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泰傳媒】短劇揚帆出海,AI賦能迎來新機遇

2025-07-17 21:35

(來源:傳媒產業大視點)

  • 國內短劇發展成熟,向多元化和精品化發展

  • 國內短劇經歷了由野蠻生長到規範化發展,盈利模式由IAP向IAA轉化,發行平臺由小程序短劇轉向獨立應用平臺,發行地區由國內為主到出海全球的過程。

  • 從用户規模來看,截至2024年12月,短劇用户規模達6.62億人,佔國內互聯網用户比例59.7%,超越了網上外賣、網絡文學、在線辦公、網約車等數字服務的用户規模。從市場規模來看,2024年國內短劇市場規模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0%;IAA短劇市場規模250億,同比增長150%;2024年短劇投流規模約為330億,佔短劇收入貢獻的65%。

  • 動漫短劇規模尚小但二次元潛力很大,2024年全國泛二次元用户規模5.03億,付費率從2020年的28%提升至45%,目前動漫短劇的供給量約120部/月,與國內短劇行業上新數量相比規模尚小。

  • 廣電總局在推動微短劇精品化、規範化的同時,也在鼓勵短劇跨界融合,如短劇+品牌營銷,短劇+文旅,微短劇+非遺,微短劇+普法等,讓微短劇從單純的娛樂產品,升級為兼具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治理功能的有效載體,實現多維度的價值提升。

  • 短劇出海市場方興未艾

  • 短劇出海前景廣闊,海外短劇發展晚於國內,目前仍處於紅利期,且海外用户的付費習慣較好。當下,短劇出海的平臺普遍採用兩手抓的策略,譯製劇穩定出海基本盤,本土劇更受用户喜愛。

  • 全球不同區域市場呈現出各有側重的發展態勢。美國市場收入貢獻最大,中東、東南亞增長迅速。

  • 2025年5月海外短劇APP雙端總下載量約為1.14億次,環比4月增加約1117萬次;預估內購收入約1.23億美元,環比4月減少約376萬美元。2025年5月美國/日本/東南亞/韓國/歐盟/拉丁美洲微短劇收入分別為5780/1142/1118/326/963/601萬美元,2025年5月美國/日本/東南亞/韓國/歐盟/拉丁美洲微短劇下載量分別為815/266/2354/180/402/2813萬次。

  • AI賦能短劇各環節,實現降本增效

  • AI正在深刻改變短劇行業的創作生態和發展格局,手握核心AI技術的公司能夠更加迅速地切進應用層,併爲技術研發持續造血。從生產端到投放端,AI技術正在全方位助力短劇業務,既可輔助部分創作也可實現AI全流程創作,包括劇本生成、分鏡設計、特效製作、后期剪輯、投放優化、翻譯配音等。

  • AI動漫短劇成為重要增長點和突破點。AI轉繪漫劇和AI動態漫率先落地,延長爆款真人短劇和動漫IP的生命周期。

  • 我們看好短劇行業投資價值,兩個方向值得關注:

    • 短劇出海賽道發展趨勢,建議關注具有大量內容儲備的影視及網文資源相關公司。

    • AI帶來的短劇降本增效,建議關注有AI技術和應用的相關公司。

  • 投資建議:推薦中文在線、海看股份,建議關注掌閲科技、華智數媒、崑崙萬維、芒果超媒、天威視訊、閲文集團、檸萌影視等。

  • 風險提示:出海市場競爭加劇、政策監管、產業進展不及預期、AI技術發展及應用效果低於預期、第三方數據失真、研報使用信息數據更新不及時的風險等。

國內短劇發展成熟,向多元化和精品化發展

國內短劇經過多輪演化,目前已進入成熟階段

  • 國內短劇經歷了由野蠻生長到規範化發展,盈利模式由IAPIAA轉化,發行平臺由小程序短劇轉向獨立應用平臺,發行地區由國內為主到出海全球的過程。

  • 起步階段(2018-2020):長視頻平臺率先試水,短視頻平臺發力跟進。2018年長視頻平臺最早上線短劇,但主要用於增加會員使用時長,並未作為核心內容;2019年短視頻平臺開始扶持短劇內容,主要目的是吸引高頻用户;2020年初,微信付費微短劇小程序上線,投流微短劇的雛形出現,開闢了新的商業模式;202012月,廣電總局出臺《關於網絡影視劇中微短劇內容審覈有關問題的通知》,正式認可「微短劇」網絡影視形態,明確了短劇的定義、審覈標準、審查細節等要求。

