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未來智造局丨具身智能頭部企業搶灘資本市場  「高光」下仍需直面「造血」挑戰

2025-07-25 18:24

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上海7月25日電(記者杜康)近期,智元機器人的「曲線」上市,以及宇樹開啟上市輔導,又為二級市場的人形機器人概念添了一把火。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概念的市場熱度幾經起落,人們對於其量產預期從樂觀轉向保守。具身智能頭部企業搶灘資本市場的背后,也存有在估值高點率先着陸的考量。

整體來看,規模化量產仍是行業下一步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人形機器人訂單仍較少突破教育類、展示類、政府類三大範疇。也有投資人將具身智能行業與「AI視覺四小龍」類比,質疑其「高光」的可持續性。下一步,企業仍需向市場證明其商業可行性。

具身智能頭部企業「搶灘」資本市場

各家俱身智能企業仍在尋找真實應用場景,強化自我「造血」能力,而頭部企業已經開始籌備登陸資本市場。

7月18日,中國證監會官網顯示,宇樹科技開啟上市輔導。根據輔導工作安排,2025年8月至9月,中信證券將督促公司形成明確的業務發展目標和未來發展計劃,並制定可行的募集資金投向及其他投資項目的規劃;2025年10月至12月,對公司是否達到發行上市條件進行綜合評估,協助公司按相關規定準備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申請文件。

自2016年成立以來,宇樹科技憑藉全自研電機、減速器、控制器等關鍵核心零部件及高性能感知與運動控制算法,在四足機器人領域達到全球技術領先水平。2020年,宇樹科技四足機器人已獲英偉達、谷歌等頭部客户訂單。

目前,宇樹科技實現四足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出貨量全球第一,其明星產品Unitree Go1四足機器人累計出貨量超5萬台。

此外,上海智元機器人也於不久前宣佈,擬入主科創板上市企業上緯新材,「曲線」進入二級市場,引發業界極大關注。

上海智元機器人成立於2023年2月。截至2025年1月,智元已量產下線1000臺機器人。成立至今,智元已完成多輪一級市場融資,股東包括高瓴、紅杉、騰訊、鼎暉投資、比亞迪等在內的一眾頂級投資機構及產業投資人。目前,智元機器人的一級市場估值已超百億元人民幣。

上緯新材於2020年9月登陸科創板,募資1.08億元。公司主營業務聚焦環保高性能耐腐蝕材料和風電葉片用材料兩大核心領域,產品廣泛應用於風電、半導體、低空經濟、軌道交通、機器人等應用場景。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94億元,淨利潤約為8766萬元;2025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69億元,淨利潤約為2258萬元。

根據公告,智元機器人入主上緯新材將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智元方面協議受讓上緯新材合計29.99%股份,同時,上緯新材老股東不可撤銷承諾放棄相應表決權,上市公司智元機器人實控人鄧泰華將成為上市公司實控人。第二步,以協議轉讓為前提,智元恆岳擬通過部分要約收購的方式進一步增持上市公司的股份,擬要約收購上市公司37.00%股份。

智元「曲線」上市引發熱議

關於上海智元「入主」上緯新材,市場有諸多猜測和爭議。比如,是否構成借殼上市,是否應對其施以類似於IPO的監管審查?對此,智元回覆稱,本次交易如成功落地,有望成為新質生產力企業在A股的標誌性收購案例,也是具身智能企業在科創板的首單收購案例。同時,其強調稱,此次收購為通過「協議轉讓+主動邀約」方式收購上市公司控股權,並非借殼上市。

智元表示,在未來12個月內,暫無改變上緯新材主營業務的明確計劃,也暫無對上市公司資產和業務進行出售、合併、與他人合資或合作的明確計劃,或上市公司擬購買或置換資產的明確重組計劃。

關於智元是否會將資產注入上緯新材,從而實現「曲線」上市,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來看,智元機器人估值與上緯新材公司淨資產差距較大,直接借殼概率很小。「當前智元是上百億人民幣估值的獨角獸,上緯新材淨資產不到13億,估值差距太大。此外,智元當前並未盈利,將未盈利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也將面臨比較嚴格的監管。」

也有行業人士表示,如果構成借殼上市,按照監管要求,智元需要提交三年的財務報表。這意味着,作為2023年才成立的公司,即使是要「借殼」,智元最早到要等到2027年纔有可能成功,「這個周期將會很長,所以可能性不高。」

