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8 23:10
(來源:伯虎財經)
近兩年,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行業,其迭代速度之快,已經遠超我們想象。昨日還是聚光燈下的行業明星,明日可能就不得不黯然退場。
近日,AI智能體明星公司Manus突然清空其國內社交平臺的所有內容。有媒體爆料稱,Manus將會把總部遷至新加坡,伴隨而來的還有中國區的一輪大裁員。
對此,Manus官方迴應媒體稱:「基於公司自身經營效率考量,我們決定對部分業務團隊進行調整。公司將繼續專注核心業務發展,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在Manus輕描淡寫的迴應背后,其創始人肖弘卻在社交平臺上感慨「多少艱苦不可告人」,他表示,「想要在全球化的市場里做好產品,有很多不是來自業務本身和用户價值本身的煩惱」。
Manus撤出中國市場,或許有算力資源的權衡,有海外融資的考量,也有數據合規性的要求。但Manus沒能在國內市場快速打響頭炮,也是其無奈轉移陣地的原因之一。
不過,這並不只是Manus一家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在AI市場高歌猛進時,能夠突圍而出的智能體卻並不多。人人都説智能體是AI大模型的未來,但到底何時才能真正「開花結果」。
今年3月,Manus憑藉一段演示視頻一夜成名。在多個演示案例中,Manus能獨立完成簡歷篩選、股票分析、房產研究等複雜任務,許多觀眾驚呼「AI 真的來了」。
Manus是由華科大畢業的「電腦天才」肖弘所創立,其華人創始團隊的背景吸引了不少國內粉絲,邀請碼更一度被炒到 10 萬元左右。
不過,質疑的聲音也很快傳出。大部分用户還沒有正式試用的,Manus就已經被媒體吹捧為「現象級產品」,這讓不少觀眾嗅到了「飢餓營銷」的味道。
而且,Manus幾乎是「出道即爆紅」,但大部分媒體報道均來自於國內媒體,外媒報道則只有寥寥數筆,這也更讓人懷疑Manus里面究竟有多少真東西。
其后,Manus AI合夥人張濤公開澄清。他表示,Manus從未投入任何市場推廣預算,邀請碼「一碼難求」只是因為服務器容量有限。
今年3月,Manus宣佈與阿里通義千問團隊達成戰略合作,這也成爲了Manus最后的高光時刻。外界曾猜測,有了阿里通義千問的底層模型支撐,還有來自阿里的流量、生態,甚至是資金支持,Manus的落地之路應該會更為順暢。
然而,事與願違。今年5月,Manus宣佈在海外開放註冊,但曾經瘋搶Manus邀請碼的用户卻似乎不再買賬。根據Similarweb 數據,Manus的月訪問量在今年3月達到頂峰,超2300萬人次,但隨后便逐月回落,6月訪問量約為1700萬人次。
僅僅只是過去了兩個月的時間,Manus為何就失去「光環」?一方面,AI大模型行業以快取勝,在Manus短暫停下腳步的時間里,Deepseek、騰訊元寶、阿里通義千問等諸多AI產品都在加速迭代和發佈新一代產品。
除此以外,還有Manus的直接對手,由前百度高管景鯤和朱凱華所打造的 GenSpark,近日CTO朱凱華透露,公司在過去兩個多月發佈 4 款超級代理產品,累計用户突破 500 萬,跟Manus相比,在用户增速方面更是后來者居上。
大廠在技術、資本和流量方面都更有優勢,一旦Manus錯失了打響頭炮的機會,就很難再和巨頭爭搶資本市場僅存不多的市場紅利。
另一方面,用户更關心的是產品體驗。從理論上來看,Manus只是對大模型和多個小模型進行組合,同時將各種任務進行拆解,再通過整合工具包來完成任務。
Manus就像是一個「大腦」,其會安排最合適的「工具」來完成任務,嚴格來説只是「縫合」了主流大模型的優點,卻並非顛覆性的創新。
Manus創始人肖弘也早已表示,「產品非常簡單,沒有祕密」。因此,就在Manus發佈的第二天,各類復刻Manus功能的開源項目,如OWL、OpenManus等快速上線,同樣能夠完成網頁瀏覽,文件操作,寫代碼等操作。
在這樣的背景下,用户苦等Manus兩個月,才發現其只開放了海外版本,其跟通義千問合作打造的版本卻並未登場,這也讓不少等待中文版本的用户感到失望。
除此以外,19美元、39美元、199美元的付費計劃也被用户吐槽收費太貴,比如后來居上的GenSpark同樣提供三檔訂閲,定價分別為每月10美元、25美元、50美元。
在Gaia基準測試中,Genspark在多個級別上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表現甚至優於Manus和OpenAI Deep Research,更重要的是,Genspark還有中文版本。
有業內人士指出,如今市場上同類產品不少,Manus的商業化節奏不夠快,其在全量上線后所提供的免費額度少,會員付費價格高,這也進一步拉高了用户的決策成本。
如今,AI行業早已是「神仙打架」,大部分AI產品的用户粘性不高,如果Manus不能自證實力,其所積累的先發優勢也會很快耗盡,如果用户發現了更好用的產品,很容易遷移。
大模型「吃掉」智能體
在Manus身后,等待「上位」的智能體還有更多。近兩年,智能體開始瘋狂「走量」, Grandview Research 預測,2024年全球AI智能體市場規模為 54億美元。
智能體狂熱背后,有市場炒作的原因,風口來臨之際,誰都想爭搶先機。CB Insights數據顯示,2024年智能體初創公司共完成投融資3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倍。
