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6 07:3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觀點)
近年來,商湯一直積極尋求資本支持,此次配股融資也是商湯在香港上市后的第三次再融資。
配股消息釋出后,商湯的股價反倒漲了。
7月24日早間,商湯在港交所公告稱,公司已於7月23日與認購人訂立認購協議。據此,認購人已有條件同意認購,且公司有條件同意配發及發行合共約16.67億股認購股份,每股認購股份的認購價為1.50港元,是次配售股份,佔公司經配發及發行認購股份擴大后總股本的約4.31%。
一般而言,配股會使原股東持股比例被稀釋,部分股東會選擇拋售股票,進而對股價產生一定壓力。
但在披露配售公告之后當天,商湯股價反倒上漲,7月24日收盤漲8.13%,收報1.73港元每股,總市值640.23億港元。
配股25億港元
公告顯示,商湯此次配售每股認購股份1.50港元的認購價,較B類股份於7月23日在聯交所所報收市價每股1.60港元折讓約6.25%,但相比60日均價仍有溢價,較B類股份於緊接最后交易日前最后六十個連續交易日在聯交所所報的平均收市價每股1.48港元溢價約1.35%。
商湯表示,認購所得款項淨額將30%用於支持公司的核心業務發展,包括打造行業領先的AI雲、持續擴大本公司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商湯大裝置的規模與場景覆蓋。
30%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發,以及基於公司多模態大模型衍生產品的開發與落地,重點推進在智能硬件等垂直場景中的商業化應用。
20%用於探索人工智能在創新垂直領域的技術融合與實踐,包括但不限於自行或與戰略合作伙伴開展具身智能機器人、區塊鏈、真實世界資產(RWA)、數字資產、穩定幣等業務並取得相關資質,並藉助人工智能大模型擴展在數字金融中風控及結算方面的應用;另外20%用作公司的一般營運資金。
產城園區評論從公告獲悉,此次配股認購人為無極資本旗下基金Infini Global Master Fund,該機構以每股認購價1.50港元認購,商湯募資25億港元,扣除配售代理費及其他相關開支后,配售所得款項淨額約為24.98億港元。
值得關注的是,無極資本近期剛斥資超13億港元投資第四範式。可見,這家機構正持續加碼對中國市場的佈局,重點聚焦AI前沿科技等賽道。
無極資本是一家國際長線基金,其雙總部分別設於中國香港及阿布扎比,持有中國香港證監會及阿布扎比全球市場金融服務監管局雙牌照。近期赴港二次上市的藍思科技基石投資者中,亦出現該機構身影。
押寶生成式AI
產城園區評論獲悉,近年來,商湯一直積極尋求資本支持,此次配股融資也是商湯在香港上市后的第三次再融資。
該公司曾於2024年6月和12月進行兩次配股。其中於6月,商湯曾配售16.73億股配售股份,每股配售價爲1.20港元,融資20.08港元,淨收入19.95億港元;12月,商湯再次配售18.65億股配售股份,每股配售價爲1.50港元,融資27.98億港元,淨收入27.87億港元。
通過這三次融資,商湯合計成功獲得總額約為73億港元。
據瞭解,當前,商湯正執行「1+X」戰略。近期有消息指,商湯科技「X」生態內6家企業已完成或接近完成累計約18億元融資,且生態企業+被投企業股權價值累計達約100億元。
去年12月3日,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發佈全員信,宣佈組織調整結束,開啟新架構「1+X」,其中,「1」代表商湯核心業務,打造行業領先的AI雲,實現大裝置、基礎模型和AI應用的無縫集成,在CV領域,打造通用視覺模型深耕各個應用場景。「X」代表商湯集團重組拆分的生態企業矩陣,包括智能汽車「絕影」、家庭機器人「元蘿卜」、智慧醫療、智慧零售等。
按照新戰略規劃,「X」中的各生態企業將設立獨立的CEO,並對業務發展負責。這些生態企業將獲得更靈活的激勵機制和融資通道,使其能夠更敏捷地把握各自領域的市場機遇。
徐立在信中曾對新架構的戰略意義進行闡述:一是堅定生成式AI為代表的核心業務,加速實現盈利和穩定現金流;二是基於集團基礎設施優勢的協同效應,更利於生態企業快速抓住垂直行業的市場機會;三是生態企業設立獨立CEO機制更適應市場化發展。
就在今年6月,商湯聯合創始人徐冰發起成立了一家GPU芯片公司曦望,不久后的2025年股東大會,徐冰正式辭任執行董事及董事會祕書職務,轉戰AI芯片賽道。
產城園區評論獲悉,在2023年,商湯就開始將業務重心移向生成式AI,實行「大裝置-大模型-應用」三位一體戰略。
據商湯科技2024年報,公司去年總體收入同比增長10.8%,達到37.72億元。其中,生成式AI收入突破24.04億元,同比增長103.1%,這是該公司生成式AI連續兩年保持三位數增速,收入佔比由2023年的34.8%提升至63.7%,成為商湯最大業務。
不過,目前商湯仍未擺脫虧損泥淖,2024年的虧損淨額為43.07億元,同比收窄33.7%,2018年以來,該集團已累計虧損約54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