行業猜測,智元機器人入主上緯新材之后,可能將部分盈利業務注入上市公司。以「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為例,其於今年3月發佈的科研教育人形機器人「天工行者」售價達到29.9萬元。不過,優必選的大部分收入來自人形機器人以外的產品,如,智能貓砂盆、寵物理毛吸塵器產品、泳池機器人等。

「對一級市場的明星企業來説,收購A股上市公司其實並不必然意味着借殼。一方面融資完全不是問題,另一方面距離IPO尚有時日。此時通過收購的方式獲得資本運作平臺,一來可以支持企業發展,二來即使未來融資環境發生變化或者企業發展遇到波折,這家A股上市公司在‘富裕’時攢下的家產也可以成為企業過冬的‘棉襖’。」文藝馥欣創始合夥人阮超表示。

智元機器人與上緯新材相關交易公告后,上緯新材股價在7月9日至23日多個交易日漲停,累計漲幅超過600%。對此,上緯新材多次發出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稱,交易尚需取得上交所合規性確認意見,能否、何時通過審批及通過均不確定。

「智元的早期投資人很難通過上市公司這一子公司平臺直接退出,因為涉及到股權轉換問題。此外,早期投資人已經與智元構成一致行動人的情況下,同樣很難直接減持上市公司股份。」多位投資人提到,即使擁有上市平臺,智元早期投資人的退出依然比較困難,但確實存在一些可操作空間。

商業化落地仍存隱憂

一方面,是具身智能領域頭部企業在估值高點搶灘資本市場;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具身智能行業的資本熱度不斷波動。這背后,是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商業化落地仍存隱憂。

目前來看,人形機器人大規模量產仍有待時日。以不少具身智能企業瞄準的工業場景為例,飛圖創投合夥人李笙凱對記者表示,工業場景中對於效率的極致追求,與人形機器人追求的柔性化操作、無序化抓取,本質上是矛盾的。此外,人形機器人進入工廠進行搬運等工作,目前仍面臨負載不足等問題。

「工業機器人本體企業之外,我們投資了一些人形機器人零部件廠商。這些零部件也可以用於工業場景,實現放量的確定性比較高。」李笙凱説,家庭場景更為複雜,預計人形機器人的放量將更晚實現。

近期,具身智能企業迎來一批新的採購落地。7月11日,中國移動採購與招標網顯示,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中標中移(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項目,項目總預算超過1.2億元。此外,7月7日,智元機器人中標了「珠海具身智能應用創新中心數採及展演機器人採購項目」,中標金額為1273.62萬元。

整體來看,人形機器人的訂單,仍未突破教育類、展示類、政府類三大訂單範疇。記者瞭解到,今年的WAIC上,智元將展示數據驅動的具身智能物流作業,屆時,可進一步觀察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應用現狀與潛力。

從二級市場來看,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概念股價幾經起落。「今年1月初,馬斯克給出其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量產預期,2025年預期將生產數千台,並在特斯拉工廠進行初步測試;如果一切順利,特斯拉2026年可能會生產5萬到10萬臺機器人,並在2027年再次擴大10倍,即50萬台至100萬台。這些量產預期在當時有力推高了市場情緒。」有券商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進入2、3月份,一些零部件企業估值參考百萬量級的機器人數量預期,股價實現「起飛」。以「宇樹鏈」的代表長盛軸承為例,兩個月內股價從不到20元上漲至100元以上。在市場情緒高點的時候,有上市公司宣佈將涉足機器人產業鏈,股價立刻漲停。

不過,隨着一季報的披露,機器人概念股業績不及預期,二級市場情緒開始回調降温。今年5月份,特斯拉「量綱」又有所調整,實現百萬級別的量產推迟到2029年或者2035年。另一邊,很多零部件價格開始下降,比如,一根行星滾柱絲槓的價格,已經從2萬左右,降至幾百元。「行業內將之稱為‘硬件通縮’。」上述券商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隨着宇樹科技的上市推進,以及智元「曲線」登陸資本市場的消息發酵,機器人相關概念股近期熱度再升。有投資人表示,這一波行業熱度再起,與2月份相比,有了更多實質性的內容做支撐。

也有投資人將具身智能行業與當年「AI視覺四小龍」相類比。2018年,商湯、依圖、曠視和雲從四家企業同樣經歷了資本熱捧的「黃金時代」,但因遭遇商業化瓶頸,其中幾家企業虧損裁員。資本用腳投票,商湯和雲從股價距離高點已經跌去大半。

對於具身智能企業來講,向市場證明其商業可行性,可謂是勢在必行。

編輯:林鄭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