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餐連鎖擁抱炒菜機器人

2025-07-19 07:00

投身餐飲八九年的譚海林發現,餐飲企業對炒菜機器人的興趣,從來沒有今年這麼高。

出身數據行業的譚海林,2016年創立了章魚小數據,后者現在是國內餐飲行業的知名數據服務商之一。

「今年很多連鎖餐飲排着隊拜訪炒菜機器人公司。客户每次跟我們開會也都會聊到這個話題,前兩天還有一家連鎖麪館的老闆問我:馬上我們要做到一千家門店,能不能趕緊給我推薦一家?」譚海林説。

然而當下最急需炒菜機器人的,還是餐飲門店。

中餐市場規模增長,但客單價卻是逆向發展——中式正餐2020年到2024年客單價從56.4元下跌至53.5元,年複合增長率是-1.3%,店均出品數量從120以上減少到90以下;中式快餐去年以來也紛紛下調價格,小菜園、和府撈麪、鄉村基等連鎖的客單價都在下滑。

利潤率較好的中式特色餐飲如火鍋,也開始走性價比路線。海底撈最近在上海、廣州等地推出夜宵主題店,一杯雞尾酒只要40多元,就附贈免費演出。

客單價「瘦身」的趨勢今年還在繼續。譚海林注意到,今年二季度全國客流量增加的餐飲,只有「15元~20元」和「30元~40元」兩個客單價區間。

「當前消費者願意接受的一頓中餐價格就是30元到60元,100元以上在中國大多數城市已經是高消費了。」譚海林説。

在一些資金眼里,這意味着新的機會——比正餐有性價比、又比普通快餐更好的「輕中餐」,一旦規模化,將成為餐飲行業的下一個熱點。

然而,雖然客單價中樞下移,消費者的口味要求卻並沒有放低,中餐連鎖需要在出品穩定和嚴控成本之間找到巧妙平衡。

餐飲老闆們於是望向了炒菜機器人,希望技術迭代能帶來更好的解決方案。

中餐連鎖,忙着裝配炒菜機器人

消費者未必知道,很多中餐連鎖的「大廚」已經是炒菜機器人了。

去年底在港股上市的小菜園,在國內有660多家門店,從2023年開始在部分門店用上了炒菜機器人。小菜園在招股説明書中「交底」:上市募集資金中,預計將用1億元採購2000台炒菜機器人,一臺單價5萬元。

門店數量都已上千家的鄉村基、老鄉雞,近年也開始引入炒菜機器人。老鄉雞今年7月披露的招股説明書顯示,截至2025年4月末已經有388家餐廳採用自動設備,包括智能炒菜機器人、智能蒸櫃、智能雞湯爐等。

沒有炒菜的火鍋店,也把配鍋、炒飯等環節交給了機器。海底撈幾年前就有70多家門店用上了自動配鍋機,香天下火鍋在國內一些門店將炒飯工作「外包」給了機器人。農耕記、金鼎軒、米村拌飯等快餐也不同程度用上炒菜機器人。

引入炒菜機器人,效果如何?小菜園在招股書中表示炒菜機器人「實現了操作調味精準、菜品口感穩定」。

一些新的中式快餐品牌,更是依靠炒菜機器人迅速擴張。

湘式蓋碼飯「霸碗」,是少數公開披露其所有門店都配備炒菜機器人的中式快餐。其官網介紹,門店的炒菜機為自研,已經迭代至第三代。截至2024年末,霸碗全國門店超過500家。

然而市場競爭加劇,正在改變餐飲企業的后廚。

接近於正餐的小菜園,2024年堂食顧客的人均消費額是59.2元,2023年這個數字是65.2元,一年內下降了9%。定位快餐的老鄉雞,2022年直營店客單價是29.7元,到2024年三季度降至27.6元,不到兩年下降了7%。