  • 探索階段(2021-2022):平臺端推出扶持政策,監管端出台規範化政策。2021年抖音、快手等平臺推出「新番計劃」「星芒短劇」等戰略,通過流量扶持和分賬模式吸引創作者;20228中文在線旗下楓葉互動推出海外短劇平臺ReelShort,帶動短劇出海趨勢;202210月,網文平臺安悦科技上線FlexTV202211月廣電總局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實施創作提升計劃工作》,嚴肅、紮實開展「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加強規範管理,實施創作提升計劃;202212月,發佈《關於推動短劇創作繁榮發展的意見》,國內短劇由野蠻生長轉向規範有序發展。

  • 爆發階段(2023):短劇平臺由小程序逐漸轉向獨立APP,海外短劇平臺爆火。3月,第十屆網絡視聽大會微短劇行業發展論壇召開;5月,字節跳動推出APP紅果短劇,后期主要為IAA模式,用户可通過觀看廣告解鎖內容;11月,快手推出短劇APP喜番;檸萌影業短劇團隊上線微短劇《二十九》;ReelShort在北美爆火,大量國內短劇公司走向出海,包括GoodShortDramaBoxShortTV等。

  • 成熟階段(2024-至今):短劇接入更多平臺,成為全景流量生態中的重要一環。20246月,小紅書宣佈大力投入微短劇業務,發佈「紅短劇」扶持計劃;拼多多、淘寶、京東、美團等大廠也紛紛以IAA方式入局短劇賽道,吸引流量后再引導至電商;12月百度進軍短劇領域;長視頻平臺加速佈局短劇賽道,愛騰優等平臺在底部菜單欄增加短劇板塊,並推出多項激勵計劃;20251月,國家廣電總局《關於實施「微短劇+」行動計劃賦能千行百業的通知》;6月,騰訊推出短劇小程序「短劇」,採用免費模式,后續可能作為微信APP的一個功能模塊出現;中國作協授權3700余部微短劇改編作品;6月首部AIGC單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載中》登上IMAX

2024年國內短劇市場規模達504億元,首超電影票房

  • 中國短劇行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從用户規模來看,《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12月,短劇用户規模達6.62億人,佔國內互聯網用户比例59.7%超越了網上外賣、網絡文學、在線辦公、網約車等數字服務的用户規模。

  • 從市場規模來看,據艾媒諮詢,2024年國內短劇市場規模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0%首次超過國內電影市場全年票房(425億元),預計2025年達678億元,2027年將突破千億。其中IAA短劇市場規模250億,同比增長150%,預計2025年將增至約350億元,在2027年有望達到450億元。短劇投流方面,2024年短劇投流規模約為330億,佔短劇收入貢獻的65%,預計2025年投流規模接近400億,2027年投流規模有望超過460億元。2024年參與投流的微短劇總數(去重)超4.46萬部,其中新劇總數超3.64萬部,佔比約82%

國內短劇商業模式逐漸從IAPIAA轉變

  • 短劇盈利模式一般分為單集付費、會員訂閲和廣告變現三種。

    • 應用內購模式(IAP-In App Purchase):高度依賴商業化導流吸引用户觀看付費,分為單集解鎖和會員訂閲模式。

    • 應用內廣告變現模式(IAA-In App Advertisement):用户可以通過觀看廣告免費解鎖劇集,而短劇APP可以售賣這些廣告位給其他廣告主,這種方式更適用於低ARPU值但是高存量劇目的地區。

    • 混合變現模式(IAAP):結合了IAP和IAA,是一種混合變現模式,用户可以自主選擇付費或看廣告解鎖劇集。

  • 國內短劇逐漸從IAPIAA轉變。2024年以來,紅果短劇異軍突起帶動國內IAA模式逐漸擴大,免費劇在市場中的佔比不斷提升。根據QuestMobile數據,截至20253月,紅果短劇月活躍用户已超過1.73億,距優酷僅差1200萬月活用户,月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已達1.38小時,超過愛奇藝、優酷、芒果TV、騰訊視頻等四大長視頻平臺。紅果誕生不足兩年,就實現了傳統長視頻平臺十余年積累的用户規模,且用户黏性極強,通過觀看廣告追劇,吸引了大量尤其是下沉市場的用户,產生規模效應。

短劇回本周期短,投放與盈利成正比

  • 短劇相對長劇來説具有回本周期短的特點。通常在新劇投放期設定測試周期,先在各大平臺少量投放素材試水,根據數據動態跟蹤ROI和用户留存,如果在測試周期內實現回本則會追加投放擴大曝光,如果未達預期則及時止損不再追投,同時及時調整內容創作方向。一般首輪投放周期為30-45天左右,但隨着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周期可能會延長。

