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1 07:00
2002年,剛從學校畢業的魏文鋒進入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簡稱「廣州數控」),成為一名基層員工。
那是朝氣蓬勃的千禧年代,廣東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躍身成為「世界工廠」。「嶺南衣、粵家電」和「東莞塞車全球缺貨」見證着廣東製造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一晃23年過去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成為新時代的主題,廣東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快馬加鞭培育新質生產力。
魏文鋒也從一名「新兵蛋子」成長為廣州數控智能製造工程中心總監、高級工程師、全國技術能手,並帶領着一撥撥新人入行。
他親歷了行業變遷與公司變化:機器換人、AI進廠,300台設備只要10個人就能管理過來。數據顯示,我國有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師隊伍,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總體規模已接近2000萬人,與G7國家同類人才數量的總和相當。
但當經濟發展進入深水期,工程師隊伍的結構性短板也開始顯現。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課題組一項調研指出,當前,各類高校「千校一面」「校企脱節、人才培養錯位」成為工程師培養的痛點難點;教案教材遠遠落后於產業發展實際,工程專業畢業生會寫論文,但不會解決實際問題。
身為職業教育大省,廣東正在破局。近年來,各類「現場工程師」班、產業學院、校中廠、廠中校在廣東不斷涌現,為適應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需要,這個經濟大省的校企協同變得更加緊密,產教融合向深,對高端技能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方式也迎來了新探索,向「工程師大省」發起衝刺。
廣東路徑
2022年,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發佈通知,啟動實施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提出到2025年培養不少於20萬名現場工程師。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培養是一個多維度、系統化的過程——「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他們既要掌握機器人、自動化等複合技術,還要能看懂工業互聯網的可視化數據表。
廣東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擁有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其中15個規模居全國第一,對現場工程師的需求也最為迫切。這些年,廣東針對國內工程師培養的痛點難點,陸續成立了各類現場工程師學院、現場工程師班,培養路徑逐漸清晰。
廣州數控是廣東省首批5家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之一。近年來,這家坐落於廣州工業大區黃埔的裝備製造業龍頭企業,從數控技術延伸至工業機器人等領域,確立了產學研用結合的研發模式,尤其注重校企合作。
浸潤行業二十多年,魏文鋒對中國職業教育觀察很深入。「過去五六年,長三角、珠三角智能製造轉型非常快,但很少學校會根據實際工程需要開發教材。我們每年招來的大學生,都要培養2到3年才能獨立完成工作,人才供給與企業需求存在差距。」他説。
基於對人才的核心需求,公司在產教融合上花了很大力氣。
去年,廣州職業技術大學投資5600多萬元打造智能製造工程中心,與廣州數控、廣州明珞等龍頭企業成立「現場工程師」班。在班里,校企共同研討設計,實行「工學交替」「五級進階」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三年學習,讓學生變成合格員工。
廣州職業技術大學升格爲職業本科之后,更符合廣州數控的用人需求。明年,廣州數控也計劃與學校合作舉辦「現場工程師」班。「學制變長能更好組織教學,學生能力進階后,也可以搞研發設計工作。」魏文鋒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
魏文鋒説,當前智能製造場景複雜多變,需要學生掌握跨學科融合的知識體系。因此「現場工程師」班要從裝備製造的概念設計與孿生驗證、項目管理、安裝調試、生產管控、運行維護等全生命周期角度思考問題,提升系統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通過雙導師制和工學交替培養模式提升實踐能力和工程素養;最后更要加強溝通協作、自主學習、工作穩定性、團隊意識等軟技能的培養。
在佛山,製造業一線的變革和需求很早就傳導過來。2017年,「三去一降一補」在佛山開展成效明顯,佛山開始全面規劃智能製造發展。
同年,佛山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佛山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簡稱「華數機器人」)、南海信息技術學校、佛山華材職業技術學校(簡稱「華材」)共同出資組建佛山華數智造公共實訓中心,建立起「學校+公共實訓中心+企業聯合培養」現代學徒制模式。
