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8 09:0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鈦媒體APP)
沉寂已久的外賣戰場硝煙再起,但燒錢的邏輯卻和十年前大不相同。
7月上旬,美團通過兩個「瘋狂星期六」大額補貼,將平臺即時零售日訂單拉高到了1.5億單的全新高度。在京東挑起戰火,淘寶帶來電商造節打法,美團全面反擊之后,即時零售賽道正在不斷打破天花板。
問題是,十年輪迴,巨頭們重演燒錢搶市場的舊戲碼,難道真如表面所見,補貼纔是科技行業的制勝法寶,而年初高喊的「All in AI」只是口號?
一個網上流傳的段子點破了玄機,三大平臺All in外賣(waimai),正因為其中藏着兩個「AI」。這固然是調侃,卻也觸及了真相。
這場牽動整個中國消費格局的即時零售大戰,正是巨頭們爭奪AI時代超級入口與落地場景的揭幕戰。
瘋狂星期六:外賣的戰火為何永不止息?
《京東挑起戰火,阿里美團打上頭》《美團、京東、阿里(餓了麼),外賣大戰聚焦「最后一公里」》《美團、阿里瘋狂星期六「補貼對決」,有人搶到2元一杯奶茶》……看着當下的新聞,是否會有昨日重現之感?
7月以來,外賣領域正復刻電商造節路徑,阿里與美團圍繞「瘋狂星期六」展開補貼大戰。據透露,阿里計劃未來100天每周推出超級星期六促銷,管理層要求淘寶閃購穩定在8000萬單量級,意圖將「瘋六」常態化。
隨着淘寶閃購迅速起量,美團之前的預判言中,京東不是衝擊美團的第一個對手,也許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只要燒錢還能換數據,大廠必然踴躍參戰。對即時零售萬億市場虎視眈眈的,也不止京東、淘寶,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玩家都瞄準了美團到店、到家業務,甚至騰訊也可能憑藉「社交+消費」場景切入,畢竟沒有比「請客喝奶茶」更貼近熟人社交的消費形態了。
看起來,在這場大戰中,巨頭們深陷「燒錢陷阱」。近期,機構研報都提到了一個詞,「利潤承壓」。比如,高盛預測,在基本情景下,未來12個月(2025年7月-2026年6月),阿里巴巴和京東的外賣業務將分別虧損410億元、260億元,美團的EBIT將下降250億元。隨后,三大巨頭股價齊跌。
那麼,明知短期利潤承壓,巨頭們為何仍義無反顧?
答案在於即時零售所代表的巨大價值遠超外賣本身。巨頭們重兵集結於此,目標絕非簡單的存量低端爭奪,真正的算盤藏在更深的維度。
這場補貼大戰的意義遠不止於當下的訂單量爭奪,它代表着海量場景數據與百萬級線下履約網絡,是AI與具身智能落地的最大場景之一。哪個平臺能通過此戰構建起AI時代的場景壁壘,便可能成為消費領域的超級入口。
因此,補貼大戰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快速擴張單量和覆蓋範圍,積累更豐富的數據,最終為新技術的深度應用打好基礎。
對此,美團CEO王興在財報電話會上已經給出了態度:「AI這樣具有根本革命性的東西可能會帶來一切可能。我認為唯一有意義的策略就是主動進攻,而不是防守。」
就像移動互聯網時代八大戰役,新一輪外賣大戰中,巨頭們邊打邊做大蛋糕,並拉開了AI新零售時代的序幕。
即時零售三巨頭,都準備用AI「偷家」
有人調侃,硅谷的公司在做AI,中國的公司在送外賣。
然而,圍繞外賣展開補貼大戰,不是國內大廠忽視科技的體現,反而折射出國內AI發展的「實用主義」:即時零售+電商就是萬億級別的AI落地場景,同時即時零售產生的龐大數據流為AI發展提供了核心資源。
理解了這層邏輯,就可以發現外賣(waimai)還真有兩個「AI」。一個是業務AI化,一個是履約無人化。
一方面,在這場補貼大戰之外,美團、京東、阿里均投入重金構建自身AI能力。
先看美團,試圖通過AI構建全新的本地商業系統。年初,美團就將AI列為公司四大All in戰略方向之一。年中的時候,美團核心本地生活業務CEO王莆中還透露,美團在AI上每年投入超過百億元。目前,美團已經構建了自己的大模型Longcat(龍貓)。
再看京東,依託供應鏈優勢和產業大模型,志在成為零售產業的AI底座。京東自研了言犀大模型,採用「70%通用數據+30%產業數據」的混合訓練模式,突出供應鏈、物流等產業的壁壘,為京東業務構築底座。
