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去月球巡視探測?給「城市病」開處方?把這些問題交給AI和年輕人,行嗎……

2025-07-27 09:5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上觀新聞)

「多模態智能評測系統技術研究」「生成式AI驅動的‘城市病’仿真預防系統」「月球極區未知場景巡視探測自主導航與平穩控制」「無人機艇協同搜索陌生區域水面目標控制算法研究」……上天入海,跨越城鄉,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真問題」,要靠年輕人的智慧來解決,他們可以嗎?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滬舉辦之際,2025年度中國青年科技創新「揭榜掛帥」擂臺賽「中國青年人工智能先鋒對話」活動昨天在西岸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阿東、市委副書記朱忠明出席並致辭。

2025年度中國青年科技創新「揭榜掛帥」擂臺賽「中國青年人工智能先鋒對話」活動在西岸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校企合作 推動解決產業行業「真問題」

中國青年科技創新「揭榜掛帥」擂臺賽採取「政企發榜、競爭揭榜、開榜簽約」的方式,吸引了廣大青年學子踴躍參與。其中,人工智能主擂臺賽由團上海市委、徐匯區聯合承辦,39家國家級科研院所、大型央企、頭部科技企業參與榜題發佈,全國506所高校的13700余學生報名參賽。

年輕人「揭榜掛帥」,他們能夠肩負重任嗎?對此,華為雲開發者支持與運營部部長林華鼎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介紹,華為連續三年在「揭榜掛帥」賽事發榜,也通過這一平臺實現規模與質量雙突破。三年來,共有1000多所高校,包括6000多名青年才俊和華為進行了深度的對接,提交了800多份創新的方案。「我們總結出了課、學、練、賽這樣一個方法論。華為的工程師將課程帶進學校,也將我們的產品和工具,包括開發者空間等作為一個試驗的平臺,幫助學校的老師同學們進行學習和實踐。」林華鼎介紹,未來,華為將持續投入高校人才培養,支持更多青年在自主創新的舞臺上閃光。

華為將持續投入高校人才培養

近兩年,西北工業大學在互聯網+大賽中金獎總數位居全國第二。該校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國家保密學院常務副院長王震認為,這和學校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重點在產教融合上下功夫不無關係。一方面,學校將產業真問題融入教學。例如,將產業合作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助力學生理解工程落地;將「揭榜掛帥」項目設定為畢業設計論文題目、研究訓練項目;建立行業導師隊伍,開展項目化教學與實踐指導。學校通過評價機制改革,對創新創業支持力度很大,學生熱情很高。另一方面,學校主動向外拓展,引領企業深度參與育人全過程。「AI時代的人才需要具備兩大能力:一是掌握AI技術的知識基礎,二是運用AI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程能力。」王震強調。

改變評價 鼓勵年輕人大膽創新

「我們常説要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人才的雅量、塑才的眼光,但其實在人工智能領域,最重要的是要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生態,去研究高校和企業,去連接人才和解決方案,去覆蓋整個科研到產業發展的周期和鏈條。」中國電信CTO、首席科學家、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院長李學龍提煉出「揭榜掛帥」的三個要素:誰出題、誰接活和誰評價。

李學龍説,通常的理解是,企業要根據一個產業的問題進行評價,確保這些問題是行業的重點,是有共性的,是充滿挑戰的。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更是年輕人的事業。青年人才內部的碰撞,就很有可能產生充滿想象力的問題,產生「真問題」,比如,他的身邊,就有人提出了「青少年的近視程度和一個地區的綠化程度有什麼關係」,並利用AI技術展開研究,也有青年導演起初只是探討一下是否可以用AI生成故事,沒想到,最終誕生了中國第一部電影級別的AI作品,這其實都是青年內部的一次「揭榜掛帥」。

李學龍認為,面對年輕人的「揭榜」,評價體系也要應該是動態變化的。前一陣,TeleAI在探討在遠洋環境下如何保持通信暢通的問題,團隊中有個年輕人提出了「生成式智能通信」的解決方案,雖然當時內部爭議很大,但最終還是支持他投入資源,做可行性驗證。后來發現這個方法完全可行,以「計算」換「帶寬」,解決了難題,也很有可能改變未來的通信範式。

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揭榜掛帥」專項賽「擂主」何天堯碩士業於上海交大集成電路學院,現就職於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2023年,我帶領團隊參加第十八屆「挑戰杯」競賽「揭榜掛帥」專項賽。賽題核心是攻克「PTZ攝像機公里級精準定位」,通俗地講,就是如何利用部署於鐵塔上的攝像機偵查安全隱患和違規行為。團隊中,擅長光學成像的同學建模基礎的相機模型與畸變處理公式,擅長地理遙感的同學建模視野範圍內的地理模型。但是,他們很快發現,上述傳統技術仍難以應對幾百甚至上千米的定位誤差。最終,團隊通過引入AI技術,取得突破,構建出一套完整的像素標定和標準定位系統,將平均誤差被成功降至50米以內。

何天堯分享「揭榜掛帥」經歷

「學生時期的經歷,堅定了我的職業信念。就是和有理想的人探索前沿的技術,做有意義的事情。」何天堯説,他目前在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的OpenDataLab團隊工作,核心目標就是高效精準地將複雜的文檔提取為結構化的知識和語料,不僅為實驗室「書生」系列大模型提供訓練數據,同時通過開源服務廣大開發者,在他看來,這這是一份很有價值的事業,是實現個人意向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雙向奔赴」。

原標題:《去月球巡視探測?給「城市病」開處方?把這些問題交給AI和年輕人,行嗎……》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陸梓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