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9 12:01
傑西卡 發自 副駕寺
智能車參考 | 公眾號 AI4Auto
Uber正在全球集齊L4中國軍團。
這不,剛和中國Robotaxi巨頭們——蘿卜快跑、小馬智行及文遠知行——全部達成合作,Uber轉頭又找上了一家復旦校友創辦的L4公司,Nuro。
Uber最近宣佈,將為其投入數億美元資金,支持未來6年超過2萬台無人車的落地。
原型車現在已經在Nuro的試驗場中測試,首批車隊明年就開始投放。
Robotaxi的宏大故事,很快就會加入新人講述。
復旦校友的L4技術,Uber數億美元押注
Uber最新官宣,要打造一支屬於自己的Robotaxi車隊了。
這次不是「閉門造車」,Uber選擇把技術和造車都交給更專業的人。
一位是Uber的老朋友——復旦校友朱佳俊創辦的L4公司Nuro,另一位是美國豪華純電品牌Lucid,兩家公司將為Uber量身打造「下一代高端全球Robotaxi項目」。
三方計劃,未來6年內,將在美國部署2萬輛以上的Robotaxi——平均下來,每個季度要投放833輛車。
車隊歸Uber或其第三方車隊管理合作夥伴所有,首批Robotaxi將在2026年落地,由Uber獨家向外提供服務。
爲了支持Robotaxi車隊能順利組建,Uber表示,會分別向兩家公司投資數億美元。
Lucid方面,已確認會得到Uber3億美元(約21.5億元)的支持。
而Nuro雖沒有透露具體金額,但已經明確的是,其收穫的投資將遠超3億美元,且Uber將在Nuro的董事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為什麼對Nuro投資更多,原因很簡單。
因為Lucid提供的是Robotaxi的「身體」,也就是造車服務;而更重要的Robotaxi核心——L4自動駕駛技術,則是由Nuro提供。
先來看車,Uber透露,Robotaxi將使用Lucid的Gravity SUV,這是Lucid去年年底開始交付的純電新車。
據Lucid官方稱,其續航可達450英里(約724.2公里),並配備926V充電架構,內置增壓器,充電12分鍾,可以滿足大約321.8公里的續航里程,且不用適配器就能在特斯拉超充樁充電。
而作為豪華品牌的新產品,Gravity的價格也不便宜,起售價在7.99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為57.4萬元。
相比約2.8萬美元的蘿卜快跑、4.65萬美元起的特斯拉新Model Y,Gravity的價格就要貴得多了,更別說這還是沒加裝L4所需軟硬件的價格。
所以外界推測,Uber的Robotaxi車費不會便宜,定價很可能會類似Uber Black的高端水平,就相當於國內滴滴的豪華車型吧。
再看由Nuro負責的自動駕駛技術部分,Nuro主要提供軟件支持,傳感器等硬件還是Lucid加裝。
此外,Nuro還將領導開發、驗證數十個類別的綜合安全案例,並進行模擬、封閉式測試和監督道路測試,以驗證Robotaxi運行的安全性。
Nuro創始人朱佳俊表示,此次合作採用的是其最新第四代無人駕駛系統Nuro Driver,搭載了英偉達Thor芯片和Arm的Neoverse技術。
而Nuro自己也有車隊在美國多個城市和州運營,業務為無人配送,已在5年無人駕駛部署中得到驗證。
Uber之前還和Nuro達成10年的合作伙伴關係,使用無人配送車來運送食物和其他物品。
而現在,三方合力打造的Robotaxi原型車,已經在Nuro位於拉斯維加斯的試驗場進行測試,只等明年大規模就位了。
無論對哪一方而言,這筆生意都很划算。
Uber有失敗的Robotaxi經驗在前,需要找到可靠的合作伙伴;而Lucid和Nuro都恰逢關鍵時期,是需要外部資金支持的「實力派」。
特別是曾經歷大起大落,如今剛剛峰迴路轉的無人車獨角獸Nuro。
等來轉折點的L4獨角獸
Nuro原本以「無人配送車」而在硅谷起家,更因團隊的不凡基因而聞名,兩位創始人乃至核心團隊都出身Google無人車,奠定了Waymo的基礎。
其中一位創始人,是前Google無人車團隊首席軟件工程師朱佳俊,他2005年從復旦大學畢業,又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讀完了碩士。
