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雲頂新耀自研AI+mRNA技術平臺,核心產品已進入臨牀階段|最前線

2025-07-18 16:29

2025年來,mRNA領域頗有「復甦」的跡象。6月底,艾伯維宣佈斥資21億美元收購體內CAR-T療法公司Capstan Therapeutics;而BioNTech、Moderna等更早入局的企業,也已佈局了成熟的mRNA疫苗的藥物設計和遞送技術等研發平臺,探索腫瘤疫苗等產品的研發,進展快者已進入二期臨牀階段。

相較之下,國內企業在該領域的佈局雖整體比較早期,但也逐漸有「玩家」跑出。近期,雲頂新耀就係統展示了基於公司自研的mRNA創新技術平臺開發的3款產品,分別為通用型現貨腫瘤治療性疫苗(TAA)EVM14、個性化腫瘤治療性疫苗(PCV)EVM16,以及自體生成CAR-T項目。

從技術根基來看,雲頂新耀的mRNA平臺整合了自研AI算法與LNP(脂質納米顆粒)遞送系統兩大核心能力。在抗原序列設計上,公司已完成三代AI算法升級。第一代聚焦密碼子優化與生產風險控制,第二代實現密碼子與RNA二級結構協同優化,第三代則整合UTR(非翻譯區)與CDS(編碼序列)聯合優化,大幅提升靶蛋白表達水平。

遞送系統方面,雲頂新耀搭建的 LNP平臺在可電離脂質和隱形脂質領域均有專利佈局,超500種專有脂質庫可滿足疫苗及自體生成CAR-T等多類項目需求,可覆蓋腫瘤、自免、代謝性疾病等多個領域。

從管線進展上來看,EVM14近期已完成「中美雙報」,其全球多中心I期臨牀試驗(EVM14 C101)預期在今年三季度完成首例患者入組,主要針對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及食管鱗狀細胞癌3大瘤種。

另一款個性化腫瘤治療性疫苗EVM16已於今年3月完成首例患者給藥。該臨牀試驗初步數據顯示,即使低起始劑量也能激發晚期腫瘤患者特異性T細胞反應,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據首席執行官羅永慶介紹,隨着相關產品研發不斷推進,雲頂新耀已和全球Top 20藥企中的多家建立聯繫,並簽署多項保密協議

近兩年,BD幾乎成為國內創新葯企的重要「KPI」。相關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全球腫瘤領域授權交易的首付款中,來自中國的資產貢獻了將近50%的份額。「這説明不同於過去,跨國藥企現在已經非常認可中國創新的價值;第二,也證明了中國的自主創新、成本和效率都達到了一定程度。」

具體到mRNA技術領域,該技術集合了軟件式平臺、通用型生產平臺的優勢,具備覆蓋從腫瘤到自免、代謝性疾病、傳染病等多種難治性疾病的藥物開發能力。作為基因技術,mRNA技術可將藥物開發從「分子篩選」轉變為「信息設計」,實現了「信息即藥物」,可利用人體自身生成藥物,使人體成為為自身生產藥物的「智能工廠。

從過往的案例看,在個性化腫瘤疫苗產品領域,國際大藥企之間有過很多交易,比較有代表性的是Moderna和BioNTech兩家的對外合作,比如Moderna和默克(2億美元首付款+2.5億美元期權)、BioNTech和Genentech(3.1億美元首付款);自體CAR-T領域的合作則集中出現在2024年之后,比如今年,阿斯利康以10億美元收購自體生成CAR-T公司EsoBiotech、艾伯維21億美元收購Capstan。

從執行層面,雲頂新耀方面表示,公司並不急於立刻完成一個BD,而是要做「正確的BD」。究其原因,首先,截止2024年底,雲頂新耀現金儲備為16億元,未來1-2年的mRNA類產品開發不需要藉助外界資本。

此外,什麼時間做BD、做什麼結構的BD,也需要仔細考慮。比如在時間節點上,擁有臨牀數據之后再授權的價值,可能就比臨牀前階段要高出很多。以阿斯利康收購EsoBiotech為例,EsoBiotech使用的是慢病毒平臺,目前為止只有1個病人數據,其他都是臨牀前,估值就有10億美元。

相較而言,羅永慶認為,雲頂新耀「現在做的是mRNA平臺,有動物數據,安全性更好」。「我們有很多的選擇權,全球前20位的公司很多都跟我們進行了深入的接觸,所以選擇權很重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