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8 12:04
(來源:紫金財經001)
(本文系紫金財經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2025年,科技浪潮席捲AI眼鏡市場,年初就有十余家廠商推出AI眼鏡產品。有的廠商發佈會大張旗鼓,有的廠商低調預售,「百鏡大戰」漸次拉開序幕。而小米在智能眼鏡領域早有佈局,自然不會錯過這場競爭。
上月底,小米在其電動SUV YU7發佈的同時,發佈了首款AI眼鏡產品,採用高通AR1芯片與恆玄BES2700方案,定價1999元起。市場的反饋十分熱情,發佈前京東就開啟了售賣通道,在產品上市短短三天時間里,小米AI眼鏡在京東平臺顯示 「已售2萬+」,相比很多AI眼鏡企業發售一年銷量不過千余副,小米的市場影響力可見一斑。
無獨有偶,7月26日,阿里巴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展示了首款自研的夸克AI眼鏡,確認具備支付寶「看一下支付」功能,方便用户通過智能眼鏡完成掃碼支付,安全又便捷。
此外,Rokid 、小米、雷鳥等品牌也聯合支付寶展示了可支付的AI智能眼鏡。現場觀眾佩戴Rokid Glasses后面向支付寶收款碼,説一句「樂奇,支付10元」,眼鏡識別后用户再説一句「確認支付」,即可完成付款,全程不用掏手機。
業內人士認為,支付寶「看一下支付」正成為智能眼鏡的標配,不僅能給用户帶來眼鏡支付的新奇體驗,也有望重塑智能眼鏡新範式,助力可穿戴智能產業發展。
除了上述提到的廠商,今年二季度以來,華為、聯想、Google 與 XREAL 等企業也紛紛上新AI眼鏡,為這條賽道注入新活力,引發了業界的持續關注和探討。
有券商研報分析認為,AI眼鏡正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多廠商入局加速、產品矩陣豐富、價格帶多元,模型搭載及AI功能升級進度可期,未來隨着模型升級融合和用户功能需求擴充,AI眼鏡的多模態需求有望加速成長,逐漸成為多場景通用的AI全能助手。
經過多年厚積薄發,屬於AI眼鏡的時代似乎已經到來,越來越多企業入局AI眼鏡賽道。在筆記本、手機等科技終端多年停滯不前的今天,AI眼鏡更有想象空間。特別是AI大模型與增強現實技術的加持,AI眼鏡有望實現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一次飛躍性提升。
小米AI眼鏡有驚喜也有不足
首先,咱們拿上個月關注度最高的小米AI眼鏡來分析。在官方介紹里,小米AI眼鏡被冠以「面向下一個時代的個人智能設備」,它就像一個輕盈的智能貼身AI小樞紐,為用户開啟身邊智能生活的新開端。隨時隨地拍攝和錄像,以及語音喚醒「小愛同學」,成為這款AI眼鏡宣傳的突出亮點。
從功能與樣式來看,小米AI眼鏡集AI功能、音頻耳機模塊、攝像頭模塊於一身,對標AI眼鏡領域的現象級產品Meta Ray-ban。
爲了讓產品一炮打響,小米AI眼鏡發售時鋪貨極為充裕,產品上市當天,部分城市便能夠實現當日送達,這也為上萬的銷量打好了基礎。
初期火熱,隨后銷量就會慢慢變緩,這是所有AI眼鏡銷量變化的特點,小米也不例外。這一現象也清晰地表明,當下的AI眼鏡市場尚未成熟,大多數消費者仍處於觀望狀態,對這一新興產品持謹慎、保留的態度。
究其原因,還是小米AI眼鏡在功能上並未實現突破性進展,其功能與當下市場上的AI眼鏡極為相似,除了AI喚醒、第一人稱相機、沉浸式拍攝等功能外,缺乏屏幕顯示功能,其最大的亮點之一在於其輕盈的體態,僅重40g。
從目前近7億近視人羣這一龐大的規模來看,買一副AI眼鏡戴在頭上並沒有使用習慣上的門檻。同時,由於AI眼鏡所藴含的科技魅力與豐富多元的使用功能,即便以前沒有戴過眼鏡,也願意以獵奇科技產品的心態來試戴。
但目前AI眼鏡的換鏡服務和產品功能都不完善,以小米AI眼鏡為例,它需要到合作的眼鏡店更換近視鏡片,雖然它足夠輕巧靈便,但AI交互「鏡」端缺失,而且AI喚醒功能也略顯稚嫩,無法滿足消費者對智能體驗的準確、快捷等要求。
一款真正實用的AI眼鏡,首先要換鏡方便,還要配備足夠智能、成熟的AI功能。試想一下,當人們凝視着街角餐飲店的招牌時,鏡片上就浮現出網友推薦的評分,讓美食選擇不再迷茫;當穿過人潮湧動的道路時,AI眼鏡會及時提醒前方紅綠燈還有多久變紅,保障出行安全;在與客户交談時,鏡片會實時標註對方微表情對應的情緒關鍵詞,助力溝通更加順暢……
這些功能並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AI眼鏡實用價值的根基所在,也是消費者對未來AI眼鏡的美好憧憬與殷切期待。這種智能交互的獨特體驗,讓AI眼鏡不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視覺輔助工具,而是搖身一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夥伴。
除了上述內容,當下智能眼鏡還普遍存在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退貨率居高不下。綜合京東、抖音等電商平臺統計,小米AI眼鏡的退貨率或高達40%。當然這不是小米一家的問題,據行業人士透露,目前AI眼鏡的平均退貨率普遍在40%-50%,個別品牌甚至高達60%。
為何扎堆AI眼鏡?
