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亮出抗癌王牌,這家ADC龍頭有多能打?

2025-07-30 16:28

新葯研發,一場投入動輒十億美元、耗時十年的持久戰。在MNC巨頭環伺的戰場中,沒有頂級的研發引擎,國內藥企連入局的資格都沒有。

當雙抗、ADC成為創新葯內卷的賽道,真正的破局者靠什麼突出重圍?答案就藏在底層技術平臺的顛覆力上。被譽為「中國ADC龍頭」的科倫博泰,正憑藉以OptiDC™為核心的三大技術平臺快速突進,實現了臨牀與商業化的雙線突破。與默沙東的重磅合作,更為其管線價值和研發實力提供了國際背書。

科倫博泰如何將技術優勢高效轉化為臨牀價值?又如何構建兼具深度與廣度的研發管線?本文將深入解析這家「效率王者」的研發實力。

01

創新奠定研發根基

科倫博泰的研發能力,首先體現在創新性上。這一點從核心產品sac-TMT(蘆康沙妥珠單抗)中得到了印證。

Sac-TMT是基於科倫博泰集成ADC技術平臺OptiDC™開發的TROP2 ADC藥物,具有創新的ADC分子結構設計和科學的臨牀方案設計。相較於吉利德Trodelvy(戈沙妥珠單抗)、阿斯利康Dato-DXd(DS-1062,德達博妥單抗),sac-TMT在結構、機制和偶聯設計上實現了差異化創新,同時兼具靶向內吞、腫瘤微環境釋放、旁觀者效應三重作用機制,基於更平衡的結構設計,展示出更優的療效和安全性平衡。

憑藉設計優勢,sac-TMT不僅實現高效上市,在短短几年就接連拿下兩大適應症——三陰性乳腺癌(TNBC)和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為國產首個獲完全批准上市的 ADC藥物,還取得了比同類競品更優的臨牀數據。

根據非頭對頭數據,sac-TMT在經過多線治療的晚期TNBC患者中ORR達45.4%、中位PFS為6.7個月,中位OS顯示NR(未達到),而且在高TROP2表達患者中的趨勢更佳,優於Trodelvy(ASCENT研究顯示ORR為35.0%、中位PFS為5.6個月、中位OS為12.1個月)以及Dato-DXd(TROPION-PanTumor01研究顯示ORR為31.8%、中位PFS為4.4個月、中位OS為13.5個月)。

另外,sac-TMT針對EGFR突變NSCLC適應症也展現出同類最優潛力,已成為全球首個獲批用於肺癌的TROP2 ADC。根據OptiTROP-Lung03研究的積極結果,相比多西他賽,sac-TMT顯著提升BICR評估的ORR至45.1%,延長BICR評估的mPFS至6.9個月和INV評估的mPFS至7.9個月。而針對同一適應症,Dato-DXd在II期TROPION-Lung05研究和III期TROPION-Lung01研究中ORR為42.7%,mPFS為5.8個月;默沙東/第一三共HER3-DXd(HER3 ADC藥物)在II期HERTHENA-Lung01研究中ORR為29.8%,mPFS為5.5個月。

除了sac-TMT,科倫博泰研發的創新HER2 ADC博度曲妥珠單抗(A166)也一樣能打。A166採用新一代ADC技術,穩定linker偶聯抗體和毒素,降低毒素脱離率,以提升耐受性和安全性,從而提高藥效。目前,A166已有兩項上市申請在國內處於審評階段,其中包含一項為頭對頭挑戰羅氏T-DM1(恩美曲妥珠單抗)用於二線治療HER2陽性BC的Ⅲ期研究,與T-DM1相比,A166在主要終點PFS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和臨牀意義的改善。

上述兩款創新ADC藥物,憑藉獨特的設計優勢,彰顯了科倫博泰的研發能力。公司還依託OptiDC™技術平臺,佈局了多款頗具潛力的差異化ADC管線,包括已與默沙東達成BD合作的SKB571(雙抗ADC)和SKB535、採用新型技術開發的創新ADC藥物SKB518、SKB445、SKB500和SKB501等。

