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抗體 - 藥物偶聯物(ADC)的毒性機制與耐受性提升策略

2025-07-31 11:38

(來源:抗體圈)

摘要:抗體 - 藥物偶聯物(ADC)作為一類 「精準抗癌武器」,通過單克隆抗體的靶向性將強效細胞毒性藥物(payload)遞送至癌細胞,大幅提升了傳統化療的治療指數。目前全球已有 12 款 ADC 獲批用於臨牀,另有 100 多款處於研發階段。然而,毒性問題始終是 ADC 發展的 「絆腳石」—— 許多候選藥物因毒性過高在臨牀階段失敗,即使獲批藥物也常導致患者需減量、停藥或接受支持治療。本文系統解析了 ADC 毒性的核心機制,包括靶標非依賴性毒性(如 payload 脱靶遞送、非特異性攝取)和靶標依賴性毒性(如健康組織表達靶抗原),梳理了 12 款獲批 ADC 的臨牀毒性譜及常見劑量限制性毒性(如中性粒細胞減少、神經病變),並詳細介紹了提高 ADC 耐受性的前沿策略(如 linker 優化、抗體工程、給藥方案調整等),為 ADC 的安全應用和未來研發提供參考。

一、ADC:抗癌 「生物導彈」 的潛力與困境

1.1 ADC 的組成與作用原理

抗體 - 藥物偶聯物(ADC)是由單克隆抗體(mAb)化學連接子(linker) 和細胞毒性藥物(payload) 組成的 「三位一體」 藥物。其中,單克隆抗體如同 「導航系統」,能特異性識別癌細胞表面的抗原(如 HER2、CD33);連接子是 「橋樑」,負責將抗體與 payload 穩定連接;payload 則是 「彈頭」,通過抑制癌細胞分裂或破壞 DNA 發揮殺傷作用。

與傳統化療相比,ADC 的優勢在於 「靶向遞送」—— 理論上僅在癌細胞內釋放 payload,減少對健康細胞的損傷,從而擴大治療窗口(療效與毒性的比值)。例如,曲妥珠單抗 - emtansine(Kadcyla)通過靶向 HER2 陽性乳腺癌細胞,將微管抑制劑 DM1 精準遞送至病灶,療效顯著優於傳統化療。

1.2 ADC 的發展現狀與毒性挑戰

截至目前,美國 FDA 已批准 12 款 ADC 用於白血病、乳腺癌、淋巴瘤等多種癌症治療(見表 1),近三年獲批數量更是翻了三倍。然而,ADC 的研發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超過 60% 的候選藥物因劑量限制性毒性(DLTs) 終止開發,即使獲批藥物也存在嚴重毒性問題。

例如,首款 ADC 吉妥珠單抗 - 奧唑米星(Mylotarg)因肝毒性和骨髓抑制在 2010 年退市,后因調整劑量方案才於 2017 年重新獲批;另一款靶向 BCMA 的 ADC 貝蘭他單抗 - mafodotin(Blenrep)雖獲批用於多發性骨髓瘤,但因眼毒性問題在 2022 年自願退出美國市場。臨牀數據顯示,約 30%-50% 接受 ADC 治療的患者需因毒性調整劑量,10%-20% 需終止治療,嚴重影響療效和生活質量。

二、ADC 毒性的核心機制:為何 「精準導彈」 會打偏?

