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金醫藥甘壇煥丨固生堂公司深度研究:中醫診療龍頭,AI+擴張+院內製劑驅動增長

2025-07-30 15:17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作者:甘壇煥

摘要

  中醫診療行業展現顯著需求韌性,行業受政策紅利與需求變遷雙重驅動。當前行業仍由公立機構主導,民營市場呈現高度分散格局,潛在整合空間可觀。

  公司商業模式由量價驅動實現收入增長,依託垂直整合的供應鏈體系構建利潤彈性。

  1) 客單價:擴充優質專家資源保障診金收入穩定性、高品質飲片憑藉生態價值與天然稀缺性支撐優質優價策略、會員結構優化推動整體客單價增長。

  2) 門診量:底層驅動來自稀缺醫生資源深度綁定,以吸引有關醫師的忠實患者羣體,提升自然流量。同時品牌口碑建設增強公司知名度,服務優化進一步提升患者粘性。

  3) 利潤端,彈性來自深度垂直整合的供應鏈體系,公司通過向上遊延伸掌控關鍵環節,不僅獲取傳統分銷鏈條中的利潤空間,更顯著弱化外部市場波動對經營穩定性的影響。

  AI增效+併購擴張+品類破壁,三大引擎支撐后續增長。

  1) AI賦能提質增效:依託國家政策支持,公司開發「國醫AI分身」與「AI健康助理」兩大產品。國醫AI分身通過復刻名醫辨證邏輯,突破號源限制放大稀缺醫生資源,據公司測算,滿號醫生產能每提升10%可創收近億元。AI健康助理優化全流程服務,據公司測算,患者年均就診次數每增加0.1次可帶來8千萬收入彈性。

  2) 併購擴張雙軌並進:國內通過高效併購實現規模化,門店網絡覆蓋20城78家;海外以新加坡寶中堂為支點,切入東南亞華人高認同度市場,佈局增量空間。

  3) 院內製劑打通增量:公司已經累計完成13個院內製劑備案,預計隨互聯網醫院體系對院內製劑推廣上的助力,院內製劑有望貢獻更多增量。中長期看,政策豁免機制賦予製劑轉型中藥新葯的潛力,有望擺脫院內使用限制,打開市場空間。

風險提示

  併購整合不及預期風險、集採風險、人才流失風險等。

+

目錄

一、行業:中醫診療行業受政策紅利與需求變遷的雙重驅動

  1.1:行業概覽:中醫診療行業整體供需較具備強韌性

1.2:政策:中醫藥鼓勵政策從戰略定位向全方位支持發展

  1.3:底層邏輯:從醫學補充向生活方式解決方案升級

1.4:競爭格局:我國中醫診療行業競爭格局較為分散,且公立醫院主導

二、公司:高增長背后是商業模式和核心競爭力的驗證

2.1商業模式:量價驅動實現收入增長

2.1.1客單價:持續性來自優質產品以及業務結構優化

2.1.2門診量:持續性來自豐富的醫師資源以及不斷提升的品牌知名度

2.2利潤彈性來自優異的成本管控能力

三、AI增效+併購擴張+品類破壁,三大引擎支撐后續增長

3.1 AI賦能,助力公司提質增效

  3.2 外延提速,國內併購效率提升,東南亞併購破冰

  3.3品類拓展,院內製劑有望借力互聯網醫院打通增量

風險提示

正文

一、行業:中醫診療行業受政策紅利與需求變遷的雙重驅動

  1.1:行業概覽:中醫診療行業整體供需較具備強韌性

  需求側,2014至2023年間全國中醫診療人次呈現持續增長態勢,整體診療人次從2014年的8.1億次穩步上升至2023年的13.1億次,2014-2023年CAGR為4%。十年間除2020年受外部環境影響,中醫診療人次短期有所承壓外,其余年份均保持穩健增長,行業需求具備較強韌性。

