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普惠AI照進現實:雲知聲如何讓技術「越山海」

2025-08-01 23:31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着各行各業的面貌,進入現實生活中。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上,雲知聲作為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佼佼者,首次參加了這場世界級的人工智能盛會。

作為國內AGI技術產業化先行者,雲知聲此次參展的核心在於分享其十多年的技術產業化成果。具體來看,雲知聲以「智能體」系統為主軸,圍繞「山海大模型+獸牙智能體平臺」架構,提出了通用人工智能場景落地的具體路徑,全面展示了其在通用人工智能(AGI)方向上的產品體系、平臺能力與場景化落地成果。

今年,觀察者網也來到現場,與雲知聲董事長梁家恩進行了深入對話。在對話中,梁家恩詳細介紹了雲知聲的技術架構、主要產品與服務,以及其在智慧物聯和智慧醫療兩大場景的應用落地情況。也分享了雲知聲在智慧交通等其他領域的拓展計劃以及公司對於AGI技術終極目標的理解。

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場精彩的對話,瞭解雲知聲如何讓技術「越山海」。

觀察者網:梁總好,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2025現場幸會,雲知聲在本屆大會再次設有展臺,此次參展,最核心的標籤是什麼。

梁家恩:這是雲知聲港股上市以來的首次WAIC亮相,作為國內AGI技術產業化先行者,此次參展最核心的標籤就是和大家分享我們十多年積澱的AI技術產業化成果。

觀察者網:請您先介紹下雲知聲的技術、產品、服務和主要落地場景。

梁家恩:好。雲知聲 2012 年成立,是國內首批實現「深度學習」和「大模型」兩次大技術升級的團隊。我們底層構建有完整的「AI 三駕馬車」:算法、算力和大數據平臺,是國內最早一批搭建千卡GPU智算集羣來做AI的公司。2016 年,我們就完成了支持千卡同時調用的智算集羣,即Atlas智算中心。並在此基礎上,推出了以模型為中心的智能技術平臺——「雲知大腦」。現在雲知大腦的核心是我們的「山海大模型」。

雲知聲官網截圖

雲知聲官網截圖

整個雲知大腦由2部分構成,一主要是認知模型,從最早的自然語言理解,到BERT模型,再到現在的山海大模型,是雲知大腦的內核。二則是是感知、生成模組,包括語音降噪、識別、語音合成等。最后都整合為多模態、強推理的大模型。

基於雲知大腦,我們主要賦能2大場景,一是智慧物聯,即希望所有的機器都能夠通過語音的方式實現交互,並使其成為連接人與龐大物聯網世界的關鍵橋樑,把物聯網打通起來,讓它真正變得 「智慧」和「易用」,最終實現「萬物互聯,開口即控」。

二是智慧醫療, 2016年我們以語音電子病歷與協和醫院達成合作后,開始逐步深入醫療行業的病歷質控、醫保控費、輔助診療等,構建醫療知識圖譜、升級BERT模型、山海大模型等,在垂直場景下,解決行業深層次實際問題。最終目標其實是培養一個超級醫生,但這個路徑會比較長,需要我們沿「助手-同事-導師」的路徑,不斷努力推進。

所以我們目前綜合講就是:底層AI三駕馬車為基座,中間「雲知大腦」為平臺,上面一橫一縱的2大場景應用:智慧物聯橫向打通,智慧醫療縱向深入。

觀察者網:雲知聲既有自己的大模型,同時也已經有非常具體的應用場景,比如説醫療,對吧?

梁家恩:對的。我們判斷只有深入行業,才能更好創造價值。我們判斷是需要行業大模型還是通用大模型解決問題,關鍵在於,它需不要專業的行業知識。比方説如果它一個本科生,甚至高中生就能解決的問題,它是不需要專業大模型的,對吧?但是我們如果解決醫療問題的話,即使大學生能聽懂問題,要解決問題還需要醫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這就需要醫療大模型。

目前我們的山海大模型醫療版,就是在通用大模型基礎上,結合了醫療行業knowhow以及我們近10年積澱的行業知識與數據,構建了專業的醫療大模型,使其達到規範醫療服務質量流程與決策,從而實現增質提效的作用。

觀察者網:可不可以理解為您和團隊是本着一種邁向AGI (通用人工智能)的技術理想主義,希望依託醫療場景,通過技術複用和技術迭代,復刻到更多不同場景?