  • 爆款短劇回本周期更短,盈利與投放成正比,《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上線首日充值額突破2000萬,回本周期壓縮到3天;《無雙》上線48小時投流消耗超5500萬元,上線8天充值破1億元,快速實現盈利。

國內短劇產業鏈拆解

  • 短劇產業鏈包括拍攝製作方通過購買內容版權或者自創劇本方式完成拍攝后將短劇提供給短劇版權商,而后通過流量分發平臺觸達用户。

  • 上游內容生產:包括劇本創意、拍攝製作,監管約束等;

  • 中游內容分發:包括平臺整合、買量投流、分銷推廣等;

  • 下游內容消費:包括上線播出、用户觀看、充值消費等。

動漫短劇規模尚小但二次元潛力很大

  • 除了真人短劇,動漫短劇也正在加速增長。動漫短劇相較真人短劇的優勢在於可 IP 化。根據巨量引擎營銷觀察,2024Q4抖音動漫短劇的看播人羣超20億人,環比提升123.91%,付費規模超2600萬,環比提升204.11%。根據DataEye254月以來動態漫短劇的投放量激增,素材投放量增長至2.86萬組。相比真人短劇中青年及以上的觀眾羣體,動漫短劇的觀眾普遍要年輕很多,深受二次元文化浸染的Z世代就是典型代表,佔比超60%

  • 在需求端,根據艾媒諮詢,2024年全國泛二次元用户規模5.03億,付費率從2020年的28%提升至45%

  • 在供給端,精品動漫短劇因后期工序複雜,單部製作周期約一個月,普通動漫短劇依託標準化流程,單部製作周期可壓縮至一周左右。根據巨量引擎營銷觀察,目前動漫短劇的供給量約120/月,與國內短劇行業上新數量相比規模尚小。

短劇+」釋放多元社會效能

  • 廣電總局在推動微短劇精品化、規範化的同時,也在鼓勵短劇跨界融合,如短劇+品牌營銷,短劇+文旅,微短劇+非遺,微短劇+普法等,讓微短劇從單純的娛樂產品,升級為兼具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治理功能的有效載體,實現多維度的價值提升。

  • 短劇+品牌營銷:推出品牌定製化短劇模式,短劇通過劇情代入和情感共鳴觸發消費衝動。從上線趨勢來看,2024年品牌短劇的兩個上線峰值在5月和10月,與618大促和11.11大促預熱期契合。據DataEye統計,2024年共上線了354部品牌短劇。從品類來看,2024年美粧個護類品牌最愛投短劇,共有131部是由美粧個護類品牌贊助,佔比約37%。其次是電商平臺,佔54部,藥品類佔46部,生活品類品牌佔45部。此外,有15部短劇是一部短劇中有多個品牌按單集中插廣告投放的。從具體的品牌來看,電商平臺淘天系是2024年品牌短劇最大廣告主。淘寶天貓,除去以合集的方式展現的短劇就有40部。2024年的618和雙十一更是與快手星芒精品短劇進行了深度的合作,天貓大促共獨家冠名了35部品牌短劇。

  • 短劇+文旅微短劇賦能文旅產業,短劇通過展示風景文化提升景點曝光度帶動客流量增長。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已發佈162部推薦劇目,僅抖音平臺相關短劇話題,累計播放量超過76億次。抖音播放量破億的達21部。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162部推薦劇目中,按取景地分,浙江28部、江蘇15部、廣東11部、四川10部、北京9部、湖南9部、河北8部。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162部推薦劇目中,鄉村振興方向18部、歷史文化方向20部、非遺文化方向38部、文物方向9部、國家文化公園方向5部、產業發展方向7部、城市文明方向29部、景區與生態文明方向36部。

短劇出海市場方興未艾

短劇出海藍海市場,增長可期

  • 國內短劇產業基礎的成熟為出海提供了有力支撐。2022年中文在線參股公司楓葉互動推出短劇APP ReelShort帶領短劇揚帆出海,2023年各大頭部玩家開始發力,2024年短劇出海進入高速發展期。《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指出,在海外視聽類應用收入規模Top100中,中國應用有20個,其中微短劇類產品包攬8席,展現短劇出極強的出海勢能。

  • 短劇出海高增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國內競爭激烈,海外短劇發展晚於國內,目前仍處於紅利期;

    • 競爭格局尚未穩定,雖然ReelShort、DramaBox雙雄地位未動搖,但因用户需求與產能非標,具備可生產優質內容的平臺都有機會進入市場,僅上線幾個月的崑崙萬維(維權)旗下DramaWave、麥芽傳媒NetShort、掌玩網絡FlickReels、山海星塵StardustTV等也都跑出較好成績;