  近年來,國內中醫執業醫師數量穩步增長,2023年達86.8萬人,同時中醫佔比提升至7%,中醫師數量的增加更好的滿足了終端的需求。

  2013年《關於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系統構建了制度框架,2015年國務院《全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量化了非公立機構牀位和服務量目標,鼓勵社會辦醫政策的出臺推動民營中醫醫院發展,民營中醫醫院數量從2015年的932家增至2021年的2283家,佔比從28.53%升至49.31%。

1.2:政策:中醫藥鼓勵政策從戰略定位向全方位支持發展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鼓勵政策呈現持續深化的發展態勢。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頒佈首次從法律層面確立中醫藥地位,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將其上升爲國家戰略。2021年起政策進入密集落地期,重點推進"名醫堂工程"建設,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連鎖中醫機構,並出台醫保專項支持政策,包括將符合條件的中醫機構納入醫保定點、中藥飲片保持25%加成、中醫醫療服務暫不執行DRG付費等。2023年《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中醫藥海外認可度和接受度進一步提升,2024年政策着力推動中醫優質資源下沉基層,深化醫聯體改革,同時加強中藥質量監管和院內製劑發展,形成覆蓋服務體系、人才培養、醫保支付、產業創新的全方位政策支持體系。

  1.3:底層邏輯:從醫學補充向生活方式解決方案升級

  據中國衞生健康統計年鑑,過去20年我國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逐步增長,從2003年的123.3‰提升至2018年的342.9‰,慢性病已經成為威脅居民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

  區別於西醫優勢的治療環節,中醫更強調從健康人羣的養生開始,拓展至亞健康及症狀人羣的未病干預,到疾病人羣的治療與康復的全鏈條管理。例如,固生堂的前十大病種分佈以慢性疾病為主(如脾胃病、失眠、頸肩腰腿痛、月經不調、過敏性疾病等)。中醫可以憑藉其深厚的理論底藴和豐富的干預手段(如食療、導引、情志療法、節氣養生等),為患者提供超越單純藥物治療的、融合生活方式優化指導的綜合健康解決方案,拓展了中醫的應用邊界和服務價值。

1.4:競爭格局:我國中醫診療行業競爭格局較為分散,且公立醫院主導

  從結構上來看,公立中醫院憑藉歷史公信力,更易獲得患者首選,同時疊加其專家及醫療資源和政策支持,2019年公立中醫機構市佔率超70%。

  從競爭格局上看,行業整體競爭格局較為分散,2020年民營中醫市場中,排名前十的機構合計市佔率約11%,其中第一名固生堂佔比僅有2.9%,行業集中度提升空間顯著。

深究此前中醫診療市場如此分散的原因,我們認為主要影響因素有以下幾點:

  歷史與文化傳承的獨特性:中醫自古以家傳、師承為主,形成經方派、温病派、傷寒派等不同學術流派,診療方法和用藥習慣差異顯著。這種「分科不分明」的傳統模式天然傾向於個體化經營。

  地域性特徵:過去各地氣候、藥材資源和疾病譜系差異催生了「嶺南醫學」「海派中醫」等地域流派,形成本地化服務網絡,進一步加劇分散性。多數機構侷限於區域運營,僅固生堂等少數具備全國化擴張能力。

二、公司:高增長背后是商業模式和核心競爭力的驗證

2.1商業模式:量價驅動實現收入增長

  從微觀視角對公司商業模式進行拆解,我們認為公司收入可拆解為年度門診診療人次(量)×患者人均年消費金額(價),形成運營效率雙重驅動。

2.1.1客單價:持續性來自優質產品以及業務結構優化

  對中醫診療全流程進行細化拆解,公司單個患者收入主要來自診金、飲片費用、外治服務費以及其他。

  單個患者每次就診的消費主要取決於1) 不同醫師收取的診金的差異;2)客户的不同症狀採用不同的診斷及治療方案(包括用藥選擇)。

  診金定價邏輯:對於診金而言,中醫望聞問切需高度經驗積累,因此相較於青年醫生,通常經驗豐富的名醫,老中醫診金更高。同時,名醫工作室通常由名醫+自有醫生+治療醫生/護士組成,可以進一步提升名醫診療效率。因此,我們認為公司診金的持續性來自:(1)優質專家資源的不斷豐富;(2)通過優化診療流程提升專家效率,從而覆蓋更多患者。