梁家恩:AGI是通用框架和終極目標,但不是一個模型的簡單複用。要實現「通用」,需要所有的場景都能被滲透,但行業還是有差異的。

首先,從橫向來講,我們認為 Web 3.0時代的物聯網,它一定是一個足夠智能的網絡。用我們的企業願景來説, 就是「通過通用人工智能創建互聯直覺的世界」。所謂「直覺」就是我們可以像跟真人一樣跟它互動,這是它應有的樣子,不需要再專門去學「人機交互」。既然是「互聯」,就是全部打通,可以通過任意的入口跟它交互,成為獲取智能服務的入口。

其次,縱向來看,更重要的是,它還要能在嚴肅的場景下去幫我們解決專業的實際問題,因為 AI 本質帶來的是生產力的變革,它不是一個噱頭,不僅是玩,我們必須還要在嚴肅場景下有效解決實際問題。醫療,毫無疑問是一個知識非常密集且非常嚴肅的應用場景,所以我們先在這行業里面把它解決,把制高點拿下來,才能推動產業變革。

所以,智慧物聯是寬度,智慧醫療是深度,結合起來我們能更好解決各種場景化應用問題,我們的佈局是這樣考慮的。

觀察者網:深度方面,目前主要是應用在醫療場景,接下來也會拓展到其他場景嗎?

梁家恩:除了智慧醫療外,目前還有智慧交通等。比如我們跟南寧軌道集團有一個合資公司,覆蓋軌道交通服務的智能化場景,包括智能客服、運維調度,以及公交跟軌交銜接等問題,這實際是城市生活的基礎服務平臺。光用通用大模型,是解決不好這些問題的,必須要非常瞭解實際運營運維調度的專家,共同打造交通大模型,才能把這個服務做好,其他場景的拓展是類似的。

觀察者網:為什麼叫山海大模型?

梁家恩:山海既代表我們大模型如《山海經》般包羅萬象,也代表我們團隊推動技術產業化的初心與願景。有一句話這麼説,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我們不會畏懼任何艱難險阻,要跨越山海,踐行我們技術產業化的使命。「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推動力,我們希望真正將AGI技術變為生產力,與行業合作伙伴共同推動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所以我們一直聚焦在嚴肅場景的應用,着力解決改變行業的關鍵問題。

觀察者網:現在技術迭代這麼快,作為創始團隊和董事長,您有沒有自己的一些焦慮?

梁家恩:焦慮倒不存在,畢竟我們一直深耕技術,而且一直在技術的最前沿,對技術趨勢判斷都是非常準的。

雲知聲自創業以來,主要是把握了兩輪大技術升級,第一輪是2012年AlexNet讓深度學習引發產業界轟動,我們是國內最早一批深度學習技術產業化實踐者,包括雲和端的深度學習技術升級;第二輪是2022年ChatGPT引發的大模型範式革命,我們也是國內首批實現LLM技術升級和產業化應用的公司。

在這過程中,變化的是核心技術算法、架構和範式,不變的是我們對技術創新、產業應用、數據閉環和商業模式的率先探索與追求。我們一方面始終密切跟進前沿技術進展,確保技術實力保持業界第一梯隊;另一方面,並不滿足於刷榜和Demo自嗨,而是深入應用場景解決產業實際問題,創造實際價值,這是我們創業以來不變的信條。

過去十幾年的實戰表明,我們有足夠信心和能力去跟上這個技術發展節奏。在有能力跟上的情況下,其實技術發展越快對我們越有利,我們能越快突破技術能力邊界。我們有能力跟進和推動前沿技術發展,而不是被動在別人的技術上去做應用,有更強的自主性去把握先機。對技術趨勢和應用需求的洞察,有助於我們構建延續性和迭代性更好的智能系統架構,來適應底層技術的快速變化。

觀察者網:2012年國內聊人工智能的人不算很多,敢做產業化的更少,您和團隊確實是先行者。聽説雲知聲也有一些出海的拓展,能不能請您介紹一下?

梁家恩:關於出海,我們是從產業升級和全球化視角下看的。我們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唯二有勝算的國家,就是中國和美國。而美國主導的全球化1.0時代正在過去,大家聊得很多的是「逆全球化」。我認為不是逆全球化,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我們進入的是全球化 2.0 時代,美國單一主導模式將結束,中國一定會成為第二家主導玩家,所以它會成為至少是雙核推動的一個全球化。國家佈局「一帶一路」倡議,新的工業革命已經發生,中美會角逐至高點,我們現在是在這個大的場景下,對我們是個大機遇,我們是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來做業務佈局的。那在這種情況下,出海目的地主要是東盟,還有一帶一路這些國家。

之前大家可能通過新聞看到瓦努阿圖跟我們達成了戰略合作,因為它是剛經歷地震,震后要重建,所以它重建的時候想着如何去找好的合作伙伴,靠自己國家的力量是不可能去做智能化的。但如果只是在原來基礎上重建原來的東西,是沒有意義跟價值的。

但像美國的 AI 產業,更多是資本壟斷為主導,而中國更多是推動普惠的智能產業變革,且與產業升級和社會治理結合相對緊密,所以瓦努阿圖可能會更願意選擇中國的合作伙伴。剛好我們也比較有幸接觸到這個機會,對方也非常認可我們十幾年的技術創新跟產業化的經驗,所以就跟我們達成了戰略合作。這是個島國,有幾十個島,需要用物聯的方式把它們連通起來,然后再通過智能的手段幫它提升治理水平和產業能力,也包括醫療服務等,從而幫助它打造現代化的治理體系。

