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硅谷華人程序員,年薪14億

2025-07-21 08:04

原標題:硅谷華人程序員,年薪14億 來源:智谷趨勢

誰説讀書無用?硅谷的華人程序員,早把答案寫在了工資單上。

近期,硅谷掀起新一輪的「搶人大戰」,不少華人程序員斬獲天價薪酬。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生龐若鳴,從蘋果跳槽到Meta,一拿就是2億美元年薪,摺合人民幣約14億。

上個月,Meta還從OpenAI挖走了4名華人程序員,分別是:

清華畢業生趙盛佳

北大畢業生任泓宇

中科大畢業生余家輝

浙大畢業生畢書超

據說,扎克伯格給他們開出了高達1億美元的薪資包。

誰能想到,格子間敲代碼的,賺得比*球星還瘋?要知道,當年C羅從曼聯跳槽到皇馬,身價也才8000萬英鎊。

除了收入,華人程序員在硅谷的社會地位也很顯赫,身份耀眼。

在AI芯片領域有個「華人四大天王」的説法,他們分別是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超威半導體CEO蘇姿豐、博通CEO陳福陽、英特爾CEO陳立武。

除了這些「老炮」,年輕一代華人的戰績,也相當不俗。

6月底,扎克伯格點名表揚了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的11位精英,其中7位是華人。7月10日,馬斯克投資的xAI公司召開新品發佈會,會上出現了五位公司高管,其中就有兩名華人(吳懷宇與巴震宇),與馬斯克並肩而坐。

顯然,硅谷華人科學家比例,正在迅速攀升。美國保爾森基金會調查顯示,在美國最*的AI研究機構中(前20%),華人的數量比美國人還多。

AI搶人大戰白熱化,*程序員的薪酬漲破天花板,什麼信號?

為什麼「國產」程序員能夠在硅谷脫穎而出,他們身上都有什麼共同點?

01

瞭解行業的人會清楚,中國程序員在硅谷吃香,其實是大概率事件。

因為全球的AI研究,華人已經是*主力。這羣人就像優質「中國製造」,美國企業不用不行。

今年5月,英偉達CEO黃仁勛就在一場演講中透露,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是中國人。中國程序員不但壟斷了本土AI市場,還迅速向硅谷滲透。

在硅谷的華人精英,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是中國移民后代,從小就在美國長大,身上兼有中國人勤奮好學的品質和美國人勇敢無畏的精神。Scale AI創始人Alexandr Wang就是典型案例,19歲從麻省理工學院退學,加入創業大軍,24歲登上富豪榜,28歲(今年)以143億美元把公司的控股權賣給Meta。

另一類是生長於中國、成年后奔赴美國的年輕移民。他們一般是先在國內985大學(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完成理工科基礎教育,接着進入美國名校深造,畢業后入職美國*企業。

可見,這些人通過了中國高考、美國名校和美國*企業的三重篩選,是精英中的精英。

在此基礎上,如果他們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在硅谷做出了能打動用户和同行的AI產品,身家就有可能會暴漲。

今年年初,DeepSeek-R1的風頭一度蓋過了OpenAI。但沒過多久,OpenAI就發佈了旗艦產品o3-mini大模型,在各種專業測評上的成績反超了DeepSeek-R1。

打了勝仗的薩姆·奧特曼(OpenAI創始人),點名表揚了六位幕后英雄,排在首位的就是清華畢業生趙盛佳。

除了趙盛佳,余家輝、畢樹超、任泓宇、常慧文、林吉等中國程序員也曾經為OpenAI立下汗馬功勞,做出過震驚業界的一流大模型。然后這批華人被財大氣粗的扎克伯格「打包帶走」,可把薩姆·奧特曼氣壞了。

02

仔細一看,這些90后碼農的億萬年薪,居然已經超過了微軟CEO納德拉和蘋果CEO庫克,他們去年的薪資也分別才7900萬美元和7500萬美元。

憑啥一個程序員,能比肩萬億帝國掌舵人?

奧妙在於:*AI大腦和CEO一樣,是企業的「命門」。

AI大模型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光堆芯片硬件不靈了,還要比拼邏輯推理和規劃決策等「軟實力」,企業成敗與否,關鍵看少數天才的創造力。

為什麼要強調「少數天才」?

清華大學博士崔偉認為,AI大模型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感性階段,以李飛飛在2008年推出包含1500萬照片的ImageNet為標誌,AI逐步形成了對世界的感知;

知性階段,基於上萬億語料的大語言模型逐步過渡到了「高度依賴數據和算力的預訓練模式」;

現在是理性階段,大模型又在向更深層次的「基於深度思考的后訓練模式」邁進。

感性和知性講究的是「大力出奇跡」。當時OpenAI、微軟、谷歌、Meta等科技大廠都在「炫富」,看看誰家囤的芯片更多,用户基數更大。

但是,隨着模型規模的不斷擴大,堆疊芯片的邊際效應逐漸顯現大模型在邏輯推理、複雜問題解決、規劃決策、以及與人類價值觀對齊等方面的短板,不是隻靠堆疊硬件和數據就能搞定的,必須依賴*人才。

OpenAI創始人曾説過,軟件行業里*的工程師效率是平均水平的十倍,但在AI行業里,最*的研究員效率則是平均的一萬倍。

所以我們看到,擁有百萬芯片和億萬用户的Meta,卻打不過百人小廠DeepSeek。

於是,扎克伯格乾脆學NBA,砸錢組「AI夢之隊」。雖然Meta內部有幾萬名程序員,但扎克伯格寧願花大價錢去市場上「挖人」。

微軟、谷歌、英偉達、特斯拉等巨頭們有樣學樣,全球瘋搶不到1000人的*專家,身價自然坐火箭。

所以,現在硅谷大老闆們都忙着兩件事,一是從友商手上挖人,二是防止自家的人才被挖走。

物以稀為貴,每一個*AI專家都價值連城。

03

事實上,中國科技企業瘋狂對AI人才的需求,同樣水漲船高。

比如,阿里就宣佈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建設AI基礎設施——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阿里過去十年的科技投入總和。

今年年初,張一鳴親自監管Seed大語言模型研發,從全球科技圈挖掘*人才。在谷歌深耕17年AI大牛吳永輝回到了中國,成為字節跳動大模型團隊Seed基礎研究負責人。

從硅谷歸來的吳永輝

像字節跳動、百度、騰訊等沒有參與「外賣大戰」的科技企業,都打出了「All in AI」的明牌。華為推行的「天才少年」計劃,也是成功案例。

古有「學而優則仕」,如今是「學而優則碼」,「碼農」的「碼」。

前文所説的余家輝、吳懷宇、趙盛佳都是90后博士,工作時間還不到五年,就獲得了億萬年薪。試問有哪個行業,能做到這種程度?

對來自普通家庭的天才少年來説,學計算機專業和從事AI研究工作,是在極短時間內實現階層跨越的一條捷徑。

參考資料:

1、《誰是余家輝?「年薪1億美元」AI研究員,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吳永輝的嫡系弟子》,量子位

2、《硅谷最貴華人誕生!上交校友龐若鳴薪酬飆破2億美元,碾壓余家輝、庫克》,新智元

3、《華人接管硅谷!馬斯克讓出C位,他們是誰?》,21世紀經濟報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