  藥品定價邏輯:在藥品方面,中藥飲片價格差異主要源於藥材質量。優質藥材較普通藥材在生態價值、勞動力價值、天然價值等方面均呈現出顯著的價值增量,這些差異必然體現在最終價格形成過程中。具體表現為:

  質量成本:通過調研福建省某三甲醫療機構中藥飲片損耗情況(以蒼朮和白朮為例)發現,中藥飲片在儲存過程中的質量損耗相關成本較高,數量和金額均不容忽視。

  政策導向: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促進中藥飲片優質優價",加強中藥材質量控制。

  此外根據久謙中臺數據,以陳皮、茯苓為例,我們發現產品單價與銷售額排名無正相關,進一步證明在飲片市場以價換量邏輯並不成立。因此,在中藥飲片選擇上,一味追求低價可能導致質量參差不齊。相反,優質優價導向的高品質飲片既能體現其核心價值,也有助於保持飲片定價穩定性。

從公司整體客單價來看,未來有望持續提升,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驅動:

  會員收入佔比提升,優化收入結構:公司會員的平均消費金額普遍高於非會員,隨着會員收入佔比的提高,公司整體客單價有望進一步提升。以廣州院區為例:2024年該區域會員人數近12萬,同比增長超25%;伴隨會員規模擴大,會員收入同比增長近40%,佔院區總收入比重超過65%,已成為核心收入來源。

  會員體系增強患者粘性,提升復購率: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會員體系,提供掛號、治療、代煎等多環節優惠,有效提高患者粘性與回頭率。這種模式通過長期服務綁定客户,進一步鞏固增長基礎。

2.1.2門診量:持續性來自豐富的醫師資源以及不斷提升的品牌知名度

  從門診量上來看,截至2024年末固生堂門診量為541萬人次,2018-2024年公司門診量CAGR為25%。市佔率角度,參考中國衞生健康統計年鑑數據,公司門診量佔國內中醫診所總診療量佔比逐年提升(公司市佔率),截至2023年公司市佔率為1.89%。

  深究門診量驅動,我們認為底層驅動來自1)豐富的醫師資源提升患者流量;2)品牌口碑建設增強公司知名度;3)服務優化提升患者粘性。

  醫生資源方面:據《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相較於西醫,中醫診療強調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體現為「辨證論治」。「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採集的症狀、體徵等個體信息,通過分析、綜合,判斷為某種證候。「論治」,就是根據辨證結果確定相應治療方法。由於同一種疾病在不同人身上的原因和程度各異,爲了適應不同患者的需求,中醫強調個體化的治療方法,以達到最佳療效。因此更加依賴於中醫的經驗積累。

  因此具有豐富經驗的名醫及老中醫價值更加突出。公司與知名公共醫療機構及大學建立戰略合作,讓大量知名醫師在其醫療服務網絡以兼職/全職形式執業,可以吸引有關醫師的忠實患者羣體。

  長期來看,公司搭建名醫生態體系,實現稀缺名醫的深度綁定,構建優勢。

  從底層政策角度,近年來國家政策持續鼓勵名老中醫多點執業及社會辦醫機構參加醫聯體建設,加速了中醫人才的流通。廣東省醫師多點執業的政策是全國範圍內較為開放及先進的,以廣東省為例,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第一期試點期間,全省共3674人次辦理了醫師多點執業手續。2012年版的醫師多點執業試行管理辦法出臺后,全省共有8601名執業醫師辦理了醫師多點執業手續。新醫改以來,我省辦理醫師多點執業手續的醫師共12275人次,年均增長率為3.80%。政策層面的支持為公司對於中醫的捕獲奠定基礎。

  醫聯體及高校合作上,公司與醫聯體及公立醫院的合作,一方面公司可以為醫生提供職稱評定優勢和學術平臺,吸引中青年醫生全職加入,另一方面也為優質醫生多點執業打通渠道。打破資源壁壘,形成跨區域複製的底層能力。

