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2 10:23
原標題:不太寬的星際之門
近日,硅谷傳出風聲,OpenAI CEO奧特曼正在緊急接觸中東主權基金和華爾街巨頭,試圖籌集400億美元救命資金,用於星際之門。
星際之門項目就是半年前,他與軟銀孫正義、特朗普共同宣佈的AI基建計劃:5000億美元投資,4年建成覆蓋全美的算力帝國。
如今,這個神話正在崩塌。
外媒披露,不到半年,項目就已大幅縮水,目前僅計劃在年底前建成一座小型數據中心。曾承諾領投百億美元的軟銀,也因選址分歧與OpenAI陷入決裂風波。對此,奧特曼繞過軟銀,單獨與甲骨文簽下300億美元協議,進一步加劇對立。
可見,項目本身已經四面楚歌。那麼,這扇本應通向AI未來的星際之門,為何還未開啟就面臨閉合的危險?它留給科技界的啟示是什麼?
2025年1月22日,特朗普上任第二天,向全世界宣佈了這項史無前例的AI基礎設施計劃。
根據最初的規劃,星際之門將由OpenAI和軟銀各自承諾投入180億美元啟動,甲骨文提供雲計算基礎設施支持,初期投資暫定1000億美元,未來四年最高可擴大至5000億美元。
項目計劃首批在得克薩斯州建設10座數據中心,后續擴展至20座,形成一個覆蓋全美的AI算力網絡。
然而,宏大敍事難逃現實考驗。
半年后的今天,曾被寄予厚望的項目已經大幅縮水。
知情人士透露,原本1.2GW級別的超大型數據中心計劃被縮減為在俄亥俄州建設一個小機房,規模小了幾個數量級。並且,負責推動項目的新公司至今未能完成任何一項數據中心交易,連最基本的建設協議都尚未簽署。
這種從雲端跌落的反差,不禁讓人想起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項目宣佈之初的冷水:
「他們實際上沒有錢。」
現在看來,這句當時被視為嫉妒或競爭的言論竟一語成讖。
公開消息顯示,星際之門項目至今尚未正式成立實體公司,法律和財務架構仍未搭建完畢,連合資公司都未註冊,更遑論大規模融資和建設了。
多方受挫或許表明,該項目幾乎陷入停滯。
任何超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面臨的首要挑戰都是資金問題。500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相當於美國2024年國防預算的60%。如此天文數字的資金從何而來?
從公開信息看,資金結構存在明顯缺陷。
OpenAI和軟銀各自承諾初期投入180億美元,但360億美元與5000億美元的總目標相比只是杯水車薪。並且,從現金流看,主要參與方的財務狀況並不樂觀。OpenAI目前每年虧損數十億美元,軟銀爲了籌措300億美元資金,不得不承擔新債務並出售資產。
初始出資比例低,依賴外部融資,但項目商業模式尚不清晰,短期難回利。星際之門本質是賭算力需求長期增長,而目前海外大模型的商業化前景尚不明朗。再加上資金到位時間表和公司治理結構模糊,潛在投資者和貸款方普遍持觀望態度,進一步加大了融資難度。
資金問題背后是深層次的合作矛盾。
儘管上周奧特曼和孫正義還一起出現在軟銀主辦的一場活動中,宣稱合作「一切順利」,並將初步目標定為共同建設10吉瓦的數據中心,但私下里早已產生分歧。
他們一個奉行長期主義,一個追求短期主義,難免不起衝突。
對軟銀而言,星際之門是其AI戰略佈局的關鍵一環。過去十年間,孫正義通過兩支總規模超1400億美元的基金試圖押中AI超級獨角獸,卻因WeWork、Katerra等項目的失敗備受質疑。他亟須通過掌控AI基礎設施來重塑行業話語權。然而對OpenAI和奧特曼而言,項目的首要目標是擴張算力支持GPT-6訓練,時間緊迫性更強。
面對合作僵局,奧特曼繞過軟銀獨立行動,先是與甲骨文達成年費超30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協議,又與AI雲服務商CoreWeave簽訂小規模合約。
這些交易的總容量已達4.5吉瓦,幾乎相當於星際之門年初承諾的年度目標,卻完全將軟銀排除在外。奧特曼的「單飛」不僅激化了與軟銀的矛盾,也讓星際之門聯合項目的必要性受到質疑。
除了資金和合作爭議,從基礎建設講,建設吉瓦級別的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絕非易事。
一方面,美國現有電網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的能耗需求。1吉瓦數據中心所需的電力相當於75萬戶美國家庭的用電量,而OpenAI與甲骨文協議中的4.5吉瓦容量,將消耗兩座胡佛大壩的發電總量。考慮到美國電網擴容和變電站建設通常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時間,星際之門要在短期內部署多個高耗能設施,電力供應將成為重大瓶頸。
另一方面,數據中心選址困難且審批長。建設大型數據中心需要大片土地,還必須滿足靠近電源、氣候涼爽、地質穩定等嚴苛條件。美國雖地域遼闊,但符合星際之門要求的理想地塊有限,如果選擇偏遠地區,雖然地價便宜,又面臨電網薄弱、人才短缺、物流不便等問題。另外,數據中心的建設還涉及環境評估等繁瑣手續,審覈可能耗時數月甚至數年。
最近,特朗普的全球關税政策籠上了另一層陰影。星際之門項目規劃支撐200多萬片AI芯片同時運行。然而,全球半導體產業產能有限,谷歌、亞馬遜等公司都在爭相採購最新芯片,導致供不應求。並且,部分數據中心組件依賴全球採購,加徵關税和貿易摩擦可能導致服務器、交換機等設備供貨延迟或成本上升。
這些環節緊密相連,一個出現問題,就可能影響整個工程。而星際之門的投資規模前所未有,一旦失誤,損失也將史無前例。
回顧半年來的發展,資金缺口、合作分歧、執行難題等挑戰相互交織,形成了一種結構性困境,使得本應廣闊的星際之門越來越窄。
實際上,根本矛盾在於失衡。私營主導框架下,沒有任何單一企業能夠承擔5000億美元量級的風險,而分散於多個利益集團時,協調成本可能吞噬項目。OpenAI、軟銀和甲骨文利益訴求不盡相同,簡單的拉郎配並不能創造真正的協同效應。
從更宏觀視角看,星際之門的困境揭示了AI基礎設施投資的特有挑戰。
與傳統基建不同,AI數據中心的價值高度依賴技術演進和商業落地,兩者都具有高不確定性。當技術發展速度極快時,數據中心的硬件和軟件可能過時,導致前期投資無法獲得預期回報。而當技術發展極慢時,項目又面臨供過於求的困境。
可以説,星際之門的失利為超大型科技項目的治理提供了重要啟示。
私營部門的資本逐利特質在推動前沿創新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但在協調多方利益、管理超大規模項目方面往往力不從心。
當項目規模達到國家戰略層級時,可能需要更強勢的公共部門參與,以平衡短期商業利益與長期社會價值。特朗普政府雖然口頭支持項目,但並未提供實質性的資金或政策保障,反而可能加劇了私營部門的風險和衝突。
未來,星際之門項目很可能會繼續存在,但規模和影響力將遠不及最初設想。
而它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或許是:任何宏大的基建構想,必須紮根現實土壤,與產業形成聯動,像滾雪球般逐步推進。若一味脱離實際紙上談兵,終將淪為鏡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