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媒體視點 | 跑出創新「加速度」——從科創板六年看資本市場助力「硬科技」進階

2025-07-23 16:59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安徽上市公司協會)

7月22日,科創板將迎來六歲生日。六年來,這個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不斷開花結果。從芯片國產化到新能源出海,從生物醫藥突破到AI賦能千行百業,科創板企業以年均超10%的研發投入佔比,跑出了科技創新的「中國加速度」。

科創板企業「硬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7月3日,兩家科創板創新葯企業傳來重大突破——

百利天恆自主研發的新葯倫康依隆妥單抗完成了治療鼻咽癌Ⅲ期臨牀試驗;迪哲醫藥新葯舒沃哲的上市申請正式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

技術人員在位於成都的百利天恆創新葯實驗室內工作(2024年4月29日攝)。新華社發(鄒欣攝)

這兩項突破,既是科創板「硬科技」實力的印證,也是科創板不斷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突出體現。

自2019年7月22日開市以來,科創板支持和服務科創企業的能力持續提升,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走進位於上海的中微公司展廳,一排排發明專利證書展現了這家科創板企業的研發實績。

這是位於上海的中微公司臨港基地科技展廳(2025年3月21日攝)。新華社發(周林彥攝)

「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已累計申請專利2941項,其中八成以上是發明專利。」中微公司董事長尹志堯説,近年來,公司保持高強度研發投入,新產品研發周期顯著加快,只需兩年或更短時間就可開發一款新產品。

在科創板,中微公司這樣的企業並非個例。2024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達到1681億元,是2024年板塊歸母淨利潤合計的三倍多。同時,科創板研發人員約24萬人,佔員工總數的近三成。

隨着創新要素持續投入,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愈益顯著——

三成科創板公司的產品或在研項目在行業內具有首創性,超八成公司核心產品瞄準進口替代及自主可控;

35家公司在細分行業或單項產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排名全國第一;

138家次(81家)公司牽頭或參與的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等重大獎項;

累計形成發明專利超12萬項,平均每家公司擁有發明專利數量達到216項;

…………

「科創板為科創企業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包容、高效的資本市場環境。」海光信息總經理沙超羣説,除了是企業融資的重要平臺,科創板還通過政策創新、市場認可和產業協同,幫助企業實現長期高質量發展。

如今,科創板新質生產力集羣逐步發展壯大。

上海證券交易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科創板,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公司佔比超八成。同時,一批上市公司正持續推動前沿技術發展和產業變革,面向人工智能、基因技術、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加快佈局。

制度「試驗田」助力科創企業成長

「科技創新是不可預期的。」在上交所有關負責人看來,我國科創企業要實現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需要更強的包容性適應性,促進資本的長期陪伴、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深化科創板改革,就是要使科創板和註冊制效應不斷放大。

以豐富靈活的資本工具不斷賦能科創企業做優做強——自設立之初,科創板就承擔起改革「試驗田」的使命。

2021年12月,百濟神州以一次性募集資金211億元,創造科創板開板以來生物醫藥企業募資額的最高紀錄。

技術人員在位於江蘇蘇州的百濟神州蘇州多功能產業化基地內展示產品(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曹夢琦攝)

科創板的上市機制和包容性政策,使百濟神州及一批產業鏈企業得以高效融資,為后續加速技術研發和產能擴張儲備了充裕資金。公司自主研發的抗腫瘤藥物澤布替尼目前已在全球75個市場獲批,成為中國創新葯「出海」的生動寫照。

通過科創板,眾多優質科創企業敲開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大門。目前,589家科創板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募集資金合計超1.1萬億元。科創板已成為「硬科技」企業的上市融資「首選地」。

人才是科創企業保持創新力和生產力的關鍵。

作為我國領先的測試設備研發製造商,華興源創的研發人員佔員工總數約40%。在華興源創董事長陳文源看來,高端技術人才是科創行業的稀缺資源。

這是位於蘇州的華興源創公司總部一研發車間(2025年3月18日攝)。新華社發(方偉攝)