    • 海外用户具有更強的消費能力,和良好的內容付費習慣。海外視頻平臺訂閲制占主導地位,Netflix、Disney+、Amazon Prime Video等平臺均為訂閲制,培養了良好的優質內容付費習慣;

    • 網文出海奠基,網文與短劇用户重合度高,當前短劇出海公司大多前期有網文出海經驗,豐富的網文和IP為短劇改編提供了基礎。

  • 供給端,目前海外短劇的產能仍然短缺,全球能夠穩定生產的短劇團隊數量依然有限。產能不足的難點在於,出海的公司需同時具備海外運營平臺的能力、內容儲備及本地化能力。國內短劇玩家以優質短劇內容、高效製作效率和豐富的營銷手段,積極滲透海外藍海市場。

  • 投放端,Meta是佔比最高的投放渠道,其用户畫像更符合短劇企業預期,但TikTok及其他海外市場的本地媒體投放也在逐步增加。

譯製劇穩定出海基本盤,本土劇更受用户喜愛

  • 出海短劇主要分為譯製劇(國內短劇翻譯出海)和本地劇(海外本地化製作)。截至目前,短劇出海仍以譯製劇為基本盤。目前,在出海的短劇內容中,譯製劇佔到80%-90%本土劇只有10%-20%的份額。

  • 譯製劇:譯製劇為出口國內短劇,再進行翻譯替換語言及字幕。國內每年超4萬部的短劇產能,為出海提供了一定的內容基礎。國內爆款短劇在某些題材層面在海外同樣具有普適性,使翻譯出海模式成為快速打開國際市場的捷徑。

  • 本土劇:本土劇能夠更好地貼近當地觀眾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與情感需求,題材包容度更強。短劇的本地化製作由ReelShort率先在2023年在海外開始嘗試,劇本則改編自海外熱門驗網文IP,啟用歐美演員,採用華人制片團隊在本土拍攝,帶動了海外短劇本地製作的熱潮。

  • 本土劇製作周期較長,導致產能上的供給不足,需要譯製劇供給形成內容補充。譯製劇因是在已有短劇基礎上進行翻譯配音,成本較低,ROI達到0.5-0.8即可回本,本土劇需要達到1.5-2.0纔可以回本。DataEye統計,2025Q1的海外短劇熱榜中,TOP2016部為本土劇,佔比80%,且包攬TOP7,儘管譯製劇仍是主流內容形式,但本土劇憑藉文化契合度更符合海外用户喜好,具有長尾效應。當下,短劇出海的平臺普遍採用兩手抓的策略。在出海初期,藉助譯製劇快速打開海外市場,積累運營經驗、用户流量和市場口碑,待時機成熟,便啟動本土劇的製作。

商業模式主要為IAAP

  • 出海短劇的商業模式和國內類似,分為IAAIAPIAAP三種模式,其中混合變現模式目前是出海短劇的主流模式,通常讓用户免費試看前幾集,后續劇集需要付費或者觀看廣告才能繼續觀看。

出海短劇APP百花齊放

  • ReelShortDramaBox等具有先發優勢的短劇應用繼續領跑,中國出海短劇新秀也在不斷衝擊榜單,DramaWave登頂海外短劇下載量增長榜、番茄的Minishorts在美國市場闖入應用內購收入前十,山海StardustTV、麥芽傳媒NetShort、檸萌影視StoReel、雷霆遊戲的Dramalet等新玩家勢頭強勁。據DataEye統計,截至目前,出海短劇平臺已達到200多家。

  • 同時,全球本地玩家入局發起挑戰。烏克蘭My Drama、背靠韓國音頻社交巨頭的Vigloo、日本Bump、印度版喜馬拉雅推出的Kuku TV。眾多海外本土玩家的出現,也意味着出海短劇正進一步影響全球文娛消費生態,競爭進一步加劇。

  • 2024年全年表現來看,DramaBoxReelShortShortMaxTOP3短劇出海應用,在收入和下載量均顯著領先,TOP3 APP2024年全球收入佔比達到56.4%。其他腰部平臺在相對較低的下載量水平下,以爆款短劇撬動收入的能力相對仍然可觀。

  • 20252月至6月,ReelShort全球市場雙端預估下載量持續上升,20255月下載量達1743.19萬次,同時,自20254月份以來,ReelShort下載量連續兩個月以微弱優勢超越NetflixHBO等海外傳統流媒體巨頭。

