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宇樹科技衝刺IPO:百億估值背后的商業化懸崖

2025-07-28 08:28

狂熱的資本快速地掠過每一個新興行業,從新能源汽車、AR眼鏡跨越到AI,如今它們相中的是機器人板塊。人形機器人賽道迎來資本市場的標誌性事件,2025年7月18日,證監會官網披露宇樹科技IPO輔導備案,輔導機構為中信證券。

這家在蛇年春晚走紅的企業在資本市場頗具傳奇色彩,僅在春晚一個月后,其估值便走出陡峭的上揚曲線,C輪估值從80億炒到120億。

這背后是,是資本對宇樹科技技術的狂熱追捧。公開消息顯示,宇樹科技四足機器人全球市佔率60%—70%,售價僅為波士頓動力同類產品的1/5;人形機器人G1實現9.9萬元量產定價,成本控制能力碾壓特斯拉Optimus……

以上種種拉昇了資本市場對其的期待值,當前的氛圍頗有一種宇樹科技衝擊「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狂熱氣勢。

上市潮起:資本盛宴下的估值悖論

宇樹科技衝擊IPO的消息與上半年20家企業爭相遞表港交所的浪潮共振,形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上市盛宴」。

公開消息顯示,年內已有超12家企業衝刺港股,涵蓋工業移動機器人(斯坦德)、服務機器人(雲跡科技)、核心零部件(兆威機電)等細分領域,其中6家僅在6月便密集遞表。和虞書科技不同的是,這場上市狂歡的背后,是港交所18C章新規為未盈利企業開闢「綠色通道」。這讓港股上市成爲了虧損人形機器人企業的救命稻草。

業內人士指出,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資本狂歡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頗有些相似。一方面,上市融資成爲了企業的生存手段,不管是特斯拉還是蔚來汽車,都因為融資而順利跨過生死門檻。而另一方面,政策的實施增強了資本的信心。公開消息顯示,工信部將人形機器人定位為「顛覆性產品」,2030年中國市場規模預計突破萬億元。2025年1-7月,國內具身智能領域投融資達141起,超2024年全年。

技術敍事疊加政策指引,宇樹科技的估值也隨之水漲船高。6月份,騰訊、阿里系、吉利、中國移動等巨頭罕見聯手,共同領投宇樹科技C輪融資,讓這家低調的科技公司估值一舉突破100億大關。

然而,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不少人形機器人企業存在估值倒掛的情況。宇樹科技2024年營收10億元,淨利潤7000萬元,對應市盈率高達171倍,遠超科創板硬科技企業平均65倍的估值水平。而另一家已經港股上市的人形機器人優必選同樣如此,在港股上市時,優必選2022年虧損9.87億元,估值卻達300億港元。

商業化困局

業內人士認為,人形機器人企業估值倒掛的本質,是資本對「技術敍事」的過度透支。

儘管技術看似酷炫,充滿了未來感,但人形機器人距離真正走向市場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業內人士指出,人形機器人目前聚焦在新店開業遊街神器、廣告引流、商城暖場策劃、公司年會、科技展覽、商業活動、汽車展覽引流等B端場景,且有些場景並不具備可持續性,而人形機器人本身在C端場景的功能性不足。

其中,宇樹主力產品G1機器人售價9.9萬元,京東銷量僅93台且多為展示用途。其四足機器狗雖全球銷量第一,但主要應用於電力巡檢、科研教學等有限場景,與顛覆勞動力市場的願景相距甚遠。

當前人形機器人的主要價值仍限於科技展示和教育場景,其技術成熟度遠未達到工業級可靠性要求,未來1-3年內不具備大規模應用的條件,商業化前景堪憂。

在商業化前景不明的預期下,資本狂熱卻並不盲目。2025年4月左右,宇樹就籌劃新一輪融資,估值近70億元,但遭到老股東反對,認為估值太低。儘管在C輪融資后,宇樹科技的估值從70億飆升到120億,但新進的股東卻要面臨36個月的鎖定期。如果宇樹科技上市之后,因為業績不及預期而破發,那麼股東的投資就很有可能面臨虧損。宇樹科技在IPO之后需要更好的業績來應對新股東的壓力。

不過,這背后困難重重。當前人形機器人普遍面臨造血困難的問題。公開消息顯示,同樣佈局人形機器人的達闥機器人,在2025年初曝出資金鍊斷裂的消息。這家曾被譽為行業「獨角獸」的公司,由於資金流動性問題而陷入停擺,引發了整個行業對人形機器人賽道高成本、高風險的深刻反思。

而優必選雖然未面臨如此嚴重的財務危機,但其多次配股融資的舉動也反映出公司在資金鍊上的壓力。目前大多數人形機器人企業仍未擺脫上市融資-技術升級-再融資的循環。

不過,新能源汽車用十年淘汰80%企業,才換來比亞迪的全球稱王;人形機器人的生存法則同樣殘酷——唯有在電力巡檢現場穩定行走、在危化車間精準搬運的鋼鐵身軀,而非估值泡沫中的PPT神話,才能摘下萬億賽道的終局門票。

此刻的上市潮,不過是行業淘汰賽的啟幕哨聲。當哨聲漸息,留下的不會是百億估值,而是那些真正穿越「商業化死亡谷」的生存者。

(家電網® HEA.CN)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