ADC 的毒性可分為靶標非依賴性毒性(off-target, off-site)和靶標依賴性毒性(off-site, on-target),其中前者是導致臨牀失敗的主要原因。

2.1 靶標非依賴性毒性:脱靶遞送與非特異性攝取

這類毒性與靶抗原無關,主要因 payload 錯誤遞送至健康組織所致,具體機制包括:

(1)payload 的脱靶遞送

ADC 進入體內后,僅有約 0.1% 能精準到達靶癌細胞,其余大部分在健康組織中代謝。若連接子穩定性不足,會導致 payload 提前釋放(如血漿中水解),遊離的 payload 通過被動擴散進入健康細胞(尤其脂溶性 payload,如 MMAE),引發廣泛毒性。

例如,吉妥珠單抗 - 奧唑米星使用 pH 敏感的腙鍵連接子,在血漿中易水解,導致 calicheamicin 提前釋放,引發嚴重骨髓抑制和肝竇阻塞綜合徵(SOS);而使用非 cleavable 連接子的曲妥珠單抗 - emtansine(Kadcyla),因 payload 需經細胞內代謝釋放,脱靶毒性相對較低,但仍存在血小板減少風險。

(2)ADC 的非特異性內吞

ADC 的物理化學性質(如疏水性、電荷)會導致健康細胞通過非特異性內吞攝取 ADC,增加毒性。研究發現,藥物抗體比(DAR) 越高(即每個抗體連接的 payload 越多),ADC 疏水性越強,越容易被肝臟枯否細胞、竇狀內皮細胞攝取,導致肝毒性。例如,DAR=8 的 ADC 清除速度是 DAR=2 的 3 倍,且小鼠體重下降更顯著(9% vs 4%)。

此外,帶正電荷的 ADC 因與帶負電的細胞膜靜電吸引,更易被非靶細胞內吞。例如,曲妥珠單抗的正電荷突變體在小鼠體內的肝臟蓄積量是野生型的 2 倍,引發更嚴重肝損傷。

(3)脱靶受體介導的攝取

ADC 的抗體 Fc 段可能與免疫細胞表面的Fcγ 受體(FcγR) 結合,或通過甘露糖受體被肝臟細胞攝取,導致脱靶毒性。例如,曲妥珠單抗 - emtansine(Kadcyla)通過 FcγR 被巨核細胞攝取,抑制血小板生成,引發血小板減少;抗 HER2 ADC 在肺泡巨噬細胞中通過 FcγR 介導的攝取,可能導致間質性肺炎(ILD)。

2.2 靶標依賴性毒性:健康組織的 「無辜躺槍」

部分健康組織會低表達 ADC 的靶抗原,導致 ADC 「誤認」 並釋放 payload,引發毒性。例如:

  • 恩諾單抗 - 維汀(Padcev)靶向 nectin-4,而唾液腺細胞也表達 nectin-4,導致 40% 患者出現味覺障礙( dysgeusia);

  • tisotumab vedotin(Tivdak)靶向組織因子(TF),而眼表上皮細胞表達 TF,引發 60% 患者出現眼毒性(結膜炎、角膜損傷);

  • 多款抗 HER2 ADC(如 Enhertu、Kadcyla)因心肌細胞低表達 HER2,可能導致左心室射血分數下降(心臟毒性)。

有趣的是,同一 ADC 在不同癌症中的毒性可能不同。例如,靶向 gpNMB 的 glembatumumab vedotin 在骨髓瘤患者中 3 級皮疹發生率(30%)顯著高於乳腺癌患者(4%),推測與癌症類型影響健康細胞 gpNMB 表達有關。

三、ADC 的臨牀毒性譜:從獲批藥物看共性與個性

12 款獲批 ADC 的毒性存在顯著共性(與 payload 類型相關)和個性(與靶抗原相關),具體如下:

