賺錢,但整個賽道已經到頂。而英偉達背后的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AI大模型等行業,只是剛剛踩下油門。

蘋果要想重新「酷」起來,不能把希望寄託在Vision Pro、摺疊屏iPhone上,而是要縱身躍入滾滾奔流的時代浪潮。貫通了自動駕駛和AI大模型的造車,是最合適的選擇。

造車耗資巨大,但對於蘋果來説不是問題。截至上季度末,蘋果手握1330億美元現金儲備。雷軍擁有的現金、人才、資源,庫克幾倍於此。

蘋果此前造車十年,雖然最終折戟沉沙,但已經積澱了不少造車經驗,再參考特斯拉、蔚小理等車企的技術產品規劃和供應鏈搭建,完全有能力在短時間內造出一輛「新能源車圈的iPhone」。

屆時,蘋果將有機會重新找回定義「酷產品」的魔力,並徹底跳出每個季度從iPhone中壓榨增長的循環,開啟新的篇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