其中,SKB571是科倫博泰佈局的首款雙抗ADC藥物,有很大的市場潛力。這是因為,強生EGFR/c-MET雙抗埃萬妥單抗組合的銷售峰值預計可達50億美元,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而目前各家雙抗ADC的開發均處於臨牀早期階段,妥妥的藍海市場。

此外,科倫博泰還基於創新性優勢佈局了RDC。核藥領域的市場前景自不必説,諾華、羅氏、禮來、BMS等MNC巨頭紛紛重金押注,而當前國內RDC市場尚處於藍海階段,佈局的藥企較少,科倫博泰的首個核藥項目SKB107已進入臨牀階段,用於治療晚期實體瘤骨轉移,期待后續數據讀出。

02

快速兑現的臨牀管線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創新葯市場同樣如此。

科倫博泰的研發能力,不僅體現在研發創新性上,還體現在高效的臨牀轉化能力。

成立僅9年,科倫博泰已有多款產品實現商業化,包括兩款創新葯TROP2 ADC蘆康沙妥珠單抗(sac-TMT,佳泰萊®)、PD-L1單抗塔戈利單抗(A167,科泰萊®),以及一款國產生物藥西妥昔單抗N01注射液(A140,達泰萊®),同時還有眾多註冊性臨牀試驗正在加速推進中,未來幾年將迎來新適應症的上市爆發期。

Sac-TMT的研發進度處於全球前二,已獲批兩個適應症,還有2項NDA獲受理(2L EGFR突變NSCLC及HR+/HER2-乳腺癌)。要知道,sac-TMT從2023年12月啟動3L EGFR突變NSCLC的Ⅲ期研究到2025年3月獲批,僅用了15個月,管線兑現速度可謂驚人,更何況吉利德Trodelvy、阿斯利康Dato-DXd都曾在肺癌領域失利。

目前國內僅有恆瑞醫藥SHR-A1921、復旦張江FDA018等3款競品進入III期臨牀,sac-TMT的進度提前約2-3年。更關鍵的是,截至今年5月,默沙東已針對sac-TMT啟動了14項全球Ⅲ期研究,其全球推進速度已然領跑ADC賽道。

除了sac-TMT,塔戈利單抗和西妥昔單抗N01亦有不俗的臨牀表現。

塔戈利單抗是全球首個獲批用於鼻咽癌一線治療的PD-L1單抗,在鼻咽癌領域先發優勢明顯。目前國內已獲批上市的PD-L1單抗,適應症主要在肺癌、胃癌、肝癌等領域。

復發/轉移性鼻咽癌的一線治療方案以GP(吉西他濱+順鉑)為主,但臨牀治療獲益較為有限,中位PFS僅為7.0個月,中位OS僅為1-2年,而塔戈利單抗為患者提供了更優效且毒性可控的選擇。根據II期研究結果顯示,在132例患者中,ORR為26.5%,中位緩解持續時間達12.4個月,中位OS為16.2個月,且安全性良好(≥3級免疫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僅3.9%)。

不僅如此,塔戈利單抗用於治療晚期一線鼻咽癌的療效數據媲美已獲批的PD-1抑制劑,中位PFS和DOR、PFS和OS的HR值均優於恆瑞醫藥的卡瑞利珠單抗,能更大程度降低疾病進展和死亡風險。而且,基於優異的分子結構設計,塔戈利單抗在III期臨牀研究中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於卡瑞利珠單抗,安全性更佳,易於臨牀管理。

另一款產品西妥昔單抗N01,在今年2月獲批一線治療RAS野生型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是國內首個基於III期大樣本頭對頭研究獲批與原研相當的生物藥。根據III期臨牀結果顯示,西妥昔單抗N01和西妥昔單抗的ORR達到等效要求,DCR及DOR相當,而且PFS和OS均無顯著性差異。從市場競爭情況看,目前國內西妥昔單抗市場僅有3款藥物獲批上市(含原研藥),科倫博泰進度處於行業前列。