走進華數智造公共實訓中心可見,工業機器人基礎培訓車間、機器人本體智造車間等13個生產性車間,配備了210個標準化工位,實訓設備投入總值達1200余萬元,精準復刻出企業生產環境,華材一年級的學生圍着機械臂聽企業導師在講解。
華數機器人教育服務事業部副部長楊衝向南方財經記者介紹,企業導師主要由工程師、大城工匠、中高級職稱技術員、專職管理人員組成,校企專兼導師協同,打造理論實踐一體化的師資隊伍。
工業機器人需要與機牀、生產線的各類傳感器互動,現場崗位要掌握PLC、傳感器、機牀通訊等方面的知識。該中心課程包括機器人基本操作、總控配合、視覺課、仿真技術等內容。為使人才培養無縫連接企業和產業需求,華數機器人還成立了專門的教育事業部和培訓部,與學校緊密溝通。
大量智能製造人才培養的需求,催生了許多公共實訓中心在佛山這個製造業重鎮冒頭。在深圳、東莞等製造業大市,現場工程師的培養同樣開展得熱火朝天。
梳理發現,儘管各地具體路徑不同,但對於現場工程師的培養的重點,都落筆在「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上,通過強化「校企協同」培養機制、「以崗定教」培養模式、「縱向貫通」培養體系、「校企雙軌」師資隊伍等,走出了現場工程師培育的廣東路徑。
激活紅利
高端技能技術人才有多珍貴?職教與產業如何協同進階?一個個廣東企業已經給出答案。
廣州機牀廠公司製造部副部長黃德智從「零」起步,在車間一線堅守二十余年,帶領團隊完成技術新突破,使生產效率提高15%,設備利用率提升10%;從電焊學徒起步的王志超,一步一步成為廣東源天鋼結構公司副經理,攻堅鍛造出超大型船閘安裝方案;比亞迪到2024年已擁有超10萬名工程師……廣東成為「世界工廠」,背后離不開各領域技術技能人員、工程師隊伍的託舉。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對職業教育加快培養大批應用型、複合型現場工程師提出了迫切需求,也為其培養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今年6月,廣州工控集團與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簽署校企合作暨「廣州工控訂單班」培養合作協議。幾個月前,廣州工控赴該校開展訂單班招生宣講及面試,首批錄選培養105名學生,未來將實現「入學即入崗」。
招攬人才的同時,廣州工控集團還在推行「新八級工」制度,打通技能人才發展通道,開展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評審,探索高技能領軍人才年薪制,設立技能津貼、師帶徒獎勵,協助落實住房補貼、入户等政策,讓技能人才有「里子」有「面子」。
這套覆蓋技能人才「選育用評」的全周期制度,實際上也反映了培養現場工程師是一項系統長期工程,需要加大政策供給。
對此,廣東持續打出配套支持「組合拳」,一方面推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一方面完善技能人才成長生態體系。
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要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培優工程,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同時,開展產業「新工匠」培養計劃,全面實施「新八級工」制度,推動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
近期,廣東省人社廳等19部門印發《廣東省「技能照亮前程 人才賦能產業」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動職業院校培訓擴容、加強培訓實訓基地建設、全面落實「新八級工」制度、完善技能導向的使用激勵機制、強化部門協作機制等舉措,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築牢技能人才支撐。
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動態調整響應,是推動職業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的重要舉措。據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2025年中國高職生就業報告》,廣東近五年高職專業淨增布點排名全國第三,專業增設重點集中在醫藥衞生大類、裝備製造大類、電子製造大類,呈現明顯的地區產業導向。
由此可見,進一步推動人才結構與產業需求深度對接是未來一個階段廣東人才政策的重心。在職業教育領域,現場工程師將為廣東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能,這一潛在紅利亟待充分釋放。
受訪企業認為,職業院校培養的工程師人才具有獨特優勢,他們既會出圖紙,也能下車間,彌補了我國教育體系的短板,在一線操作崗位與工程師崗位之間形成彌合,培養技術技能複合人才,「這正是珠三角製造業普遍急需的」。
基於當前廣東職業教育發展現狀,下一步,廣東仍需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明確財政支持重點方向,激發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同時,繼續依託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攜手行業龍頭企業建設更多現場工程師學院,構建多主體協同培養模式,以及動態性、整體性、反饋性的評價機制,為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培養提供深厚土壤。
(作者:南方財經記者伍素文,鄭康喜 編輯: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