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18:10
(來源:動脈新醫藥)
諾和諾德迎來多事之秋。2025年7月29日,公司宣佈任命現任國際業務負責人Maziar Mike Doustdar為新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該任命將於8月7日正式生效。
而就在兩個多月前,時任CEO Lars Fruergaard Jorgensen在與董事會「達成一致」后宣佈辭職,原因是「近期市場挑戰」以及股價大幅下跌所帶來的壓力。
這一變動引發外界對諾和諾德領導層與未來戰略走向的廣泛關注。這家曾以semaglutide(司美格魯肽)類藥物站上全球巔峰的製藥巨頭,正面臨史無前例的信任危機與市場震盪。
支撐諾和諾德輝煌的semaglutide系列產品,如今卻成了業績「反噬」的中心。原研產品遭遇「合法仿製」夾擊,渠道稀釋與定價困境交織疊加,與此同時,禮來的tirzepatide憑藉更強的臨牀效果與驚人的增速步步緊逼,在內憂外患之間,諾和諾德的GLP-1神話岌岌可危;
來自中國本土藥企的「圍追堵截」同樣不可小覷。國產GLP-1藥物加速推進臨牀試驗甚至陸續上市,憑藉成本優勢、政策紅利和渠道靈活性,快速爭奪市場份額。上一代「藥王」K藥所在的PD-1賽道也在加速演化中,國產替代者持續向國際巨頭發起衝擊,推動全球創新葯市場格局重塑。
另一方面,諾和諾德的GIP/GLP-1、GLP-1/GIP/GCG等GLP-1類的升級藥物,研發進度又遠遠落后於以禮來為代表的其他同行,遠水解不了近渴。有行業人士向動脈網表示,建議諾和諾德「抄禮來作業」,建議其開發「司美格魯肽+ActRII靶點」,或將在研的GLP-1/GIP與ActRII靶向藥物聯用。
上述建議是否可行,諾和諾德何去何從,曾不可一世的semaglutide能否守住全球「藥王」寶座,抑或讓位於更具臨牀與市場優勢的新勢力?這都是正置身風暴中心諾和諾德新任Maziar Mike Doustdar要思考的事情,大家也都在等着他的答案。
01.
兩次下調業績預期,換帥風波難平
高層更迭並未平息市場動盪。
投資者普遍對內部接任者持懷疑態度。新任 CEO Maziar Mike Doustdar 雖長期負責諾和諾德除美國外的全球商業業務,卻缺乏美國市場的直接操作經驗。外界擔憂其難以駕馭美國這一複雜且最關鍵的市場環境,難以在激烈競爭中扭轉局面,穩住諾和諾德的最大營收來源。
有分析師直言,對諾和諾德在領導層選擇上的重大戰略決策感到驚訝。
7月29日美股早盤,諾和諾德股價經歷「黑色星期二」式暴跌,盤前一度下挫超過20%,最終當日收跌21.83%,報53.94美元/股,總市值跌至2394.43億美元,一夜蒸發超過600億美元。
伴隨着換帥風波的,是諾和諾德在短期內的兩次下調業績指引。
就在前任CEO Lars Fruergaard Jorgensen 離職前一周,公司已下調銷售與利潤預期,而自2024年年中以來,諾和諾德股價累計跌幅已超過50%。
更雪上加霜的是,7月29日盤前,公司再次發佈公告稱,2025年全年銷售增速預期(按固定匯率計算)由原先的13%-21%下調至8%-14%;營業利潤增長目標亦由16%-24%下調至10%-16%。
值得注意的是,諾和諾德2025年上半年仍實現了銷售額同比增長18%、營業利潤增長29%。由此不難看出,公司對下半年業績前景持悲觀態度。
成也司美格魯肽,敗也司美格魯肽。
Wegovy 與 Ozempic 的相繼推出,曾令諾和諾德股價一路飆升。這兩款明星藥物基於同一核心成分——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在全球引發醫學與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巔峰時期,諾和諾德的市值甚至超過丹麥全國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成為歐洲最有價值的公司。
而今,諾和諾德在公告中坦言,此次下調業績預期主要集中於2025年下半年,原因在於其在美國市場面臨的多重壓力:Wegovy(減重版)在美國肥胖症市場的擴張速度低於預期,Ozempic(降糖版)在糖尿病市場的增長顯現放緩態勢,同時,國際市場的滲透率也未能達到公司既定目標。
02.
