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2 09:40
河南日報社財經全媒體中心記者 陳輝
當甲骨文的密碼被AI算法重新破譯,當青銅器的銘文在算力服務器上折射微光,黃河之畔的中原大地,正悄然鋪開一幅別樣的人工智能新畫卷。
這里,AI的戰場不在喧囂的概念競技場,而在千年的文化沃土、轟鳴的工廠車間、希望的鄉村田野。
鄭州航空港區,超聚變生產線每3分鍾下線一臺算力服務器,落地3年即問鼎國內AI服務器龍頭;安陽殷墟旁,全球首個「AI+甲骨文」創新賽事正加速破譯文明的「源代碼」;蘭考的麥田里,大模型3秒生成農事方案,指引「知天而作」的新農耕……
日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佈了一份匯聚233項創新成果的河南人工智能「四創」名單,這份名單印證了河南在人工智能領域並非只能跟隨,還可以培育獨特競爭力;同時也勾勒出一個迥異於北上廣深的AI產業生態正在中原大地加速成型——這是屬於河南的、紮根本土的AI實踐。
從破譯甲骨到解碼人體
ChatGPT、DeepSeek、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AI技術快速迭代的當下,河南有哪些自己的絕活?答案或在於將AI的鋒芒楔入最深厚的文化積澱與最迫切的民生需求之中。
7月的香港中央圖書館,一場「了不起的甲骨文」大展驚艷四方,既有甲骨探源、文字衍化,又有XR沉浸式電影,觀眾戴上AI眼鏡,瞬間穿越三千年,對話大邑商。
與此同時,在甲骨文的故鄉安陽,全球首個「AI+甲骨文」創新賽事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甲骨文研究離不開人工智能,AI算法在字形分析、綴合效率、文化創意等領域潛力巨大。」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永革説,希望通過「AI+甲骨文」的賽事激發跨學科協作,加速甲骨文從學術深閨走向數字時代的大眾化、智能化。
AI給甲骨文研究帶來了無限想象力。在日前公佈的2025年河南省人工智能創新平臺中,該校申報的河南省甲骨文化智能傳播與創新應用實驗室入選。之前,安陽方面已攜手騰訊等建設了全球最大甲骨文多模態數據集「殷契文淵」、甲骨文AI協同平臺及「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他們正合力用算法「解碼」中華文明的古老基因。
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造。人工智能在文化場景的大規模應用,既拓展出新的文化消費需求,也開闢了文化創新的新路。
去年以來,河南先后有阿帕斯科技「阿帕斯大模型」、鄭州豐嘉科技「博問文史科學大模型」、豫信電科「中原智企大模型」、省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河南文旅(雲雀)大模型」通過中央網信辦備案。其中,有兩家均為文化領域的大模型。
「我們打造的博問大模型具有千億級參數規模,在此基礎上由超500萬份的高質量考古、歷史、文物、自然科學等學術文獻訓練而成,在文博垂直領域能力全面超越通用模型。」豐嘉科技董事長郭軍剛説,目前博問大模型已攻克內容準確性與意識形態合規性的雙重難題,在全國近百家文化機構落地應用,引領公共服務智能化升級。
當算法從龜甲獸骨轉向人體細胞,AI在河南同樣展現出守護生命的巨大潛力。
河南省醫學科學院研發國內首個應用於臨牀眼科的「伏羲慧眼」大模型,匯聚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總計440萬張模態圖像,構建起一個跨越種族與地域的「數字眼底宇宙」。僅需一張眼底照片,就能診斷眼部疾病,甚至預測人體的健康狀況,為精準診療開闢新徑。
APUS在鄭州建立全球第二總部,利用其千億級多模態通用大模型與河南省兒童醫院合作開發的智能診療系統,已服務超百萬人次,單日接診峰值破萬。在中醫藥領域,河南中醫藥大學等多家機構正加緊研發中醫藥大模型,訓練機器人學會望、聞、問、切,讓醫聖的千年智慧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從讀懂鋼鐵到感知神經
AI大模型的價值不是在實驗室里「跑分」,而是在真實場景中「跑贏」。當北上廣追逐通用大模型時,河南選擇了一條更「接地氣」的路徑:教會AI理解鋼鐵的裂痕、麥穗的病變、豬羣的體温,乃至人腦的電波。