美國為第一大市場,東南亞流量可觀,中東為新興市場

  • 全球不同區域市場呈現出各有側重的發展態勢。美國市場收入貢獻最大,東南亞勢頭強勁,中東新興市場下載增長突出。

  • 美國:全球第一大市場短劇出海的必爭之地。美國用户付費意願較強,頭部短劇應用總收入的60%-70%來自美國市場,SensorTower數據顯示ReelShortDramaBox在美國市場的平均單次下載付費是其他市場的6倍。由於文化背景不同,本土劇相對有更大的長遠發展潛力,能夠擁有更加廣闊的受眾羣體。

  • 東南亞:文化習慣與中國相近,譯製劇內容接受度極高,男頻內容也有增長空間。單看收入量,東南亞短劇市場規模僅次於美國;就下載量而言,東南亞短劇市場是海外最大的地區市場隨着東南亞與中國供應鏈深度綁定,有望憑藉勞動力成本和地理位置優勢承接短劇出海的本地化製作。

  • 日韓:題材偏好鮮明,對內容挑剔,對本土內容認可度高,供需雙方都尚未成熟。

  • 中東:目前中東是新興市場,付費能力強,市場跑量增速大,但本土劇供給不足,是未來的潛力市場。

動漫短劇出海熱潮持續升溫

  • 當前動漫短劇出海的發展階段類似於 2023 年真人短劇的起步期,整體仍處於市場教育與早期探索階段,真正的爆發期可能在2026 年到來。從市場格局看,動漫短劇出海參與者以網文公司為主,多數企業尚處探索階段。地域需求方面,除日韓等傳統動漫消費市場外,南美葡語、西語地區及東南亞的越南、印尼等地展現出強勁潛在消費需求。

2025年海外短劇數據

  • 20255月海外短劇APP雙端總下載量約為1.14億次,環比4月增加約1117萬次;預估內購收入約1.23億美元,環比4月減少約376萬美元。2月起海外微短劇市場整體回暖,雙端總下載和內購總收入於4月雙雙破億。海外短劇APP以及短劇內容的日益優化,促進了整體市場的平穩發展,短劇APP預估下載量呈階梯式上升,但由於投放短劇的APP數量飆升,爲了搶佔市場,新平臺以降低價格,增加APP內設服務等形式來獲取競爭;另一方面頭部平臺為保持市場份額,主動降低價位擠壓中小型企業對手,形成行業性的價格下行壓力,從而導致預估的內購收入有所下滑。

  • 20255月美國/日本/東南亞/韓國/歐盟/拉丁美洲微短劇收入分別為5780/1142/1118/326/963/601萬美元,20255月美國/日本/東南亞/韓國/歐盟/拉丁美洲微短劇下載量分別為815/266/2354/180/402/2813萬次。

  • 在投素材數:20255月,海外短劇市場共投放廣告素材約為52萬組,環比4月增長約4%。總體增長幅度有所下降,市場投放素材趨於平穩且略微上升狀態。為滿足各平臺對於新市場的開拓和需求,海外短劇正對韓國和日本等東亞地區進行挖掘和內容研究,並且將較為穩定的美國和拉美市場,進行自制劇的高度精品化、本土化的推進,由於供需關係的影響,其海外短劇的素材買量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

  • 在投海外短劇APP數:海外短劇APP20255月參投為262款,環比4月下降4.7%。由於近半年來海外短劇APP數量不斷增長,各地方本土短劇APP的相繼問世,大平臺通過營銷手段搶佔市場,進一步壓縮新平臺的生存環境,從而導致不少小平臺退出短劇舞臺。

AI賦能短劇各環節,實現降本增效

  • 自從20242OpenAI發佈了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以來,國內外AI視頻生成模型取得明顯進步,模型生成時長、分辨率、幀率有所提升。相對AI視頻工具,AI短劇平臺增加的是分鏡下更長時間維度生成視頻的一致性。AI正在深刻改編影視行業的創作生態和發展格局,手握核心AI技術的公司能夠更加迅速地切進應用層,併爲技術研發持續造血。

  • AI在短劇創作中具有顯著優勢,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目前AI只是輔助工具,核心創意和版權仍需人類創作者把控,與驅動行業規模化盈利的目標仍有差距。

