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看科技「尖兵」亮絕活

2025-07-28 09:18

來源:安徽日報

無人機裝上了AI「大腦」,實現精準定位,讓「黑飛」無處遁形;火電廠裝上了「充電寶」,儲能釋能輕松自如,化解調與供的運營矛盾;手握知識產權「金鑰匙」,實現精密儀器國產化,讓尖端設備惠及科研一線;新鮮採摘的草莓瞬間凍干,鎖住九成以上的鮮度,國內外消費者共享來自淮北的一口「鮮」……當越來越多的科創成果轉化成提質增效的「利器」,一批科技「尖兵」選手正在施展絕技,破解產業發展瓶頸。

「尖兵」的出現,需要量的積累。眼下,一大批科技型企業撐起了「創新雨林」。在中新蘇滁高新區153家規上企業里,113家是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七成。資源、產業在此匯聚,形成強大的聚能效應。在淮北相山經開區,國內首個功能食品中試基地已孵化出12項專利技術,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着力做優做精功能食品產業,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領跑者。

「尖兵」的出現,需要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作支撐。滁州首家民營非營利性人工智能研究院開始運轉,當地科技型企業如獲至寶,在一方創新天地里,尋求高校、平臺、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以期實現企業的技術性變革和知識產權方面的提質擴容。銅陵一家企業運用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在精密儀器領域實現設備國產化,其背后是當地政府獎補、資金扶持的多重加持,為企業步入產業藍海「保駕護航」。

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圖紙躍入生活圈,企業科創能力的提升,不僅讓產業「筋骨」更加強健,更讓高質量發展的成果觸手可及。且看科技「尖兵」如何實現創新轉化。

  「AI+工業」 競逐新賽道

蘇滁國際商務中心全景。通訊員 崔彪 攝 蘇滁國際商務中心全景。通訊員 崔彪 攝

近日,在中新蘇滁高新區上空,一架搭載AI大模型的無人機瞬間鎖定闖入禁飛區的「黑飛」設備……這不是科幻片段,而是人工智能應用新場景。新場景的打造,就來自園區里一家科技型公司的探索。

位於中新蘇滁高新區的明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里,工程師們正專注調試最新無人機系統。這套搭載AI大模型的「空中哨兵」,凝結着多家企業與高校的科技智慧,即將邁向量產。

去年10月,明晟牽頭成立我省首個民辦非營利性科研機構——明晟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引入滁州首隻民營人工智能專項種子基金,同步搭建眾創空間,與百度、湖北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院揭牌以來,已啟動多個「AI+工業」項目,覆蓋食品、光伏、半導體、汽車等關鍵領域。

「園區給的不只是場地,更是讓技術從實驗室跳向市場的‘轉換器’。」明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家明的一句話,揭開了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內在原因。

在人工智能的競速賽中,滁州並非「種子選手」。隨着首個民辦非營利性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的落地,滁州這座製造之城,正在搶佔人工智能新賽道。中新蘇滁高新區作為關鍵「操盤手」,不僅瞄準人工智能產業開展招商,通過「天使基金」鎖定明晟團隊的垂直行業大模型技術,還以高標準廠房及配套設施為依託,搭建起人工智能產業孵化器,形成「研發—孵化—產業化」的完整閉環。同時推動算力中心、數據標註基地落地,構建起技術轉化加速機制,大幅降低了初創企業的研發門檻。

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強調民辦和非營利性。「民辦」讓它貼着市場脈搏跳動,企業需要什麼技術,研究院就主攻什麼方向;「非營利」則讓它掙脱短期商業回報的束縛,敢往產業共性技術的深海里鑽,敢碰未知前沿的「無人區」。難能可貴的是,研究院熔鑄出一片產學研融合的「熱帶雨林」。這里沒有圍牆,技術、資本、人才像雨林里的水流與空氣,自由滲透:企業帶着難題來,高校揣着理論來,科研機構握着專利來,在共研、共享、共育中,讓學術種子在產業土壤里長出果實。

