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3 06:12
「創新」是理解當代中國發展活力的一個關鍵密碼。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特別是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各地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領域加快創新步伐,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再到廣袤市場,各類新成果、新業態、新場景不斷涌現,活力中國發展圖景正在徐徐鋪展。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日前,經濟日報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組在北京、廣東、安徽等地調研發現,創新正深度融入現代化產業體系。從北京的科創高地到廣東的創新引擎再到安徽的前沿探索,展現在記者面前的是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的蓬勃活力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
AI賦能千行百業
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房山園),一輛無人駕駛大巴正沿着預定路線平穩行駛,變道、避讓、掉頭……一系列動作準確、流暢,伴隨360度路況監控,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步入智能化時代,AI將助力解決出行問題。凡是需要‘移動’的場景,都可以有AI司機的身影。」馭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甘沙介紹,公司用9年時間讓AI司機駛向更廣泛場景:在機場轉運行李、在農場搭載生豬、在深井運輸貨物、在城區環衞巡檢……這是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縮影。
在北京市海淀區一塊約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匯聚了智源研究院、智譜、面壁智能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與創新企業。這里是人工智能的絕對前沿,全球性原創成果不斷涌現。
「當一個想法大學做不了、企業不願做時,就到智源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來。」在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仲遠看來,靈活的運行機制是研究院的突出優勢。前沿技術更迭快,如何做到先人一步?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科研立項制度和繁瑣管理流程,將研究方向管理權交給各個研究團隊。「這里不論資排輩,不看‘帽子’,只看是否有取得標杆性成果的潛力。團隊人員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王仲遠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從智源研究院走出的青年人才相繼創辦10余家俱有核心技術的人工智能企業,其中1家估值超百億元,5家估值超10億元。今年6月初,智源研究院發佈了「悟界」系列大模型,包括全球首個原生多模態世界模型Emu3在內的多項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與真實環境深度交互,把人工智能從數字世界拓展至物理世界。
一系列努力使北京在全國人工智能版圖中佔據重要位置。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業突破2400家,核心產業規模近3500億元,均佔全國一半以上,在技術創新、應用示範、產業要素、創新生態等方面形成系統佈局。目前,北京人工智能應用不斷豐富,場景持續更新,正構建起覆蓋人才、資金、技術等全要素的「雨林生態」。
在安徽,智能語音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應用場景。在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一臺雙屏翻譯機引起記者注意。翻譯機雖然尺寸不大,卻擁有支持85種語言離線翻譯、拍照翻譯等功能。「這款雙屏翻譯機集成我們基於全國產化算力平臺自主研發的多語種識別和翻譯大模型核心技術,廣泛應用於國際展會、商務洽談、經貿考察、招商推介、政務外事等專業場景,已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科大訊飛品牌市場中心副總經理董斌介紹。
作為一家知名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上市企業,科大訊飛着力優化產業生態,推出以語音交換為核心的訊飛開放平臺,集成多種應用場景,為開發者提供一站式智能服務解決方案。截至目前,訊飛開放平臺已開放809項AI產品及能力,總應用數超過325萬,累計覆蓋終端設備數超過41.7億。
在廣東,居家養老作為人工智能的另一個重要應用場景,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東莞市元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鄧龍生向記者展示公司的核心產品——新一代老人智能看護機「親鹿Z9」。這款智能看護機能實時監測老人的體徵情況,如心率、呼吸、坐姿等,並在緊急情況下自動撥打子女電話。
「我們致力於成為國內居家養老科技的領跑者,努力為銀發一族提供實用、易用的智能產品。」鄧龍生説。自2022年成立以來,元生智能專注於居家養老智能科技領域,致力於為65歲以上空巢、獨居老人提供居家看護產品,運用視覺神經網絡、毫米波雷達、雲端大模型等技術,將跌倒智能檢測、隔空心率呼吸異常報警、遠程監控等功能集成到產品中。
東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東莞擁有人工智能企業超500家,人工智能產業及相關領域營業收入超1200億元。東莞正依託豐富的生產製造應用場景優勢,積極申報國家人工智能+智能終端行業應用基地。
新能源汽車勢頭強勁
在北京,汽車產業已躍升爲製造業第一大產業。小米汽車、理想汽車等8家在北京生產製造的整車企業,2024年在京新能源汽車產量達29.4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新能源汽車成為推動汽車產業轉型、重塑競爭力的重要力量。
14個月完成汽車工廠建設,每76秒就有一輛新車下線;一體化壓鑄生產線全球領先,將72個零件簡化為1個整體零件,整個生產工時降幅達74%;6大生產車間200多道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100%……走進位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小米汽車工廠,智造產線上的一個個數字是汽車產業升級的佐證。
「過去5年,小米研發投入1020億元;未來5年,我們還要投入2000億元。」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坦言,小米汽車之所以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堅持技術為本、高端化引領,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北京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成熟的產業基礎。
10秒完成車身LOGO安裝、50秒實現車身自動化預處理、播放着歡快音樂的AGV小車自動運送零部件、全部由「硅基質檢員」把關品控……當一些傳統制造企業還在靠人工配送物料、靠抽檢檢驗質量、靠指示燈報警發現異常狀況時,理想汽車工廠已經實現更為高效的全鏈路數字化管控。