而到了2025年,尤其二季度以來,中式正餐繼續承壓。

中國烹飪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餐飲業表現指數整體增長,但6月限額以上(年營業收入200萬以上)門店的餐飲業表現指數環比下降了2.02,而限額以下餐飲業表現指數環比上升了1.42。具體到中餐,中式正餐數據最低,6月的表現指數是45.58,低於中式快餐的51.8、火鍋的49.39和燒烤的48.86。

「中餐是充分競爭,利潤率並不高,扣掉人工成本、房租能耗、營銷費用、平臺抽成,很多中餐實際只有幾個點的利潤率。」干了二十多年中餐的黃天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説。

中國飯店協會的《2024年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顯示,餐飲企業的淨利率中位數是5%。

黃天勇打造的「秋金小炒」「有拈頭市井火鍋」等餐飲品牌,全國門店最多時超過700家。2019年,黃天勇開始研發自己的炒菜機器人,兩年后「秋金小炒」用上了炒菜機器人,並開始在全國拓店。按其説法,無論是人工還是機器炒菜的門店,都是盈利的。

「不是我們去找客户,是客户來找我們」

引入炒菜機器人,能為中餐企業降多少成本?

「炒菜師傅一般月薪至少是8000元,技術好的一萬二、一萬五都有,還不一定請得到。」黃天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説,「我們最多的時候要管600多名廚師,一個月發工資就要八九百萬(元)。」

近年一些積極擴張的中餐連鎖,願意給出更高的待遇。「我們外地開店派廚師過去,每天晚上都有餐飲企業在宿舍門口守着挖人,我們開八千,他們就能給一萬二。」

而用上了炒菜機器人的餐飲老闆發現,機器確實能節省后廚的用人需求,尤其是爆炒、蒸煮為主的菜式。

香天下餐飲董事長朱全就談道,一臺炒菜機器人能節省2~3名人工,人力成本節約是非常明顯的。而以湘味快餐霸碗為例,其每家門店一般配備3台炒菜機器人,只需1名員工,按標準化菜單備菜放入機器即可。

黃天勇試點后發現,投入了炒菜機器人的門店,不僅人力成本降了40%,出餐速度也從以往5~10分鍾縮減為2~3分鍾,同時廚房面積壓縮了30%——后者意味着更少的房租成本。

對於成本效率的追求,也能解釋近年湘菜連鎖在全國的風靡。湘菜和川菜味型接近,但烹飪方式更集中於爆炒,菜品備料相對更簡單,更便於標準化。其結果是,湘菜連鎖的毛利率,可以比川菜高出十幾個百分點。

一些圍繞餐飲行業的環境變化,也可能帶來對現炒更大的需求。朱光玉火鍋創始人李揚就認為,近期外賣平臺掀起補貼大戰,帶來了到家業務的增量,可能推動消費者拋棄料理包,更傾向於現炒。

追求快速規模化的中餐連鎖,也更願意接受炒菜機器人。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説法,2024年中國內地快餐餐廳市場總商品交易額達到21290億元,疫情期間中國快餐市場保持兩位數的年增長率。

譚海林提到,找到他推薦炒菜機器人的老闆忙着擴店,訴求主要就兩點:對設備的穩定性非常苛刻,不能出問題;使用要足夠簡單,不能影響效率。

但消費者口味的不斷變化,也讓資本有了擔憂:成熟廚師的技藝最多能遷移到味型、烹飪方法相近的菜系,如果下一個流行的是完全不同的菜系,怎麼辦?培養成熟廚師的周期,是以年計算的。

黃天勇也意識到,光靠研發出炒菜機器人還不夠,還要有標準化的數字菜譜,否則設備依然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需要。

他成立的熊喵大師科技公司,除了研發炒菜機器人硬件,還結合AI技術推出了數字菜譜——通過廚師寫的菜譜,細化SOP轉化為機器語言后形成后臺程序,通過App選擇菜品后,炒菜機器人便能操作。目前這一數字菜譜已經收錄1700多道菜,覆蓋川菜、湘菜、粵菜、魯菜等不同菜系。

黃天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説,目前這套「設備+菜譜」的廚房解決方案,已經服務中餐、火鍋、粉面、酒吧、電競酒店等不同業態上百個品牌,此外還出口到了美國、澳大利亞等12個國外市場。由於國外資深的中餐廚師更稀缺,當地中餐館的需求比國內更緊迫。

「不是我們主動去找客户,是很多餐飲企業來找我們,他們確實有需求。」黃天勇説。

炒菜機器人迭代:機器代勞是大勢所趨?