經過大半年的發展,明晟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已從「襁褓嬰兒」長成「生力軍」。以「算力、算法、數據」為骨架,推動AI從概念落地成實景,在多個領域打開突破口。

研究院率先孵化的「天巡·空中警察」,以「偵測—決策—反制」一體化系統,不僅守護着滁州的低空安全,其衍生技術已向智慧農業監測、電力巡檢等方面延伸。

在政務方面,「語政」智慧招商平臺用10萬組數據織就知識圖譜,讓招商從「人海戰術」變「精準狙擊」,項目落地效率大幅躍升;在教育領域,「智創雲工坊」走進30余所高校,讓學生的創新想法借AI加速落地;在工業車間里,柔性連接系統打破數據孤島,讓數字化部署像搭積木般簡單;在醫療領域,與聯影共建的多模態大模型中心,正朝着「2030年長三角智慧醫療新範式」奔跑。

研究院聯合中新蘇滁高新區打造的人工智能產業孵化器,請來高校教授、學科帶頭人、技術高管和細分賽道創業者等40余人組成「大咖導師團」,構建「學術+實戰+資本」的多維賦能網。再加上「嘉晟種子基金」的「孵化+投資」雙輪驅動,已吸引一批智能行業企業入駐。

「頂尖資源在園區匯聚,企業全周期獲得孵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園區153家規上企業里,113家是高新技術企業,這個佔比就是創新驅動最硬的底氣。」中新蘇滁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張瑞告訴記者。(記者 李邦軍)

裝上「充電寶」 調控更自如

宿州電廠熔鹽儲熱項目建設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宿州電廠熔鹽儲熱項目建設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7月中旬,國家能源集團安徽公司宿州電廠「火電+熔鹽」儲能項目的關鍵環節——13000噸三元熔鹽化鹽服務完成交付,標誌着這一項目取得重大進展。

隨着國家「雙碳」戰略的推進,新能源大規模併網,傳統火電廠面臨調峰與供熱之間的矛盾。為解決這一難題,宿州電廠於2022年啟動「火電+熔鹽」儲能項目,採用390℃高温和190℃低温兩個熔鹽儲罐進行儲熱,儲熱主要成分為三元熔鹽,設計儲熱容量為1000兆瓦時。

「熔鹽儲熱是一種新型儲能方式,具有轉化效率高、能量密度大、運營成本低等優勢。」宿州電廠相關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其相當於為火電廠加裝一個巨型電網「充電寶」——在電網負荷低谷期,可高效儲存火電機組富余蒸汽熱能;待用電高峰時段,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能量精準釋放,從而化解傳統火電廠調峰與供熱矛盾。

宿州電廠「火電+熔鹽」儲能項目的順利推進,正是該市在發展低碳能源這一未來產業方面的重大突破。

宿州市科學技術局近日出台《以科技創新推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將依託該市資源和產業優勢,重點佈局通用智能、空天信息、低碳能源、生命健康和先進材料五大未來產業方向。為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未來產業發展,該局提出了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創新培育平臺、引育科技創新人才等六項重點任務,明確部署實施12項行動。

宿州市將圍繞未來產業推出一批應用場景,對入選市級重大應用場景典型案例的,每項給予20萬元獎勵,每年評選不超過10項。同時加大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引進力度,對獲批市級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按程序分類給予300萬元、200萬元、100萬元股權支持。支持省內外高校、院所在宿建立研究院,支持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產業化,按技術合同成交併實際支付額的10%給予補助,單項成果補助金額最高50萬元。

預計到2030年,宿州市將初步形成技術水平持續躍升、產業特色更加凸顯、規模效應顯著增強、資源保障科學有力的未來產業生態體系,為建設面向科技前沿的現代化新宿州提供重要支撐。(記者 張玉芳)

水果進「冰櫃」 鎖住一口鮮

貝寶食品智能化生產車間內,工人們在加工黃桃罐頭。通訊員 李寶 攝 貝寶食品智能化生產車間內,工人們在加工黃桃罐頭。通訊員 李寶 攝

7月24日,位於淮北相山經濟開發區的安徽貝寶食品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車間內,百余名工人正熟練地對預煮后的黃桃進行分揀。經過灌裝等工序,一顆顆色澤鮮亮的黃桃化身為晶瑩剔透的黃桃罐頭,順着流水線進入打包、裝箱環節。