  • 政策層面,AI短劇受重視程度與日俱增。今年2月份印發的《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於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健康繁榮發展的通知》定了基調,積極探索微短劇創作與人工智能等技術以及網絡文學、網絡遊戲等業態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精品微短劇的藝術表現力和網絡傳播力。山東直接鼓勵人工智能技術在微短劇策劃創作、取景拍攝、后期製作等環節的全鏈條應用;上海重點支持AI賦能短劇內容創制的項目,單劇最高可以獲得100萬元經費支持;鄭州支持影視機構開展短劇創作工具等技術研發;深圳對開展技術研發並經評審符合申報條件的短劇企業給予最高200萬元資助,並邀請國際影視團隊參與,構建AI數字動漫影像推優體系。

AI+真人短劇

  • 從生產端到投放端,AI技術正在全方位助力短劇業務,既可輔助部分創作也可實現AI全流程創作,包括劇本生成、分鏡設計、特效製作、后期剪輯、投放優化、翻譯配音等。

  • 製作端:

    • 劇本生成:AI文字模態大模型支持更多形態、更長篇幅的內容生成,解決了內容創作連續性問題,可撰寫多語種百萬字長篇及專業劇本。

    • 分鏡設計:AI圖片模態的分鏡設計能將劇本內容轉化為具體的畫面分鏡,提供多種鏡頭角度、景別和畫面構圖的選擇;

    • 特效製作:圖生視頻模態可以製作科幻、仙俠等題材的特效畫面,豐富了短劇的題材,減少實景搭建和后期特效製作的需求及成本,讓傳統拍攝手段難以實現的畫面變得容易;

    • 后期剪輯:AI識別高光片段,進行智能剪輯並匹配背景音樂,生成適配不同平臺的預告片。

    • 翻譯配音:AI可以實現劇集的多語種快速翻譯和配音合成,系統不僅能根據譯文自動匹配相應語種的合成語音,還可以利用深度生成技術調整演員口型和麪部表情。

    • AI換臉:藉助AI換臉技術,無須重新拍攝,即可實現演員面孔的替換,以適應不同地區的視聽習慣,顯著降低了本地化的成本。

  • 投流端:AI模型能依據不同投放平臺特質,每日抓取爆款素材數據學習內容特徵,快速產出符合不同平臺調性的素材。

AI+動漫短劇

  • AI動漫短劇在製作方式和成本結構上與真人短劇存在差異,不論是版權方、製作方,都在嘗試探索相應的商業模型。傳統動漫製作最耗時的環節在視覺部分,AI技術通過圖片生成能力直接縮短了生產周期,視頻生成技術的提升也使得動效表現比之前更流暢,且人類畫手通常只擅長單一畫風,而AI通過學習能掌握多種風格。動畫生產的全數字化流程與AI具有天然適配性。

  • 目前AI生成的動漫短劇主要分為:

    • AI轉繪短劇:利用AI技術對已有真人短劇進行動漫畫風格轉繪,部分角色形象、視角鏡頭需要根據動漫風格而改變,理論上,由市場驗證過的真人短劇爆款都可以用AI轉繪重新再做一次,供給端庫存充裕。靈境AI在今年2月份首次進行AI轉繪短劇《武極天尊》,製作周期1個月,並且購入了超過300部短劇版權用於AI轉化;在紅果已經上線的動漫短劇中,也有一批是由真人短劇轉繪而來,比如《心動的信號》轉繪自真人短劇《喬祕書又辭職了》。

    • AI+動態漫:多與漫畫原著綁定,在靜態漫畫圖片的基礎上增加動效、配音等呈現為視頻形式,AI可實現圖片生成、圖像生成風格遷移、動態補幀等製作流程,以較低成本實現經典IP的風格煥新。

    • AI+動畫短劇由AI生成的獨立創作的劇情向動畫短劇,成本較前兩者更高,但質量也會更高。目前因技術問題仍需要大量人工介入,但在可見的未來,動畫短劇將提供真正番劇級別的畫面呈現,並實現遠高於真人短劇的生產效率和項目穩定性。

  • 中文在線2024年已利用AI技術製作近百部漫畫、動態漫作品,累計觀看量超過30億次,計劃年內正式上線自研AI工具鏈,覆蓋劇本創作、角色設定、畫面渲染等全流程,充分運用AIGC技術持續推動動漫短劇產業降本增效;初創公司YOOUSI.AI試圖將動漫短劇、AI工具和全球化佈局三者有機結合,藉助自研工具inkverse將創作效率提升約50%,以日本市場為突破口,走向全球;巨日祿AI創作平臺生成100分鍾AI漫劇的技術成本可以低至3萬元,加上配音和人工的綜合成本能低於700/分鍾,1人一天可以生產1-2分鍾的漫劇內容,15個人3天就有可能做出一部AI漫劇,生產周期可以壓縮到傳統AI漫劇的五分之一。