翻開2025年河南省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名單,AI廢鋼智能判級系統、基於多模態數據的豬病AI監測預警系統、農業物聯網病蟲害智能識別應用系統……這份看似土氣的名單,實則是人工智能產業的另類答卷——「讓鋼鐵學會思考,比教AI寫詩更重要」。
濟源鋼鐵是一個有着60多年曆史的老鋼廠,該公司攜手河南移動、用友網絡歷時兩年研發的廢鋼智能判級系統用上了最新的智能識別、深度學習技術,用30個算法模型實現像素級識別,替代老師傅的經驗,判級準確率近97%。
「我們是鋼鐵行業第一家使用,如今該系統已推廣應用於近20家企業,還吸引日本同行前來參觀學習並落地。」濟源鋼鐵集團副總工程師賈紅偉説,實現廢鋼智能判定后,公司又先后上線了棒線材表面缺陷在線智能檢測系統、爐號智能識別系統、鋼包工位智能識別系統等多個AI應用,整體運行效率大為提升。
放眼全省,人工智能已成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最重要的驅動力量。去年以來,我省發佈中原智造、豫鼎安瀾、天信礦山和華鼎雪豹大模型等工業大模型,推動1000多家重點企業本地化部署DeepSeek等大模型,還制定《河南省加快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計劃到2027年,推動規上工業企業智能應用場景覆蓋範圍實現從單點突破向綜合集成全面躍升,建成全國重要的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示範區。
機器的「眼睛」學會辨識鋼鐵的裂痕,同樣的視覺感知力,也在沃野上凝視作物的生長。當鏡頭轉向養殖場,AI的感知力持續向下紮根,這套能力開始觸及更復雜的生命體徵。
在蘭考高標準農田,「萬象耕耘」種植大模型憑藉對土壤墒情、氣象變化、作物長勢的實時精準監測,提供了「耕、種、管、收」全流程農事活動服務,推動農業生產從「靠天吃飯」進入「知天而作」的新階段。
在南陽牧原的養豬場,AI感知環境變化、讀懂行為異常。在育種環節,AI技術更精準、更快速、更低成本篩選出優良種豬;在豬病預防方面,智能環控系統時刻監測着豬舍內的温度、濕度、空氣質量、異常行為等。
對生命體徵的解讀,最終指向人類自身。在河南翔宇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室,腦電波通過算法轉化為機械指令——AI從理解豬的體温,進階到讀懂人腦的意念。
深耕康復賽道20余年的翔宇醫療正快速將腦機接口技術應用於現有產品線,目前已在腦機接口硬件、芯片、電極、算法、腦機交互康復設備五個關鍵環節實現獨立開發,成為全國腦機接口技術落地轉化應用場景最廣泛的企業。
從夯實底座到構築磁場
人工智能的繁榮,離不開算力、算法、數據三大支柱的堅實支撐,更需要人才與平臺的聚合催化。河南遵循此道,以堅實的算力底座為起點,構築吸引人才的強磁場,並打造協同創新的開放平臺,全方位培育AI產業新生態。
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內,新一代高性能「嵩山」超級計算機計算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新建的「嵩山」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集算力、算法、數據、開發工具於一體,為AI創新提供普惠服務。另一邊,正在建設的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將成為國內領先的超算、智算中心,打造形成國家超算互聯網運營、服務和資源調度核心樞紐。
鄭州航空港區,超聚變5000平方米的算力裝備車間馬力全開。這家落地不到四年即問鼎國內AI服務器首位、2024年營收超400億元的「全球獨角獸」,是河南算力產業從零起步、高速發展的最好見證。如今,一條涵蓋從整機到芯片、主板、內存、硬盤、連接器、散熱器等關鍵配套的先進計算產業鏈正在形成。
鄭東新區龍子湖畔的鄭州數據交易中心,掛牌數據資產和上架數據服務超1500個,匯聚數商千余家,累計實現交易額超34億元,讓河南豐富應用場景產生的大量數據熱起來、活起來、用起來。
強大的算力基礎設施和海量的應用數據,正成為吸引全球AI精英的「強磁石」。中原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明,這位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多項世界級創新成果的頂尖科學家,去年回到了老家河南。