03

「后手棋」又見功力

真正優秀的創新葯企,不僅節奏要快,療效也要更優。科倫博泰的「后手棋」體現在兩大維度:對迫切臨牀需求的精準佈局,以及對行業發展趨勢的快速響應。

例如,爲了惠及更廣泛的適應症羣體,科倫博泰正在針對sac-TMT從后線向前線開展臨牀研究。目前,sac-TMT二線治療EGFR突變NSCLC患者的上市申請已獲NMPA受理,同時正在開展多項一線治療BC和NSCLC的III期試驗。

值得一提的是,默沙東/第一三共HER3-DXd也有開展前線治療,但HERTHENA-LUNG02研究結果顯示,其針對EGFR-TKI治療后但未經化療治療的EGFR突變NSCLC患者,ORR為35.2%,mPFS為5.8個月(HR為0.77),mOS數據尚不成熟,≥3級不良事件發生率為73%。然而,在關鍵臨牀OptiTROP-Lung03研究中,sac-TMT即便用於更后線治療,仍在ORR、mPFS的療效數據上表現更優,能降低更高的死亡風險,安全窗口更大。而針對TNBC適應症,sac-TMT也在進擊一線治療,根據在ASCO 2025中披露的數據,sac-TMT單藥一線治療a/m TNBC的抗腫瘤活性和安全性突出,對PD-L1表達陽性和陰性人羣均有療效,展現廣譜應用潛力。

除了單藥治療,科倫博泰也緊抓「IO+ADC」2.0時代趨勢,佈局了多項「IO+ADC」在研管線,包括sac-TMT聯合塔戈利單抗一線治療NSCLC、SKB315(Claudin18.2 ADC)聯合塔戈利單抗一線治療胃癌/胃食管結合部癌、PD-1抑制劑替雷利珠單抗聯合SKB518用於治療肺癌等。其中,塔戈利單抗聯合sac-TMT一線治療晚期NSCLC已獲得NMPA授予突破性療法認定,相比Dato-DXd和Trodelvy聯用PD-(L)1,以及現有PD-1/X雙抗聯合療法,其mPFS和ORR更優且安全性更好,有望成為標準治療「K藥±化療」的最佳迭代方案。

除了DC藥物,科倫博泰還前瞻性佈局了多款潛在重磅藥物,包括新型下一代選擇性RET抑制劑KL590586(A400/EP0031)、新型第二代小分子STING激動劑A296、治療中至重度哮喘的TSLP單抗SKB378、創新的FXI/FXIa單抗SKB336。其中,A400主要用於治療NCSLC、MTC及其他RET變異高患病率實體瘤,其國際化佈局值得關注,科倫博泰多次在ASCO大會上展示了該藥的相關數據。

實際上,科倫博泰之所以能擁有強勁的研發能力、前瞻性的研發佈局,以及快速的臨牀轉化能力,是因為背后有強勢的研發團隊做支撐。

截止2024年底,科倫博泰研發團隊規模約920人,佔員工總數約50%,覆蓋藥物發現、轉化醫學、工藝開發與臨牀研究全流程環節。其中核心管理層多來自輝瑞、默克、阿斯利康等跨國藥企,平均擁有20年以上行業經驗,充分體現了公司深厚的「國際基因」。

04

結語

中國創新葯企的「研發生存戰」已進入深水區。燒錢≠產出,規模≠優勢——真正的強者,是那些能用更「聰明」的方式,將技術優勢快速轉化為臨牀成果,並不斷打開想象空間的企業。

科倫博泰,正是這一邏輯的最佳體現。相信這家ADC賽道上的「效率王者」,將繼續依託其研發優勢持續實現臨牀突破,並逐漸成長為一家國際化Biopharma。

參考資料:

1.各家公司財報、公告、官微

2.《開啟EGFR-TKI耐藥肺癌治療新紀元,蘆康沙妥珠單抗領跑ADC賽道》,醫藥筆記,2025年05月23日

3.《燃爆ASCO!默沙東打出ADC「王炸」,來自中國》,2025年06月04日,E藥經理人

4.興業證券華泰證券、平安證券研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