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15:50
隨着港股科技板塊關注度提升,港股通互聯網與港股通科技兩大指數成為佈局港股成長風格的重要工具。儘管二者走勢趨同,但在編制邏輯與投資價值上存在一定差異:
核心定位差異
中證港股通互聯網指數:聚焦港股通內純互聯網龍頭企業,精選30家電商、社交、遊戲等互聯網主題上市公司。憑藉高集中度和AI應用端彈性,是捕捉中國數字經濟紅利的「尖刀利器」。
中證港股通科技指數:覆蓋更廣泛的科技賽道,從港股通篩選50家研發強、增長優的龍頭,均衡佈局互聯網、新能源車、創新葯及硬科技。相比純互聯網指數,其分散性更強,堪稱「科技全產業鏈佈局的旗艦指數」。
行業與成份股結構對比
截至2025年7月22日(申萬一級分類),兩大指數行業分佈與權重股構成呈現差異化特徵:
前五大行業與成份股分佈:
港股通互聯網指數:傳媒(28.49%)、計算機(16.83%)、電子(15.51%)、商貿零售(14.15%)、社會服務(23.88%);前十大成份股合計權重佔比達72.11%,小米集團、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為前三大成份股,權重合計佔比達43.75%。
港股通科技指數:電子(20.96%)、汽車(20.94%)、傳媒(16.21%)、醫藥生物(14.80%)、商貿零售(9.51%);前十大成份股合計權重佔比達69.42%,小米集團、騰訊控股、比亞迪股份為前三大成份股,權重合計佔比為30.66%。
港股通互聯網指數前五大行業高度集中於軟科技應用端(傳媒+計算機佔比超45%),凸顯對消費互聯網(如社交、電商、遊戲)的深度聚焦。
港股通科技指數則呈現出軟硬結合+多賽道均衡特徵。電子(半導體/硬件)與汽車(新能源車產業鏈)合計佔比超40%,強化先進製造屬性;創新葯(醫藥生物)與傳媒/商貿形成周期對衝,降低單一行業風險。
財務與風險收益多維透視
1、盈利能力:Wind數據顯示,兩大指數近年來歸母淨利潤均呈上升趨勢。具體來看,港股通互聯網指數與港股通科技指數2023年利潤同比增長均超10%,2024年同比增長進一步雙雙提升至50%。
2、估值水平:截至2025年6月30日,兩大指數的估值水平也呈現出較高的相似度。港股通互聯網指數與港股通科技指數最新PE-TTM分別為22.59、21.46;PB分別為3.30、3.05。
3、風險收益特徵:截至2025年6月30日,港股通互聯網指數2023、2024年收益率分別為-24.74%、23.04%,波動率分別為4.45%、6.03%;港股通科技指數2023、2024年收益率分別為-13.57%、19.36%,波動率分別為4.19%、5.32%。
AI產業鏈佈局差異驅動行情分化
互聯網指數的單一應用層聚焦在AI產業爆發期彈性更強,但易受技術迭代或政策監管衝擊;而科技指數憑藉跨產業鏈佈局,既能捕捉硬件周期(如半導體復甦)、又承接應用紅利(如智能汽車AI化),並通過醫藥等低相關性行業對衝波動。
歷史行情顯示(2024.1.1-2025.6.30),兩類指數在不同驅動因素下表現分化:
宏觀驅動行情時(如關税緩和、政策轉向),互聯網指數因大票權重集中,對流動性敏感度高,相對佔優。產業驅動行情時(如AI技術突破、機器人發酵):科技指數全產業鏈覆蓋優勢凸顯。
相關ETF產品方面,跟蹤中證港股通互聯網指數的產品共4只,管理費+託管費均為0.60%/年。其中易方達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513040)上市於2023年6月,2024年跟蹤誤差僅為1.31%,同類產品表現最優。跟蹤中證港股通科技指數的產品共6只,平均管理費+託管費約為0.60%/年。相關場外聯接基金(A:019313;C:019314)。
總的來説,進取型策略時,優選港股通互聯網指數,把握應用層爆發紅利,適合風險承受力強、看好消費互聯網復甦的投資者。平衡型策略時,配置港股通科技指數,通過全產業鏈佈局分散風險,適配中長期看好AI產業升級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