  實行合夥人機制同時發佈股權激勵,綁定核心員工。2017年9月,公司推出「中醫合夥人」計劃與醫生建立股權綁定關係,公司採用醫生單店入股的形式,與中醫生一起開辦中醫館。商業模式上,「中醫合夥人」計劃以單店的形式讓醫生參股,固生堂佔70%股份,醫生佔30%股份,由固生堂負責運營管理,醫生負責出診,除去按勞分配的部分,合夥人享有醫館營業額按比例分紅,這種利益共享模式能有效激勵醫生提升業績。

  退出機制上,在不違反規定的情況下,無論醫館盈虧,醫生都可以保底退出,股權也可以隨時變現,降低了醫生的投資風險。同時,除去按勞分配的部分,合夥人享有醫館營業額按比例分紅。

  我們認為公司「中醫合夥人」機制將醫生和公司從僱傭關係轉變為利益共同體,極大提升名醫的歸屬感和穩定性,解決中醫行業核心資源(醫生)留存難題。

  此外,公司持續進行股權激勵,綁定核心員工,據公告,公司股權醫師收入貢獻比例穩定在35-38%之間,另一方面進行股權激勵也彰顯公司長期發展信心。

  整體成效上,公司「老中青」人才梯隊搭建完善。公司通過深度綁定更好的名醫、專家資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患者,進而帶動門診量的提升。

  國醫大師引流:「國醫大師」是目前我國中醫藥界的最高榮譽,自2009年起,每五年評選一次,每五年評一次,每屆評選30人,截至目最新一屆(2022年第四屆),共評選表彰了120名國醫大師。目前共計有八位國醫大師在固生堂出診,此外公司也邀請岐黃學者、全國名老中醫、省市級名老中醫等專家前往基層執業坐診,還成立逾百個名醫傳承工作室,建立"師帶徒"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優質中醫資源向基層輻射滲透。

  中青年醫生培養:在醫生體系傳承方面,公司一方面持續簽約自有醫生(大部分為來自畢業生或社區的年輕醫生),另一方面,公司也為年輕醫生搭建了完整的學習、晉升體系。

  品牌口碑建設方面,公司積極開展銷售及營銷活動,例如免費醫療協助、學術講座及其他客户教育活動,以提高公司在潛在客户間的品牌知名度及認可度。此外,公司鼓勵現有客户向熟人推薦其醫療健康解決方案及產品,並就成功推介發放贈券作為獎勵。多渠道客户獲取戰略讓公司以較低的客户獲取成本擴大客户羣。2021年公司引流成本約390萬,僅佔收入0.3%,95%以上獲客依託品牌和患者口碑介紹吸引。

  患者留存上,公司通過微信羣組及其他社交媒體渠道與現有客户保持緊密聯繫,以獲取患者的實時反饋及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

  此外公司同樣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醫體驗,進而增強患者粘性,提升回頭率。以固生堂上海萬嘉分院為例,醫館掛號收費平均耗時2分鍾,候藥平均耗時30分鍾,候診平均耗時30分鍾,低於公立醫院等候時間,就醫更加便捷。同時,上海萬嘉分院作為醫保定點單位,報銷比例比公立三甲醫院高5%-20%,更加地受惠於民。綜上,醫生資源+服務全方位優勢賦能,為公司長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2利潤彈性來自優異的成本管控能力

  中藥飲片產業鏈可以拆解為上游中藥材供應商、中游飲片生產及流通企業,下游包括醫療機構、醫藥行業商業企業、中藥材經銷商以及醫藥保健品生產企業等。中藥飲片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利潤率都較為有限,且質量與價格存在權衡。

  我們認為公司利潤彈性來自深度垂直整合的供應鏈體系,通過向上遊延伸掌控關鍵環節,不僅獲取傳統分銷鏈條中的利潤空間,更顯著弱化外部市場波動對經營穩定性的衝擊。

  公司在藥材主產區如四川建立種植基地,與農户直接合作,減少中間環節,進而獲取傳統分銷鏈條中的利潤空間。同時也可以確保無論從藥材的定點種植(GAP),藥品的標準化生產過程(GMP)再到藥品的供應規範(GSP),都嚴格在藥監局監督指導下進行,以保證藥品質優。