重點公司與投資建議

  • 目前,短劇出海尚處紅利期,市場潛力空間廣闊,預計收入規模將隨海外滲透率提升、產業出海生態完善、AI技術賦能而迎來新一輪增長。我們看好短劇市場未來三大趨勢:

    • 頭部短平臺逐漸成熟,但生態位還沒有卡死,仍存在競爭和黑馬;

    • 短劇出海譯製劇穩定出海基本盤,但本土劇的熱值更高;

    • AI實現降本增效,AI動態漫是未來重要增長點和突破點。

  • 我們看好短劇行業投資價值,兩個方向值得關注:

    • 短劇出海賽道發展趨勢,建議關注具有大量內容儲備的影視及網文資源相關公司。

    • AI帶來的短劇降本增效,建議關注有AI技術和應用的相關公司。

  • 投資建議推薦中文在線、海看股份,建議關注掌閲科技華智數媒、崑崙萬維、芒果超媒天威視訊、閲文集團、檸萌影視等

中文在線

  • 作為國內領先的數字閲讀平臺和內容提供商,憑藉豐富的IP資源和文學內容儲備,旗下子公司積極佈局海外短劇市場:

    • CSM旗下的ReelShort(中文在線持股49.24%)是短劇出海的開創者,ReelShort依託本土化策略和穩定新劇產能站穩頭部。CMS 2024年收入29億元人民幣,收入利潤均實現倍數級增長;

    • 子公司COL WEB推出了Sereal+。2023年12月上線,Sereal面向全球市場,支持英語、漢語、日語、印尼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6種語言版本,以譯製劇為主,並設立「動態漫」專欄;

    • 子公司COL JAPAN推出了UniReel。2024年11月上線,UniReel主要面向日本地區。

  • 推出海外AI創作平臺XIAOYAO,依託中文在線自研的逍遙大模型,聚焦英文小説賽道,為全球創作者,尤其是中國網文作者提供AI輔助寫作與出海變現的全鏈路解決方案。

  • AI動態漫有望成為內容行業的一匹黑馬,2024年利用AI技術製作近百部漫畫、動態漫,累計觀看量超30億次;計劃2025正式上線自研AI工具鏈,覆蓋劇本創作、角色設定、畫面渲染等全流程。

掌閲科技

  • 掌閲科技作為數字閲讀龍頭,以海量小説IP為基礎,為短劇製作提供劇本基礎。2023年上

  • 半年開始佈局短劇業務,2024年短劇業務收入為7.76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短劇業務繼續高速增長,已成為公司第一大業務板塊。

    • 國內市場:依託 AI 技術打造全鏈路智能化生產體系,覆蓋劇本創意、風險評估、視覺設計、投放運營等核心環節,實現產能與效率雙提升。6月20日,上線首部AI技術與實拍畫面深度融合的微短劇《遮天》,全網累計話題量破億;

    • 海外市場:2025年2月推出付費短劇APP iDrama ,平臺以譯製劇為主,目前已上線英語、日語、漢語、計劃逐步覆蓋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泰語等多語種市場。

華智數媒

  • 為浙江廣電集團旗下企業,以「智媒果」AIGC平臺為引擎,構建短劇投資、製作、發行全產業鏈。

    • 短劇出海:華智數媒旗下藍媒短劇憑藉大量優質版權儲備,在浙江衞視、Z視介、浙江電信IPTV等平臺均開設藍媒短劇專區,內容播放量與用户活躍度表現亮眼。同時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以「文化出海」破局,將已驗證的爆款內容高效適配海外市場。由藍媒短劇Dramabyte與印尼支付寶Dana發起的「印尼短劇頻道」正式啟動,首年計劃引進超100部中國短劇,覆蓋東南亞超1億用户,針對當地文化偏好進行本土化改編。未來將探索與海外團隊合拍模式,實現「中國故事,全球表達」的戰略目標。

    • AI垂類模型:通過科技築基行動,深度整合「智媒果」平臺的AI大模型與智能體技術,優化劇本創作、分鏡生成等環節,提升效率並降低製作成本。智媒果AI以開源大模型為底座,研發了智聊、智畫、智創、智音、智能數字人等產品線,形成了集創意、繪圖、視頻、寫歌譜曲一站式創作平臺。智媒果AI已經獲得了國信辦深度合成算法的備案,智媒果AI大模型也通過了省委網信辦的安全評測。

    • AI實驗室:2024年1月,公司與杭州軒曄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影視AI實驗室。以AI換臉為切入點,拯救影視不良資產,逐步拓展開發成能夠應用在劇本生成、配樂生成、高一致性視頻生成在內的AI應用,未來計劃以SAAS服務方式降低AI影視級內容生成的門檻。

