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省級先進製造業集羣+1!「AI力量」點燃「青島製造」

2025-07-30 18:43

「青島製造」再進一步。

7月28日,山東省工信廳官網公佈2025年山東省先進製造業集羣名單,青島市人工智能集羣入選。這也是繼青島儀器儀表集羣、青煙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集羣、濟青棗濰工業母機集羣之后,青島所擁有的第四個省級先進製造業集羣。

此次入選是青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實力的見證,是城市前瞻佈局的顯著成果。

根據《IDC全球AI市場預測》,全球AI市場規模預計在今年突破2.3萬億元人民幣。作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人工智能已成為全球競相佈局的戰略領域,是全國前排城市的共同選擇。

在這一競爭格局中,青島將人工智能納入重點發展的「10+1」創新型產業體系進行重點佈局,並依託發展優勢走到前列。

一方面,青島提前「起跑」,佈局人工智能產業園、青島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先決條件,另一方面,城市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為人工智能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也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勢。

截至目前,青島人工智能產業規上企業超過300家,營業收入突破720億元,正在抓住風口進行衝刺。入選山東省先進製造業集羣意味着城市的產業受到了認證,未來的發展動力將被進一步點燃。

設定目標、佈局未來,青島給出了具體方案。

01

從目標到實現

為什麼人工智能產業能夠入選?從青島的緊密佈局中就能見得一二。

7月22日,「人工智能+」區市行活動成功舉辦,人工智能產業孵化基地正式揭牌;緊接着,7月25日下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鏈固鏈建鏈常態化行動人工智能產業鏈專場對接會接續召開。

短短三天內兩場高規格活動,不難看出,青島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推進力度之大,同時也顯示了城市產業發展的戰略考量:打造產業載體夯實發展根基,以鏈式協同推動實現價值轉化。 

這份青島對於人工智能的重視與佈局,在其頂層設計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根據《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青島定下了到2027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突破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3000億元的目標。在青島重點發展的「10+1」創新型產業體系中,人工智能也被列為優先發展的先導產業之一。

將目標轉化為現實,青島出臺了《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青島市支持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政策清單(第一批)》等文件,開展算力設施「強基」、算法模型「鑄魂」、數據要素「提質」、核心產業「固鏈」、創新平臺「領航」、產業生態「聚力」、場景應用「賦能」等7大行動,形成涵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在活動助推與政策賦能下,青島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產業發展的現狀,正在逐步向設定好的目標靠攏。

目前,青島除規上企業數量大增,營收收入實現新突破外,發佈技術解決方案與場景需求清單超過1000項,累計7個場景入選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典型場景,18個場景入選山東省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其中最為突出的成效,在於成功培育了顯著的產業集羣效應。

青島市先后獲評全省首批數字產業集羣和雁陣支柱型產業集羣,此次再度入選山東省先進製造業集羣,標誌着產業集羣規模持續擴大、能級不斷提升,也將繼續增強青島市的產業競爭力,這將使青島作為「品牌之都」和「製造名城」的發展步伐更加堅實有力。

持續發力,青島已率先探索出系統化的發展路徑。而這份「青島實踐」纔是「目標實現」的關鍵祕訣。

02

「上新」的龍頭

從無到有,從數字產業集羣到山東省先進製造業集羣,青島離着目標越來越近。在這一過程中,龍頭企業也給了城市產業發展充足的底氣。

在日前,青島正式公佈「10+1」創新型產業體系產業鏈主企業名單,創新奇智、極視角、海信網絡、中科曙光等6家企業憑藉創新力和影響力引領在前,它們的存在,不僅將鏈上的企業進行串聯,而且也作為城市的「頭部力量」證明着青島的產業實力。

以「AI+製造第一股」創新奇智為例,開發了行業領先的AInnoGC工業大模型,通過蒸餾DeepSeek-R1,在更廣泛的工業環境中實現部署應用;極視角在今年4月發佈的信息顯示,公司已聚集超40萬算法開發者,積累1500種大小模型算法,覆蓋100多個細分行業,算法SDK數量國內最多。

來自本土的海信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同樣「智力澎湃」,聚焦智能化應用場景,海信網絡打造出全場景視覺AI算法與大模型,為智能感知與推理決策提供多樣化AI能力,已成功應用到全球12個國家、188個城市。

不難看出這些鏈主都有着不俗的實力,有能力在全國的市場中參與比拼。更為可貴的是,這樣的引領型企業,正在青島這座城市中不斷「上新」。

在標貝科技、樂聚機器人等一批人工智能領軍企業落子青島的同時,青島本地的龍頭也在加速向AI技術靠攏,以新一輪的佈局改寫着城市產業的結構。

今年1月,海爾旗下的海爾智家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海爾兄弟機器人科技(青島)有限公司,在「無人家務」的願景下佈局具身智能賽道,通過家庭機器人+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行業生態。

進一步放大擁抱人工智能的決心,今年5月,海爾創投發起百億元具身智能機器人基金,重點投向整機設計與製造、基礎部組件及軟件、系統集成及應用等機器人產業領域的科技創新項目,幫助青島在人工智能發展的浪潮中,搶灘人形機器人賽道。

一批人工智能領域的「大塊頭」在城市落地生根,提供引領性的技術、快速落地的產品乃至資金上的支持,這股強勁的力量,就是青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基礎動力。

03

連點成線的集羣

一個個引領型企業的存在,就猶如一個個引擎,驅動城市人工智能產業加速向前。

而放大這份產業力量,青島還要承擔起「穿針引線」的責任,以龍頭為引領凝聚更多企業,打造產業集羣形成規模效應。

青島對於產業集羣的培育,首先體現在空間的佈局上。

園區,作為產業的物理載體,能夠通過合理劃分功能分區實現產業鏈企業空間集聚,構建便捷交通網絡加速要素流動,縮短協作距離。

青島在嶗山佈局了人工智能產業園,目前已聚集中科曙光、歌爾微電子、國創智能家電等重點企業280余家,產業園2024年實現營收220億元、同比增長30%。針對產業鏈發展所需求的環節,青島也以園區為抓手定向招引,落地浪潮大數據、中科星圖低空雲、樂聚智家機器人等補鏈強鏈項目超40個,已經取得一定的規模效應。

在提供產業鏈加速生長的物理環境之外,青島還向深一步在產業鏈上探索。

青島為人工智能企業搭建起供需對接平臺,引導大企業發佈融鏈固鏈需求,促進中小企業與鏈主企業深化供應鏈合作,通過拓寬交流渠道增強產業鏈的韌性,幫助企業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從而破解發展瓶頸。

今年6月,青島發佈《〈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政策評價報告》,《報告》顯示,自2019年起,青島連續舉辦六屆「百企百景」對接洽談會,發佈需求清單1200余項、促成合作300余項。常態化開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機會清單徵集和發佈工作,青啤、澳柯瑪等8家市屬企業開放應用場景24個,為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提供試驗場。未來,青島還將打造2~3個國家級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5個以上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