3.1 按 payload 類型分類的毒性特點

表 1:獲批 ADC 的 payload 類型與核心毒性

payload 類型 代表藥物 常見毒性 機制
微管抑制劑(MMAE) 布倫妥昔單抗 - 維汀(Adcetris)、恩諾單抗 - 維汀(Padcev) 中性粒細胞減少、周圍神經病變、皮疹 MMAE 抑制微管聚合,影響造血細胞和神經軸突運輸
微管抑制劑(MMAF) 貝蘭他單抗 - mafodotin(Blenrep) 血小板減少、眼毒性(角膜病變) MMAF 極性較高,易在眼表蓄積
美登素類(DM1/DM4) 曲妥珠單抗 - emtansine(Kadcyla)、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Elahere) 血小板減少、肝毒性 DM1/DM4 通過 CKAP5 受體被肝細胞攝取
DNA 烷化劑(calicheamicin) 吉妥珠單抗 - 奧唑米星(Mylotarg)、inotuzumab ozogamicin(Besponsa) 中性粒細胞減少、肝竇阻塞綜合徵(SOS) 雙鏈 DNA 斷裂,損傷造血干細胞和肝竇內皮細胞
拓撲異構酶抑制劑(SN-38/deruxtecan) sacituzumab govitecan(Trodelvy)、曲妥珠單抗 - deruxtecan(Enhertu) 中性粒細胞減少、腹瀉、間質性肺炎(ILD) 抑制拓撲異構酶 I,影響腸道上皮和肺泡細胞
PBD 二聚體(DNA 交聯劑) loncastuximab tesirine(Zynlonta) 血小板減少、γ- 谷氨酰轉移酶升高 DNA 交聯導致骨髓和肝細胞損傷

3.2 典型 ADC 的臨牀毒性案例

  • 布倫妥昔單抗 - 維汀(Adcetris):靶向 CD30,用於霍奇金淋巴瘤。42% 患者出現周圍神經病變( sensory 麻木、疼痛),20% 出現 3 級以上中性粒細胞減少,部分患者因 John Cunningham 病毒感染引發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PML,黑框警告)。

  • 曲妥珠單抗 - deruxtecan(Enhertu):靶向 HER2,用於乳腺癌。77.5% 患者出現噁心,20.7% 出現 3 級以上中性粒細胞減少,9% 出現間質性肺炎(ILD),其中 2.6% 為致命性(黑框警告)。

  • sacituzumab govitecan(Trodelvy):靶向 TROP-2,用於三陰性乳腺癌。61% 患者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47% 為 3 級以上),65% 出現腹瀉(12% 為 3 級以上),因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和腹瀉被納入黑框警告。

四、ADC 的常見劑量限制性毒性(DLTs)解析

劑量限制性毒性(DLTs)是指限制 ADC 劑量提升的嚴重毒性,常見類型包括:

4.1 中性粒細胞減少

中性粒細胞是人體抗感染的 「第一道防線」,其生命周期短(約 1 天),對細胞毒性藥物高度敏感。ADC 的微管抑制劑(如 MMAE)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如 SN-38) 等 payload 會抑制骨髓造血干細胞分裂,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

例如,使用 MMAE 的 ADC(如 Adcetris、Padcev)中,30%-40% 患者出現 3 級以上中性粒細胞減少,易引發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感染風險增加);使用 SN-38 的 Trodelvy,36% 患者出現 3 級以上中性粒細胞減少,需預防性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4.2 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負責凝血,生命周期約 8-10 天。ADC 的美登素類(DM1)calicheamicin 等 payload 易導致血小板減少,機制包括:

  • 巨核細胞(血小板前體)通過 FcγR 或巨胞飲攝取 ADC,抑制血小板生成(如 Kadcyla);

  • 肝竇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血小板在肝臟滯留(如 Mylotarg 引發的 SOS)。

例如,99% 接受 Mylotarg 治療的白血病患者出現血小板減少(3 級以上),14% 接受 Kadcyla 的乳腺癌患者出現 3 級以上血小板減少。

4.3 周圍神經病變

微管抑制劑(如 MMAE、DM4)會破壞神經軸突的微管結構,影響營養物質運輸,導致外周神經病變(手腳麻木、疼痛)。使用 vc-MMAE 連接子的 ADC(如 Adcetris、Polivy)中,20%-40% 患者出現神經病變,部分需減量或停藥。