「我們切身感受到家鄉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和對優秀人才的滿滿誠意。」李明介紹,研究院成立僅數月,便已斬獲國際學術大獎,在頂級期刊發表成果,並快速組建起30多人的高水平研發團隊。
在李明看來,河南發展人工智能有基礎、有條件,尤其是擁有海量的數據資源、豐富的應用場景、深厚的市場潛力。「我回到河南,就是要腳踏實地做中國老百姓需要的人工智能。希望走出一條世界一流的、河南自己的人工智能之路」。
人才與技術的聚集,最終需要通過平臺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今年,我省發佈首批13個人工智能行業賦能中心,涵蓋醫療、教育、種植、養殖、政務、交通、製造、文旅等行業人工智能應用,以及智能語料平臺、科學智能等支撐性領域,搭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平臺,推動重點行業人工智能應用規模化落地。
河南的實踐,是一場向土地要答案的技術遠征。AI的光芒,最終照亮的不是機器人舞臺上的炫技,而是工廠效率的提升、農田產量的增長、患者生命的希望。隨着這批創新力量的壯大與成果的擴散,河南的「智能因子」將更深地融入經濟社會肌理,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能。
中原大地的AI新圖景,正加速展開,未來可期。
【專家觀點】
讓AI成為河南轉型升級的「倍增器」
□中國信通院中部大數據創新中心副主任、河南省人工智能協會祕書長 王鵬
河南人工智能產業呈現鮮明的「場景驅動」特徵。作為人口與經濟大省,河南豐富的應用場景為AI技術落地提供了廣闊的試驗場。
一方面,我們在算力領域展現出一定的比較優勢。依託超聚變等企業,先進計算產業實現了「無中生有」向局部領先的轉變。這種「硬」實力是我們區別於其他省份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未來發展的「本錢」。
另一方面,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推動下,中原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作用日益凸顯,省人工智能協會等行業組織也在積極發揮橋樑紐帶作用,產學研用聯動加強,一個多方協同的產業「生態雛形」已基本形成。
在審視成績的同時,我們也需正視差距,制約產業邁向更高層級的瓶頸依然存在。
首先是基礎研究和核心算法的「軟肋」。我們在原創算法、基礎大模型等核心技術領域,與先進地區差距明顯,目前更多是「用」技術,而非「創」技術,這使我們難以掌握發展主動權。
其次是缺少具備全國影響力和生態主導力的「鏈主」型企業。產業力量略顯分散,難以形成強大的「雁陣效應」。
再者,高端人才的「引育留用」體系尚需完善,頂尖科學家和複合型產業領軍人才的吸引與保留仍是重大挑戰。
面對機遇與挑戰,河南人工智能產業應在以下方面重點發力:
第一,在「強基」上下功夫,突破核心技術。集中力量支持產學研聯合攻關,打造開放的算法模型創新平臺,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第二,在「引領」上做文章,培育本土「鏈主」企業。精準扶持潛力企業成長,支持其打造行業垂直大模型和賦能平臺,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格局。
第三,在「融合」上求實效,深度賦能千行百業。圍繞工業、農業、交通、文旅等重點領域,打造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殺手級」應用,讓AI技術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倍增器」和新質生產力的「強引擎」。
第四,在「聚能」上出新招,構建一流的人才生態。以靈活機制招引全球頂尖人才,同時深化產教融合,培養本土複合型人才,真正做到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總之,河南人工智能產業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作為行業協會,我們將與全省同仁攜手,共同推動中原大地的人工智能浪潮奔涌向前,為現代化河南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河南日報社財經全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