短缺催生「合法仿製」窗口,原研市場遭稀釋
諾和諾德業績急轉直下背后,隱藏着多重深層原因。
2022年,Wegovy 與 Ozempic 先后被列入美國 FDA 的短缺藥物名單。當時,它們是唯一獲批的semaglutide注射劑。
根據聯邦法規,當某一 FDA 批准藥物處於短缺狀態時,符合條件的複合藥房(compounding pharmacies)可在一定期限內合法調配替代版本,以滿足患者臨牀需求。這一「執法寬限」政策為藥房打開了合法性邊緣的操作空間,催生出大量未經 FDA 審評、價格遠低於原研藥的仿製司美格魯肽注射劑。雖然這些複合製劑未獲得 FDA 關於安全性或有效性的正式認可,但由於其顯著的價格優勢,迅速填補了市場空缺,滿足了大量成本敏感型患者的需求,在美國市場迅速擴散。面對這一現象,諾和諾德多次採取法律手段,起訴相關藥企「非法銷售未經批准仿製產品」。
儘管 FDA 於2025年2月發佈官方聲明,宣佈 semaglutide 的短缺狀態已在近期解除,並規定複合藥房須停止生產的時間節點(對於 503A 類為2025年4月22日,503B 類為5月22日)。但在此之前,大量複合藥品已完成對市場的深度滲透。
有業內人士估算,當時美國大型複合藥房已為多達200萬名患者提供常規劑量的 semaglutide 或 tirzepatide。這些患者在使用過程中逐步形成對低價版本的適應與依賴,導致Wegovy 的原研產品在價格與渠道層面面臨結構性稀釋,需求恢復乏力。這種由成本驅動的「搶跑式」市場滲透,成為Wegovy在美國市場份額難以回升的重要掣肘。
與此同時,競爭對手禮來推出的 GLP‑1 受體激動劑 tirzepatide 在減重與心血管獲益方面表現強勁。其關鍵臨牀試驗 SURMOUNT‑5 顯示,在一項為期 72 周的頭對頭對照研究中,tirzepatide 的平均體重下降幅度達 20.2%,顯著優於 semaglutide 的 13.7%。研究者指出,該項結果進一步鞏固了 tirzepatide 在 GLP‑1 賽道中的領先地位,也令其在醫學界和市場層面均獲得更強認可,成為諾和諾德必須正視的強勁對手。
在中國市場,semaglutide 專利預計將於2026年到期(或因專利有效性裁定提前失效)。本土企業憑藉渠道靈活、價格親民、市場下沉能力強等優勢,已快速佈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至少有15家企業在開發 Ozempic/Wegovy 仿製版本,其中11個產品已進入臨牀后期。這批國產替代產品一旦上市,將在價格體系與銷售網絡方面對諾和諾德構成實質性壓力。
高盛分析師指出,若仿製藥產品能夠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達標,預計 semaglutide 在中國的市場價格將下降約25%,直接壓縮諾和諾德的利潤空間。
03.
羣雄逐鹿,「藥王」寶座花落誰家?
諾和諾德的semaglutide系列藥物在嶄露頭角后迅速走下神壇,其背后的結構性變遷早有跡可循。事實上,全球藥品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權力更迭。
在2023至2024年間,諾和諾德的semaglutide類藥物穩居全球最暢銷藥物之列。Ozempic銷售額同比增長25.8%,達到175億美元;姊妹產品Wegovy則暴漲83%,快速攀升至榜單前列。
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semaglutide系列產品全球銷售額達557.76億丹麥克朗,摺合約78.64億美元,佔公司總營收比重約為71%,顯示出極高的業務集中度。
同期,默沙東的PD-1抗體Keytruda(俗稱「K藥」)在全球實現銷售額約7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4%。儘管Keytruda長期穩步增長,但semaglutide在銷售額和增速上均實現超越,成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收入最高的單一藥物。
然而,這一「藥王」地位尚未穩固,便已面臨GLP-1賽道內多重圍堵。
禮來在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中披露,旗下GLP-1/GIP雙靶點激動劑tirzepatide的兩款產品Mounjaro和Zepbound對整體營收貢獻顯著。數據顯示,Mounjaro全球銷售額達到38.4億美元,同比增長113%;美國市場的Zepbound收入為23.1億美元,而2024年同期僅為5.174億美元。
儘管tirzepatide尚未在總收入上超越semaglutide,但其驚人的增長速度,加之在臨牀減重效果上的顯著優勢,已展現出強勁的追趕勢頭。
在諾和諾德與禮來的全球鏖戰之外,中國GLP‑1藥物研發亦在加速崛起。
2024年3月,華東醫藥自主研發的GLP-1/GIP雙靶點注射液HDM1005獲准在中國開展臨牀試驗,4月又在美國獲批臨牀,標誌着其減重管線全球化佈局進一步推進。
信達生物則憑藉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GLP-1/GIP雙靶點激動劑——馬茲度肽(Mazdutide)登上行業頭條。該藥於2025年6月獲批,數據顯示其減重效果與semaglutide和tirzepatide相當,且定價相對合理,更能吸引價格敏感型消費者。
7月30日晚間,Madrigal Pharmaceuticals宣佈與石藥集團達成協議,以1.2億美元預付款獲得其GLP-1小分子口服激動劑SYH2086的全球獨家許可,再次引發業內關注,體現出口服GLP-1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吸引力與戰略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短暫失去「藥王」之位,PD‑1抗體仍保持頑強增長態勢,穩居腫瘤領域的「收入基石」。
據市場預測,PD-1/PD-L1抑制劑全球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622.3億美元,並有望於2032年增至2043.1億美元,2025至2032年間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預計為18.5%。
在跨國藥企中,上述默沙東的K藥仍是腫瘤治療領域的絕對領軍者。其不斷擴展的適應症覆蓋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鱗癌、三陰性乳腺癌、食管癌等多個高發癌種,為其全球銷售額提供堅實支撐。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PD‑1/PD‑L1藥企近年來動作頻頻,多家企業的產品逐步走向國際市場。
百濟神州、君實生物、恆瑞醫藥和康方生物等企業陸續獲得PD-1產品在國內的上市批准,部分產品正加速佈局海外市場。國產PD-1藥物的全球落地能力正逐步獲得認可。
此外,相較進口藥物,中國自主研發的PD‑1產品在價格層面具有明顯優勢。國產廠商通過快速納入國家醫保目錄,進一步拉開與進口藥品的價格差距,並依託醫保覆蓋與患者基數,迅速擴大市場份額。這種「低價滲透+醫保驅動」的策略,幫助國產PD‑1產品在政策傾斜與基層市場中佔據有利位置。
面對前有虎狼、后有追兵的多重挑戰。而今,在創新速度與市場競爭雙輪驅動的全球格局下,以諾和諾德為例的老牌巨頭必須迅速找到下一個增長支點,否則,「藥王」的王座,或將逐漸向那些更能把握臨牀價值與市場節奏的新興力量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