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文讀懂中國創新葯投資

2025-07-25 14:49

天風研究持續更新【創新葯深度研究】專題,為大家梳理創新葯相關產業邏輯和投資機會。天風醫藥楊松團隊在本篇覆盤了中國創新葯的投資十年,從政策、產業以及行情等方面詳細闡述,展望未來創新葯投資範式。天風醫藥楊松團隊認為,未來創新葯投資將更注重海外合作、更注重早期數據、更注重平臺型公司,AI製藥、創新葯企盈利、突破性療法的重要性也有望持續提升。

目 錄

一、政策十年:監管改革重塑產業生態

二、產業十年:從仿製跟隨到全球參與 

三、行情十年:資本周期與價值重構

四、展望未來:創新葯投資的範式轉移

政策十年:監管改革重塑產業生態

  • 2015-2017:破舊立新的改革元年

  • 2018-2020:資本與創新的黃金共振

  • 2021-2023:理性迴歸與制度升級

  • 2024-2025:創新葯支持政策上升至國家層面,商保政策提供增量資金

資料來源:醫藥魔方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醫藥魔方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創新葯的發展離不開政策扶持。2015年7月22日的臨牀試驗數據自查覈查拉開了改革序幕。隨后44號文重新定義了新葯和仿製藥,在中國醫藥歷史上起轉折性的意義;2018年后,資本與創新葯支持政策共振,推動創新葯市場大力發展;2020年后,創新葯政策持續升級,在避免內卷的基礎上繼續對高質量創新葯進行持續支持。2024年起,創新葯支持上升至國家層面,未來政策確定性有望繼續增強。

產業十年:從仿製跟隨到全球參與

中國創新葯從無到有,在數量(臨牀數量)、質量(FIC臨牀佔比)、技術(同靶點國產分子上市時間)上均有明顯突破;完整齊全產業鏈的加持、CXO的蓬勃發展、明顯的工程師紅利、基礎研究能力提升和研發大力投入,為創新葯發展提供熱土。產業升級最終反映到出海方面:中國創新葯的質量在海外認可度持續提升,在海外上市創新葯數量持續提升,出海交易分子的金額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天風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天風證券研究所
  • 數量突破:中國企業自研創新葯數量已位居第一;熱門靶點管線中國佔比已超過一半,截至2025年6月已突破60%。

    資料來源:
    醫藥魔方天風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
    insight數據庫,天風證券研究所
  • 質量突破:FIC分子在全球範圍內佔比升至第二,僅次於美國。2015年中國企業自研的進入臨牀的FIC創新葯只有9個,佔比不足10%,而到了2024年有120個,中國在源頭創新葯品研發上的潛力不斷釋放。從現有FIC(同類首創,First-in-Class,FIC)管線看,中國FIC管線佔全球比重已達24%,僅次於美國,研發的「真創新」含金量持續提升。

    資料來源:
    醫藥魔方,天風證券研究所
  • 技術突破 :中外上市差距持續縮短,已經能看到FIC藥物率先上市。相同分子,中美首次獲批分子時間差減少。2015年之前,「藥品滯后」現象非常明顯,對於同一個創新葯研發賽道,中美首個藥品上市時間差在8年左右,依庫珠單抗、丁苯那嗪、氨己烯酸等FIC新葯甚至在美國上市10年后纔在中國獲批。2015年之后,隨着政策改革以及中國企業研發能力的提升,中美藥品上市時間差距已縮短至2年以內。相同賽道,美國首個藥品獲批時間與中國首個原研藥品獲批時間的差距也由12年左右縮短至3年以內。PD-1/VEGF、EGFR ADC等FIC新葯在中國首發,極大提高了中國創新葯的可及性。

  • 產業鏈優勢:

    1、從實體類到服務類,配套產業齊全。實體領域,中國是全球核苷酸最大生產市場,多肽藥形成完整產業鏈,培養基等領域國產替代潛力大;在質量控制和倉儲運輸領域,冷鏈及物流、國際貿易網絡進一步增強了創新葯相關配套產業的活力;服務領域,中國工程師資源優勢顯著,研發外包需求向中國持續轉移,藥明康德等頭部企業實力強勁,新葯研發冷鏈服務增速近30%。

