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摩根大通華盛頓政策報告:「停滯」成新關鍵詞,全球格局暗藏這些變數

2025-07-21 19:58

摩根大通在華盛頓與政策制定者、官方顧問及智庫專家舉行閉門會議,聚焦美國政策優先級。當前美國戰略正圍繞關税、AI 技術、供應鏈重組等核心方向展開,而 「停滯」 已成為描述經濟、市場與地緣衝突的共同關鍵詞。報告還提到,《Genius Act》通過后,穩定幣儲備資產被嚴格限制,降低擠兑風險,同時促進以美元結算的跨境貿易,強化美元主導地位。報告最后強調,「時間是終極裁判」,對投資者而言,「觀望」或許是當下最理性的選擇。

小摩華盛頓政策報告觀點如下:

一、九大政策要點:從關税到AI,美國戰略的核心方向

OBBBA 法案:靜態與動態評分的博弈

特朗普政府官員駁斥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對《OBBBA 法案》的 "靜態評分",認為該法案是標誌性產業政策,以 "刺激企業活動、迴流投資、保障 AI 等競爭技術資源" 為三大支柱,動態評分下將推動更高增長。CBO 預測未來 10 年美國年均增長 1.8%,而政府目標是 3%,這一差距將深刻影響赤字規模。關税:向 20%-25% 區間攀升受即將出台的行業關税推動,美國關税水平正偏向升至 20%-25%。《美墨加協定》(USMCA)被視為管理轉口關税的範本,未來可能更嚴格執行 "北美製造" 規則,通過 AI 和供應鏈追蹤技術覈查原產地。

全球失衡迴歸,赤字難減

行政令與監管改革正在重塑政府職能,但未降低赤字;移民減少則預示增長與生產率走低。G4 國家財政紀律普遍松弛,美國 2026-2027 財年赤字率預計達 6.8%-6.9%,軍費增加將進一步推高赤字。

財政部融資:TGA 重建與美元地位

美國正加大國債發行以重建國庫現金賬户(TGA)並填補赤字,雖市場擔憂加劇,但拍賣仍有序進行。美元的 "避險地位" 未受動搖,其主導地位根植於深度市場、健全制度與盟友信任,去美元化是緩慢過程,暫無替代選項。

行政權力擴張與國會角色弱化

特朗普對行政權力的運用,讓外界認為國會與法院正淪為 "事后補充",但未來一年仍可能有兩項預算協調法案推進。眾議院議長約翰遜計劃在 2025 年秋推出第二項協調法案,聚焦聯邦預算,2026 年春推出第三項。

美聯儲主席 succession:鮑威爾去留看 "私人關係"

鮑威爾被罷免的可能性較低,但他與特朗普的私人關係將決定美聯儲領導層更替。市場認為,斯科特・貝森特、凱文・哈塞特是潛在繼任者,核心考量是 "對特朗普的忠誠度",這可能影響美聯儲獨立性。

放松監管:進展緩慢,分歧仍存

放松監管是下一項議程,但目前成果不及預期。特朗普政府提出 "10 換 1" 規則(每新增 1 項監管,需廢除 10 項),但因監管崗位空缺、流程複雜,進展滯后。金融領域放松監管更慢,需協調美聯儲、OCC 等獨立機構,目標是讓《巴塞爾協議 III》"美國化",適配本土經濟結構。

地緣衝突:無解但未失控

中東與俄烏衝突仍無解決方案,美國作為 "主要協調者" 的角色無人替代,關税、出口管制與定向制裁仍是核心政策工具。伊朗核能力遭嚴重破壞,中東形成兩大陣營:沙特 - 卡塔爾 - 阿聯酋聚焦增長與可再生能源投資;伊朗則通過支持代理人制造不穩定。

加密貨幣法案:Genius Act 通過,另兩項遇阻

《穩定幣法案》(Genius Act)獲兩黨支持通過,旨在通過穩定幣強化美元主導地位(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增加美元資產需求);但《清晰法案》與《反 CBDC 監控法案》本周可能無法通過。

二、"停滯" 成新關鍵詞:經濟、市場與衝突的共同狀態

疫情以來,"韌性"(resilience)一直是描述全球經濟與市場的關鍵詞,但摩根大通團隊認為,"停滯" 更貼合當前狀態:

經濟與市場的 "凍結區間":標普 500、美債交易區間收窄,勞動力與住房市場陷入僵持;企業因高利率推迟投資,但關税實施延迟與前端需求支撐,讓經濟未現大幅放緩。美國增長仍高於預期,通脹維持區間波動,關税尚未引發全球衰退,但高利率已衝擊投資。

地緣衝突的 "拉鋸戰":中東、俄烏衝突無解決方案,但 "政權更迭" 不再是目標,極端尾部風險下降。石油市場受供應過剩主導,地緣風險退居次位 ——OPEC + 與非 OPEC 供應增加,行業可能面臨多年衰退(資本支出削減)。

政策的 "延迟反應":關税的經濟影響被推迟,常規市場反應機制失靈,投資者陷入 "觀望模式"。資產估值偏高,但金融環境仍寬松,股債匯相關性偏離歷史常態,市場在矛盾信息中反覆震盪。

三、監管與金融:從加密貨幣到能源政策的深層調整

放松監管的 "能源優先":特朗普政府將環境領域放松監管(如核電審批改革)列為優先,認為其 "風險更低、回報更高"。已簽署 4 項行政令降低核電開發壁壘,以對抗中國在能源領域的優勢;能源同時成為外交工具,推動盟友參與美國能源項目。

加密貨幣的 "美元保衞戰":《Genius Act》通過后,穩定幣儲備資產被嚴格限制,降低擠兑風險,同時促進以美元結算的跨境貿易(替代銀行同業業務)。財政部認為,這將強化美元主導地位 —— 穩定幣使用越多,美元計價資產(如美債)需求越大。

美聯儲的 "隱形變革":副主席米歇爾・鮑曼已開始重組合規與監管部門,資深員工退休預示監管轉向。若貝森特(現任 FSOC 主席)接任美聯儲主席,金融監管可能進一步向白宮集中,削弱 SEC、CFTC 等機構獨立性。

四、未來風險:從關税到赤字,這些變量值得警惕

關税升級風險被低估:市場認為當前 17%-18% 的有效關税已達穩態,但報告指出,特朗普可能將關税升至 20%-25%,尤其對歐盟(美國最大貿易伙伴),若談判破裂可能引發報復。

赤字與融資壓力:2026-2027 年美國需填補 4 萬億美元融資缺口,而美聯儲縮表、外國投資者減持,可能推高長期美債收益率。

地緣 "黑天鵝":聯合國對伊朗制裁 "快速恢復" 機制可能在 10 月啟動(歐盟計劃 8 月底前達成核協議,否則觸發),以色列威脅若 50 天內無進展將採取 "利比亞模式" 持續轟炸;俄烏衝突若升級,石油供應緊張可能加劇。

報告最后強調,"時間是終極裁判"。當前經濟數據滯后、AI 影響未顯、政策不確定性上升,"停滯" 狀態或許只是暫時 —— 但無論是美國的產業政策轉型,還是全球供應鏈重構,其效果都需要數年才能顯現。對投資者而言,"觀望" 或許是當下最理性的選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