炒菜機器人在國內早已不是新生事物,已經有成熟的資本鏈條和應用場景。

從2006年問世的「愛可」算起,面向中餐的炒菜機器人已經問世近二十年。如今市面上的中餐炒菜機器人,大致可分為商用、家用兩大類,前者又可分為大型團餐和社會餐飲兩類。

在商用炒菜機器人領域,除了黃天勇的熊喵大師,市面上已有橡鹿科技的美膳獅、拓邦股份的廚紀、優特智廚、麥大廚、賽米控、智味來等品牌。從各家披露的情況來看,商用炒菜機器人已經基本上能覆蓋辣椒炒肉、回鍋肉、手撕包菜、番茄炒蛋、麻婆豆腐等家常小炒。

説是炒菜機器人,市面上大部分商用型設備其實只能算炒菜機,一些作為中央廚房的炒菜機器人甚至重達兩百公斤,價格高達幾十萬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使用場景。

近年來不少家電品牌也推出了家用的炒菜機器人,包括小米、美的、蘇泊爾、九陽、科沃斯旗下的添可等品牌,一臺機器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這些家用炒菜機器人,優點是足夠小巧,但整體評價並不高。消費者要麼覺得操作麻煩、每個環節都要手動按鍵,要麼覺得火候不夠、缺少鍋氣,談不上風味多好。

黃天勇認為,當前炒菜機器人還處於商用驗證和優化階段,家用產品前期缺少足夠多大眾使用的檢驗。「要經過足夠充分的商用、具備普遍盈利性后,后端的設備製造成本纔會迅速下降,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炒菜機器人才適合在家用場景普及。」

在滿足市場需求之外,炒菜機器人還面臨正當性的考題:雖然當前的出品還不足以比肩資深大廚,但餐飲業者始終擔心,隨着不斷迭代后,未來炒菜機器人會不會取代廚師?

國家特一級烹調師、四川省級川菜非遺傳承人張中尤認為,機器化、智能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炒菜機器人會替代一部分基礎的烹飪工作,但真正的傳統烹飪技藝傳承,還是要靠人來做,「如果結合炒菜機器人能夠提高標準化、規範化,我們川菜、中餐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黃天勇認為,隨着炒菜機器人、數字菜譜的發展也會催生新的崗位,比如需要更多能熟練操作設備、能研發菜品的人才。

在不少資深餐飲業者看來,隨着人口結構變化、老齡人口占比提升,未來年輕廚師緊缺的局面只會越來越明顯,機器代替人工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出身湘菜世家的增好餐學院創始人張好就深有體會,「廚師本身是個累活,也缺乏社會地位,願意學廚的人才確實越來越少了。」

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24中國餐飲行業人才培養與需求分析報告》顯示,18歲至35歲青年從業者是當前餐飲行業的用工主力,但當中僅有30%是烹調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中餐培訓老字號「新東方烹飪」的數據發現,其2019年的新培訓人次和新客户註冊人數超過7.7萬人次,2024年只有6.3萬人次,六年下滑了18%。

隨着這樣的趨勢演進,未來出現一種情況:未來當炒菜機器人的智能化、便利化提升到大眾認可的水平,同時單次使用成本與市面上廚師現炒的餐廳相比有競爭力時,自然會有一批消費者「倒戈」。

「比如現在很多年輕人也不會炒菜,如果能結合機器配置一些菜譜面向年輕人,這個市場也是很大的。」張中尤舉例道。

在這位68歲的川菜大師看來,烹飪這門手藝始終會隨着時代發展而變化,機器化、現代化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就像以前洗衣機剛進入千家萬戶時,總有人認為機器洗不乾淨,現在還有多少人天天手洗?」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