    2、CXO的發展爲創新葯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能力。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在全球版圖中加速崛起,臨牀開發和製造領域的優勢明顯。麥肯錫在《China Biopharma Outlook 2028》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在臨牀開發領域的優勢,已使其成為全球生物製藥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資料來源:
    藥明康德招股書,天風證券研究所

    3、年輕化、規模化的工程師紅利帶來長足的效率優勢。中國在醫藥工程師資源方面具備顯著優勢,表現爲規模大、成本低、年齡輕三大特徵。規模上,據CSET統計,中國理工科博士畢業生在2004年前后反超美國,並一路領先,根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大學畢業的理工科博士人數約為美國的兩倍,除此之外,中國博士教育的質量也在持續提升。成本上,中國醫藥工程師的年薪僅為美國的1/3-1/2;年齡上,中國比美國年輕近10歲。

    4、研發持續發力,帶動創新葯蓬勃增長。基礎研究持續發力。從發表論文數量看,中國生物科學及醫學相關論文產出快速提升,已經成為僅此於美國的第二大生物科學及醫學論文產出國:2015-2020年中國生物醫學領域論文發表數量以14.3%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快速攀升,2020年發表量達近29萬篇。研發費用持續增長。Wind數據顯示,生物醫藥企業(A+H,包括傳統制藥及創新葯企業)2016年整體研發費用為192億元,2024年已經增長至1190.4億元,CAGR達29.8%。持續的研發投入為創新葯提供堅實的基礎。

    資料來源:
    Pubmed構建中國醫藥創新生態系統系列報告第二篇:推動基礎研究,激活創新源頭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 國際化進程:

    1、全球首付款5000萬美元以上的BD,中國有關的項目數量突破25%;

    2、超90%頭部MNC已BD中國管線。2015-2025年間,以默沙東、禮來、輝瑞、賽諾菲為代表的頭部MNC都在積極與中國創新葯企開展BD交易,取得相關藥物在全球的開發和商業化權益,中國已成為頭部MNC重要的BD來源。根據DealForma數據,2024年,跨國企業引進的創新葯中,已有31%的產品來自中國。

    3、交易項目持續多元化。中國的License-out交易創新葯品種日益多樣化。從最初的化藥、抗體類藥物,到細胞基因療法、小核酸藥物和治療性疫苗,交易內容逐步擴展。特別是在2024年,抗體類藥物佔比達37%,其中抗體偶聯藥物(ADC)License-out交易數量為20筆,與2023年持平,總交易金額達102.4億美元,佔所有License-out交易金額的20%。此外,小核酸藥物在2024年取得顯著進展,達成了2筆重磅交易,總金額超過60億美元。

    資料來源:
    醫藥魔方,天風證券研究所

    4、國際多中心臨牀仍有待提高。2015-2024年期間,中國企業在全球開展的臨牀試驗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從2015年的404項上升至2024年的1903項,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8.8%。其中,在中國內地開展的單中心和多中心臨牀試驗佔比較高,2024年分別佔比36.2%53.8%。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在海外開展的臨牀試驗佔比較低,整體佔比約為10%

    5、202418款國產藥在歐美獲批。澤布替尼全球銷售額持續突破,美國市佔率第一。澤布替尼2025Q1全球銷售額為7.92億美元,同比增長62%。2025Q1澤布替尼在美國的銷售額佔其和同類BTK抑制劑伊布替尼、阿卡替尼在美國銷售總額的35.21%左右,超越伊布替尼的33.08%,成功躍居第一。從2024Q12025Q1,澤布替尼在BTK抑制劑中的市場佔比提升超10%,迅速實現市場擴張。

  • 國內市場:

    1、審批持續加速,賦能創新葯商業化。2024年,中國創新葯從上市申請到獲批的平均時長較整體藥品縮短57天,其中,獲得優先審評的創新葯比創新葯整體的平均時長再壓縮189天,審評審批速度顯著提升。

    2、醫保準入越發重要,對創新葯支付增長快。中國創新葯商業化進程與醫保準入政策的綁定程度持續加深。2021-2024年醫保談判成功的創新葯中,接近90%在獲批上市2年內即進入醫保目錄,遠高於2019(43%)2020(57%),實現跨越式增長