崑崙萬維

  • 崑崙萬維目前形成了兩大短劇矩陣:AI短劇平臺SkyReels、付費短劇平臺Dramawave

    • SkyReels:2025年4月,SkyReels-V2正式發佈並開源,全球首個使用擴散強迫(Diffusion-forcing)框架的無限時長電影生成模型,不僅在技術上實現了突破,還提供了多種有用的應用場景,包括故事生成、圖生視頻、運鏡專家和多主體一致性視頻生成。

    • DramaWave:以譯製劇為主,Dramawave年化流水收入ARR達到約1.2億美金(月流水收入約1000萬美金)。截至目前,該應用累計下載量已突破4000萬次,用户規模成功躋身行業前五。依託AI技術,DramaWave推出智能聊天功能,用户可針對劇情、角色與劇中人物進行互動;AI配音功能可實現16種語言轉譯配音,大幅提升用户使用體驗。

芒果超媒

  • 微短劇業務是公司的戰略重心之一,2019年實施「大芒計劃」,2024年提升微短劇戰略地位,成立微創新中心,上線微短劇340部,《一夢枕星河》等10部入選總局「跟着微短劇去旅行」推薦片單,聯動湖南衞視推出「大芒劇場」微短劇廠牌,《有種味道叫清溪》等14部短劇實現上星播出。

  • 2025年,公司進一步加快推進微短劇戰略佈局:

    • 推行「劇場化+精品化」策略,針對自制精品劇集,打造四大主題劇場;

    • 發佈「2025年精品微短劇分賬合作模式」,通過創作者收益提升、資源扶持加碼、合作模式創新三大維度,與行業共建微短劇共贏生態;

    • 繼與抖音、快手達成深度合作之后,芒果TV與紅果短劇達成系列合作,雙方圍繞優質成品短劇授權、IP聯動開發及聯合出品、短劇商業化三大核心方向展開深度合作,推出芒果+紅果雙平臺精品短劇聯盟專區「果果劇場」。

海看股份

  • 公司圍繞「一個微短劇基地、一個產品矩陣、一批精品微短劇」的發展思路佈局微短劇業務,攜手青島西海岸新區和融創集團共同打造北方微短劇影視基地(青島藏馬山),20244月基地正式投入運營,為全國微短劇影視機構提供製作、劇組服務、演員等全鏈路拍攝支持,2024年服務橫屏、豎屏、出海微短劇劇組100余個,承接短劇拍攝102部,其中精品短劇11部,出海短劇13部。基地入選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評選的「年度攝製基地」,入選山東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在平臺渠道建設上,公司微短劇平臺實現微信、抖音、快手小程序全平臺覆蓋,「海看劇場」APP完成開發並陸續上架應用市場,開通IPTV大屏端短劇專區,通過「大屏+小屏」多端聯動為用户提供更加豐富的觀看體驗與場景選擇。同時,公司嘗試與各合作省份IPTVOTT平臺合作,同步上線公司原創自制短劇內容。在內容生產上,公司操盤拍攝豎屏微短劇5部,投資精品微短劇4部,參投出海微短劇1部,成功引入二輪版權劇1000+部;與公安部新聞傳媒中心、最高檢影視中心合作精品普法微短劇,打造普法微短劇廠牌。

風險提示

  • 出海市場競爭加劇風險:多元參與方的湧入可能導致市場競爭可能進一步加劇平臺與製作方流量爭奪、製作成本上升以及利潤率下降

  • 政策監管風險:短劇內容備案審覈流程可能逐步收緊,短劇作品可能因內容違規而下架創作與運營成本也可能因合規需求而增加

  • 產業進展不及預期:當前短劇內容已存在一定同質化的現象,若內容供給無法契合市場需求,可能引起觀眾審美疲勞海外短劇產能受到海外工會制度、人才儲備等因素的影響,產能提升的速度和規模存在不確定性

  • AI技術發展及應用效果低於預期:技術落地速度可能慢於市場預期,導致產業生態發展放緩,相關公司業績增長放緩。

  • 第三方數據失真:本文所使用的第三方數據可能存在渠道統計有限、統計錯誤等風險。

  • 研報使用信息數據更新不及時的風險。

作者:

康雅雯 | SAC編號:S0740515080001 | 郵箱:kangyw@zts.com.cn

本篇報告全文請參照中泰傳媒互聯網團隊7月14日外發的《短劇揚帆出海,AI賦能迎來新機遇,內容以正式報告爲準。

重要聲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