2008年,朱佳俊正式加入Google,進入Google無人車團隊,成為該團隊最早的成員之一,也是最早的華人面孔。
已載入無人車發展史冊的Google「螢火蟲」,就是其領導的小組一手打造。
另一位創始人,則是Google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負責人、首席工程師戴夫·弗格森 (Dave Ferguson)。
早年間,戴夫曾在英特爾研究所擔任高級研究科學家,專注機器人學、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又在2011年加入Google。
2016年,兩位工程師帶領一批覈心成員出走創業,瞄定了「最后一英里無人配送」賽道,選擇做一家自動駕駛汽車運送貨物的機器人公司。
Nuro推出過R1和R2兩代無人配送產品,沒有方向盤和乘客位,只保留貨艙。
這種商業模式在當時的美國非常新穎,被美國交通運輸部以及美國國家公路安全管理局一路亮起政策綠燈,成為美國首個准許部署沒有側視鏡和方向盤的無人送貨車。
Nuro因此一度吸引到軟銀、Google、豐田等知名機構和資本支持,還斬獲了美國零售巨頭克羅格、達美樂披薩、CVS藥妝店、711便利店眾多合作。
一時風頭無兩的Nuro進入快速擴張階段,兩年時間團隊翻倍至1500人,但運營成本的激增,以及整車製造這樣的「重資產」太過龐大,導致公司的現金儲備極速縮水。
加上恰逢美國爆發經濟衰退,能源價格飆升,Nuro不得不在此背景下做出重要決定——裁員,降本,轉型。
AI的飛速進步,讓Nuro在反思中看到了機會。比起整車服務,L4技術的需求實際更加旺盛,公司決定逐步轉向「輕資產」運營,以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為主。
商業模式也隨之更新為兩條線並行:
一條仍和之前的無人配送模式相似,為送貨和客運服務提供整套L4級自動駕駛系統,包括自動駕駛軟件和硬件,但Nuro自己不再造車。
另一條則側重技術授權服務,與整車廠及其零部件和服務供應商合作,開發消費類車輛的自動駕駛產品,涵蓋從L2級到L4級系統,也就是現在和Uber合作的模式。
今年4月,Nuro拿到了新一輪的1.06億美元融資,摺合人民幣約7.8億元。
這筆時隔四年的新融資,投注了資本市場對於Nuro新模式的認可,也讓Nuro能有充足的信心,繼續在L4行業里大干一場。
在這個Robotaxi已經滾燙的節點,Nuro有技術,Uber有資源,雙方懷揣同樣的夢想,又有多年合作基礎,一拍即合。
目前和Uber合作,算是為跑通技術授權模式開了很好的頭。
並且這次合作還是B2B的模式,據戴夫透露,Nuro還在和其他OEM洽談,計劃面向C端,把Nuro Driver安裝到私人汽車上。
另外,Uber對Nuro數億美元的投資,絕對不僅僅是因為對老朋友的關照,最核心的應當還是對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肯定。
Nuro的車隊在加州和德州運營時,無人駕駛里程已超過100萬英里(約161萬公里),從未發生過任何重大安全事故。
而Nuro佈局的這兩塊位置,也和Waymo、特斯拉在美國的陣地範圍一致。
有意思的是,Uber過去一年在Robotaxi行業里非常活躍,到目前為止,幾乎集齊了所有頭部的Robotaxi玩家的合作,包括中國的蘿卜快跑、文遠知行、小馬智行,以及同在美國的Waymo等等。
和Waymo達成的合作還沒多久,Uber就迫不及待入局「買」車隊,可能也被特斯拉逼急了。
如今車隊雖然還沒落地,但Robotaxi戰場已經在美國硝煙瀰漫了。
One More Thing
馬斯克這邊剛剛擴大Robotaxi在奧斯汀的版圖,服務範圍覆蓋42平方英里(約108.78平方公里),比Waymo的37平方英里(約95.83平方公里)還大了5平方英里(約12.95平方公里)。
面對特斯拉已經拉滿的嘲諷,Waymo立即反擊,剛剛也擴大了在奧斯汀的範圍,直接把面積擴大到90平方英里(約233.1平方公里),剛好是7個澳門的大小。
不知道日后Uber的車隊再來,是不是還能在奧斯汀分一杯羹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