「這些黃桃罐頭將通過集裝箱出口至美國、日本、泰國等國家。」貝寶食品副總經理王博告訴記者,公司瞄準市場需求,強化科技創新,生產的果蔬類罐頭暢銷33個國家和地區,上半年實現產值6548萬元,同比增長24%。

科技創新不僅驅動着食品安全管控,更推動着產業價值提升。貝寶食品與江南大學共建實驗室,研發出減鹽30%的蘑菇罐頭、零添加的草莓果脯等新產品,海外訂單大幅增加。

「通過航天凍干技術,我們將草莓的營養成分鎖住97%,打造的智能FD凍干生產線使速凍黃桃等產品附加值提升了4倍。」王博説。

「早餐食品保質期短,銷售半徑只有100公里,這成為制約公司發展的短板。」淮北徽香昱原早餐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雲傑説,公司通過科技創新,掌握了-40℃深冷速凍技術,去年投資8000萬元建成預製調理速凍食品加工中心,既豐富了產品種類,又讓產品遠銷北京、上海、重慶等地。

相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黃東旭介紹,在推動傳統食品企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園區招引培育了吉源食品、德蘭和創、盛美諾生物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着力做優做精功能食品產業。

「通過扶持引導這些企業走專精特新、精益製造之路,部分企業已發展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領跑者。」黃東旭告訴記者,在相山經開區,國內首個功能食品中試基地已孵化出12項專利技術,吉源食品與合肥工業大學聯合攻關的小分子酶解牛奶香精項目,突破國外技術壟斷;盛美諾生物從玉米芯中提取木糖醇技術,讓每噸產品增效8000元。今年上半年,相山經開區綠色食品產業實現產值11.2億元,同比增長18.1%。(記者 吳永生 通訊員 鄒晨光)

手握「金鑰匙」 敢啃硬骨頭

在安徽澤攸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技術人員正在對掃描電子顯微鏡產品進行總裝調試。通訊員 儲著傳 攝 在安徽澤攸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技術人員正在對掃描電子顯微鏡產品進行總裝調試。通訊員 儲著傳 攝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銅陵市的安徽澤攸科技有限公司,在其生產車間看到的是一派忙碌場景。該公司總經理張小龍告訴記者,公司是手握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金鑰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注於精密儀器的研發、生產與銷售。

「去年,我們推出首款國產化的發射臺式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電子束光刻機。」張小龍介紹,新產品不僅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更以其僅是傳統設備五分之一體積、三分之一成本的優勢,讓尖端科研設備真正「飛入」尋常實驗室。

為何能在較短時間內結出科技創新碩果?張小龍告訴記者,公司專注於掃描電鏡、原位測量系統、臺階儀、探針台、電子束光刻機等精密設備的研究,堅持走創新引領、自主可控的技術發展路線。

「從場發射電子槍到超高集成度電子光學系統,從納米精度光柵尺到納牛力傳感器,從超高真空零部件到儀器整機,我們堅持全線技術自研。」張小龍表示,近年來銅陵市推進實施「高企倍增計劃」,幫助企業享受了「高企」獎補資金、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紅利,讓企業堅定信心將每年營收的45%投入研發,心無旁騖地專注於技術攻堅,最終啃下了硬骨頭。

「‘高企倍增計劃’,實際上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政府的牽引推動我們這些科技幼苗成長壯大。」張小龍表示。

近年來,銅陵市聚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高企倍增計劃」為施工圖,創新「科升高」「規進高」「招引高」三條路徑,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應評盡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達標盡報」。同時,常態化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助企培訓活動,科技服務實現「零距離」。該市還創新推出「科技貸」「創新積分貸」「科税貸」等金融產品,為150余家企業紓困解難。

「我們將持續開展突出企業創新主體行動,構建完善‘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助力企業總體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銅陵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陳暉告訴記者。(記者 劉洋 通訊員 朱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