觀察者網:嗯,理解。雲知聲應該也不是第一次參加WAIC。這些年里,一是從展會的這個視角看,二是從行業的視角看,您覺得中國科創生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梁家恩:我們是 2018 年就開始參加。第一屆WAIC我們就來了。現在大家熱情越來越高漲,特別今年,票都已經搶不着了。現在行業已經開始有一些落地下來的應用。像過去,很多都還停留在概念性的展示,今年已經有很多在垂直行業的應用,還有一些 c 端的產品也已經有展示了。昨天我還看到展館里有機器狗在溜達。大家對AI期待越來越高,特別是今年初DeepSeek出現,可能對這個浪潮起到很大的科普作用。

觀察者網:想聊一個和資本市場有關的問題。今年 6 月雲知聲上市了在港股上市了。您怎麼看待中國科技公司全球定價的一個問題。我們看到這些年來美國科技公司估值明顯遠高於中國公司。這點您怎麼看?中國企業怎樣能夠提升我們的全球定價權。

梁家恩:其實美國公司有高估值,取決於大家對它過去的技術認可度,代表比較高的原創性。但是在 DeepSeek 出來以后,大家其實已經開始重估中國的技術公司價值了。

過去美國可能認為它至少領先我們一兩年,有個代差,就像英偉達領先於那個華為昇騰一樣的。我們在製程在算力上還有差距。但是DeepSeek出來之后,大家發現可能也就一兩個季度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反超美國了。比如剛説的這些開源大模型,很多工程方面能力已經超越美國了。

然后另外一點,就是產業化應用,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具領先優勢的。中國的應用場景豐富,而且本身有雄厚的工業基礎。作為工業第一大國,中國整個產業化體系是比美國更強大的。我們把短板補齊后,后面的變化空間會更大,這個差距會越來越小。而且美國它之所以有那麼高的估價,就在於它過去有壟斷地位,它在AI領域的壟斷地位被中國的普惠AI打破之后,它的溢價一定會下來。而全球化2.0時代,如果有雙核去主導,這一定是一個利好,會讓技術產業化走向更均衡發展的趨勢。

觀察者網:您剛剛提到「開源」、「普惠」,跟本屆WAIC的主題「智能時代、同求共濟「是完美契合的。面對科技發展,無論是企業家、創業者,還是是學者、科學家,都應該抱有開放、包容的心態。您作為一個資深創業者和技術型的企業家,對於想去做科技創業的后生晚輩,有沒有一些建議?

梁家恩:我覺得底層的通用大模型,后面能存活下來的也許就那麼三五家。它會成為一個很好的產業化應用基礎,不斷推動行業演進,實際上是把整個行業技術底線拉高了。之后,對於垂直方面的各種應用,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作為新來創業者目前不需要在最底層上下太多功夫,而需要更多去想如何在應用方面創造更大的價值,商業模式驗證后,纔有更多資源反推底層優化。

觀察者網: DeepSeek 時刻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是:我們可以通過算法、通過工程的創新來破解算力層面的「卡脖子」。假設算力和算法都不再是痛點,那麼數據就會是最需要攻克的一個難點和核心,對嗎?雲知聲有垂類場景的數據優勢嗎?您準備怎麼樣去把這個三環:算法、算力和數據來打通?

梁家恩:對於數據來説,它一直是影響智能關鍵點之一的,本質上它是靠算法跟算力去挖掘數據里面已有的知識信息,所以如果這些數據的質量很差,那它會直接導致效果不好,即便你有再好算法,再多算力都沒用,它本來處理的是一堆垃圾。所以它主要還是要通過數據優化,要經過很多層的清洗,把那些質量比較高的抽取出來,或仿真高質量數據作為補充,使得AI能力更強。

雲知聲因為佈局產業化應用比較早,尤其是在醫療領域,我們積累了大量的醫學知識和臨牀指南等專業數據。還有更重要一點是要真正進入到行業里面去,找到真實應用相關數據,來幫助系統提升解決問題能力,才能接近這行業專家的水平。所以對我們來説,真正深入行業纔是產業化的開始,剛纔我們説的醫療也好,去軌道交通也好,還有未來更多類似行業的應用數據,我們其實都是深入行業跟專家合作,纔能有效提升我們的專業模型能力,這樣來才能真正創造商業價值,並有效構建針對應用的「算法-算力-數據」閉環優勢。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觀察者網:雲知聲在AI應用方面起步非常早、扎得非常深。期待公司能走得更穩、越遠。謝謝梁總的分享!

梁家恩:謝謝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