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WAIC觀察|多家科技巨頭火拼AI應用 打破「技術孤島」加速商業落地

2025-07-28 22:50

7月26日至28日,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螞蟻集團、阿里雲、京東、百度、華為、騰訊以及科大訊飛等科技公司紛紛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這些技術正在深度賦能醫療、交通、金融等多個領域。與此同時,宇樹科技、星動紀元等人形機器人企業通過模擬家庭服務、災害救援等真實場景,讓「鋼鐵助手」走出實驗室,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從現場展出的產品來看,只需對手機說出健康疑問,AI健康管家就能提供專業建議;戴上智能眼鏡,一句簡單的語音指令即可完成支付;在通用具身智能平臺的協調下,機器人能夠自主協作完成電控櫃操作等複雜任務,大幅減少了高危人工操作……A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着人們的生活。

在欣喜於技術進步的同時,「人工智能教父」傑弗里・辛頓用「養虎」的比喻警示AI潛在風險。目前,AI技術發展面臨的挑戰依舊嚴峻:高昂的研發成本制約技術普惠,垂直領域數據孤島,使得模型難以獲取全面、多元的數據進行精進優化;部分AI功能與用户實際需求存在「温差」;更關鍵的是,終端設備、操作系統與應用服務間壁壘森嚴,生態割裂問題突出亟待破解。如何打破「技術孤島」,推動AI與終端產業深度融合,仍是橫亙在全球從業者面前的必答題。

大模型從拼參數走向拼應用

經過兩年"百模大戰"的參數競賽后,中國AI產業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阿里巴巴、螞蟻、騰訊等科技企業不再熱衷於展示模型規模的龐大,而是紛紛亮出以應用驅動AI生產力重塑的「成績單」。

醫療領域因AI技術而發生了變革。螞蟻集團旗下的AI健康管家「AQ」成為行業焦點,它不僅具備健康科普、報告解讀等上百項實用AI功能,還連接了全國超過5000家醫院和近百萬名醫生,搭建起醫患溝通橋樑。值得注意的是,AQ正發力「醫生AI分身」技術,這並非簡單的形象或聲音復刻,而是依託螞蟻自研的多模態醫療大模型,實現對醫生專業能力的深度數字化延伸。

在生產力工具方面,阿里雲開源的Qwen3-Coder編程大模型展現出驚人效率。現場演示顯示,新手程序員藉助該工具可完成資深開發者一周的工作量,5分鍾即可生成品牌官網;騰訊則展示了基於混元大模型的"AI全家桶",已滲透生活、辦公、出行等場景,日均調用量突破10億次;百度通過升級版的文心大模型4.5 Turbo,只需設定智能體的性格特點,並輸入要出售的商品的信息,就能自動調動大模型進行劇本寫作。

隨着AI大模型與空間計算技術的深度融合,AI眼鏡正加速叩開「鏡像世界」大門。在本屆WAIC期間,阿里推出首款自研AI眼鏡,支持高德導航、支付寶「看一下」支付、淘寶比價等場景;Rokid 、小米、雷鳥等也聯合支付寶展示了可支付的AI智能眼鏡,用户只需說出特定指令,經眼鏡識別后再確認支付,即可完成付款;中國移動AI眼鏡則融合AR、MR技術,實現導航與實時翻譯。

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大模型研發主力軍。WAIC公佈,全球3755個大模型中,中國貢獻1509個,佔比超40%。不過,業內普遍認為,大模型從「拼參數」走向「拼應用」,行業仍需思考如何降低推理成本,推動大規模落地應用,以及應用如何驅動技術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螞蟻集團CEO韓歆毅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而多技術融合創新將成為提升人工智能發展下限的關鍵。螞蟻在AI研發之外,正全面推進包括核身、安全、數據要素等底層技術研發,為未來人工智能大規模應用時代的到來提供支撐。

在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院長漆遠看來,未來的AI競爭,不再是算力或參數的簡單比拼,而是價值創造能力的激烈較量。在科研、金融、醫療等領域,技術必須完成從「能用」到「敢用」再到「好用」的三重跨越。這要求AI企業不僅要精通技術,更要深入瞭解行業語言、規則和痛點,以精準匹配行業需求,創造更大價值,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具身智能加速商業化場景落地

在2025WAIC上,具身智能等「硬核產品」大放異彩,成為今年大會的一大亮點。現場,60余款智能機器人同場競技、各顯神通。

在智元機器人展臺,人形機器人化身「搬運工」正在分揀快遞;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正在進行拳擊比賽,相比去年,其動作更靈敏、更絲滑;擎朗智能的雙足人形具身服務機器人,在小食店內正在熟練地製作爆米花和飲品。不僅如此,京東也帶來了多個場景的AI解決方案和附身智能「天團」,讓AI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深度應用。目前,火火兔、元蘿卜AI、雲深處、魔法原子等已接入附身智能JoyInside,進一步拓展了具身智能的應用範圍。