最后,阿里的AI戰略野心更不必多説。而被合併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羣的餓了麼,也在加速AI化。餓了麼管理層上半年在內部分享時表示,2026財年是AI技術變革的戰略窗口期,餓了麼將繼續加快AI應用產品的推出和迭代速度。
另一方面,在履約端,幾大平臺對無人化技術的探索也很突出。
自2016年起,京東物流在智能配送領域持續發力,目前京東物流第六代智能配送車已實現複雜城市環境自主配送。再結合早在2021年,達達無人配送平臺就在七鮮、永輝的常態化應用,形成「倉儲-分揀-末端」全鏈路無人化雛形。京東明顯在物流履約方面有系統性技術沉澱。
同樣,作為即時零售的「一哥」,美團對無人化技術的重視度也不低。甚至可以説,美團買下了半條機器人賽道。天眼查顯示,美團在過去三年時間里投資的機器人及相關企業已經達到了30家。近期外賣大戰爆發后,美團更是頻頻出手,7月初連續領投了它石智航、星海圖兩家公司的融資。
毫無疑問,表面上打生打死的三巨頭,都在打着「AI」的新算盤。
隨着補貼競爭趨近臨界點,AI技術的實際應用深度將成為即時零售下一階段競爭的關鍵所在。誰能率先完成從數據積累到全流程智能化的跨越,誰就能在萬億級市場中真正擁有技術護城河。
這也意味着,未來很多行業都會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從電商到外賣,再到即時零售、本地生活服務、酒旅OTA,大廠每「重做」一個新領域,都伴隨着數字化、智能化能力的自然延伸。
用AI創造「新零售」
這一輪恍若歷史重現的外賣大戰背后,是又一個「移動互聯網」級別的產業重塑風口到來。
首先,從官方定調可以看出,各界的焦點都是,新一輪大戰能否催生全新的消費模式。比如,近日,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發表長篇專題報道,關注外賣大戰在爭奪存量市場之外,如何以產品和模式創新,挖掘增量市場。
AI在線下場景中的落地應用,無疑是未來實體零售增長的重要方向。此輪補貼大戰背后,幾大平臺也在重拾零售業態創新的道路。比如,美團買藥和銀河通用探索基於人形機器人的智慧藥房解決方案。和多年前阿里探索的無人零售不同,這是即時零售與無人技術的結合,加大了對機器人的運用,瞄準的是全自動化的零售平臺。
其次,各大電商、即時零售平臺正在AI、無人配送等技術加持下顛覆「極致人效」,創造新的平臺增長邏輯。
AI技術正在幫助平臺、商家提升效率,提升整個產業鏈的運轉效率。比如,餓了麼官方介紹,目前通過智能化商家經營體系一攬子AI產品工具,平臺上數十萬商家的經營效率已有顯著提升;美團也表示,基於自研大模型的智能客服Agent試點效果顯示運營效率可以提升20%。
同時,科技公司將自動駕駛、機器人技術和AI更加緊密地結合,創造了新的行業模式,從而實現降本增效。比如,在配送方面,京東在香港測試基於無人機羣的社區空中配送站,通過「空中走廊+地面網格」的模式,使單趟運輸成本降低58%。
最后,智能化也是企業克服出海種種顧慮,加速全球化佈局的重要途徑。
除了發力國內市場外,即時零售平臺也在加速海外佈局。美團的Keeta就盯上了中東這塊「地廣人稀」但消費力強的蛋糕。據悉,美團無人機已經開始在在迪拜試水商業化運營,自動配送車累計完成超500萬單配送。
總之,從AI到無人機、機器人+實體零售,萬億零售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技術風暴。而正如劉強東所言,這場風暴意味着「企業不應該再去壓榨員工,今天完全可以通過技術商業模式賺錢」。
即時零售「三國殺」中,誰會成為這輪大戰的最終贏家?答案不在舊的競爭邏輯中,而是在於誰能用科技將整個賽道重做一遍。
結語
每個科技巨頭發展到現階段,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資本積累並不能保證經濟增長的「索洛悖論」,而破解這一悖論的關鍵在於通過技術創新重組生產要素。
以外賣為例,幾大平臺深度運用AI和無人化技術,完全不需要進一步壓榨騎手和商家,就可以改變成本模型。據艾瑞諮詢測算,AI深度應用可使外賣行業綜合成本再降低20-30%。
因此,長期來看,這場即時零售大戰的勝負手,一定會迴歸整個行業的本質命題,即如何用技術創新破內卷。
如今,經歷了反內卷的緊急叫停,三家公司在資本市場都有企穩跡象,但反彈力度卻更多要看各自的AI成色。當科技變革到來,市場希望見證的是,中國互聯網又一次顛覆式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