Ray-Ban Meta所收穫的輝煌戰績,無需再贅述,它幾乎從一片荒蕪中啟程,引領着AI眼鏡這一品類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自2024年Q4以來,行業已密集涌現超過56款新品,涵蓋閃極、小米、華為、影目、雷鳥、Solos、INMO等多個品牌。據與非研究院調查,目前國內近70家廠商在研AI眼鏡。
這麼多企業競相湧入AI眼鏡領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產品價格,使消費者在價格維度上有了更多抉擇,但在創新層面卻乏善可陳,甚至部分產品在功能與外觀設計上與Ray-Ban Meta如出一轍,這一狀況也引發了行業的警覺與思考。
這兩年,AI大模型猶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亟需尋找端側載體來承接,AI眼鏡被業界認為是AI落地硬件領域的關鍵戰場。因此,AI眼鏡能否成功「破圈」,不僅與相關公司的戰略規劃和發展走向息息相關,更是關乎未來AI所帶來的人機交互新形態。
面對AI技術的洶涌浪潮,不少手機廠商積極謀劃佈局,在手機中嵌入AI助手,為語言大模型開發專屬應用等。但不可否認的是,智能手機正逐漸被大眾視為「舊時代」的科技產物,在人們心中,已很難與「前沿科技」劃上等號。
實際上,我們的生活早已離不開AI助手的悉心陪伴,從簡單的問路指引、信息檢索,到智能家居系統中藉助AI助手實現全屋設備的智能聯動。在工作中,AI可以幫助人們處理很多重複性事務,如數據錄入、報告生成等,AI助手已然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管家與祕書。
從使用習慣和實際便利性來看,手機並非AI助手的最佳承載平臺,在目前尚無更合適之選的情況下,手機是AI助手的主要入口,使用者必須接受打開手機、解鎖屏保、找出APP、輸入指令等一系列繁瑣流程,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AI產品最佳狀態。
隨着AI眼鏡的興起,人們發現,它有望讓人們放下手機,真正毫無負擔地擁抱AI。因為人們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視覺和聽覺,輸出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語言,而AI眼鏡,天然與這些信息交互的源頭緊密相連。
更為關鍵的是,很多人羣對眼鏡有着剛性需求,只不過在沒有智能眼鏡的時候,傳統眼鏡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這個情況恰似十幾年前,在智能手機問世之前,功能手機也能夠滿足人們接打電話的基本需求。
需求是創造出來的,隨着智能眼鏡的功能越來越多,使用越來越便利,有望獲得越來越多用户的關注和購買。
智能可穿戴之爭
可穿戴設備一直是資本競逐的熱門賽道,引得無數創業企業扎堆入局。隨着AI技術與硬件載體的深度交融,可穿戴設備朝着更加智能化一路邁進,為承載AI應用提供硬件載體。
回顧智能可穿戴設備與AI融合歷程,最早嶄露頭角的並非AI眼鏡,而是智能手錶。智能手錶猶如健康哨兵,時刻監測着人體健康狀況,提供運動時的各項人體體徵變化。智能手錶的AI助手憑藉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能夠深入剖析用户運動習慣、飲食偏好和健康目標,靈活動態地調整健身計劃,為用户定製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讓健康之路更加科學高效。
讓人遺憾的是,因為智能手錶的天然劣勢,未能成為顛覆性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原因如下:腕部佩戴雖能緊密貼合人體實現健康監測,但智能手錶錶盤面積較小,使得很多功能受限;而有限的電池容量也難以滿足人們長時間高強度的使用需求;小巧機身迫使電路設計狹窄,阻礙數據交互和功能通行。
綜上所述,智能手錶受限太多,很難承載AI應用的更多功能,也就難以實現AI體驗的更大突破。
智能手錶的諸多缺點,在AI眼鏡上均可輕松攻克,這也是AI眼鏡在產品形態並未盡善盡美的早期,便會在科技圈引發狂熱追捧的原因。AI眼鏡與未來科技入口的設想高度契合,是典型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它藉助強大AI功能,無需用户多余動作,輕輕一句話或一個眼神,AI眼鏡便能迅速理解意圖、喚醒功能並響應指令,這種無縫交互體驗,讓用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科技魅力。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大模型與增強現實(AR)技術深度融合,推動顯示終端朝着輕量化、可穿戴、智能化方向加速邁進。此外,AI眼鏡能夠精準導航,實時翻譯,讓眼見、耳聽、口述等內容在同一時空下與AI交融,這種智能可穿戴體驗,為用户打開通往未來科技世界的大門。
平安證券認為,當前AI發展重心正逐步由算力基礎設施向終端側過渡,AI眼鏡作為集成視覺、聽覺、語音等人體重要感知交互的端側硬件,有望成為AI技術應用落地的最佳載體之一。AI眼鏡市場將進入到新品密集發佈期,未來銷量可期,相關產業鏈將同步受益。
后記
2025年開始,端側AI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爆發期,業界普遍將這一年視為「端側AI元年」。從AI眼鏡,到日常必備的AI手機、AIPC,乃至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等,吸引了越來越多廠商和用户關注。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超6900萬名消費者購買手機等數碼產品超7400萬件。AI手機、AI電腦、AI眼鏡正在成為年輕人的潮流三件套。在不少門店,AI眼鏡「貨到即售」,供不應求。
不過從當下技術演進的發展階段看,AI眼鏡還有更多可能性待開發,廠商們非常希望自家產品在產品功能的豐富程度,以及與用户使用習慣的契合度方面脫穎而出。
不得不説,在這場AI眼鏡的角逐中,功能和應用生態纔是左右勝負、決定成敗的核心要素。AI眼鏡作為下一代人機交互的「感官中樞」,將會催生個人數據量的急劇爆發,有望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后最重要的個人移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