理想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想表示:「擁有全國領先的電動化、智能化及軟件人才體系,是我們選擇北京的關鍵原因。目前,我們車輛近50%的芯片已實現國產化,這要求操作系統、軟硬件、板級設計及芯片研發深度融合。在此過程中,政府發揮了關鍵作用,有效協調多方企業共同推進。」
「目前,北京初步建成自主可控、生態要素完備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涌現出一大批攻關成果。」北京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説。堅持推動傳統車企轉型與引入新勢力並舉,強化技術創新與場景拓展,北京探索出一條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在汽車產業中,安徽省扮演着重要角色。2024年,安徽汽車出口量位居全國前列,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1輛「安徽造」。2025年1月至5月,安徽省汽車、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為123.57萬輛、61.33萬輛,均居全國第一,實現歷史性突破。在這片創新熱土上,技術攻堅與產業生態交織共振。
在華霆(合肥)動力技術有限公司,人們見證了新能源汽車「心臟」——動力電池的「智造」躍遷。在該公司生產車間,自主開發的六軸機器人高效靈活,可在不同工位完成點膠、焊接等多種作業。「這只是車間一角。我們的生產系統還能和設備控制軟件實時交互,實現生產過程中各項參數追溯上傳。」華霆動力運營副總經理謝睿文表示。作為一家主要從事設計、製造及銷售電動汽車定製電池系統的企業,華霆動力已出貨超200萬臺電池系統。
不僅是零部件,在安徽合肥蔚來第二先進製造基地,自動化生產線忙碌有序,僅車身車間就裝配近千臺機器人,可實現連接工藝100%自動化。蔚來製造物流運營部公共事務負責人楊易表示,依託企業自研算法,工廠80%製造場景實現由AI智能決策。今年6月份,蔚來公司交付新車24925台,同比增長17.5%。其中,樂道品牌交付新車6400台,創今年月度交付新高。
「十四五」時期以來,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新能源汽車產量由2020年的10.5萬輛提升至2024年的168.4萬輛,增長了15倍;佔全國比重由7.7%提升至13.1%。當前,安徽正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優化「雙核聯動、多點支撐」產業佈局,推動整車、零部件及后市場全鏈條協同發展。同時,加強充換電等基礎設施與服務網絡建設,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加速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產業體系配套不斷完善。
機器人產業大步向前
在安徽蕪湖埃夫特智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發車間,工作人員對機器人焊接能力進行測試。只見機械臂精準移動,焊槍輕點,火花飛濺,機械臂高效精準的手法令人驚歎。
「過去,機器人投入使用往往需要事先人工編程,耗時費力。」埃夫特焊接產品線產品經理錢鵬表示,如今憑藉機器學習、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等技術,機器人可採用免編程焊接方式,整體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作為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領軍企業,埃夫特不僅自主研發了高性能工業機器人,更將智能化技術應用到多個行業。埃夫特智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帷介紹,目前埃夫特已形成了完整的核心技術研發體系,從機器人控制器、驅動器等核心硬件到軟件平臺、運控算法等關鍵軟件均實現了自主化和國產化。
近年來,安徽着力推動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從2013年的10余家企業、年產值不足10億元、年產量不足1000台,到2024年機器人全產業鏈企業數超500户、營收超600億元、產量超3萬台,規模總量、產業競爭力躍居全國第五位。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施力表示,面向「十五五」,安徽全力抓好機器人智能化發展機遇,按照「市場亟需—技術攻關—標誌性產品—場景應用—企業培育—區域示範」的路徑先行先試。
工業機器人持續吸引眼球,人形機器人則是近年來崛起的市場新寵。走進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人形機器人的舞蹈動作引人注目,研發人員正在對其進行測試。眾擎機器人專注於通用智能機器人及行業場景方案的研發與生產,例如,該公司旗下的PM01機器人產品具備優秀的運動能力,可完成跑步、前空翻、舞蹈等高難度動作,並作為開源通用人形機器平臺廣泛適配多種場景。
為什麼要讓機器人跳舞?眾擎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姚艾文告訴記者:「這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背后是人形機器人在技術方面的積累。我們希望讓大家看到,機器人能夠跳舞、靈活地做動作之后,未來在各個領域的拓展和落地將越來越簡單。在家庭應用方面,機器人可能承擔更多角色。」
目前,深圳市在機器人產業方面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深圳市龍崗區人工智能(機器人)署署長趙冰冰介紹,作為深圳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全域全時應用示範區,龍崗區正全面實施「All in AI」戰略,打造全國首個機器人劇場和機器人街區。在機器人街區,將打造機器人6S店、機器人零部件超市、集中式機器人消費場景等應用業態。
北京也在發力人形機器人賽道。走進位於北京亦莊的機器人大世界,一隻機械巨手迎面而來,用手碰觸它的食指,后方的大屏幕就會展現未來的機器人世界。質檢機器人、分揀機器人、搬運機器人、手術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在上下兩層樓共2000平方米的實體展區,展示着全國頭部企業的數十個領先展品應用場景。
「2023年,人形機器人能出來走兩步,就算是一個很好的展示;2024年,機器人開始比賽誰能跑;2025年,機器人的智能操作和服務能力備受關注,能干活纔是未來。」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副總經理李春枝説。
爲了讓機器人企業更有闖勁,北京市推出一系列扶持舉措。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智能製造與裝備產業處副處長梁洪郡介紹,北京市財政出資設立百億元級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協同國內知名投資機構密集佈局,形成了覆蓋早期研發、中試生產到場景應用的全鏈條投資格局。
北京市初步打造了國內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應用示範高地和高端產業集聚區。目前,北京擁有機器人骨干企業400余家,其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機器人企業57家,居全國首位;人形機器人整機單位近30家,居全國首位;醫療機器人頭部企業擁有手術機器人註冊證24個,居全國首位。
從原始創新到成果轉化,從政策護航到市場發力,各地在以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