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集團探索研究院副院長何曉冬表示,未來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沿着兩大核心路徑演進。一方面,多模態感知能力的突破將成為關鍵發展方向。大模型不僅需要具備視覺理解能力,還將逐步拓展至嗅覺、觸覺等多維感知領域,構建更接近人類的全方位環境感知與認知體系。另一方面,具身智能的深化應用將推動AI從虛擬走向現實。通過機器人、機械臂、無人車等物理載體,通用人工智能將突破數字世界的邊界,真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

資本市場的熱情印證了這一趨勢。IT桔子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具身智能和機器人領域融資額突破230億元,超過2024年全年的總和。目前,包括騰訊、百度、美團、阿里和京東等科技公司紛紛加碼佈局,搶佔這一新興領域。

7月21日,京東一日投資了眾擎機器人、千尋智能和逐際動力三家俱身智能機器人公司,並在內部成立了具身智能專項部門;無獨有偶,螞蟻集團也不甘示弱,此前已投資了宇樹科技、鈦虎機器人、星海圖等人形機器人公司。

不過,這兩者在佈局上各不相同。京東佈局具身智能的目的是通過「投資+自研+渠道」三位一體模式,重點聚焦物流、零售等高價值場景,以提升供應鏈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螞蟻投資具身智能企業,主要聚焦醫療、教育、服務、家庭生活等多場景的應用,進一步搶佔本地生活服務。

螞蟻靈波科技CEO朱興坦言,具身智能技術下的人形機器人,在家庭、養老、醫療健康等密集交互型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然而,要真正融入現實場景,還需持續突破感知反饋、智能決策、精確操控、系統安全等關鍵技術瓶頸。這些能力的構建並非一蹴而就,需要依賴算法迭代、硬件創新與場景數據的協同進化。

數據瓶頸正成為制約具身智能發展的關鍵因素。與文本數據相比,機器人訓練所需的物理交互數據不僅採集成本高、難度大,且規模遠未達到理想水平。當前機器人數據集的數量級與圖文大模型動輒千億級的訓練數據相比存在數量級差距,這種數據鴻溝直接限制了機器人的學習深度和行為靈活性,影響了其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效果。

「隨着機器人向工業、物流、服務等多場景滲透,具身智能正逐步承擔起重複性、高風險、低技能崗位的工作。」騰訊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徐思彥指出,不過,當前行業面臨着居高不下的成本壓力、亟待提升的技術成熟度,以及真實場景交互數據的嚴重匱乏,只有突破這些瓶頸,實現規模化落地的企業,才能開啟可持續發展之路。

構建多元、專業智能體生態成新趨勢

隨着AI產業加速落地應用,未來新的產業颶風究竟會吹向何方?在2025WAIC上,一個全新的方向正在形成共識——多元、專業智能體生態的構建,將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下一個關鍵方向。

在騰訊展臺,智能座艙服務Agent搖身一變,成為出行服務的幫手,它能夠實時感知路況信息、精準決策行駛路線並靈活操控車輛;百度推出的數字人平臺NOVA則另闢蹊徑,在直播、客服、教育等場景大顯身手,目的是要成為「超越真人」的數字人助手;螞蟻數科則推出金融智能體平臺Agentar,宛如一位「懂規則,精業務」的金融知識專家,能夠精準分析市場動態,為用户提供個性化的投資建議。

在螞蟻數科CEO趙聞飆看來,面向企業端(To B)的智能體應用正進入爆發期,智能體將直接進入融入生產力環節,提升效率,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AI智能體在展現強大自主性、大幅提升生產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潛在的安全風險。由於智能體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動態生成的代碼質量存在不確定性,就像一顆隱藏的「定時炸彈」,一旦生成危險代碼,就可能對系統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導致系統崩潰、數據泄露等嚴重后果。

高通公司AI產品技術中國區負責人萬衞星指出,目前,像點餐類Agent應用,由於對整合協調能力要求相對較低,不涉及多領域執行的通用任務,且用户指令明確,Agent在這些場景中能夠較好地勝任工作。但在面對複雜問題時,智能體仍存在明顯差距,複雜問題往往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融合、多個環節的協同配合以及不確定性的靈活應對,這對智能體的感知、決策和行動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傑弗里·辛頓也表達了對AI安全問題的深刻擔憂。他呼籲全球主要國家應該攜手構建一個國際網絡,共同研究如何訓練AI,確保AI安於作為人類輔助的角色。辛頓形象地舉例稱,當前人類與AI的關係,恰似飼養一隻可愛的小虎崽,它長大后可能輕易超越人類。爲了生存,要麼擺脫它,要麼找到永久保護自身的方法。

在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看來,專業智能體生態的建設需要任務處理能力、安全防護機制和人機協作規範三個維度的同步突破。只有在創新發展與風險防控之間找到平衡,才能真正釋放智能體的商業價值,推動AI技術向更高階段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