此外,這一趨勢也離不開大廠與其他企業的共同推動。「百模大戰」之后,大模型企業逐漸意識到,通用大模型的研發本質上是一場「燒錢競賽」,最終能站穩腳跟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大廠。
因此,搶佔應用場景、推動產品快速落地顯然更為關鍵。在這樣的背景下,搭建成本相對較低,能夠快速落地應用的智能體便越來越受到青睞,智能體也成爲了新的流量入口。
一批大廠開始加速智能體生態佈局,推出面向企業和開發者的智能體開發平臺,如阿里的AgentScope、字節跳動的扣子、百度的千帆AppBuilder等,既要TOC,也要TOB。
但智能體市場的狂熱也催生出「泡沫」。分析機構Gartner認為,智能體市場在冷靜后將會出現一波退潮,到2027年底將會有超40%的智能體項目被取消。
因此,Manus撤出中國市場只是整個智能體行業洗牌的開端,對於更多的智能體創業公司/代理公司,以及開發者來説,它們更需要關注的是誰能留下。
一則,智能體整體過剩。智能體開發平臺大大降低了智能體的入門難題,開發者一鍵就能套用模板開發智能體,但大部分產品可能並不具備實用價值;一些企業部門爲了趕AI風口,選擇找外包商搭建智能體,但大部分「趕任務式」產品名不副實,只能算是數據調用工具。
二則,大模型會吃掉90%的Agent,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近日在社交平臺上提到這一觀點。
深度思考模型是構建Agent的基礎,但隨着任務複雜性的增加,智能體跨專業協調不同模型的難度會越來越大。與之相反,隨着大模型能力的增長,其內部協調則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理論上大模型可以做一切,只是他們想不想干。大模型在技術、資源和用户需求上的優勢,將能吞噬許多原本由智能體承擔的任務和功能,還能以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方式來實現。
近日,馬斯克發佈了Grok 4大模型,核心創新是「多智能體內生化」,即將Agent能力融入到訓練過程中,將多個Agent之間的debate和self-check變成了大模型的內生能力。
在這之前,人們主要通過Manus等Agent工具讓大模型處理複雜任務,但多智能體版本Grok 4 Heavy出現之后,其自己就能同時啟動多個Agent進行工作並整合出結果。
由此也帶出了Agentic AI的概念,人工智能正在從單一任務的執行邁向多代理協作的新範式。
就在今天凌晨,OpenAI 也發佈了自己的Agent模式,Sam Altman 和四位 OpenAI 研究員出鏡介紹。在演示的視頻中,你可以直接對Agent 模式下的ChatGPT 提要求,ChatGPT 會自己打開虛擬機,一步步操作。
智能體還是大模型的未來嗎?
儘管智能體正在經歷新一輪的技術迭代,踏入2025年,全球智能體的數量還在瘋狂增長,基本上每個月都有國內大模型企業發佈新的智能體。
6月,百度智能雲推出覆蓋金融、電力、交通等多個行業的「場景智能體」解決方案;5月,聯想發佈法思AI智能體律師助手、想想幫服務智能體等針對不同細分領域的智能體;2月,復星醫藥發佈聚焦醫藥領域的智PharmAID決策智能體平臺。
智能體迴歸具體業務層面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行業的拐點也悄然而至。接下來,像Manus此類主打「縫合」模式的智能體,其生存空間將會面臨來自上下游的進一步「擠壓」。
面向「上游」,大模型廠商正不斷將智能體能力集成到自己的模型和產品當中,給通用智能體帶來降維打擊;面向下游,各種垂直領域的AI應用和智能體也在加速涌現,一些企業也會自行開發智能體,垂類產品往往能提供比通用智能體更精準、更深入的服務。
最終,能夠留在牌桌上的智能體,都不會是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是能夠基於自身的核心優勢和資源稟賦,深度錨定具體業務場景,並持續為用户創造可感知價值的存在,可能會分為幾類玩家:
一批是以大廠為代表的「生態玩家」,它們擁有成熟的大模型底座,能夠在這一基礎上開放智能體的開發工具鏈和解決方案,同時吸引更多企業和開發者加入。
生態玩家所追求的是AI時代的流量分發權和話語權,這門生意想象空間最大,但難度也最高,既要在技術底座上維持持續迭代的領先性,又要精準平衡創新、商業和用户需求,要求玩家能夠持續投入巨大的資源。
另一批是主攻垂直場景的「企業服務玩家」,它們主要靠場景穿透力來立足,特別是在醫療、金融、工業等等專業領域,服務商必須要對行業Know-How和企業架構有着深厚理解,才能打造出能夠真正交付於具體場景的智能體。
最后一批是以華為、小米等智能終端廠商為代表的「硬件玩家」,它們將智能體深度集成到產品中,憑藉着硬件規模優勢,在用户需求採集、產品體驗打磨等方面更有優勢,「人機交互」也更能發揮智能體的調度能力。
馬克·扎克伯格曾預測,未來智能體的數量可能比人類還多。但如何才能抵達這個充滿科幻感的未來,行業仍需要持續探索,當我們置身於一個充滿智能體的未來,或許智能體纔算真正走向成熟。
從這個角度看,對於 Manus 換道重啟業務,我們也不必過於悲觀。任何一種產品和生態,其要以一種前所未見的形態在市場中落地生根時,經歷調整必然是難免的,誰才能笑到最后,不到最后一刻也難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