  面對外部價格擾動,公司通過戰略儲備與長期合同鎖定有效平抑成本波動,典型如2023年中藥材普漲行情中仍維持毛利率整體平穩,顯著弱化行業成本衝擊。

  在集採政策方面,中藥飲片自2023年試點至全國擴圍的進程中,規則設計始終兼顧產業穩定性與優質導向,整體影響相對有限。

  中藥飲片自23年開始經歷幾輪集採,趨勢上從早期試點向全國擴圍。從規則上,因飲片價格受自然氣候、市場供需影響大,未追求大幅降價,注重產業穩定性。從覆蓋機構角度,集採規則普遍覆蓋與區內公立醫療機構,同時鼓勵醫保定點社會辦醫療機構和醫保定點零售藥店自願參與。評分標準中企業生產管理能力、質量能力佔25分,價格僅佔15分,強調「優質優價」。

  在集採對公司影響上我們認為整體相對有限,主要系集採規則注重產業穩定,規則表述為「鼓勵醫保定點社會辦醫療機構和醫保定點零售藥店自願參與」,同時從價格角度,飲片作為農產品集採的原則是優質優價,因此整體受集採影響較小。

三、AI增效+併購擴張+品類破壁,三大引擎支撐后續增長

3.1 AI賦能,助力公司提質增效

  2024年7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於促進數字中醫藥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2024年11月國家衞生健康委研究制定了《衞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發佈為人工智能賦能中醫藥工業提供了必要遵循。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有助於全方位加快中醫藥活態傳承,促進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區別於西醫,中醫底層邏輯為經驗醫學。對於AI而言,AI更適用於知識密集類的行業,在中醫領域,AI通過學習名醫辨證邏輯,可標準化傳承經驗,因此我們認為中醫與AI天然適配。對於公司而言,公司在AI應用領域掌握醫療數據及醫生資源的核心優勢,高質量數據有望生成更高水平AI。

  公司研發的兩款AI產品「國醫AI分身」及「AI健康助理」,在6月7日正式上線。「國醫AI分身」以復刻國醫臨牀經驗為核心,可以輔助醫生完成問診、病情總結、辨證論治、智能處方推薦,不僅大幅提升複診效率、助力名醫經驗數字化傳承,更與「AI健康助理」等創新產品,共同構建起全鏈條智能服務體系。

  在AI賦能上,我們認為主要有幾個方面,1)供給優化;2)用户服務優化。

  供給優化上,AI大師分身可以放大稀缺醫生資源,拿已經上市的李浩醫生AI分身為例,醫生每日號源有限,AI分身上線后已面診患者可選擇在線複診,有效提升醫生供給。

  參考市場上已經推廣的模型,數字孿生機器人項目於2022年9月正式啟動,已應用於浙江省中醫院及其醫聯體單位。經統計,「胃痞專病」孿生機器人通過對3萬多例胃痞病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孿生機器人成熟度已超過90%,辨證相似度85%,用藥相似度73%。「面癱專病」孿生機器人對超過4000個面癱專病病歷的分析和挖掘,孿生機器人開方準確率在85%以上。研究發現,通過數字孿生機器人的使用和名中醫智能線上工作室的應用,名中醫傳承效率提升20%,各分院基層醫生的中醫診療能力平均提升20%以上。

  同樣,公司名醫AI助手疊加名醫工作室年輕醫生助力,可以實現名醫產能的大幅提升,根據公司測算,數百名滿號排隊醫生產能每提升10%,有望帶來近1億元收入彈性。

  用户服務優化上,AI可以應用在智能導診(AI導診、AI分診)、AI預問診(病情收集、預診斷)、診后管理(智能隨訪、AI客服)。此外AI也可以賦能會員體系,提升用户滿意度與粘性。據公司測算,患者平均就診次數相較於2024年的3.9次每增加0.1次,則有望帶來近8千萬收入彈性;會員平均就診次數相較於2024年的4.6次每增加0.1次,則有望帶來1.36億收入彈性。

