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精準醫療+AI管家重構醫療範式!恆生醫療ETF(513060)估值僅歷史15%分位,政策松綁催生戴維斯雙擊

2025-07-28 09:49

港股開盤,恆生指數高開0.28%,恆生科技指數高開0.37%。恆瑞醫藥高開超10%。

肝炎概念板塊短線拉昇,科華生物漲停,仟源醫藥、亨迪藥業、達安基因、亞太藥業、康芝藥業等紛紛走高。

ETF方面,恆生醫療ETF(513060)早盤高開,盤中成交額超5000萬,截至發稿,盤中上漲1.07%。成分股中超半數上漲,微創醫療漲超11%;鉅子生物、中國生物製藥漲超3%;綠葉製藥、平安好醫生、海吉亞醫療、再鼎醫藥、藥明康德、先聲藥業等個股跟漲,漲幅均超2%。

消息面上,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集中呈現了中國AI醫療技術從底層技術到臨牀應用的系統性突破,標誌着行業進入「技術爆發與規範並行」的新階段。核心進展體現在三大方向:

1.精準診療突破:臨牀剛需場景深度賦能

在精準診斷領域,瑞金醫院與華為聯合研發的RuiPath病理大模型成為焦點。該模型覆蓋中國每年90%高發癌種的病理診斷需求,其亞專科知識問答深度達到專家水平,並已實現開源共享,推動全球多中心協作。在外科手術領域,遠程機器人技術實現跨越地理限制的重大突破。國產手術系統通過多模態傳感融合將操作延迟壓縮至8毫秒內,成功支持1.3萬公里外的肝癌切除手術,較國際產品穩定性提升30%。微創手術併發症率降低62%,患者住院周期縮短40%,凸顯技術臨牀價值。而在藥物研發領域,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發佈的全球首個AI納米藥物設計平臺NanoSafari,整合2萬余篇高被引文獻,通過分組迭代驗證法將信息提取準確率提升至90.5%,為納米藥物設計構建開放生態。(數據來源:《專利分析、智慧醫療、納米醫學……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多項成果亮相》,2025年7月27日)

2.健康管理革新:規模化應用重塑醫療生態

AI健康管家成為連接醫患的核心樞紐。螞蟻集團的AI健康管家AQ直連全國5000家醫院、269個專科醫生智能體,用户超1億。其「醫生AI分身」技術已復刻多名專家診療路徑,如杭州七院睡眠專科智能體服務400萬失眠患者。同時,京東健康上線超500個專家醫生智能體,構建「AI醫生+專業角色智能體+專家分身」服務矩陣,計劃年底完成「AI千醫計劃」。慢病管理實現全流程智能化。華法林智能抗凝管理系統採用「患者端小程序+醫生端平臺+雲端AI」架構,實現INR指標監測、服藥提醒到風險預警的閉環管理,在心血管專科機構成功落地。TAVI心臟手術分析系統則通過海量病例匹配,輔助醫生制定手術方案。跨境醫療協作也取得突破,廣西醫科大一附院「臻善AI數字醫生」支持多語種醫療諮詢,其跨境平臺打通中國-東盟遠程會診與轉診通道。數據來源:(成都商報,《螞蟻集團亮相WAIC,AI健康管家AQ獲雙項大獎》2025年7月26日)

3.治理框架升級:技術融合與全球協作並進

多模態技術融合加速診療模式升級。RuiPath等平臺正推動病理圖像、基因數據與臨牀信息的綜合分析,實現從單科室向全流程診療躍遷。手術機器人向「6G+具身智能」演進,預計2026年6G商用將突破2萬公里遠程操作極限,自決策第四代系統有望2030年佔據68%市場。全球治理框架同步完善。ITU「AI向善」峰會推動跨國標準共建,中國已形成28項AI治理政策,構建「法規+標準+監管」三位一體體系。螞蟻集團開源多智能體協同框架AWorld,為醫療AI提供安全協作基礎。(數據來源:中國報告大廳,《手術機器人遠程醫療:2025年市場趨勢與技術創新分析》,2025年7月26日)

從病理切片到納米藥物,從手術室到家庭慢病管理,中國AI醫療正以「技術-場景-治理」三角架構重塑全球醫療範式。當廣西的AI醫生用馬來語解答患者疑問,當上海的納米平臺匯聚全球研究者智慧,技術普惠的終極圖景已然啟幕——這不僅是一場科學革命,更是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的新奠基。

4.恆生醫療ETF核心價值:三重拐點下的戰略配置機遇

恆生醫療ETF(513060)憑藉「估值修復+政策松綁+技術爆發」的疊加機遇,成為佈局港股醫療板塊的高效工具。前十大權重股集中度達57.04%,精準覆蓋創新葯、器械及AI醫療全產業鏈。政策端,醫保集採規則優化(取消「唯最低價中標」)穩定仿製藥利潤,疊加2025下半年創新葯臨牀數據密集發佈(如信達生物Claudin 18.2 ADC III期),驅動成分股價值重估;技術端,AI醫療商業化提速(京東健康、阿里健康)與CXO高景氣訂單(GLP-1多肽、ADC)形成增長雙引擎。

配置策略:雙路徑捕捉行業紅利

投資者可通過場內交易(513060)與場外定投(A類014424/C類014425)協同佈局:前者利用T+0機制捕捉政策與技術突破的波段機會;后者降低擇時風險,適配無港股賬户投資者。

風險提示:基金不同於銀行儲蓄和債券等固定收益預期的金融工具,不同類型的基金風險收益情況不同,投資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資所產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擔基金投資所帶來的損失。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投資者應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情況,結合自身投資目的、期限、投資經驗及風險承受能力謹慎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不應採信不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銷售行為及違規宣傳推介材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