4.4 眼毒性

眼表上皮細胞增殖活躍,且高表達某些 ADC 靶抗原(如葉酸受體 α、組織因子),易受 payload 損傷。例如:

  • 使用 DM4 的 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Elahere)中,32.5% 患者出現角膜病變,2.5% 為 3 級以上;

  • 使用 MMAF 的 Blenrep 中,76% 患者出現角膜病變,27% 為 3 級以上,需定期眼科檢查。

五、提高 ADC 耐受性的策略:從設計到臨牀

5.1 優化連接子與 payload 化學

  • 位點特異性偶聯:傳統 ADC 的 DAR 不均一(0-8),導致毒性波動。通過基因工程在抗體特定位置引入半胱氨酸(如 THIOMAB 技術),可實現 DAR=2 的均一偶聯,降低疏水性和非特異性攝取。例如,抗 MUC16 的 THIOMAB 偶聯物在大鼠中耐受性是傳統 ADC 的 4 倍,肝毒性顯著降低。

  • PEG 化 linker:在 linker 中引入聚乙二醇(PEG)可增加 ADC 親水性,減少肝臟攝取。例如,PEG12 修飾的 MMAE-ADC 在小鼠中體重下降僅 4%(非 PEG 化組下降 20%),且中性粒細胞減少更輕。

  • 雙 cleavage linker:設計需兩步酶解的 linker(如先經 β- 葡萄糖醛酸酶切割,再經肽酶切割),減少血漿中提前釋放。例如,抗 CD79b 的雙 cleavage ADC 在大鼠中骨髓毒性降低 50%。

5.2 抗體工程改造

  • Probody 藥物偶聯物(PDC):在抗體的抗原結合位點連接 「遮蔽肽」,僅在腫瘤微環境的蛋白酶(如基質金屬蛋白酶)作用下脱落,恢復靶向性。例如,靶向 Jagged 的 PDC 在小鼠中體重下降比傳統 ADC 減少 60%,療效相當。

  • 雙特異性 ADC:同時靶向腫瘤細胞的兩個抗原(如 HER2 和 c-Met),僅在雙抗原陽性細胞中富集,減少對單抗原陽性健康細胞的損傷。例如,抗 EGFR/c-Met 雙特異性 ADC 對健康角質細胞的毒性比單靶點 ADC 降低 70%。

5.3 調整給藥方案

  • 分次給藥:將單次高劑量拆分為多次低劑量,降低峰濃度。例如,吉妥珠單抗 - 奧唑米星最初採用 9mg/m² 單次給藥,毒性嚴重;改為 3 次 3mg/m² 分次給藥后,SOS 發生率從 15% 降至 5%,並重新獲批。

  • 基於體重調整劑量:例如,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 最初按總體重給藥,高體重患者眼毒性更高;改為按理想體重調整后,毒性顯著降低。

5.4 反向靶向策略

通過共給藥payload 結合抗體片段(PBSE),清除血液中游離的 payload,減少脱靶毒性。例如,抗 MMAE 的 PBSE(ABC3315)與 polatuzumab vedotin 聯用,在小鼠中可將體重下降從 11.8% 降至 4.1%,且不影響抗癌 efficacy;抗 DM4 的 PBSE(DMOH9)可使 ADC 的最大耐受劑量提高 10 倍。

六、總結與展望

ADC 作為 「精準抗癌」 的代表,已在多種癌症中展現顯著療效,但毒性問題仍是其發展的主要瓶頸。深入理解毒性機制(如 payload 脱靶遞送、非特異性攝取)是優化設計的基礎,而 linker/payload 化學優化、抗體工程、給藥方案調整等策略已在臨牀前和臨牀中顯示出降低毒性的潛力。

未來,隨着多組學技術(如單細胞測序)對靶抗原在健康組織表達的精準解析,以及智能響應型 linker(如 pH/ATP 敏感)的開發,ADC 有望實現 「更精準的靶向、更低的毒性」,為癌症患者帶來更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