  3.2 外延提速,國內併購效率提升,東南亞併購破冰

  國內拓展方面,截止2024年底,公司已擁有遍佈全國20城市,由78家門店組成的線下中醫服務網絡。2024年國內新增21家門店,其中自建4家(上海普陀分院、温州南方大廈分院、無錫上馬墩分院、蘇州吳江分院)、併購17家(寧波固元堂、杭州永春堂、上海尚善堂等)。

  就擴張計劃完成度而言,公司歷年擴張計劃完成度普遍較高;就併購對價而言,23年公司併購對價平均為1.33X PS,24年平均1.1X PS,預計隨併購對價持續下行,公司有望利用市場趨勢進行高效併購,進一步提升市場佔有率。

  海外拓展方面,2024年3月,公司與新加坡寶中堂中醫有限公司(Bao Zhong Tang TCM Pte. Ltd.)的股東訂立股權轉讓協議,收購其100%股權。公司將寶中堂作為海外擴張的試點,未來有望通過併購更多東南亞連鎖中醫機構,實現規模化併購。

  在新加坡,華人佔74%左右,因此對中醫的認同度很高,其他傳統與輔助療法通過行業協會進行自我管理,也未開設正式的教育機構,相對在其他東南亞國家,中醫在新加坡所面臨的來自其他傳統醫學的競爭相對較少。一直以來,新加坡中醫界與中國有着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隨着「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推動,中新兩國的中醫藥服務貿易大力發展。此外,在馬來西亞自2006年馬來西亞政府允許公立醫院開設傳統與輔助醫學部門后,鍼灸療法也備受患者偏愛。2014-2020年馬來西亞接受鍼灸療法的患者遠高於其他傳統治療。預計公司在海外的拓展有望更好滿足當地的中醫診療需求。

  3.3品類拓展,院內製劑有望借力互聯網醫院打通增量

  醫療機構製劑係指針對醫療機構臨牀實踐中的獨特需求,在外部市場無法滿足供應的情形下,經法定程序審批后精心配製並僅限內部使用的藥物品種。此類製劑生產批次雖小,但周期緊湊,確保了藥品的及時供應,有效縮短了患者等待時間。同時,作為院內服務的一環,極大地方便了患者獲取所需治療資源,提升了醫療服務的整體效率與滿意度。因此,醫療機構製劑不僅是臨牀用藥的重要補充,也是提升醫療服務質量、保障患者健康權益的關鍵環節。

  2022年公司院內製劑中心已通過驗收,獲得醫療製劑生產許可證。截至25年2月公司已經累計完成13個院內製劑備案,2024年院內製劑廣州區域銷售額達數百萬。從院內製劑的使用空間上,公司已經打通從製劑研發、生產到區域調劑、互聯網醫院院內使用的全鏈路,預計隨互聯網醫院體系對院內製劑推廣上的助力,院內製劑有望貢獻更多增量。

  中長期來看,院內製劑的研發多為名醫歷經多年臨牀驗證的經驗方。據《醫療機構製劑註冊管理辦法(試行)》及相關政策,院內製劑使用五年后在一定條件下有機會豁免部分臨牀試驗,未來有望研發為中藥新葯,擺脫院內製劑的使用限制,更好滿足臨牀和患者的需求。

風險提示

  併購整合不及預期風險:公司依賴「自建+併購」雙軌擴張,2024年新增23家機構(19家併購+4家自建),截至2024年公司商譽11.33億元。若標的業績不及預期,或會觸發商譽減值風險,同時若新店爬坡期拉長亦將拖累利潤率。

  集採風險:全國首次中藥飲片聯盟集採已落地,21個品種平均降價29.5%,最大降幅56.5%。儘管目前集採文件表述為「聯盟內省(區、市)公立醫療機構、軍隊醫療機構按要求參加;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零售藥店參加」。若未來集採進一步擴面,強制社會辦醫療機構參加,或集採品種進一步擴大,且公司未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或會對公司飲片利潤產生影響。

  人才流失風險:中醫專家資源稀缺性凸顯,公司雖合作超3萬名醫師,但若公立醫院或其他競爭對手加強人才爭奪,或推高公司醫師成本,進而出現人才流失風險。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