    資料來源:
    醫藥魔方,國家醫保局官網,温州市醫保局官網,央視新聞等,天風證券研究所

    3、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國產創新葯市場份額持續提升。2015-2024年,中國企業研發的創新葯市場份額從18.7%提升至27.8%,實現對外資藥企主導地位的實質性突破。 隨着商業化體系日趨成熟,中國企業通過醫保談判機制加速創新葯的市場準入,並藉助DTP(Direct-to-Patient)藥房等多元化渠道實現快速放量。隨着近年來中國創新葯在NDA中的佔比不斷攀升,國產創新葯的市場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行情十年:資本周期與價值重構

  • 2015-2018:政策驅動下創新葯開始起步 

  • 2019-2021年:資本市場支持推動創新葯高速發展

  • 2019-2021:一級市場快速提升,二級市場估值顯著提升 

  • 2021-2024:深度調整期(價值重估)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醫藥魔方17talk易企説公眾號,醫藥魔方Info公眾號等,天風證券研究所

從持倉情況看,狹義的創新葯投資(biotech)自2023年纔開始快速發展;回顧過去,2018年前打基礎,2019-2021年體現了資本熱潮,但更多反應在創新葯產業鏈中;2021年后創新葯整體估值重塑。立足當下,新機制、良好數據的分子持續刷新出海金額的上限,中國創新葯正式參與到全球更廣闊的市場中。

展望未來:創新葯投資的範式轉移

考慮到中國創新葯公司深厚的工程化改造能力,高質量的BIC、FIC分子持續涌現,早期數據的質量持續提升,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能力越來越出色。在海外創新葯市場規模是國內數倍的情況下,中國創新葯的估值主戰場有望從國內逐步轉向海外。我們認為,未來創新葯投資將更注重海外合作、更注重早期數據、更注重平臺型公司,AI製藥、創新葯企盈利、突破性療法的重要性也有望持續提升。

資料來源:天風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天風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insight數據庫,天風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石藥集團官網,恆瑞醫藥官網,

資料來源:石藥集團官網,恆瑞醫藥官網,

BiG生物創新社公眾號等,天風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行業研究報告公眾號,動脈網

資料來源:行業研究報告公眾號,動脈網

中國創新葯企:邁向全球市場的出海之王,天風證券研究所

值得注意的是,CDE突破性療法從2020年起步,同時隨着研發實力提升,國產分子也逐步具備了全球競爭力。

由於取得突破性療法,必須滿足以下2個條件:(1)用於防治嚴重疾病或病症(危及生命或者嚴重影響生存質量);(2)藥品需要初步證明具有明顯臨牀優勢。這意味着納入CDE突破性療法的分子在商業化上有價值,在數據上有優勢。海外和MNC BD部門在尋求國內分子時,同樣對數據上有較高的要求,所以此刻梳理突破性療法對指導國產創新葯分子出海有現實意義。

突破性療法分子高出海成功率也證實了這一點:Insight數據庫顯示,納入CDE突破性療法的國產分子中有25%已經實現出海,同時全部國產分子僅1%實現出海。

資料來源:Insight數據庫,天風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Insight數據庫,天風證券研究所

建議關注:

1) 全球大單品:百濟神州,科倫博泰生物(H),康方生物(H),三生製藥(H),百利天恆新諾威,信達生物(H),石藥集團(H),一品紅

2) 全球 BIC 潛力:益方生物澤璟製藥,歌禮制藥(H),科濟藥業(H),再鼎醫藥(H),和黃醫藥(H),來凱醫藥(H),復宏漢霖(H),基石藥業(H),苑東生物匯宇製藥科興製藥

3) 國內大單品:艾力斯,信達生物(H),雲頂新耀(H),翰森製藥(H),恆瑞醫藥貝達藥業,華領醫藥(H),奧賽康舒泰神億帆醫藥千紅製藥泰恩康

4) 資產價值:和鉑醫藥(H),和譽(H),來凱醫藥(H)

風險提示:宏觀經濟環境風險、藥物臨牀研發風險、國內市場競爭風險、海外市場銷售不及預期風險、第三方數據偏差風險

證券研究報告: 2015-2025中國創新葯產業十年回顧—醫藥生物對外發布時間: 2025-07-22研報發佈機構: 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本報告分析師:

楊松 SAC編號 S1110521020001

曹文清 SAC編號 S1110523120003

注:文中報告節選自天風證券研究所已公開發布研究報告,具體報告內容及相關風險提示等詳見完整版報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