2019年上市后,華興源創通過實施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持續加大對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力度。「科創板的股權激勵機制有效幫助企業留住核心人才,促進企業長遠發展。」陳文源説。

開市六年間,從發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併購重組等基礎性制度,再到股權激勵創設第二類限制性股票,股份減持創設詢價轉讓制度,一系列制度創新相繼在科創板落地、生長,並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更多改革提供借鑑。

「科創板的改革探索充分考慮行業特性和企業需求,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加速了產業鏈整合。」華泰聯合證券董事長江禹説,這讓資本能夠更高效賦能科技攻堅,助力「硬科技」企業不斷取得突破。

暢通「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

今年4月,迪哲醫藥順利完成定增融資,成為科創板首單適用「輕資產、高研發投入」認定標準完成再融資的未盈利企業。17.96億元募集資金將用於加速核心產品研發和佈局自主研發生產基地。

迪哲醫藥的14家定增對象名錄中,涵蓋了保險資管、產業基金、公募基金、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創投機構等多種主體。

技術人員在位於上海的迪哲醫藥實驗室內工作(2023年7月25日攝)。新華社發(尹騰宇攝)

這是一個鮮明的例證:科創板通過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科技創新集聚,暢通「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的融合。

「科創板帶動形成的資源配置生態有助於緩解企業研發資金壓力,鼓勵企業追求源頭創新和核心技術突破。」迪哲醫藥首席財務官呂洪斌説。

作為資本市場助力科技創新的主陣地,科創板超六成上市公司創始團隊為科學家、工程師等科研人才或行業專家,近三成公司實控人兼任核心技術人員,超七成公司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共建實驗室等產學研協同機制。

從科技到產業,科創板帶動各方資本共築科創基石。

「對於科創企業項目,以前主要看報表,現在必須同時關注技術的底層內核。」中信建投證券總經理金劍華説,科創板的誕生和發展逐漸改變了投資的傳統思路,「小而美」特別是「卡脖子」領域的關鍵賽道正成為科創投資的重中之重。

相似的改變也發生在投資端。九成科創板公司上市前獲得創投機構投資,一級市場投資總額約4500億元,平均每家獲投約9.3億元……科創板引導「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風氣逐漸形成。

「科創板在不斷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同時,也通過暢通退出機制,讓創投資本更有耐心陪伴企業成長。」浦東科創集團海望資本執行總裁孫加韜説,對於創投機構而言,衡量科創企業研發投入與市場價值關係的財務指標「市研率」,正成為相較營收和利潤更重要的投資指標。

科創板改革再出發

6月30日,摩爾線程和沐曦集成兩家國產GPU領域的領軍企業科創板首發上市申請同獲受理。

兩家公司的IPO申請受到各方關注,不僅是由於國產自主化浪潮和AI算力爆發為國產GPU構建的巨大市場空間,更因其是科創板設立科創成長層堅定支持優質未盈利企業的生動註解。

7月1日,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企業禾元生物上會並通過,成為第五套上市標準重啟的首批受益者。

參觀人員在湖北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參觀(2025年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此前,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宣佈,繼續充分發揮科創板示範效應,加力推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

「1+6」中的「1」,指在科創板設立科創成長層,並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6」則是在科創板創新推出6項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擴大第五套標準適用範圍,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適用。

「科創板新一輪改革,將促進資源向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集聚,更好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在中國資本市場催生一批‘偉大的企業’。同時,在改革過程中,要把投融資平衡、打假防假、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工作作為重要的環節抓實抓細。」上交所有關負責人説。

儘管科創板已經在改革探索之路上取得諸多成果,但六年只是一個開端。

能否培育出更多世界領先的科創龍頭企業,在制度創新的同時如何更好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構建投融資更加均衡的市場格局……來自市場的不同聲音,鞭策着這個年輕板塊更好發展。

在科創板「1+6」的制度設計中,已有不少積極嘗試,如針對性加強科創成長層風險揭示、加強對未盈利企業信息披露要求、壓實證券公司責任等。

各方期待,未來的科創板不斷提升包容性,匯聚更多社會資本流入「硬科技」企業,成為助推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